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沂蒙
2022-01-17抒情散文若荷
大爱沂蒙若荷石 磨磨,字从石,麻声,本义是磨治石器。《诗卫风淇奥》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如是。在沂蒙山区,还有一种器物,专门用来加工粮食的,叫石磨。以石磨研豆使碎而制成豆腐,研细玉米、小米、高梁,做成细腻的面糊,用以加工薄如蝉翼的……
大爱沂蒙
若荷
石 磨
磨,字从石,麻声,本义是磨治石器。《诗•卫风•淇奥》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如是。在沂蒙山区,还有一种器物,专门用来加工粮食的,叫石磨。以石磨研豆使碎而制成豆腐,研细玉米、小米、高梁,做成细腻的面糊,用以加工薄如蝉翼的煎饼,石磨,是沂蒙山人离不开的生活用具。是当年,沂蒙妇女用来拥军支前,为前线摊煎饼做干粮的必备工具。
孩子小,女人睡的很晚,累了一天的地里活,睡得凌晨时,起得却是五更天。披星戴月,为的是早早套上石磨,推糊子。原料是玉米、高梁等粮食混合而成。困顿的日子里,粮食来自自家的田园,藏在舍不得吃的米缸里。一年的汗水,贫瘠的山地,只收得这几成的庄稼。一支磨棍顶着单薄的衣裳,一根绳索裹住逼人的寒气,就那么一圈又一圈地推着。月亮升起来了,星光一地一地地碎了,白花花的面糊随流而下,潺潺的,像一挂月光的瀑布呢。
不是磨好了面糊就可以了,面糊磨好之后,你还要趁着微亮的晨曦摊煎饼,锃明的鏖子底下,续一把干透的柴火,点着,暖透了整个身子,暖透了整个心,温软了血管里的血液。擦鏖子,摊糊子,转耙子,揭煎饼,这一系列的动作,令耳边的一缕秀发垂下,火光的剪影里,映出你那俊俏的脸颊,红润而秀气,透出一股女性的坚毅。可曾计过,每一个晚上加起来,你曾推出多少米糊,每一个早晨加起来,你曾摊过多少个煎饼呢?加起来,你流失了多少青春岁月?
孩子饿了,伸手拿一张卷起,你“啪”的一下,打肿了孩子的手背。不行啊,孩子,这是给队伍上摊的煎饼,他们,要打鬼子……免得糟蹋。咱……喝糊糊吧。糊糊是用少量的面粉:地瓜面或玉米面,和着清清的泉水做成的。沂蒙的人家,圆圆石磨磨出来的糊糊,香着呢,清冽冽的沂河水,甜啊……可,千万不要说,端起一碗,照得见人的影子。
纺 车
也是在那些夜晚,你不休,不眠,在灯影里坐下,吱吱嗡嗡地,拧着那一架老式的纺车。一抻一缩的手累得酸疼,缠过的足不一会就倦麻了。年轻的你,还是个新过门的媳妇,挺着个大肚子呢。你委屈地坐在小小煤油灯下,纺车架前,一刻不闲地摇着纺把。实在累了,就松开摇把,轻轻拍一拍肩,盘起腿,揉一揉脚。这时候,你又好像意识到了什么,看看自己笨拙的身子,拽一拽衣角……一脸幸福的你,抬起头,继续摇着老旧的纺车。
是父亲给做成的,是母亲给陪嫁的,是上一辈子的家什,到公公婆婆这辈给你传下来的。你在娘家就学会了操持家务,学会推碾磨面,洗涤做饭。嫁到这家人家之后,你更是学会了摇动纺车,为一大家人纺纱织布,纳鞋做衫。公公、婆婆、丈夫身上穿的棉衣,孩子头上戴的虎头帽,单的棉的,丝丝缕缕,无不是经过你的指尖。纺下的棉花,都变成生活里的一针一线。时光偷走了你的青春岁月,岁月无情地划过你的脸庞,在嘤嘤嗡嗡的纺车声里,你渐显老,拢起标志媳妇的刘海,你成了不再年轻的婆婆。
而如今,你摇动着纺车,是为纺出更多的绵纱,为前方的将士织出温暖的布匹。整齐的军装需要它,千层的鞋底需要它,方正的背包需要它。你为了纺花,把手臂累酸了,为了织布,把身板给累弯了,你为了纳出千层的鞋底,手指被长长的麻线勒破了,微弱的灯光,把你的眼睛熬红了。婆婆问你呀,媳妇啊,到底,你图个什么?你说,娘啊,俺图的是打跑日本鬼子,将来,俺们会有好日子过!
你种棉,纺纱,织布,你种地,打粮,摊煎饼。你织啊织,纺啊纺,一年又一年。一双双鞋子和衣衫送到前线,穿在战士们的身上。尽管,你的衣裳单不遮身,棉不掩寒。但是,你知道,远方的战士们暖哪!那一身身,一件件的军装,你究竟纳进了多少线,多少绵?真想知道啊,那长长的纱线,绕着沂蒙山区的山,绕着沂蒙山区的水,可能绕上多少圈?
独轮车
独轮车,俗称“手推车”,在没有汽车运输工具普及之前,是乡村,农用的工具。运物、载人、赶脚,唯它最为便捷。特别在北方,几乎与毛驴起同样的作用。在沂蒙山区行走,泥土的路上,倘若迎面来一支花轿,首当其冲先看到的,是用它来推新媳妇的嫁妆。吱扭,是它的声音,呜哇,是锁呐的欢唱。
穷人家的闺女过门,一床崭新的被褥铺上,身穿大红棉袄的新妇,盘着腿,云字图案的云肩披挂,悠悠的,羞羞的。上路的时候,也是盖了大红流苏的盖头。推独轮车的是新媳妇的大哥,然后转给前来迎娶新媳妇的丈夫,没有花轿的豪华,也没有锁呐的排场,在简简单单的喜笑颜开里,就这样过门,当上人家的新娘。
在平常的人家,很难看到一把崭新的独轮车,那些载过粮食、推过女人的独轮车,磨损的几乎看不出木质花纹,但,懂行的人一眼能认出,做这把独轮车的是什么材料。走过了多少山水,走过了多少日月,分享了多少收获,甚或,分享着胜利的喜悦,和抗日战士们一道,血洒沙场。独轮车,也是革命的亲历者。
听过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抗战时期,村里发动男青年参军,发动中年男人们支前。她送走了参军的儿子,又送走了推独轮车的丈夫。她把它交给丈夫的时候,就知道他回不来了,她把它交给儿子的时候,就知道再也见不上面。半路上,儿子就牺牲了,丈夫推着独轮车到了抗日的战场。混战中,一枚流弹打过来,击中了丈夫的脚跟,血流如注,路,是走不动了。
不久,丈夫的脚流浓了,在战地医院匆匆包扎了一下,稍好点儿了,但是,还得一个时期的疗养。他不愿给部队添麻烦,得到同乡回家的消息,又推着独轮车偷偷搭伴回家了。脚肿得厉害,很疼啊。但想到在家里等待的她,丈夫一点没敢耽搁。他走啊走,眼看就望见村里的场院了,人却绵软地倒下。倒下去,就再也没有醒转。就好像累了,就需要这样的长眠。村头的老槐树下,她不哭,她不喊,只不甘,只长憾。
战火纷飞的年代里,独轮车有着非凡的意义,中国革命的胜利,不就是老百姓用独轮车推出来的吗?有多少独轮车推上了战场,就有多少将士赢得了胜仗。男人们倒下了,女人们继续推下去,前边的拉,后边的扛。抗战的队伍里,是从来不分男女的。支前模范胸前的鲜花,从来都戴在最令人敬佩的人身上。
一个名字
有时候,一个名字,能让人守一辈子。
她嫁过来之前,在十里八乡的女子中,是数得着的俊闺女。她当妇救会长,是支前模范。只是出于对战士的爱慕,她先择了嫁给一个军人。没见过面,凭媒妁之言。嫁娶的时辰到了,但战士在部队上,不能回来。婚期推迟了一次,又推迟一次,当第三次婚期到来,她说什么也不让了。因为当地有个说法,将婚期推迟三次,婚后的新人,是不吉利的。于是,抱着一只公鸡与小姑拜了天地。
她知道,这是乡里的风俗,如果男方那头因特殊原因不能参加婚礼,而婚期已到,必须拜堂成亲的情况,婆家就会用一只大红公鸡代替新郎,由新娘抱着公鸡拜堂,这就是所谓的“拜公鸡堂”。小姑说,嫂,你就把俺当成俺家兄弟。她笑笑,羞涩地蒙上盖头。她的心头有一个梦,悄悄的,生发出芽苗,长成棵树,叶是思念,花是担忧。
她就这样做了那个战士的媳妇,成了一位军属,战士转战南北,只能得到消息传递,却没有办法亲见其人。她孝敬老人,拥军支前,纺花织布,下地耕田。纳鞋底,做军鞋,人家做一双,她却要做两双,一双拥军,一双留着给没见过面的男人。每双鞋的脚腰处,都用红线绣出几个字,“抗战胜利”、“百年好合”。她做啊做,做到小姑出嫁,做到公婆年迈。
抗战真的就胜利了,全国解放了,给男人做的鞋子,摞起来够整整一柜子,然而她盼望的丈夫,却再也不能回来,牺牲在著名的莱芜战役了。好心的人们劝她改嫁,她想想年迈的婆婆,想想婆媳这些年相处的情谊,打消了这个念头。苦守60多年未见丈夫,她成了一个一辈子,守着一个名字的新娘。一个名字,有时也让人怀想无尽,因为这个名字,在女人的心里跟活着一样,高大,英俊,威武不屈。
静默中我想,一辈子有多长?一辈子,可曾有过她青春的时光?长天吟,车辚辚,马啸啸,壮士一去不复回。战争的苦难啊,令多少人失妻丧子,痛了经年;还有英武的将士,恩爱的新婚,谁能忘,那人那情,寂寂长夜,不相见……
[ 本帖最后由 若荷 于 2011-10-22 16:16 编辑 ] 若荷
若荷
石 磨
磨,字从石,麻声,本义是磨治石器。《诗•卫风•淇奥》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如是。在沂蒙山区,还有一种器物,专门用来加工粮食的,叫石磨。以石磨研豆使碎而制成豆腐,研细玉米、小米、高梁,做成细腻的面糊,用以加工薄如蝉翼的煎饼,石磨,是沂蒙山人离不开的生活用具。是当年,沂蒙妇女用来拥军支前,为前线摊煎饼做干粮的必备工具。
孩子小,女人睡的很晚,累了一天的地里活,睡得凌晨时,起得却是五更天。披星戴月,为的是早早套上石磨,推糊子。原料是玉米、高梁等粮食混合而成。困顿的日子里,粮食来自自家的田园,藏在舍不得吃的米缸里。一年的汗水,贫瘠的山地,只收得这几成的庄稼。一支磨棍顶着单薄的衣裳,一根绳索裹住逼人的寒气,就那么一圈又一圈地推着。月亮升起来了,星光一地一地地碎了,白花花的面糊随流而下,潺潺的,像一挂月光的瀑布呢。
不是磨好了面糊就可以了,面糊磨好之后,你还要趁着微亮的晨曦摊煎饼,锃明的鏖子底下,续一把干透的柴火,点着,暖透了整个身子,暖透了整个心,温软了血管里的血液。擦鏖子,摊糊子,转耙子,揭煎饼,这一系列的动作,令耳边的一缕秀发垂下,火光的剪影里,映出你那俊俏的脸颊,红润而秀气,透出一股女性的坚毅。可曾计过,每一个晚上加起来,你曾推出多少米糊,每一个早晨加起来,你曾摊过多少个煎饼呢?加起来,你流失了多少青春岁月?
孩子饿了,伸手拿一张卷起,你“啪”的一下,打肿了孩子的手背。不行啊,孩子,这是给队伍上摊的煎饼,他们,要打鬼子……免得糟蹋。咱……喝糊糊吧。糊糊是用少量的面粉:地瓜面或玉米面,和着清清的泉水做成的。沂蒙的人家,圆圆石磨磨出来的糊糊,香着呢,清冽冽的沂河水,甜啊……可,千万不要说,端起一碗,照得见人的影子。
纺 车
也是在那些夜晚,你不休,不眠,在灯影里坐下,吱吱嗡嗡地,拧着那一架老式的纺车。一抻一缩的手累得酸疼,缠过的足不一会就倦麻了。年轻的你,还是个新过门的媳妇,挺着个大肚子呢。你委屈地坐在小小煤油灯下,纺车架前,一刻不闲地摇着纺把。实在累了,就松开摇把,轻轻拍一拍肩,盘起腿,揉一揉脚。这时候,你又好像意识到了什么,看看自己笨拙的身子,拽一拽衣角……一脸幸福的你,抬起头,继续摇着老旧的纺车。
是父亲给做成的,是母亲给陪嫁的,是上一辈子的家什,到公公婆婆这辈给你传下来的。你在娘家就学会了操持家务,学会推碾磨面,洗涤做饭。嫁到这家人家之后,你更是学会了摇动纺车,为一大家人纺纱织布,纳鞋做衫。公公、婆婆、丈夫身上穿的棉衣,孩子头上戴的虎头帽,单的棉的,丝丝缕缕,无不是经过你的指尖。纺下的棉花,都变成生活里的一针一线。时光偷走了你的青春岁月,岁月无情地划过你的脸庞,在嘤嘤嗡嗡的纺车声里,你渐显老,拢起标志媳妇的刘海,你成了不再年轻的婆婆。
而如今,你摇动着纺车,是为纺出更多的绵纱,为前方的将士织出温暖的布匹。整齐的军装需要它,千层的鞋底需要它,方正的背包需要它。你为了纺花,把手臂累酸了,为了织布,把身板给累弯了,你为了纳出千层的鞋底,手指被长长的麻线勒破了,微弱的灯光,把你的眼睛熬红了。婆婆问你呀,媳妇啊,到底,你图个什么?你说,娘啊,俺图的是打跑日本鬼子,将来,俺们会有好日子过!
你种棉,纺纱,织布,你种地,打粮,摊煎饼。你织啊织,纺啊纺,一年又一年。一双双鞋子和衣衫送到前线,穿在战士们的身上。尽管,你的衣裳单不遮身,棉不掩寒。但是,你知道,远方的战士们暖哪!那一身身,一件件的军装,你究竟纳进了多少线,多少绵?真想知道啊,那长长的纱线,绕着沂蒙山区的山,绕着沂蒙山区的水,可能绕上多少圈?
独轮车
独轮车,俗称“手推车”,在没有汽车运输工具普及之前,是乡村,农用的工具。运物、载人、赶脚,唯它最为便捷。特别在北方,几乎与毛驴起同样的作用。在沂蒙山区行走,泥土的路上,倘若迎面来一支花轿,首当其冲先看到的,是用它来推新媳妇的嫁妆。吱扭,是它的声音,呜哇,是锁呐的欢唱。
穷人家的闺女过门,一床崭新的被褥铺上,身穿大红棉袄的新妇,盘着腿,云字图案的云肩披挂,悠悠的,羞羞的。上路的时候,也是盖了大红流苏的盖头。推独轮车的是新媳妇的大哥,然后转给前来迎娶新媳妇的丈夫,没有花轿的豪华,也没有锁呐的排场,在简简单单的喜笑颜开里,就这样过门,当上人家的新娘。
在平常的人家,很难看到一把崭新的独轮车,那些载过粮食、推过女人的独轮车,磨损的几乎看不出木质花纹,但,懂行的人一眼能认出,做这把独轮车的是什么材料。走过了多少山水,走过了多少日月,分享了多少收获,甚或,分享着胜利的喜悦,和抗日战士们一道,血洒沙场。独轮车,也是革命的亲历者。
听过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抗战时期,村里发动男青年参军,发动中年男人们支前。她送走了参军的儿子,又送走了推独轮车的丈夫。她把它交给丈夫的时候,就知道他回不来了,她把它交给儿子的时候,就知道再也见不上面。半路上,儿子就牺牲了,丈夫推着独轮车到了抗日的战场。混战中,一枚流弹打过来,击中了丈夫的脚跟,血流如注,路,是走不动了。
不久,丈夫的脚流浓了,在战地医院匆匆包扎了一下,稍好点儿了,但是,还得一个时期的疗养。他不愿给部队添麻烦,得到同乡回家的消息,又推着独轮车偷偷搭伴回家了。脚肿得厉害,很疼啊。但想到在家里等待的她,丈夫一点没敢耽搁。他走啊走,眼看就望见村里的场院了,人却绵软地倒下。倒下去,就再也没有醒转。就好像累了,就需要这样的长眠。村头的老槐树下,她不哭,她不喊,只不甘,只长憾。
战火纷飞的年代里,独轮车有着非凡的意义,中国革命的胜利,不就是老百姓用独轮车推出来的吗?有多少独轮车推上了战场,就有多少将士赢得了胜仗。男人们倒下了,女人们继续推下去,前边的拉,后边的扛。抗战的队伍里,是从来不分男女的。支前模范胸前的鲜花,从来都戴在最令人敬佩的人身上。
一个名字
有时候,一个名字,能让人守一辈子。
她嫁过来之前,在十里八乡的女子中,是数得着的俊闺女。她当妇救会长,是支前模范。只是出于对战士的爱慕,她先择了嫁给一个军人。没见过面,凭媒妁之言。嫁娶的时辰到了,但战士在部队上,不能回来。婚期推迟了一次,又推迟一次,当第三次婚期到来,她说什么也不让了。因为当地有个说法,将婚期推迟三次,婚后的新人,是不吉利的。于是,抱着一只公鸡与小姑拜了天地。
她知道,这是乡里的风俗,如果男方那头因特殊原因不能参加婚礼,而婚期已到,必须拜堂成亲的情况,婆家就会用一只大红公鸡代替新郎,由新娘抱着公鸡拜堂,这就是所谓的“拜公鸡堂”。小姑说,嫂,你就把俺当成俺家兄弟。她笑笑,羞涩地蒙上盖头。她的心头有一个梦,悄悄的,生发出芽苗,长成棵树,叶是思念,花是担忧。
她就这样做了那个战士的媳妇,成了一位军属,战士转战南北,只能得到消息传递,却没有办法亲见其人。她孝敬老人,拥军支前,纺花织布,下地耕田。纳鞋底,做军鞋,人家做一双,她却要做两双,一双拥军,一双留着给没见过面的男人。每双鞋的脚腰处,都用红线绣出几个字,“抗战胜利”、“百年好合”。她做啊做,做到小姑出嫁,做到公婆年迈。
抗战真的就胜利了,全国解放了,给男人做的鞋子,摞起来够整整一柜子,然而她盼望的丈夫,却再也不能回来,牺牲在著名的莱芜战役了。好心的人们劝她改嫁,她想想年迈的婆婆,想想婆媳这些年相处的情谊,打消了这个念头。苦守60多年未见丈夫,她成了一个一辈子,守着一个名字的新娘。一个名字,有时也让人怀想无尽,因为这个名字,在女人的心里跟活着一样,高大,英俊,威武不屈。
静默中我想,一辈子有多长?一辈子,可曾有过她青春的时光?长天吟,车辚辚,马啸啸,壮士一去不复回。战争的苦难啊,令多少人失妻丧子,痛了经年;还有英武的将士,恩爱的新婚,谁能忘,那人那情,寂寂长夜,不相见……
[ 本帖最后由 若荷 于 2011-10-22 16:16 编辑 ] 若荷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