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笔记 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
2022-01-17叙事散文李灿
二十一《儒林外史》中说范进中了举人,竟然不知道苏轼是哪朝的人。这也算是对科举制度辛辣的讽刺,读书读到这个程度竟然连起码的常识都没有了。我们今天常常拿《儒林外史》做例子,来批判封建社会的教育制度。其实,我认为我们没有资格批判古人,因为我们今天……
二十一
《儒林外史》中说范进中了举人,竟然不知道苏轼是哪朝的人。这也算是对科举制度辛辣的讽刺,读书读到这个程度竟然连起码的常识都没有了。我们今天常常拿《儒林外史》做例子,来批判封建社会的教育制度。其实,我认为我们没有资格批判古人,因为我们今天也在犯同样的错误。
我们今天评价学生,只要分数高就是好学生。同样,只要教学成绩靠前,就是好老师。我们身边这样的情况还少吗?有的人爱好颜体书法,竟然不知道《多宝塔碑》是什么东西,竟然问《多宝塔碑》是不是魏碑体。这样的人居然教中学历史成绩靠前,按说中国历史讲唐代的文化时肯定会提到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啊!其实,这也很好解释。历史这样的文科课程比数理化好教得多。中学理科,一个题目做不出来,上课还真的教不了。尤其有的老师年纪大一点,遇到难题可能一时半会儿还真不会做。历史就不一样了,明眼人把书大体一翻,就会知道哪些地方是重点,让学生做上记号死记硬背即可。反正是学生背,又不是自己背,记不住也没什么大不了。退一万步说,就算讲错了也不要紧。一本书那么厚,一张试卷考的东西还不及全书知识点的十分之一,讲错的地方所占的比例更是微乎其微,对学生的分数影响根本不大。所以我们经常发现一些怪现象,一些老师经常犯知识性的错误,结果考试成绩反而非常好。原来,中国的教育不在乎老师的知识水平有多高,就看他能不能管住学生。只要学生遵规守纪,就能出成绩,没人去在乎老师真的有多少知识储备。我们的教育就是这样一代一代自欺欺人走过来,这样还能培养出货真价实的学者型人才吗?老师只管搞出教学成绩,不管自己是否真的把知识是否弄通了;学生只管死记硬背,不去理解究竟是怎么回事。
二十二
鲁迅先生在《呐喊》的自序中说,中医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骗子。他的《狂人日记》中说,李时珍的“本草什么”上写着人肉可以煎吃。他的《药》里面写到无知的群众拿人血馒头治痨病。曹聚仁先生在《鲁迅评传》中说,鲁迅对中医的认识是不高明的。
我们说,旧社会庸医骗钱害人,的确可恶。中医中确实有很多迷信的东西,需要批判。然而,在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的经验中,肯定总结了一些有用的常识,全盘否定中医也是不对的。鲁迅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明显是偏激了,这一点我们必须清楚。
二十三
《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曹操准备接见匈奴使臣,认为自己长得丑,不能震慑别人,就让崔琰代替自己。曹操自己则扮作下属,捉到站立在床头。后来,曹操派间谍问匈奴使:“你认为魏王怎么样?”匈奴使说:“魏王看长相的确很有威严,然而床头捉刀人才是英雄。”曹操知道后,派人追杀了这个使臣。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是值得怀疑的。这里曹操已经被封了魏王。崔琰是反对曹操称王的,最后被曹操下狱迫害致死。当然,历史上是否真的有这么回事也不好说。
我们如果看故事中的人物,他们性格值得分析。匈奴使的确是聪明人,慧眼识英雄。曹操扮作下属,他也能认出那是英雄,可见这个使臣不简单。然而,聪明不等于精明。和曹操这样的人打交道,首先要懂得自保,必须时刻小心。杨修就是因为恃才傲物,最后惨遭杀害,这就是很好的例证。他完全可以装在心里,没必要把自己知道的都说出来。他如果只说“魏王雅望非常”,不说“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说不定还能保住性命。就是因为他多嘴,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
我们再看曹操,他的阴险、多疑在这里暴露无遗。匈奴使既然能讲出这样的话,可见他不是一般人啊!这样的人既然不能为我所用,那也不能让他活着,我得不到的让别人也得不到。另外,匈奴使既然说“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曹操可能会推测:“他是不是认出我来了?他如果回去一宣传,那别人会怎么说我?曹操长得丑还不敢承认。”当然,这是从曹操个人的性格上做的分析。如果联系当时的大背景,我们也能够理解曹操的做法。当时,孙权、刘备已经搅得曹操很头疼。匈奴这样的少数民族就希望中原内乱,他们好从背后捅刀子。匈奴在历史上曾经给汉族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现在虽然势力大不如前,但狗改不了吃屎,不得不防。曹操能想不到这一点吗?匈奴中还有这样的人才,那对汉族是多大的威胁啊!当我们看到了这一点,就不觉得曹操的做法过分了。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