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在佛祖的哈欠里(三)(修改稿)
2020-09-24抒情散文辛贵强
另一只眼看山与朋友驱车出城,到东部的太行山断裂层地带去看山。小车一路风驰电掣,山势渐次变化,山山岭岭由疏朗到稠密,由舒缓到陡峭,滔滔然如海潮奔涌,拍天而来。因工作和陪上级来人采访旅游发展的原因,到深山里来已经不知有多少次了,懂得了宏观看山、
另一只眼看山
与朋友驱车出城,到东部的太行山断裂层地带去看山。 小车一路风驰电掣,山势渐次变化,山山岭岭由疏朗到稠密,由舒缓到陡峭,滔滔然如海潮奔涌,拍天而来。 因工作和陪上级来人采访旅游发展的原因,到深山里来已经不知有多少次了,懂得了宏观看山、微观看山、分层次看山的一些诀窍。 宏观看山,须得在某座高峰之顶纵目远眺,领略“一览众山小”的辽远与旷达;看群山如涛、险峰嵯峨、峭壁如削、峡谷幽邃高低错落的组合美,宏大于外、精细于内的气韵美;在品风、品气、品韵、品律中,识得北方特色太行山的粗犷、剽悍、阳刚、野性、桀骜、霸气;在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参悟间,吸纳大山的精气神,鼓荡起一腔丈夫气概男儿血。
微观看山,是聚焦于一个个的象形景点、特色景点,悉心领悟所含意蕴,形成心灵的回应:遥望在群峰之上如踏浪而去般的鸵鸟峰,心中会想象骑于其颈背直奔东海之滨的蓬莱岛,与仙家谈禅论道;凝视在峡谷底部骑河耸立的天生石门,感觉跨过这道门去,定然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欣赏依偎一处亲昵耳语的情侣双峰,不禁就想发问,这是为践哪世的盟约,从远古相依相伴到如今与将来;瞻仰横亘天际的十里仰天卧佛,会竖一指于唇边对友轻嘘:噤声,噤声,千万别惊扰了大佛的清修静参…… 分层次看山分别是,于高山之端眺望群山是一个层次,一如上边所说。第二个层次是在峡谷底部看山,于森森然两壁相夹的峡谷最狭窄拐弯处,后不见来途,前没有去路,抬头处天只一线,危崖陡壁似随时要垮塌下来,心里不由惴惴。待峰回路转突然闪出前方的路,始领会得“车到山前必有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一番意趣。第三个层次是不上不下取中看山,即将自己置身于悬崖半腰的古道之上,仰视不见峭壁之顶,其上满眼都是见缝隙就钻出的乔松翠柏及葱茏灌木,绿云碧雾般染透天穹;俯视不见深沟之底,听水声龙吟虎啸般轰鸣渊底,似要撞透地狱之门,忽然醒悟天高地厚、人类渺小原来如此。
我还有过这样一次看山的经历:从县城出发,徒步横穿了太行,于一个天气晴朗的早晨爬上太行最后一道屏障,居高东望豫北大平原。视线大展处,目穷千里,一览无遗,但见烟霭轻笼的氤氲中,阡陌纵横,水泊似镜,村庄如豆,路只一线,一直淡化虚无融入极目处的地平线,顿时感念天地之悠悠,河山之博大,心胸也为之展扩。沿着叫做“十八里坡”的羊肠小道艰难下山,进入平原,往前行十多里后,再转身回望,发现太行山竟然是连过渡都不要,错地而起,触天摩云,呈南北走向屏风一样竖立在中原之西,方知太行山为什么被称为“天下之脊”,为什么会成为历代兵家之必争。 然而,从以上这些角度去看山,都是外化地看,未必是真正看懂了大山。要看懂大山,就必须用心去看,去禅悟。 太行山从亘古便矗立在这里,像一屁股打坐在这里一尊大佛,进入坐忘、入定的境界,一直到今天。大佛眼不观五色,耳不闻杂音,神闲气定,静参虚空,就这么禅悟着。大佛禅究竟悟到了什么呢?不得而知,也别去问,问得再多大佛也只会像佛主一样拈花而笑,问得急了,最多只会告诉你:“不可说,不可说。”言下之意,自己悟到的方是禅,说出来告诉了你,那就不是禅了。 我是愚钝之人,悟不到高层次,只能想到,大山如佛,拈花而笑,千古沉默,缄口不语,但是它也有着它的形体语言,有着无声的提示。 大山首先提示了一种“静”的姿态。佛家道家都说,静可生动,动又归静,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静动结合,生出了万物。事实就是这样,宇宙万物是从静中生出来,我们人的生命也是从静中生出来。既然如此,我们的一颗心,我们的精神状态,就应该进入到静的境界中来,力避纷乱,力戒浮躁,才能成就一切所求之事。不信你看,河边垂钓的老翁,神闲气定,心静如水,方钓得鱼儿上钩。隔枰对弈的棋手,心神笃定的总是稳操胜券,心浮气躁的只能抱得遗憾归。运动场上的赛手们,别看肢体在激烈运动,可却心是静的,所以才达到了最佳竞技状态。如果心不静,气不宁,动作就会变形,就会与奖牌失之交臂。书画家们也都在追求一个静字,静方灵动,静方腕顺,才有绝世佳品出来。所以,静是生之根本,胜之法门。
大山还在展示“随缘”、“自然”、“自在”的态度。不信你看,在这片山地之中,山自崚嶒水自流,树由风动花由性。它们都服从着大自然的安排,高者不鄙低者,低者不妒高者,互相尊重,共存同生。山上那松柏花草,自然的风力把它们抛在了哪里,就在那里扎根生长,高山顶,崖壁上,深沟下,各自苍碧各芬芳。风来了,就随之而动,风过去,便自动地反弹回来。那水,更是遵循着自然的法则,随高就低而下,能流则流,成溪成瀑;不能流则静处不动,成池成潭,绝不违背本性,倒行逆施。之所以如此,山水花树们才被大自然所容,以各自的姿态生存着,自在着。
道家鼻祖的老子提倡一种“无为”的人生态度,说无为才能无不为。静就是无为,随缘是无为,顺其自然也是无为。而无为不是不为,是更智慧更高明的一种作为。我想是这样的。
乘车返回时,我频频回望那些座座山峰相连的大山,突然感到:山是山,山又不是山,山还是山!
1、登高纵目(其上有鸵鸟峰) 2、峭壁之腰古道
3、峡谷底部行走
4、门河 5、十里仰天卧佛
[ 本帖最后由 辛贵强 于 2011-11-13 16:11 编辑 ]
abbr_28a05ea75379991cfa0ce3f0d102c185.jpg (163.2 KB, 下载次数: 138)
2011-11-3 23:24 上传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