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童年逸趣
2022-01-17抒情散文美狄亚
百年为客老,一念爱故乡,尤其难忘童年的时光。在我的记忆里,童年是堆满麦秸垛的场院,是蛙鸣盈耳的芦苇荡,是厚厚的冰河,是暖乎乎的土炕……。 印象中的童年,村里村外,田头路旁,到处是树,最多的是杨树,其次是柳树、槐树、榆树……。初春过后,绿树成……
百年为客老,一念爱故乡,尤其难忘童年的时光。在我的记忆里,童年是堆满麦秸垛的场院,是蛙鸣盈耳的芦苇荡,是厚厚的冰河,是暖乎乎的土炕……。
印象中的童年,村里村外,田头路旁,到处是树,最多的是杨树,其次是柳树、槐树、榆树……。初春过后,绿树成荫,村东的芦苇荡就成了我们最爱光顾的地方。我们最爱吃“荻菇荻”,那是初生芦苇的嫩尖,剥开皮取出里面的甜穗,吃在嘴里又甜又软。我们每人抽一大把,找块空地或坐或卧,边吃边仰望天空。那时的天空总是象水洗过一样,蔚蓝明净,朵朵白云,千姿百态,变幻不定,任凭我们想像幻化成地上万物。微风拂面,令人心旷神怡,有着说不出的舒畅,道不尽的诗情画意。
夏天的乐趣主要是捉老蜾虫和拍蚂楞。傍晚,我们每人拿个大瓶子,到树林里去捉老蜾虫和老蜾银。这是两种吃树叶的飞虫,背上有一层硬壳。身体带有金色光泽、个子也较大的,称为老蜾银;黑色的我们叫它老蜾虫,它们总是傍晚从土里爬出来,飞到树上吃叶子,多的时候树上黑压压的,用脚一踹树干,能够哗啦啦落满一地——它们的硬壳下面是一对翅膀,到现在我也不明白它们为什么不飞走而任凭我们连捧带捡,直到装满所有容器。这些都是鸡的美味佳肴,大人们说鸡吃了这些虫能多下蛋,至于鸡蛋那是要拿到供销社换成油盐钱的,吃的想法是不敢有的,所以我们乐此不彼的只是捉虫。
村北有块空地,是村里的场院。麦收以后,场院四周堆满麦秸,我们在麦秸垛上翻跟头、捉迷藏,玩得不亦乐乎。最有意思的要数拍蜻蜓,黄色的、个头小的我们叫它蚂楞,绿色的个头大的我们叫它铁蚂楞。铁蚂楞数量少,飞得高,普通蚂楞数量多,飞的低。连雨季节,天阴气闷的时候,它们就成群结队的出来,低低的穿梭盘旋,这时候我们就一哄而散跑回家,然后都吃力的举着大扫帚赶回来,嘴里一遍遍喊着:“蚂楞蚂楞来来,扫帚底下踩踩”,它们好象很听我们话似的,只在场院中打转,时紧时慢,从不远走高飞,到了被我们一扫帚拍到地上时,想逃走为时已晚,两个翅被我们叼到嘴上,成了战利品了。那时侯,如果谁拍到了“铁蚂楞”,真象是战斗中抓到了大将军,特别神气,就是别人用满嘴的普通蚂楞去换都不会答应。在别人羡慕的眼光中跑回家,用一根长长的线拴住尾巴,吊在屋内窗格上,让它飞来飞去,晚上一家人就可以睡个安稳觉了,因为铁蚂楞是捉蚊子的高手。
村北那条大路,是通往有火车的地方,又宽又平,两旁有许多枸杞树,秋天枸杞挂满树枝,像一粒粒珍珠,红中透亮,在遍地金色的庄稼衬托下,分外招眼。我们玩够了就会跑去摘枸杞,我们管枸杞叫红榴榴,大人说红榴榴是补药,吃多了上火,会烧破鼻子。我们一边装满衣服上的口袋,一边往嘴里塞,这时大人们的叮嘱早已抛到九霄云外,常常吃的鼻子出血,于是我们就用自己的方法来止血,每个耳朵上夹一小块土坷垃,再用废纸卷成条,塞进出血的鼻孔里,不一会血就止住了。有时我们也会一呼百应跑向村南,那里树荫遮盖下有两间低矮的破土坯房,那是我村的小学。我们经常悄悄溜到墙跟,在窗下垫起脚跟窥视里面,羡慕地听着稚嫩的朗读声,幻想着自己能快点长大,早一天坐进去。时间一长,不少课文已耳熟能详——“大哥寄来一张相,站在月光下,紧握手中枪,等我长大了,准跟大哥一个样……”。
那时的冬天格外的冷,天寒地裂,草枯树秃,没有什么好玩的了,我们除了睛天滑滑冰、雪天堆堆雪人外,更多的是在家里的炕上玩。记得天津的姑妈常给我捎些新衣服、小人书、玩具和糖果等,让小伙伴们羡慕不已。我经常得意地搬出一个木箱子,把里面的小人书,蜡笔、积木,木偶、拈拈转哗啦一下倒在炕上,慷慨地招呼大家一起玩,即骄傲又满足。但这与过年时穿新衣服的神气比,便算不了什么了。记得那年农历三十,我穿着姑妈买回的橙底黑花罩衣和棕橙相间的暗条背带裤,用红色玻璃丝把红绸缎挽成蝴蝶结扎在辫子上,漂亮极了!想出门显示又有些害羞,只好躲在大门口向外窥视,很快被正在胡同里玩耍的小伙伴们发现了,他们一窝蜂似的跑过来,把我围得水泄不通,惊羡的表情俨然在观看一件珍宝,众星捧月里我得到了最大的满足。
童年已离我远去,但每次想到家乡,装满记忆的还是我的百宝箱,是大瓶的老蜾虫,是满嘴的蚂楞,满口袋的红榴榴,是大把的荻菇荻……,恍然之间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沐浴在家乡明媚的阳光下,陶醉在家乡泥土的气息中。
印象中的童年,村里村外,田头路旁,到处是树,最多的是杨树,其次是柳树、槐树、榆树……。初春过后,绿树成荫,村东的芦苇荡就成了我们最爱光顾的地方。我们最爱吃“荻菇荻”,那是初生芦苇的嫩尖,剥开皮取出里面的甜穗,吃在嘴里又甜又软。我们每人抽一大把,找块空地或坐或卧,边吃边仰望天空。那时的天空总是象水洗过一样,蔚蓝明净,朵朵白云,千姿百态,变幻不定,任凭我们想像幻化成地上万物。微风拂面,令人心旷神怡,有着说不出的舒畅,道不尽的诗情画意。
夏天的乐趣主要是捉老蜾虫和拍蚂楞。傍晚,我们每人拿个大瓶子,到树林里去捉老蜾虫和老蜾银。这是两种吃树叶的飞虫,背上有一层硬壳。身体带有金色光泽、个子也较大的,称为老蜾银;黑色的我们叫它老蜾虫,它们总是傍晚从土里爬出来,飞到树上吃叶子,多的时候树上黑压压的,用脚一踹树干,能够哗啦啦落满一地——它们的硬壳下面是一对翅膀,到现在我也不明白它们为什么不飞走而任凭我们连捧带捡,直到装满所有容器。这些都是鸡的美味佳肴,大人们说鸡吃了这些虫能多下蛋,至于鸡蛋那是要拿到供销社换成油盐钱的,吃的想法是不敢有的,所以我们乐此不彼的只是捉虫。
村北有块空地,是村里的场院。麦收以后,场院四周堆满麦秸,我们在麦秸垛上翻跟头、捉迷藏,玩得不亦乐乎。最有意思的要数拍蜻蜓,黄色的、个头小的我们叫它蚂楞,绿色的个头大的我们叫它铁蚂楞。铁蚂楞数量少,飞得高,普通蚂楞数量多,飞的低。连雨季节,天阴气闷的时候,它们就成群结队的出来,低低的穿梭盘旋,这时候我们就一哄而散跑回家,然后都吃力的举着大扫帚赶回来,嘴里一遍遍喊着:“蚂楞蚂楞来来,扫帚底下踩踩”,它们好象很听我们话似的,只在场院中打转,时紧时慢,从不远走高飞,到了被我们一扫帚拍到地上时,想逃走为时已晚,两个翅被我们叼到嘴上,成了战利品了。那时侯,如果谁拍到了“铁蚂楞”,真象是战斗中抓到了大将军,特别神气,就是别人用满嘴的普通蚂楞去换都不会答应。在别人羡慕的眼光中跑回家,用一根长长的线拴住尾巴,吊在屋内窗格上,让它飞来飞去,晚上一家人就可以睡个安稳觉了,因为铁蚂楞是捉蚊子的高手。
村北那条大路,是通往有火车的地方,又宽又平,两旁有许多枸杞树,秋天枸杞挂满树枝,像一粒粒珍珠,红中透亮,在遍地金色的庄稼衬托下,分外招眼。我们玩够了就会跑去摘枸杞,我们管枸杞叫红榴榴,大人说红榴榴是补药,吃多了上火,会烧破鼻子。我们一边装满衣服上的口袋,一边往嘴里塞,这时大人们的叮嘱早已抛到九霄云外,常常吃的鼻子出血,于是我们就用自己的方法来止血,每个耳朵上夹一小块土坷垃,再用废纸卷成条,塞进出血的鼻孔里,不一会血就止住了。有时我们也会一呼百应跑向村南,那里树荫遮盖下有两间低矮的破土坯房,那是我村的小学。我们经常悄悄溜到墙跟,在窗下垫起脚跟窥视里面,羡慕地听着稚嫩的朗读声,幻想着自己能快点长大,早一天坐进去。时间一长,不少课文已耳熟能详——“大哥寄来一张相,站在月光下,紧握手中枪,等我长大了,准跟大哥一个样……”。
那时的冬天格外的冷,天寒地裂,草枯树秃,没有什么好玩的了,我们除了睛天滑滑冰、雪天堆堆雪人外,更多的是在家里的炕上玩。记得天津的姑妈常给我捎些新衣服、小人书、玩具和糖果等,让小伙伴们羡慕不已。我经常得意地搬出一个木箱子,把里面的小人书,蜡笔、积木,木偶、拈拈转哗啦一下倒在炕上,慷慨地招呼大家一起玩,即骄傲又满足。但这与过年时穿新衣服的神气比,便算不了什么了。记得那年农历三十,我穿着姑妈买回的橙底黑花罩衣和棕橙相间的暗条背带裤,用红色玻璃丝把红绸缎挽成蝴蝶结扎在辫子上,漂亮极了!想出门显示又有些害羞,只好躲在大门口向外窥视,很快被正在胡同里玩耍的小伙伴们发现了,他们一窝蜂似的跑过来,把我围得水泄不通,惊羡的表情俨然在观看一件珍宝,众星捧月里我得到了最大的满足。
童年已离我远去,但每次想到家乡,装满记忆的还是我的百宝箱,是大瓶的老蜾虫,是满嘴的蚂楞,满口袋的红榴榴,是大把的荻菇荻……,恍然之间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沐浴在家乡明媚的阳光下,陶醉在家乡泥土的气息中。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