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气势磅礴的红色史诗

2022-01-17抒情散文范廷伟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8:21 编辑

  轻柔委婉的《沂蒙山小调》还在人们耳边回旋,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四十二集电视连续剧《沂蒙》,今晚已经全部播放结束,我自始至终地看完了这部令人荡气回肠的电视……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8:21 编辑 <br /><br />  轻柔委婉的《沂蒙山小调》还在人们耳边回旋,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四十二集电视连续剧《沂蒙》,今晚已经全部播放结束,我自始至终地看完了这部令人荡气回肠的电视剧,整部作品洋溢着一股浩然正气,恢宏博大,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流淌着革命老区人民的爱恨情仇,流淌着千古不巧的沂蒙精神。蒙山沂水间那些善良大义的普通百姓,演绎了一部气势磅礴的沂蒙红色史诗!

  《沂蒙》的片头语是“谨以此片献给我们的母亲和天下所有的女人们。”随着这部电视剧的的热播,这股感天动地的人间暖流在不断荡漾着,无私的奉献、感人的亲情、伟大的母爱,让观看者无不为之动容,无不被这种浓浓的“沂蒙情”所感染。该剧以沂蒙母亲王换于等诸多英雄人物为原型,以主人公于宝珍一家人的经历为主线,大跨度、多层面地表现了沂蒙老区的革命斗争史。学生时代看过电影《红日》、《车轮滚滚》等,加之十多年前我曾读过作家李存葆、王光明合写的长篇报告文学《沂蒙九章》,我对沂蒙老区人民“百万人拥军支前,十万人血洒疆场”的诸多红色经典故事耳熟能详。陪同我们一起看《沂蒙》的母亲,就剧中人物的称谓不断地感慨着,在过去的年代里,我们这里的女人们,也像沂蒙山里的那些女人们一样,连个名字也没有,一般是按照出生的顺序按大小或数字排列下来。如果不是从延安来的陈同,出嫁前的王宝珍在娘家永远叫“妮”,出嫁后的名字也许永远叫“屋里头的”,山里的女人们祖祖辈辈都是这样一直忍受着,根本没有改变自身命运的这种想法。于大娘觉悟了以后,需要一个自己的名字,陈同说,在旧社会,女人是根草,我们党内,女人是珍宝,把珍宝倒过来,叫宝珍,您就叫于宝珍吧。这些被压在“三纲五常”和“三从四德”桎梏中的女人,是共产党、八路军让这些善良的乡下女人有了社会地位和人性尊严。

  电视剧中的这些故事,对于我们这代人或许理解得过去,而对于所谓的八零后、九零后们,他们可能觉得像听天书那样愚昧可笑,而我不只是读书多的缘故。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我曾经帮助村里搞第一代身份证,那些上了岁数的老太太们的姓名,都是丈夫的姓,加上自己的姓,后面缀上个“氏”字,刚刚高中毕业的我,曾向在一起填表的村干部们打听,他们介绍道,过去女人们的社会地位很低,低得仿佛就不该有自己的名字。记得我的同学郭保孝在他的诗集《绝恋》中的《人——烧火墩》里这样写到:我的老奶奶/一个活在“夫为妻纲”的年代里的妇人/我的曾祖父从来都叫她/“俺家的烧火墩”/在那个不属于女子的世界里/当了一辈子烧火墩。《沂蒙》中于宝珍的两个儿媳,也和婆婆一样都没有自己的名字,是大义、爽快的婆婆给她们起上了两个至今也算“时髦”的名字“心爱”和“心甜”,“老落后”丈夫李忠厚居然认为自家女人们有名字了,是自己造的孽,甚至怀疑这个家家早晚会败在“头发长见识短”的女人手里。他习惯性地对“屋里头的”指手划脚,于宝珍对此很不认可:俺有名字,你不叫俺名字,俺就不去。李忠厚说,还反了你。由此可见要想解开这根顽固的封建“绳索”,当时的阻力是有多么大呀!这在如今年轻人看来,是个很遥远的记忆,但这绝不是杜撰,《沂蒙》所要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些普普通通的山里女人,面对强大的世俗,用自己生命的脆弱,毅然地改变了“其天性然欤,抑政教风俗然欤”的局面。

  我手头上有一本民国期间的《齐东县志》,人物志卷中的诸多节妇、烈妇,多被皇帝、巡抚、知县等官宦旌表为“节成松筠”、“贞孝同芳”、“守贞抱璞”或“柏节鹤龄”等,我们村有四名妇女列入其中。要想彻底改变这些禁锢千年的封建观念,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得以成功。在《沂蒙》中,我们看到妇女解放运动在电视剧中占据大量的篇幅,从沂蒙老区的人们最开始以异样的眼神注视着剪短头发的女八路、妇救会的诞生,到山里妇女拥有了自己的名字,年轻的农村姑娘参加识字班,并且出现敢于追求爱情的女人。于宝珍在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姓名之后,她就再也不承认其他的称谓,她拒绝老伴叫她“屋里头的”,因为认为拥有姓名是她进步的标志。在剧中,夫妻间可以相互叫对方的名字,享受着与丈夫同等的社会地位,由不习惯到逐渐习惯,由尴尬到大方自然,从有自己喜欢的名字到不再裹脚开始,她们在一步步地改变着、突破着,由羞涩变得勇敢,由脆弱变得坚强,她们的伟大之处在于为了抗战、为了战胜强大的敌人,走出了朴实的农家小院,走出了贫穷的村庄,亲手将自己的亲人送上了硝烟弥漫的战场,她们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她们关注的是锅台、炕头之外的事情,她们所代表着生动真实的沂蒙人民形象,展现了战争年代沂蒙人民参军参战、拥军支前,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沂蒙》引起收视热潮的主要原因,关键是它用全新的视角回望蒙山沂水间的普通百姓,向我们的部队、向我们的战士奉献出了真挚而深沉的真情大爱,触动了观众内心深处那块最柔软的地方。
  “沂蒙山,古老而神奇的山!你座座丰腴饱满的山峦,是万物生灵的乳,我们凝悌你层层叠叠的山岩,如同目耕一个民族的卷帙浩繁的大书;我们倾耳你弯弯的溪流,仿佛在谛听从岁月深处流来的一部悲壮的历史长歌!”长篇报告文学《沂蒙九章》中,曾对于宝珍原型王换于老人进行了大量的感性描写,很少落泪的我,却反复品读反复落泪,还有《红嫂》中“炉中火,泛红光,我为亲人熬鸡汤,续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长”的精彩唱段;电影《红日》中的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让我们一次次从文字的描写和镜头的描述里,享受八百里沂蒙中的温暖与感动。《沂蒙》用那些战斗间隙里的美好,荡涤着我们的灵魂,那缠绵悱恻的故事,那荡气回肠的情节,都是历史的真实、情感的真实、人物的真实。这些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小脚女人,在蒙山沂水间留下了坚实的痕迹,她们如同峭壁悬崖上泼辣辣的野花,在凄凉的秋风中绽放着生命的芬芳与美丽。也难怪剧中的八路军首长说,我们有这样的好母亲好姐妹,难道还不能打胜仗啊?从女主角于宝珍的身上,我们看到到了沂蒙女性的伟大,也用心感悟到了沂蒙女性的淳朴与细腻,可以说主人公于宝珍的身上,汇聚了千万沂蒙红嫂的价值观和奉献精神,成为了沂蒙红嫂们的一个缩影。正如编剧赵冬苓所言,与其他主旋律作品给领袖立传不同,《沂蒙》是给老百姓立传,最大特点就是立求真挚、感人。
  《沂蒙》是一部乡土气息浓厚的,历史真实感强烈的作品,在剧中能够深深地感受到沂蒙人民的善良淳朴和坚强抗争的精神。这部电视剧是现实主义题材的重大成功,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们在电视剧中看到的都是低矮的小山村,土色的砖墙和深灰色的远山、一群土里土气的山里人,听到的是蹩脚的临沂方言,以及人物带有时代特色的表达,这些细化的外部形象,无一例外地渗透到了人物的内心深处,所有的故事细节充满生活的质感,让他们有了支撑沂蒙精神的坚实臂膀。让特定时期整个农民群体参与的抗日史,获得重新解读的空间,这是这部电视连续剧最难得可贵的一点。剧中这些沂蒙山区的女人们,是隐忍的、豁达的,受到八路军影响,在成长的年代里,从愚昧落后接触到“妇女解放”运动的时候,她们对共产党、对革命充满了无比的热情和忠诚,于宝珍贵老人的二儿媳心甜,带领妇救会妇女在冰冷的河水中搭火线桥,尤其是她用甘甜的乳汁救治伤员,这在过去来看,绝对是件惊世骇俗的大事,就是这些从世俗的眼光中站立起来的女人,让《沂蒙》自始至终弥漫着人间温暖的光辉。心甜入党后积极参加村里的妇女工作,但在剧中却是一个从最幸福落为最凄惨的悲剧角色。被丈夫抛弃后的她,忍受着巨大精神和肌体痛苦的她,时隔十几年后,面对丈夫李继成病危返乡,心甜最终还是用一颗善良而朴实的心,原谅了负心丈夫,这就是沂蒙儿女不计前嫌,隐忍大度的博大胸怀。沂蒙精神不仅是齐鲁儿女的宝贵财富,更是中华民族千金难买的无价之宝。
  “沂蒙山,年轻而神奇的山!我们看到,你正从历史的仓库里剔除秕穅,让真理的种子撒在心灵的原野;你正在缩小蒙昧的阴影,让智慧的太阳在大山里闪光;你正在冲破封闭的堤防,让奔腾的沂河去际会世纪的大波;你正在斩断贫穷的羁绊,让那七十二崮高高扬起雄性的头颅!”从最初的《沂蒙山小调》到今天的电视剧《沂蒙》,我们的脑海里有了更多的沂蒙记忆。而这种记忆,将让我们更加热爱这片红色的土地、神奇的土地。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