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童年、村庄及其他

2022-01-17叙事散文寻梦天涯
我出生在祁连山北麓的一个村庄,村名叫下利沟,是个水土养人的地方,不管旱涝,地里的庄稼总能收成。童年的痕迹如今在记忆里已残缺不全了。依稀记得老宅院的格局:四周的围墙是用湿泥土墩实堆磊而成的,有四五米高,东面墙上开个院门,门很小,高不过两米,宽……
我出生在祁连山北麓的一个村庄,村名叫下利沟,是个水土养人的地方,不管旱涝,地里的庄稼总能收成。

童年的痕迹如今在记忆里已残缺不全了。依稀记得老宅院的格局:四周的围墙是用湿泥土墩实堆磊而成的,有四五米高,东面墙上开个院门,门很小,高不过两米,宽不足一米五的样子。院子中间南北有一道隔墙,把整个宅院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半面住人,西半面是个菜园。踏进院门,北侧几间土屋是大伯住的,南边几间是我家的住房,四叔和六叔紧靠着大伯的房子依北院墙向西延伸。屋门前有个过道,顺着这条过道向里走,进入隔墙门洞,就到了后面的菜园。我家的房子依东院墙向南面一字儿排开,尽头又有堵隔墙,隔墙上挖开个拱形的门洞,过了门洞,就到了三叔的小院子。一个大宅院被几家分割,再分割,修满了住人房子和畜圈。走进大院门,好像进入了旧时城市的平民区深巷一样。我出生时爷爷奶奶和大妈(大伯的妻子)早已过世,听父辈们讲都是六零年挨饿时饿死的。村邻们一说起大妈,各个无不为之振奋和惋惜。大妈长得漂亮,是方圆十里百里挑一的漂亮媳妇,在挨饿时期,也就那样活活地饿死了。大伯在我记事时就佝偻着腰,背部有一个篮球大小的疙瘩,身体的弯度几乎接近九十度,走路只能看着脚下的地面,平日里很难向远方眺望,要达到正常人的平视角度,那是相当吃力的。大伯必须身体下蹲,把双腿弯曲成九十度,驼背极力后仰,才能平视前方。我的童年就是在这个宅院里度过的。父母叔婶们同住在一个宅院里,偶尔也有吵闹的事情,大多是因鸡毛蒜皮的小事引起的,吵嚷一通后,院子里又恢复了平静。日子就那么一天天度过了。现在想来,那又何必呢?大伯已经在1981年我们新建现在的居民点街时过世了,三叔、四婶也都患胃癌在1999年相继过世,父亲也在2001年因病过世。活在世上的母亲和叔婶们也都发丝花白疾病缠身。想想过去的事情,大多不值得那么吵吵闹闹的。一切都似过眼云烟。

老宅西半面的菜园是我童年的乐园。园子里的地被我们几家分种,都种满了茄子、辣子、芹菜、白菜、菠菜、菜豆等。地埂上或水沟边有十几株粗大的花果树和杏树。走进菜园林深地阔,有阴森森的感觉。在盛夏枝繁叶茂的时节,我一个人不偷摘果子是不敢轻易进去的。尽管胆怯,但到了花果子飘香,杏子泛黄的时候,还是经不住诱惑,瞅瞅四下没人,偷偷打开通向菜园的柴门,在园墙根几尺高的蒿草的掩护下,挤到树下,迅速爬上树,摘几个果子,赶紧照原路返回。有时园子门被大人堵死了,我就摸索到大宅院外,在院墙西南角处伺机进入菜园。园子里的菜地需要灌水啊,大人们就在这处的园墙上挖个洞,引水进入院子。我就从这个洞爬进园子去。现在想来,童年竟是这般可笑!

院墙外的四周栽满了沙枣树,沙枣树依墙而生,把苍劲的树冠高高地送到半空。我小时候爬高技术特别好,在四五米高的院墙上行走如履平地,爬树翻墙更是轻而易举。而导致这样做的诱因,仅仅是爬上沙枣树折几枝沙枣花插在屋子里的瓶子里闻香气;发现了墙头有窝小鸟雀捉来喂猫;发现了高大的白杨的枝梢有个喜鹊窝,窝里一定有可爱的小喜鹊;枝头黄灿灿的杏子让人直吐酸水。等等。有次,爬到老宅院门前不远的一棵细高的白杨树上拴绳子,准备做个秋千荡着玩,在树半腰拴绳子时脚下踩的一根枝条突然折断,我从六七米高的地方掉下树来,当场就昏死过去。半个小时后,在母亲不断的呼唤声里才清醒过来。母亲清洗完我嘴里的污血,才发现下嘴唇被牙齿咬了条三四厘米长的口子。母亲找了几片白色药片,也不知是什么药,研成细粉,敷在我伤口上,找来白布条进行了包扎。后来伤口果然长好了,但在下嘴唇处留下了一个不易觉察的终身的疤痕。在记忆里,发生在老宅院的最惊险的事情,莫过于那次打野狗了。一次,院子里来了一只野狗,硕大的躯体,黄亮的皮毛。大人们想弄死吃狗肉。于是,小孩女人们躲在屋里,用横木顶紧门扇,大男人们提着木棒追打着大黄狗。大黄狗嘶叫着在院子里四处乱窜,大男人们穷追不舍。四叔最终将狗用绳子套住,掉在树上,往狗嘴里灌开水,活生生将狗烫死了。那天夜里,我家就分到了几斤狗肉。母亲煮熟狗肉,拿起菜刀将狗肉切成碎片,撒点食盐,也没拌其他作料,让我们吃。虽然狗肉散发着浓浓的腥味,但依然让我们嘴馋。多少年过去了,每当回忆起这件事,心里都有一种难言的感受。

如今,搜索童年的痕迹,再一处活动场地,就是生产队饲养场了。父亲在年轻时,有次赶着大车到外地给队里拉货,拉什么货,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了。在甘新公路沙井镇路段,被一辆军车撞伤了,左脚骨被粉碎性骨折,伤好以后,就成了跛子,走路一颠一颠的。干其他活不方便,队长就派他和一个叫陈登云的人管理饲养场。父亲一干就是十多年,直至土地承包到户那年才结束了这差事。童年时代,几乎有一半时间就耗在饲养场里。那时候,课业负担不重,几乎没有家庭作业。星期天,闲在家里没事做,孩子们的父母亲就让大点的孩子给队里放牲口挣工分,我们往往提前来到饲养场爬上钻下无处不到地闹腾,爬上畜圈的大梁捕捉鸟雀啦;钻进草房的麦草垛捉迷藏啦;在场院里练习骑马骑驴啦;登上场院的房顶摔跤,或者眺望远方啦……一直闹腾到上工时间,这时社员们都齐聚到饲养场,队长扯着嗓子给大家分派劳作任务,然后一声刺耳的哨响,一阵熙攘和纷乱,大人们分奔各自劳动的场所。我们小孩子也牵着各自的牲畜到田野放牧。

小时候,每天晚上跟父亲睡在饲养院里。饲养院的格局和我家老宅院差不多,四周也是五六米高的黄土墙,墙内四周依墙修筑着许多畜圈。饲养院面积很大,要沿着院围墙走一周,得很长一段时间。大门向东开着,大门北侧就是饲养员住的房子,房子四壁被煤油灯和冬天屋里的柴火盆熏得跟刷了黑油漆似的。屋子的里半边有一块土炕,炕上铺着几块烫得发黄发焦、有些地方开洞的草席。那时候,这个炕上一般睡着五个人。我和父亲,另外一个饲养员陈登云的大儿子陈吉忠,还有一对孤儿明和亮。明和亮的父亲听说和军嫂产生恋情,发生了同居关系,被人现场拿住,那时代,政策很严,和军嫂通奸的要判死刑,于是他们的父亲就被法院执行了死刑。留下一对孤儿有其叔抚养,白天干活挣工分,晚上就睡在饲养场里。晚上没事干,他们几个人就打扑克,有时玩“升级”,有时玩“牛九”,每个人几根火柴梗,输完了,就开始戴帽子,帽子戴完了,就顶鞋子,一直到深夜。等吃了“夜宵”——烤在炕洞草木灰里的玉米棒子、洋芋头、小麻雀、小南瓜等,就横七竖八地倒头睡了,也无须盖被子,土炕烧得烫人屁股呢。

到了夏天,屋子里又闷又热,开始散发出草料腐酸、皮具氧化的难闻气味儿。入夜,我们便转移到房顶去睡,在干燥的房顶随便铺个羊毛毡子,盖条被子,就可以安然而眠。仰卧房顶,面对浩瀚夜空,望着满天繁星浮想联翩,最后不知不觉地入眠。在房顶,我还观察过奇特天象呢。一次,刚躺下不久,明明就惊呼起来:“你们看,你们看,天上那是什么?”我们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果然,低空移动着一颗奇怪的星星。只见它的一段喷射着光芒,形状极像一个羽毛球,从东方天空出现,几分钟后消失在西方天空。今天回忆,那颗星星还明亮地划过脑际。

童年时代的村庄,人们过着原始的农耕生活。队里的耕地大小不一,形状各异,高低起伏。人们的农业生产也有一定规律——春播,夏锄,秋收,冬储。春天,气温回升,土地复苏,是春耕春播的季节。队里的壮年男人扶着犁杆,跟在一对牛屁股后面,扯着嗓子吆喝着,鞭绳在半空里甩成圈儿。犁铧过处,土地泛起一波一波的土浪花。女人们拿着耙子耧草根,或者抡起榔头砸土块。地复酥整平,就开始播种,牵牛的,扶犁的,溜种的,施粪的,耙地的,依次穿梭于各地之间。小麦、黄豆、玉米、谷子、胡麻等种子进土后,就到了暂时的农闲。农人们利用农闲开始挑渠上坝,拉土积肥。初夏时节,禾苗出土,又进入一年来的第二轮农忙。间苗、除草、喷药、浇水……比杂草还生得快的农活缠绕着人们,整个夏天。夏末秋初,麦子黄了,田野上金灿灿的,人们开始紧张起来,踏入第三轮农忙时节。队长的哨子在天麻麻亮时就响起来了,遇到天气突变,半夜三更哨子也会疯狂地叫起来。有时吃过晚饭还要到地上加班。月亮底下,地面浮动着淡淡的雾霭,雾霭里,传来嚓嚓嚓的响声,那正是人们在收割麦子。割倒的麦子,用根草绳打成捆子,再用架子车拉回打麦场,垛成小山一般的麦垛。农事进入了打麦阶段。早晨太阳出来前将麦秆儿均匀铺设在场院上,晒到中午开始打碾。打碾工作一般有大点的孩子承当。他们每人牵匹骡马,骡马拉着一个磙子,排成长队在场上转圈,将麦穗上的籽粒碾到场面上,抖去麦秆儿,地面就剩带糠的麦粒,人们再将糠麦混合物扫堆。完成这些复杂的程序后,太阳已经落山,一个繁忙的日子就过去了。农人们回到家里,吃点晚饭,把头放在枕头上,就进入了酣睡之中。村子里只有从各家院子里传出的此起彼伏的呼噜声。别人能睡,扬场工可不能睡,夜里风多,他们还要把麦粒从糠麦混合物里隔离出来。隔离的唯一方式,那就是扬场。把混合物撒向空中,让风吹走糟糠,就隔离出麦子了。这项活计往往要进行到中秋时节。麦子打碾完毕,黄豆、大豆、胡麻、谷子紧跟着上场。接着又进行打碾。粮食、柴草收拾完毕,时令已进入冬天。剩下的事情就是给国家交公粮,各家各户分口粮,年底结算。记得有年我家大丰收,麦子分了六百多斤,整整拉了四麻布口袋,现金分了120多元。父母亲兴奋得不得了,一个晚上把麦子转移了三处麦仓,天亮时觉得还不妥,又把麦子转回了起初的仓柜,并作了计划,那部分今年吃,那部分作储备粮,等到在荒年吃。半个月后的一个晚上,我被细细碎碎的声音惊醒,揉揉眼睛一看,母亲还拿着那沓人民币数着,一张,两张,三张……我那时六岁,不解地问母亲,一百二十元是多少?母亲说,反正很多很多。我又问,很多很多是多少?母亲说,就是很很很多。看着母亲幸福的笑脸,我不再问了,反正知道我们家发财了,有很很很多钱了。如今想来,那一百多块钱算什么,就算物价上涨,也顶多抵现在的千把块钱,一两顿饭钱而已。那时却让我们母子是那样满足而幸福!

父亲老实本分,当过几年生产队队长,至于他当队长时的情形也没人告诉过我,我想,以他性格为人,肯定是恪尽职守、秉公办事、待人和善的。依稀记得,有次他到公社开会,我缠着死活要去,父亲没办法,只好带我去了。那次会开了几天,参会人员住宿在公社的集体宿舍里。每天三顿饭,里面好像有肉,每人每顿一份饭菜。父亲打了饭菜,回到宿舍,给我倒了一半,并把肉块夹到我缸子里。我们就吃起来,房子光线不强,灰暗的样子。至于其它情节,由于年代久远,我那时候只有六七岁,现在记不起来了。父亲过世已经八年了,每次想起他,我都有种莫名的伤感。我的童年时代和其他孩子的童年时代没有两样,别的孩子有的,我也有了,别的孩子没有的,我也有了。长大后,当我知道自己不是父亲亲生的,不同于别的孩子的生世时,我感动于父亲的胸怀和仁厚。

历史的车轮不停的前进。我家的日子一年一年好起来。1981年,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那年我十一岁。土地和饲养场的牲畜全部分配到各家各户。我家分得了十八亩承包地和一匹青灰色的骡子。父母亲决心很大,争取当年就要收十旦粮食(“旦”,张掖农村旧时计量粮食的单位,一旦相当于100千克),他们每天早出晚归,泡在承包地里,冬天也不闲着,赶着骡车到村南土冈子上拉土,造农家肥;到临泽水库去拉沙,上到地里改善土壤。我那时刚上初中一年级,弟妹们还小,在本村上村小。那一年,地里的收成很好,上交了该交的公粮,自己下剩的粮食比原来生产队分的多得多,家里从此不再担心挨饿了。母亲也开始说笑起来。好景不长。承包到户的第二年,父亲得了一种怪病,起初是胃疼,医生按照胃病进行治疗,看了半年,胃疼不但不见好转,而且浑身各个部位都疼了起来。为了给父亲看病,几乎走遍了张掖各个大小医院、保健站。家里也债台高筑。记得一天夜里,父亲突然病情加重,我们赶紧用架子车拉着父亲往沙井卫生院赶。我在前面拉,弟弟和母亲在后面推。那天夜晚天特别黑,车辕上挂着的马灯发着昏黄的光辉,只能照亮周围三四平方米的地面,那时的乡村道路可想而知,我们喘着粗气一路小跑着,车子颠簸颠簸。也不知过了多少时间,我们赶到了卫生院,医生迅速进行了会诊。吊针,服药。父亲的病情有了缓和。在医院治疗了几天,父亲也明白家里的经济情况,执意回家,再说,也实在拿不出一分钱的医疗费了,父亲就从卫生院搬回家里休养。初中二年级第一学期开学在即,家里却难以给我凑到几块钱的学杂费。没办法,几个亲戚商量之后,说,我是老大,应该停学帮着母亲干农活,于是,我便告别了学校,和母亲风里雨里劳作在承包地里。

岁月旋转,时运轮回。两年以后,父亲病情好转,能下地干活了。另外,本村村小要招聘两名民办教师。我虽初中没有毕业,但务农的两年多时间里从未放弃自学,于是,也报名参加了选拔考试。考试结果令大家意外:在参加考试的30多名初高中毕业生中我名列第一脱颖而出,被选拔为民办教师。那时,我才十三岁了。通过几年的家庭磨难,我显得成熟了许多,逐渐脱尽了童年的稚气,踏上了青年的奋斗历程。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寻梦天涯 于 2010-2-3 16:37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