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格子
2022-01-17叙事散文匡建华
抬格子
文/匡建华每年进入冬季,几场雪之后就是杀年猪时节,也就拉开了过年的序幕。每当接到乡下亲友请吃年猪肉的邀约,儿时抬格子的场景就又浮现在眼前。每年到了杀年猪,那种热闹好像比过年还要欢腾。爷爷会找出黄历,选择黄道吉日,看看哪几天是属马或属……
文/匡建华每年进入冬季,几场雪之后就是杀年猪时节,也就拉开了过年的序幕。每当接到乡下亲友请吃年猪肉的邀约,儿时抬格子的场景就又浮现在眼前。每年到了杀年猪,那种热闹好像比过年还要欢腾。爷爷会找出黄历,选择黄道吉日,看看哪几天是属马或属……
抬格子
文/匡建华
每年进入冬季,几场雪之后就是杀年猪时节,也就拉开了过年的序幕。每当接到乡下亲友请吃年猪肉的邀约,儿时抬格子的场景就又浮现在眼前。
每年到了杀年猪,那种热闹好像比过年还要欢腾。爷爷会找出黄历,选择黄道吉日,看看哪几天是属马或属牛,期望来年养的猪儿长的更大更肥。为难的是屠夫,日期好的话一天要杀近十头猪,日期不好一头也没有。
那段时间,经常可见对门的王爷爷背着或挑着杀猪的家伙儿走村串户,晃悠一个多月,老乡称他为杀猪佬,他高高的个子,满面红光,说话和气,完全没有一点屠夫的杀气。在家乡,大多数人不愿意当杀猪佬,说是杀生太多,不得好死。如果死时不放一把杀猪的刀在他的床下面还不会断气。不过王爷爷还好,活了八十多岁,好像也没有受到什么折磨。
在我读小学、初中时,农村还是大集体,公家分的和自家种的粮食仅供一家人混个温饱,猪平时是吃的野菜,只有杀的前两个月才会加一些杂粮增肥,一年喂下来能杀百把来斤肉就不错了。如没有长到一百斤大队就不会批手续,拿不到宰杀证,只好再喂一年。那年代喂几头猪还是少数人家,家里喂一头过年猪,杀后还要将带尾巴那一半猪肉卖到食品,另一半才能自家享受,称之为“购半、留半”。离我老家不远有的何老,七十多岁,单身一人,辛苦一年喂了一头猪,不想卖一半,写申请减免,可小队长不高兴,在申请书上写上:三队何世玉,喜欢吃点肉,不响应政策,想要一个人吃一个。何老差点气病了,幸亏大队书记开明,见他是五保户,年纪大还自劳而获,没说二话就同意了。
小时候我是不看杀猪的,特别是怕听到肥猪那绝望的嚎叫声。每当杀猪帮忙的人把猪赶出猪圈后,婆婆就拉着我躲到喂猪的房子里,猪一喊,婆婆就立即呼唤猪儿来吃食,喃喃自语:下辈子别投胎成猪了。好像猪儿没有被杀似的,其实我完全没有理解婆婆一年来与猪朝夕相处,从小模到大的心情。
过去杀死猪后要在后脚切开皮肤,开一个小口,然后用铁制的通条沿着皮下从脚直通到头、四肢,再使劲吹气,直到整个猪鼓鼓的,才放到开水中去毛,最近好像少了这程序。说明现在杀猪的技术也是在不断进步中。过去的猪毛杀猪佬是要带走的,晒干后卖到小卖铺,也许算是工钱的一部分吧。后来才发现,猪毛还可做洗衣服的刷子呢。
猪血土家人叫“血蕻子”,乡亲请客年猪肉大多是说请你来吃“血蕻子”饭。杀猪前婆婆会准备一个大饭盆,里面放少量水、盐、酌料,放的猪血就接到里面,待其凝固,用刀划成豆腐见方,然后放到锅里煮,煮熟后捞起来备用,可切小块佐以葱姜蒜爆炒,也可下火锅,入口即化,满口生香。这也是吃格子蒸肉必不可少的配菜。儿时婆婆是不让我们吃“血蕻子”的,说是娃娃吃了记性不好,影响今后读书。现在看来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
猪宰杀结束后就开始做格子蒸肉。选一块尚冒着热气的五花肉,切成三四寸宽,一指厚,拌上苞谷面,根据当地的口味放上姜、蒜花椒辣椒面等酌料,搅和匀巧,放置半小时上格子。在格子垫底的芭蕉叶上铺上金黄金黄的老南瓜,老南瓜上像排座次般的铺着一片片肉,一般中间放排骨,围绕排骨一层一层码上肥肉,大火蒸上四十分钟左右,上大气便可开席了。随着一阵吆喝,蒸笼盖子揭开,一股浓烈的香味袅袅升起,钻进五脏六腑,精壮的土家汉子忍着冒出来的口水,抬轿子般的抬格子上桌,大家互相谦让一番落座,第一筷子必定是伸向格子里的蒸肉,汉子们夹起一片片肥肉,那肉在筷子上一颤一颤的,并不断裂,金黄透亮,女人们则矜持得多,只拣中间的排骨吃,偶有爱捉弄人的汉子拣一片油汪汪的肥肉放到女人碗里,那女人惊得一声尖叫,那肉几经辗转,又落回了格子里。
格子蒸肉是土家山寨的第一大菜,用来招待乡邻亲朋,也称“抬格子”。几十年过去了,土家人吃格子蒸肉的习俗并没改变,要求蒸肉肥而厚,片片大,吃肉时一咬就冒出油来才算有味。如今人们的身体好像退化了,吃肉只能品尝,重事也干不了,那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情景早已成为童年记忆。
那年代的人真的是能吃,八人一桌,大家说着、笑着、喝着老烧,不到半小时,格子里的七八斤蒸肉几乎一扫而光。据婆婆说,有一年,邻居家两个大男人抖狠,一个说我可以一口气吃下十片蒸肉,另一个说二十片,说着、说着吹牛的码加到了一格子蒸肉,他俩你一言我一语,一块又一块,竟在众目睽睽之下把一格子蒸肉吃完了,让东家心疼了好一阵子,没有想到客人们还没上桌主菜就没了。或许他俩是真馋了,借着打赌好任性吃个痛快!不过那年代的人吃的多,干农活也厉害,一个男子汉,挑两百斤的重担是轻轻松松。前几天偶遇一挑砖的老乡,一顿早餐就吃了常人的三份,见我吃惊,他笑着说,老兄,我是吃着人的饭,干着牛的活呢。
有一年我们到乡下亲友吃了一回年猪肉,老婆就上瘾了,在家里对照亲友的方法做了一小格子蒸肉,可就是没有那味道,究其原因不是手艺不行,是那乡下猪和城里猪生活的待遇不一样哟!乡下的猪没有吃那么多商品饲料,而是田野里生长的野菜和五谷杂粮,吸收了大地之精华,不过从外观很少人能看出来,只有在细细的品味中才感到其中的差别。 如今抬格子在土家山寨已成为一种文化旅游时尚,在家乡的方山景区每年冬天都会上演一台抬格子的大戏,交上一百钱,即可游览景区,又可品油亮的格子蒸肉,喝土家人自酿的苞谷酒,观看土家人的巴山舞,吼上几句土家山歌,不知不觉地就在欢声笑语中醉去。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