角色之外的“张飞”
2022-01-17抒情散文川媚
角色之外的“张飞” 张飞庙前天天都是游人如织。下午比早上多,多一些旅行团。人们游完张飞庙,成群接队走出西门,就出了古城,不知道去了哪里——但至少有两种可能:出西门面对嘉陵江,向左面去往杜甫歌为“天下稀”的城南,向东走十里桂堤去往滕王阁……
角色之外的“张飞” 张飞庙前天天都是游人如织。下午比早上多,多一些旅行团。人们游完张飞庙,成群接队走出西门,就出了古城,不知道去了哪里——但至少有两种可能:出西门面对嘉陵江,向左面去往杜甫歌为“天下稀”的城南,向东走十里桂堤去往滕王阁。而西门堤下的嘉陵江游船,不知道在这样的寒风中还开不开,大约已经生意寥寥吧。
这几天银杏飞黄,没课的时候,我常常出了学校正门,去张飞庙旁的银杏街——事实上并不存在银杏街这样的名字,银杏是近些年才栽下的,栽有十余棵银杏的这条街是西街——走走看看。
银杏树黄金般的叶子蝶一样飘落,情形一天不同于一天。这金黄对树叶自身意味着衰落,对于喜爱这明亮色彩的人们却是一种美。这黄金般的树本身亦如同阳光,照亮了冬日的这一片天地,点亮了人们的激情。办公室里一位男同事从古街走过,顺手拍到许多情侣与银杏的照片,美不可言。
走出校门的时候,我是走向自由天地,走向人们的生活——做一个生活的旁观者也不错。在西街看看银杏,在张飞庙外面开阔的广场边上看看书,听听游客的方言、土著的对话,有时候凑巧可以看到穿着古装巡城的“张飞”和几十名护驾的武士。
感恩节翌日的下午,张飞庙广场被游人和声音塞得满满的。开阔地带被音乐和跳舞的女人们占领。边上的木凳却总有多余。我坐在木凳上,开始读毛姆的另一本文论集《巨匠与杰作》(这个信息也许对读者没有什么意义,对我却很重要,以至于不得不多此一笔。毛姆是一位世界性的作家,饱读名作,周游列国,为中国之行写过一本散文集《在中国屏风上》。我特别想读他的短篇小说,但不知怎么却买回来几本他写的文学评论)。
游人也坐到木凳上来吸烟。凳子是有间隔的,但是烟味没有间隔。我不得不屏住呼吸,在烟味里遐想一阵:无论神仙还是英雄,都是有弱点的,从人们对张飞的深切缅怀可以看出,历史也不都是以成败论英雄。
张飞庙外最精彩的大众生活,应当这样呈现——如我的日记里描述的。
镗——镗——镗——
锣声!你在大街上闲走时,忽听一种耳熟的乐器响了起来,心里油然而生一种错觉,仿佛时光倒流。
你同时就看到一队人马出现——“张飞”来了。
——不是真的张飞啊!有人这样说了。
——你到哪里去找个真张飞啊!哈哈。又有人这样说。
接着就听见青石板上叩出的马蹄声脆。游人都本能地找到最佳位置,架起长枪短炮,高高举起自己的电脑或手机,开始拍照。
张飞巡城的表演队来到眼前了。巴渝舞装扮的士兵,簇拥着一辆马车,“张飞”端坐马车之上,长矛在手,华盖加身。
这一队人马到了西街张飞庙门口,队伍就散了。游人的目光如痴如醉地跟踪着人群中的“张飞”。这位明星一身猛将装扮,下车之后却放下身段招揽生意:“跟张飞合影哈,五块钱一照。”哪知偷拍者众,一睹其面,则不负责掏钱只负责按快门。若不过瘾,就往“张飞”面前一站,跟“张飞”各执冷兵器,摆姿势耍把式,让同伴给自己爽快地拍一番。
一声铜锣,一尊罗汉,一队壮士,一街闲人……这是阆中古城街头行为艺术的独特风景,上演了这许多年。
不知道“张飞”下午是不是也巡城。总之,下午大约三点半,我走过金黄的银杏地毯,来到张飞庙外的时候,不禁欣喜地举起手机拍起照来。
张飞扮演者正背对我坐着下象棋,对垒的是那个一直在张飞庙外摆摊作画的人。旁边三四人围观,不知道是观战,还是在看“张飞”的扮相。“张飞”在阆中古城有两个我认识。一个在华光楼下,一个在张飞庙外。华光楼下那位姓官,做过川剧演员。张飞庙外这位姓王,北方大汉,他的盔甲披风与长矛,据说都是自己设计打造的。此刻看看他,猩红的丝绒披风上面,贴着一个白色的“张”字;一张脸画得十分黑,令人不敢直视;胡子又长又翘的倒十分灵动。
读了几行书,被一个声音惊得抬起头来。那声鞭炮似的脆响,就来自我眼前的“张飞”,他正在表演手头的鞭子。朝地上一抽,就是一声炸响。而一位美女拿过去,却抽不出什么响声。两人站在街面上说说笑笑。
又读了几行书。听到“张飞”漫不经心地喊了一声:“照相一元钱啊!”他的普通话很标准。
我终于明白他在这里逗留着的原因了,他是一个张飞模特儿,除了巡城表演有收入,还跟人合影挣外快。游人太多了,一波一波,来去匆匆的,好像没人顾得上他。 等我再抬起头来的时候,“张飞”的身影在张飞庙门前不停地晃悠着,在刻着曾巩文章的石碑之前,以及古老而威武的石狮子之后。他手里抛起来一个绿色的东西。原来刚才对弈的搭档,变成了两个踢键子的搭档。看来,他们两个这会儿都没什么生意。一个柚子那么大的绿色的键子,像球一样在他们之间飞来飞去。他们也看到我在拍照,似乎一点也不奇怪。照面多了,他们可能也认识我了吧。
“张飞”可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啊!这一点是我突然想到的。当我为他的贪玩感到奇怪的时候,才想起他是一个活着的人,一个不只为生意活着的人,他也下棋,也踢键子,也玩鞭子,还逗美女。
那会儿他叫一个穿着金黄羽绒服的女人玩他的鞭子,那女人没有抽得很响,笑得花枝乱颤。他一定感觉有些得意了。这会儿他又来到广场边上的凳子前面,逗弄四个安静地坐着的老妇人。他一边讲话一边拿鞭子示范性地朝地上抽了三下,声音却不像鞭炮那么响了。
“你们要不要试试?”他竭力鼓动别人玩玩自己的鞭子。
“疯子!嗯——”有一个老妇人不高兴地说。
他的搭档过来了,像是踩在一声接一声的“白糖卷”的吆喝声上面来的。从街东头过来一个卖“白糖卷”的素衣人,像一个端盘子跑堂的,只手举着一只圆箕,边走边喊,步履轻捷。有一位游客穿过人群向“白糖卷”走去,一边还喊着“白糖卷”,一边在衣服口袋里掏钱。
“她说谁是疯子?”大约看到我在注意他,“张飞”自我解嘲地对他的搭档说。
“反正不是我。”搭档默契地显出无奈的样子说,手里还拿着那个绿色的键子。也不踢,见我在看他,又返身走回去。
“她说谁是疯子?”又问了一句。还是没有回答。我一直在想另一个问题:他至少应当年近五旬了吧。
我忽然快乐地笑了,我想今天下午这一会时间里,倒是看够了“张飞”的表演,他是很喜欢表演的,他也喜欢带动别人来表演。他表演着他的无聊,他的生趣。
为什么这会儿没人找他合影呢?难道那身古装,不合时宜吗?那古代武士的装束,那鞭子与长矛的冷兵器,是不是已然对现代人失去了吸引力?为什么他不吆喝呢?他完全可以不停地喊“照相啦!”观众是需要热闹地鼓噪的。为什么他不找个经纪人,或者也搭一个地摊儿呢?我心里不由得生出一些奇怪的念头。
老实说,我并没有关心“张飞”今天下午有没有赚到外快,我反倒特别高兴地看到“张飞”这样一个骨灰级的街头明星,并不把挣钱当作驱迫自己的劳役,而表现出了一个自然人的状态。除了扮演角色,他还是一个懂生活的人。他也懂得享受,懂得人情,也有无聊,也有闲适。从他身上,我明白了人们认识上的一个误区。一个人被角色定位之后,往往都忘记了作为人的享受和乐趣了,那是万万要不得的。 (2015-11-27)
这几天银杏飞黄,没课的时候,我常常出了学校正门,去张飞庙旁的银杏街——事实上并不存在银杏街这样的名字,银杏是近些年才栽下的,栽有十余棵银杏的这条街是西街——走走看看。
银杏树黄金般的叶子蝶一样飘落,情形一天不同于一天。这金黄对树叶自身意味着衰落,对于喜爱这明亮色彩的人们却是一种美。这黄金般的树本身亦如同阳光,照亮了冬日的这一片天地,点亮了人们的激情。办公室里一位男同事从古街走过,顺手拍到许多情侣与银杏的照片,美不可言。
走出校门的时候,我是走向自由天地,走向人们的生活——做一个生活的旁观者也不错。在西街看看银杏,在张飞庙外面开阔的广场边上看看书,听听游客的方言、土著的对话,有时候凑巧可以看到穿着古装巡城的“张飞”和几十名护驾的武士。
感恩节翌日的下午,张飞庙广场被游人和声音塞得满满的。开阔地带被音乐和跳舞的女人们占领。边上的木凳却总有多余。我坐在木凳上,开始读毛姆的另一本文论集《巨匠与杰作》(这个信息也许对读者没有什么意义,对我却很重要,以至于不得不多此一笔。毛姆是一位世界性的作家,饱读名作,周游列国,为中国之行写过一本散文集《在中国屏风上》。我特别想读他的短篇小说,但不知怎么却买回来几本他写的文学评论)。
游人也坐到木凳上来吸烟。凳子是有间隔的,但是烟味没有间隔。我不得不屏住呼吸,在烟味里遐想一阵:无论神仙还是英雄,都是有弱点的,从人们对张飞的深切缅怀可以看出,历史也不都是以成败论英雄。
张飞庙外最精彩的大众生活,应当这样呈现——如我的日记里描述的。
镗——镗——镗——
锣声!你在大街上闲走时,忽听一种耳熟的乐器响了起来,心里油然而生一种错觉,仿佛时光倒流。
你同时就看到一队人马出现——“张飞”来了。
——不是真的张飞啊!有人这样说了。
——你到哪里去找个真张飞啊!哈哈。又有人这样说。
接着就听见青石板上叩出的马蹄声脆。游人都本能地找到最佳位置,架起长枪短炮,高高举起自己的电脑或手机,开始拍照。
张飞巡城的表演队来到眼前了。巴渝舞装扮的士兵,簇拥着一辆马车,“张飞”端坐马车之上,长矛在手,华盖加身。
这一队人马到了西街张飞庙门口,队伍就散了。游人的目光如痴如醉地跟踪着人群中的“张飞”。这位明星一身猛将装扮,下车之后却放下身段招揽生意:“跟张飞合影哈,五块钱一照。”哪知偷拍者众,一睹其面,则不负责掏钱只负责按快门。若不过瘾,就往“张飞”面前一站,跟“张飞”各执冷兵器,摆姿势耍把式,让同伴给自己爽快地拍一番。
一声铜锣,一尊罗汉,一队壮士,一街闲人……这是阆中古城街头行为艺术的独特风景,上演了这许多年。
不知道“张飞”下午是不是也巡城。总之,下午大约三点半,我走过金黄的银杏地毯,来到张飞庙外的时候,不禁欣喜地举起手机拍起照来。
张飞扮演者正背对我坐着下象棋,对垒的是那个一直在张飞庙外摆摊作画的人。旁边三四人围观,不知道是观战,还是在看“张飞”的扮相。“张飞”在阆中古城有两个我认识。一个在华光楼下,一个在张飞庙外。华光楼下那位姓官,做过川剧演员。张飞庙外这位姓王,北方大汉,他的盔甲披风与长矛,据说都是自己设计打造的。此刻看看他,猩红的丝绒披风上面,贴着一个白色的“张”字;一张脸画得十分黑,令人不敢直视;胡子又长又翘的倒十分灵动。
读了几行书,被一个声音惊得抬起头来。那声鞭炮似的脆响,就来自我眼前的“张飞”,他正在表演手头的鞭子。朝地上一抽,就是一声炸响。而一位美女拿过去,却抽不出什么响声。两人站在街面上说说笑笑。
又读了几行书。听到“张飞”漫不经心地喊了一声:“照相一元钱啊!”他的普通话很标准。
我终于明白他在这里逗留着的原因了,他是一个张飞模特儿,除了巡城表演有收入,还跟人合影挣外快。游人太多了,一波一波,来去匆匆的,好像没人顾得上他。 等我再抬起头来的时候,“张飞”的身影在张飞庙门前不停地晃悠着,在刻着曾巩文章的石碑之前,以及古老而威武的石狮子之后。他手里抛起来一个绿色的东西。原来刚才对弈的搭档,变成了两个踢键子的搭档。看来,他们两个这会儿都没什么生意。一个柚子那么大的绿色的键子,像球一样在他们之间飞来飞去。他们也看到我在拍照,似乎一点也不奇怪。照面多了,他们可能也认识我了吧。
“张飞”可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啊!这一点是我突然想到的。当我为他的贪玩感到奇怪的时候,才想起他是一个活着的人,一个不只为生意活着的人,他也下棋,也踢键子,也玩鞭子,还逗美女。
那会儿他叫一个穿着金黄羽绒服的女人玩他的鞭子,那女人没有抽得很响,笑得花枝乱颤。他一定感觉有些得意了。这会儿他又来到广场边上的凳子前面,逗弄四个安静地坐着的老妇人。他一边讲话一边拿鞭子示范性地朝地上抽了三下,声音却不像鞭炮那么响了。
“你们要不要试试?”他竭力鼓动别人玩玩自己的鞭子。
“疯子!嗯——”有一个老妇人不高兴地说。
他的搭档过来了,像是踩在一声接一声的“白糖卷”的吆喝声上面来的。从街东头过来一个卖“白糖卷”的素衣人,像一个端盘子跑堂的,只手举着一只圆箕,边走边喊,步履轻捷。有一位游客穿过人群向“白糖卷”走去,一边还喊着“白糖卷”,一边在衣服口袋里掏钱。
“她说谁是疯子?”大约看到我在注意他,“张飞”自我解嘲地对他的搭档说。
“反正不是我。”搭档默契地显出无奈的样子说,手里还拿着那个绿色的键子。也不踢,见我在看他,又返身走回去。
“她说谁是疯子?”又问了一句。还是没有回答。我一直在想另一个问题:他至少应当年近五旬了吧。
我忽然快乐地笑了,我想今天下午这一会时间里,倒是看够了“张飞”的表演,他是很喜欢表演的,他也喜欢带动别人来表演。他表演着他的无聊,他的生趣。
为什么这会儿没人找他合影呢?难道那身古装,不合时宜吗?那古代武士的装束,那鞭子与长矛的冷兵器,是不是已然对现代人失去了吸引力?为什么他不吆喝呢?他完全可以不停地喊“照相啦!”观众是需要热闹地鼓噪的。为什么他不找个经纪人,或者也搭一个地摊儿呢?我心里不由得生出一些奇怪的念头。
老实说,我并没有关心“张飞”今天下午有没有赚到外快,我反倒特别高兴地看到“张飞”这样一个骨灰级的街头明星,并不把挣钱当作驱迫自己的劳役,而表现出了一个自然人的状态。除了扮演角色,他还是一个懂生活的人。他也懂得享受,懂得人情,也有无聊,也有闲适。从他身上,我明白了人们认识上的一个误区。一个人被角色定位之后,往往都忘记了作为人的享受和乐趣了,那是万万要不得的。 (2015-11-27)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