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姓子弟
2020-09-24抒情散文yangyizhuo
农姓子孙1“十一”假前,朋友网上聊话,问打算到哪里玩去?我只能表示难受,可能要回老家帮忙秋收。他那里就兴高采烈:好啊好啊。我们这里好多人去郊外租人田地种,要给人钱才有的农活干呢……那,按我的理解。此种现象也就所谓“吃饱了撑的”便了。2父亲
农姓子孙1
“十一”假前,朋友网上聊话,问打算到哪里玩去?我只能表示难受,可能要回老家帮忙秋收。他那里就兴高采烈:好啊好啊。我们这里好多人去郊外租人田地种,要给人钱才有的农活干呢……
那,按我的理解。此种现象也就所谓“吃饱了撑的”便了。
2
父亲老了,又添了不少病症。再干些农活也就威武不起来。田地里,总就被我们甩落在后面,就如同当年我们还是小孩儿。他就威风的很,做什么活都风风火火,电闪雷鸣一般。在土地上,各样的庄稼地里,他都那么肆虐张狂,如同一个魔王。不会把我们,把别的什么人放在眼里:黄黑的土被翻搅起来,腾起漫天灰雾,肥熟的庄稼成片被割伏仆倒。成捆成捆的谷个子被甩成圆圆的山,又被碾成一片澄黄的海……
他老了。走路也不得劲。咳嗽起来也不响亮,还会拉风箱似的喘上老半天。
我听他对母亲说:人家年轻人有力气,装车不费劲……
3
母亲也是个争强好胜的脾气。好与别人比试一番。揉面,面团要在案板上嗒嗒的翻花。走路腿下要生风,锅碗飘盆在她手里叮叮当当响成一片。说话也要抢个上风。她是自以为自己是个会说话的,自有她的一套标准,就喜欢指摘别人话语里不少是非。并且很自信,她讲的就是道理。
我喜欢看她捡米粒的样子。用簸箕簛粮食,嚓嚓嚓嚓,多奇怪。说上大粒的出来,小粒的就能留下。想留下小粒的,大粒就能簛出去。但其间也有一些颗粒掉到地上,她就一手往怀里抱了簸箕,另一手去“啄”那些颗粒儿。注意啊,真的像鸡啄米一般呢。三个手指作喙的模样,“得得得得”不停的去地面上啄一通。米粒就不见了。现在想来还是觉得神奇。
母亲不会做饭,可能与她的一个哲学观点有关系:吃的再好有什么用?还不是吃了拉了?她就喜欢穿衣服。可以吃的差一些,也要穿的好一些。可以大冬天里穿的薄一些,也要让人看起来漂亮一些。
看看眼下,也要六十来岁了,她的心理年龄却年轻的很,大约总在十三四岁的样子。喜欢和我们赌气,使小性儿。喜欢和父亲吵架,她看他一无是处,话不过三句就会势比仇寇。但到现在还没离婚
4
本来想写些这次农活的事情,不知怎么的,就写了我的父母。
记得原来一位也弄过文字的前辈大哥说:写农民吗?那你父母就是很典型的呢。
从我知道的,我父母,我的祖父母,再往上三四代,也应当都是农民。其间有些并不纯正的农民,也做了些买卖,进过工厂,好似还有人当过公司里的什么会计一类。但,我觉得我们就是农民世家。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干行恨行”(这话有它的道理。人们久在一行,自是熟知里面甘苦,而人心总不足。就总以为自己这行苦的多,别的行就多的甜。)他们都讨厌农民,认为天底下最可悲手可厌的,莫过去作了农民。天底下最可喜可贺的莫不过脱了农籍。
他们是爱自己的孩子啊!就日日年年的给他们说:农民最苦不过。你们长大千万不要做农。
他们甚至觉得天下最苦不过脚下庄稼地,庄稼地外,任何一块都是美好天堂。
5
古来悯农诗作不少。可以看作肉食者的良心所在。
古来也有人盛赞田园风光。但那些人又有几个真正“种豆南山,戴月荷锄”?多数也不过是“故人具鸡黍,把酒话桑麻”属于吃饱了撑着的一流。
圣人级的说法是“民以食为天,君以民为天”。什么话?什么叫做天大的事?说的好听,也还不是“民以天为食,君以民为食”!老百姓是靠天吃饭的,当官的是靠吃农民为生的。我们传统的学说里,把农民捧到一个相当的高度,比工比商比艺术家们的地位都要高,但实际上他们却着实处在最底的一层。如果按食物链的说法,别的任何人都是直接或间接的啃农民,农民就是啃土地。
所以说,把农民捧上天的是一种阴险。和胜赞安抚自己的猪羊骡马有什么区别!
他们又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说做农民种菜的也不过是“小人哉”。我更愿意听这些话,他能让人清醒――不至在赞美抚慰中麻醉了自己的劳苦以及生命。
6
我并不想同情或者鄙薄农民,也谈不上什么赞美。
存在即是道理。
农民种地靠天,也就多了诸多的天性,诸如善良、朴素、平和、诚恳,相信力气,相信因果,相信天道也就如从种子到幼苗到结实又回来种子,循环往复的父父子子,子子孙孙一种闭合的模式。当然,其中也就少不了愚钝、简慢、甚至鄙陋、自以为是的骄傲,不太容易相信脑力,不善于开创……诸如等等。
农民也就是乡下人,对于城里人的态度就丰富的很,尤其是进得城,又绝非城里人的时候更是微妙:鲁迅翁写阿Q进城回来时的心理就很经典,大约写了屁股下面坐的“长凳”“条凳”,吃鱼时的“葱花”“葱段”,还有城里“小崽子们”也能熟练的叉麻雀诸等能事……按乡下人的观点来看,城里人显然是不对的,按城里人的眼光,乡下人肯定是错误的。按一个进城的乡下人――他既不属城市也不再是乡下,而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世外高人了――的慧眼来看,两者也都是极错误而又可笑的。
我想说的是鲁迅翁怎么能如此的通晓阿Q当时的心思?给一种合理的解释就是,他也如此思想过,虽然他并没有种过庄稼。另有伟人也出身乡下,去京城大学的图书馆里做了帮工,好似他也有过如此想法。
农民式的天真与淳厚,自私与狡黠。勇敢与怯懦,豪情与短见。在历史中扮演过(着)不尽的缤纷精彩。正如黄天厚土中生长出的各色的庄稼,草木,荆棘,花朵……
7
到我们这一辈上,户口本上算是脱了农籍,农村,农民,农活多成了幼年的记忆。
这次回家,母亲说,去吧。就在“南方”(机井方,指能水浇的肥田)里,你父亲早在那里掰棒子了。……就还在那儿啊。地没动。从六队场那斜道上过,原来那里不是种过西红柿吗?――按她说来,好像就在昨天我还跟着她们去地里干农活。其实这个昨天已经隔了二十年了。我早已忘记了自家的地头了。这要说出去,是很被地邻们笑话的。
棒子就是玉米。原来是磨了棒子面蒸窝头,人吃。现在大都是卖给做饲料的喂猪。棒子秸还是很高,高过我的头还有很大一截。人钻进去立马被淹没了,遥远望去,应如黄绿立体的网。诗人尽了诗兴说这就叫做“青纱帐”。其实远不是“纱帐”般的轻曼歌舞的感觉。里面第一感受是闷。哗哗头顶有风响,只是吹不到人身上来。青黄叶子割在赤胳上白一道红一道。再就是粉末状的东西落下来,浑身刺痒。我们就在里面掰棒子。先把棒子掰到家里,剥皮,打粒,磨面,吃……棒秸削下来,铡成小段喂牛马,根乍子刨出来烧火做饭。现在好多工序是减免了。有了机器,好多地方可以请人代收。但又一项项工钱也要给了别人。
忽地就想起“荷花淀”里,孙犁写的,说那个鱼鹰老头子,用船篙打鬼子,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怎么理解?什么时候玉米要用棒子敲打?按说,孙老应当是做过农民收过玉米的啊。不知道他到底在讲哪道工序。
8
我的儿子住在老家最得意的事情就是喂牛,喂羊。早晨起来听到鸡叫就会很惊喜:真的,天亮了会有鸡叫啊。和书上写的一模一样……
跟了爷爷去地里,干不一会就叫苦连天,没意思。扎提慌……
对他来说,最辛苦的劳动就是写作业,最有意思的事情就是打电脑游戏。馒头是店里买来的,米是锅里盛出来的。不知道这些和土地,和农民有什么关系。
下午掰完了剩下的棒子,还要去拾一会棉花。儿子死活不肯下地,老婆却要死要活的非要带他去。下到地里,儿子却表现极佳,超出我的喜悦的承受能力。这是他第一次拾棉花,头也刚高过棉花棵一点。他低了头,一声不吭,两手不停,一直到日落,一小时左右时间。棉花在袋子里满满当当,回家上秤一称,不到十斤。
晚上喝了酒,我还记得儿子的表现,自己就很激动起来:我儿子很了不起呢。……劳动和游戏不是一回事!
也许只是因为他也是农民的子孙,应当知道土地、庄稼、干活、劳苦、收获、疲惫、喜悦……
还有农民式的,最可宝贵的知足与安宁。
9
农姓子孙。说不上什么骄傲与卑怯。抛却了两者便是安然了。
“十一”假前,朋友网上聊话,问打算到哪里玩去?我只能表示难受,可能要回老家帮忙秋收。他那里就兴高采烈:好啊好啊。我们这里好多人去郊外租人田地种,要给人钱才有的农活干呢……
那,按我的理解。此种现象也就所谓“吃饱了撑的”便了。
2
父亲老了,又添了不少病症。再干些农活也就威武不起来。田地里,总就被我们甩落在后面,就如同当年我们还是小孩儿。他就威风的很,做什么活都风风火火,电闪雷鸣一般。在土地上,各样的庄稼地里,他都那么肆虐张狂,如同一个魔王。不会把我们,把别的什么人放在眼里:黄黑的土被翻搅起来,腾起漫天灰雾,肥熟的庄稼成片被割伏仆倒。成捆成捆的谷个子被甩成圆圆的山,又被碾成一片澄黄的海……
他老了。走路也不得劲。咳嗽起来也不响亮,还会拉风箱似的喘上老半天。
我听他对母亲说:人家年轻人有力气,装车不费劲……
3
母亲也是个争强好胜的脾气。好与别人比试一番。揉面,面团要在案板上嗒嗒的翻花。走路腿下要生风,锅碗飘盆在她手里叮叮当当响成一片。说话也要抢个上风。她是自以为自己是个会说话的,自有她的一套标准,就喜欢指摘别人话语里不少是非。并且很自信,她讲的就是道理。
我喜欢看她捡米粒的样子。用簸箕簛粮食,嚓嚓嚓嚓,多奇怪。说上大粒的出来,小粒的就能留下。想留下小粒的,大粒就能簛出去。但其间也有一些颗粒掉到地上,她就一手往怀里抱了簸箕,另一手去“啄”那些颗粒儿。注意啊,真的像鸡啄米一般呢。三个手指作喙的模样,“得得得得”不停的去地面上啄一通。米粒就不见了。现在想来还是觉得神奇。
母亲不会做饭,可能与她的一个哲学观点有关系:吃的再好有什么用?还不是吃了拉了?她就喜欢穿衣服。可以吃的差一些,也要穿的好一些。可以大冬天里穿的薄一些,也要让人看起来漂亮一些。
看看眼下,也要六十来岁了,她的心理年龄却年轻的很,大约总在十三四岁的样子。喜欢和我们赌气,使小性儿。喜欢和父亲吵架,她看他一无是处,话不过三句就会势比仇寇。但到现在还没离婚
4
本来想写些这次农活的事情,不知怎么的,就写了我的父母。
记得原来一位也弄过文字的前辈大哥说:写农民吗?那你父母就是很典型的呢。
从我知道的,我父母,我的祖父母,再往上三四代,也应当都是农民。其间有些并不纯正的农民,也做了些买卖,进过工厂,好似还有人当过公司里的什么会计一类。但,我觉得我们就是农民世家。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干行恨行”(这话有它的道理。人们久在一行,自是熟知里面甘苦,而人心总不足。就总以为自己这行苦的多,别的行就多的甜。)他们都讨厌农民,认为天底下最可悲手可厌的,莫过去作了农民。天底下最可喜可贺的莫不过脱了农籍。
他们是爱自己的孩子啊!就日日年年的给他们说:农民最苦不过。你们长大千万不要做农。
他们甚至觉得天下最苦不过脚下庄稼地,庄稼地外,任何一块都是美好天堂。
5
古来悯农诗作不少。可以看作肉食者的良心所在。
古来也有人盛赞田园风光。但那些人又有几个真正“种豆南山,戴月荷锄”?多数也不过是“故人具鸡黍,把酒话桑麻”属于吃饱了撑着的一流。
圣人级的说法是“民以食为天,君以民为天”。什么话?什么叫做天大的事?说的好听,也还不是“民以天为食,君以民为食”!老百姓是靠天吃饭的,当官的是靠吃农民为生的。我们传统的学说里,把农民捧到一个相当的高度,比工比商比艺术家们的地位都要高,但实际上他们却着实处在最底的一层。如果按食物链的说法,别的任何人都是直接或间接的啃农民,农民就是啃土地。
所以说,把农民捧上天的是一种阴险。和胜赞安抚自己的猪羊骡马有什么区别!
他们又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说做农民种菜的也不过是“小人哉”。我更愿意听这些话,他能让人清醒――不至在赞美抚慰中麻醉了自己的劳苦以及生命。
6
我并不想同情或者鄙薄农民,也谈不上什么赞美。
存在即是道理。
农民种地靠天,也就多了诸多的天性,诸如善良、朴素、平和、诚恳,相信力气,相信因果,相信天道也就如从种子到幼苗到结实又回来种子,循环往复的父父子子,子子孙孙一种闭合的模式。当然,其中也就少不了愚钝、简慢、甚至鄙陋、自以为是的骄傲,不太容易相信脑力,不善于开创……诸如等等。
农民也就是乡下人,对于城里人的态度就丰富的很,尤其是进得城,又绝非城里人的时候更是微妙:鲁迅翁写阿Q进城回来时的心理就很经典,大约写了屁股下面坐的“长凳”“条凳”,吃鱼时的“葱花”“葱段”,还有城里“小崽子们”也能熟练的叉麻雀诸等能事……按乡下人的观点来看,城里人显然是不对的,按城里人的眼光,乡下人肯定是错误的。按一个进城的乡下人――他既不属城市也不再是乡下,而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世外高人了――的慧眼来看,两者也都是极错误而又可笑的。
我想说的是鲁迅翁怎么能如此的通晓阿Q当时的心思?给一种合理的解释就是,他也如此思想过,虽然他并没有种过庄稼。另有伟人也出身乡下,去京城大学的图书馆里做了帮工,好似他也有过如此想法。
农民式的天真与淳厚,自私与狡黠。勇敢与怯懦,豪情与短见。在历史中扮演过(着)不尽的缤纷精彩。正如黄天厚土中生长出的各色的庄稼,草木,荆棘,花朵……
7
到我们这一辈上,户口本上算是脱了农籍,农村,农民,农活多成了幼年的记忆。
这次回家,母亲说,去吧。就在“南方”(机井方,指能水浇的肥田)里,你父亲早在那里掰棒子了。……就还在那儿啊。地没动。从六队场那斜道上过,原来那里不是种过西红柿吗?――按她说来,好像就在昨天我还跟着她们去地里干农活。其实这个昨天已经隔了二十年了。我早已忘记了自家的地头了。这要说出去,是很被地邻们笑话的。
棒子就是玉米。原来是磨了棒子面蒸窝头,人吃。现在大都是卖给做饲料的喂猪。棒子秸还是很高,高过我的头还有很大一截。人钻进去立马被淹没了,遥远望去,应如黄绿立体的网。诗人尽了诗兴说这就叫做“青纱帐”。其实远不是“纱帐”般的轻曼歌舞的感觉。里面第一感受是闷。哗哗头顶有风响,只是吹不到人身上来。青黄叶子割在赤胳上白一道红一道。再就是粉末状的东西落下来,浑身刺痒。我们就在里面掰棒子。先把棒子掰到家里,剥皮,打粒,磨面,吃……棒秸削下来,铡成小段喂牛马,根乍子刨出来烧火做饭。现在好多工序是减免了。有了机器,好多地方可以请人代收。但又一项项工钱也要给了别人。
忽地就想起“荷花淀”里,孙犁写的,说那个鱼鹰老头子,用船篙打鬼子,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怎么理解?什么时候玉米要用棒子敲打?按说,孙老应当是做过农民收过玉米的啊。不知道他到底在讲哪道工序。
8
我的儿子住在老家最得意的事情就是喂牛,喂羊。早晨起来听到鸡叫就会很惊喜:真的,天亮了会有鸡叫啊。和书上写的一模一样……
跟了爷爷去地里,干不一会就叫苦连天,没意思。扎提慌……
对他来说,最辛苦的劳动就是写作业,最有意思的事情就是打电脑游戏。馒头是店里买来的,米是锅里盛出来的。不知道这些和土地,和农民有什么关系。
下午掰完了剩下的棒子,还要去拾一会棉花。儿子死活不肯下地,老婆却要死要活的非要带他去。下到地里,儿子却表现极佳,超出我的喜悦的承受能力。这是他第一次拾棉花,头也刚高过棉花棵一点。他低了头,一声不吭,两手不停,一直到日落,一小时左右时间。棉花在袋子里满满当当,回家上秤一称,不到十斤。
晚上喝了酒,我还记得儿子的表现,自己就很激动起来:我儿子很了不起呢。……劳动和游戏不是一回事!
也许只是因为他也是农民的子孙,应当知道土地、庄稼、干活、劳苦、收获、疲惫、喜悦……
还有农民式的,最可宝贵的知足与安宁。
9
农姓子孙。说不上什么骄傲与卑怯。抛却了两者便是安然了。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