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一直在路上
2022-01-17经典散文
[db:简介]
1
我想起了杜甫,在这个人心惶惶的新冠肺炎施虐时期。经历过各种苦难,并真实记录历史,我想没有人能超越杜甫。
杜甫出生在官宦人家,母亲早亡,是二姑妈养大的。六岁时他见过一次公孙大娘的舞剑,也叫剑器浑脱舞,这对他的诗歌有影响,后来在诗中他多次提到。公孙大娘的舞剑,甚至对张旭的草书、吴道玄的壁画也有启发。杜甫据说七岁就写诗,第一首是关于凤凰的,可惜青少年时期的诗歌都没有流传下来。
他的青少年时期正逢大唐盛世,衣食不愁,他的第一个本命年是无忧无虑的。二十岁时他开始十年的漫游,去了吴越和齐赵。漫游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经验、丰富阅历,增加人生的体验。他沿着运河到了江南,主要是探亲访友、浏览美景。
24岁时,他回家乡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对他的打击不大,继续壮游齐赵,因为其父时任兖州司马。在此期间写了著名的《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很富哲理。其实杜甫的一生都在漫游,年轻时是主动的,中年后则是被安史之乱挟裹着、被动地漫游,是流浪,也可以说是逃亡。他一直在路上。
杜甫崇拜远祖杜预和祖父杜审言,推崇鹰和马,两者都向往自由,有雄壮之气。他30岁左右结婚,妻子是司农少卿杨怡的女儿,这个结发妻子伴随了他的一生。为姑妈和继母写墓志铭和守制后,在33岁时,他遇到了李白,当时他还毫无名气、一事无成。李白大他11岁,两人皆有游侠气,意气相投,结为好友,相伴漫游。李白名气大,处于主导地位,杜甫只是他的迷弟,盲从于李白。后来加上高适,三人共游江湖。杜甫写诗记录了当时的痛快淋漓,还有心中的隐忧:皇帝好大喜功,边将贪功冒赏、滥用武功。两人在山东分手后,李白只字不提杜甫,而杜甫念念不忘,写了无数的怀念诗,对李白的诗歌极度推崇。一经相逢,他对李白的欣赏和崇拜就从未变过,哪怕是没有什么回应。这是一种很纯粹的喜欢,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的,回忆和喜欢的本身就能让自己快乐。他对李白的情感,如同当代的粉丝追星,又有点单相思的味道。
35岁那年,杜甫来到长安,一住十年,名声不显。36岁本命年时,他还是个无名之辈。有段时间他求官不得,无以为生,只好去做权贵的宾客,这种日子不好过,“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当时是李林甫当权,有人说他是唐代由盛转衰的罪人,当然根子还在唐玄宗李隆基身上。玄宗早期励精图治,奋发有为,后期则奢侈无忌,官员文贪武黩,剥削太重,他放任不管,他的当政时期太长了。李林甫是乱世之臣,嫉贤妒能,排除异己,不单是著名政治家和文人受迫害,连杜甫也受到打击。杜甫写赋为玄宗所赞赏,但李林甫从中作祟,没当成官。《兵车行》,是杜甫第一首为民请命搞的诗歌。四十岁那年他生了一场重病,身体渐衰。在长安的十年,是失意落魄的十年,幸好遇到了几个终身的朋友:高适、岑参、郑虔。在他们的帮助下,他艰难度日。第九年时,他持续不断给权贵的献赋呈诗,可能发生了作用,被朝廷任命为河西县尉。这是文官的起点,却是有良知的文人所难以忍受的职位,他辞却不就,改任右卫率府的参军,就是看守兵甲器仗,品级是正八品下。他决定接受职位,先去奉先探望妻子,路上写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在这首划时代的长诗杰作中,充满了矛盾和反思。
安史之乱开始了。这是内乱,也是种族间的斗争,持续七年,造成唐朝国衰民弱。战前被给予厚望的哥舒翰,不是坚守潼关而是出关反击,结果一触即败,后来还投降了安禄山。杜甫在逃亡路上,差点丧命,是王砅救了他的命。在鄜州时,杜甫被胡兵捉住,被送往长安,幸好名气不大,挺洁无污,后冒死逃出长安,去投奔在凤翔的肃宗李亨。他被肃宗任命为左拾遗,一个从八品的小官,因为受房琯案所累,差点被治罪,从此不为肃宗所喜,并卷入一场长期的政争。一年后,他才去鄜州探望妻儿,这次探亲,他写下了名篇长诗《北征》。杜甫在长安当官一年半,因房琯事件牵连,被派为华州司马参军,离开长安时,虽然凄凉,但天地变宽,更接近民众,他的诗歌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华州在如今的陕西西华县,他从洛阳到华州的路上,写下了不朽的“三吏”和“三别”,这六首诗把他处于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夹缝里的撕裂和痛苦,用天才的写实手法表现了出来。
杜甫一生为官时间才二年半,且都是不入流的小官,还不到七品。因为对政治的绝望和不得已的苦衷,于是辞官不干了。他先想去秦州(甘肃天水)投靠亲友,但生活困难,曾以卖药为生,有《空囊》来自嘲自己的处境,居住不到四月,后秦州势危,为吐蕃所攻占。他又前往同谷县,在同谷的一个月里,他更加困顿不堪,终启程入蜀到了成都。这两段路,都异常艰苦。在秦州和同谷是他人生中最艰苦的一年,那年他48岁,也是本命年。
在众人资助下,杜甫在成都城外的浣花溪边,建了几间草堂,这是他四年流徙后第一次安定下来,成了他安身立命的地方,留下了很多诗篇。这些诗歌,除了忧国忧民,还有歌咏自然风光和底层民众的轻快愉悦,如“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成都尹兼剑南西川节度使严武离任后,成都大乱,杜甫被迫再度流亡。当时大唐的军力衰减,要借助回纥的兵力去平暴,只能容忍回纥兵的烧杀抢掠。后来吐蕃又血不染刃地占领了长安,代宗再次逃窜。这些唐代中期的皇帝都是逃跑专家,玄宗、肃宗、代宗,都是如此。
2
杜甫诗歌被誉为史诗,是因为他记录了史籍没记录在案的悲惨之事。他所到那里,写到那里,扩大了很多偏远地方的知名度,他的山水诗是图经。他在阆州时,本已做好东下的准备,听闻严武又被任命为成都尹兼剑南西川节度使,就决定不走了,改去成都。于是在蜀中流亡一年零九个月后,他又回到了成都草堂。在严武处当了半年的幕府,严武上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工部员外郎是从六品上的官职,只是严武做好人为他挂的虚职,杜甫一天没去工部就职,也没享受过相应的待遇,却成为他一生最大的官职。后他身体不适、心情不畅,就请辞回到了草堂。严武暴亡后,使得杜甫失去了凭依和庇护,他不得不离开成都,乘舟东下,《去蜀》一诗是他对在四川五年生活的小结,“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是他对严武的沉重悼念。杜甫的成都草堂,从此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也是后世的旅游胜景。
严武死后,蜀中大乱,商旅断绝,官军和外族一样残暴,民不聊生。杜甫在夔州二年,还算安稳,但身体渐坏。期间他回忆自己的人生和过往,写了很多诗,如《壮游》、《昔游》、《遣怀》、《往在》等四百多首诗,其中《夔州咏怀》有一百韵,是其诗集中最长的诗,详细描写他在夔州的生活。
离开夔州后,他先到荆州,生活难以维持,就迁居到公安县,他已哀叹“百年同弃物,万国尽穷途”了。公安变乱后,他乘舟去岳州,又去了潭州和衡州,在陆地上找不到一个安身之处。船行一年半,陆地无处投。辗转湘江上,英年死于舟。《登岳阳楼》中“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似乎是他的预言,去世时杜甫才五十九岁,还不到他的第五个本命年。死后,家人无钱安葬,一直停柩在岳州。43年后,他的孙子杜嗣业才把他的遗体运到偃师,在荆州遇到元稹,帮忙给写了墓志铭。元稹看了杜甫的诗集,高度评价了他的诗歌,这样他的诗歌才渐渐为世人所知。杜甫在生前和死后很长时间里,他的诗歌并不被重视,可能和他的官职太小、内敛的性格有关。
在杜甫的政治生活中,奔凤翔投肃宗,是大事件,是他政治生命的开始。从华州弃官往秦州,是出于对官场的绝望,生活已难以为继。他只当过几年的芝麻小官,未受过重用,但一生的政治热情高涨,他的政治洞察力强、敏感性高,想法很多,可以说是一个政治狂想家。这和他出身官僚家族有关,他把自己比作葵藿:“葵藿倾太阳”。他胸襟宽阔,仁恕乐观,忠君爱国,怜弱爱民。大唐由盛转衰后,军阀官僚割据,不把中央政权放在眼里,为五代十国埋下了伏笔。唐朝总体对文人比较宽松,文人对皇帝和朝廷的批评,一般不予理会,更没有后世的文字狱。
杜甫一生只有一个妻子,恩爱终生,不离不弃、始终如一。李白娶过四个老婆,杜甫这样的患难夫妻一世情,放在现代,值得大书特书。两人诗歌的风格也不一样,李白是赌博型诗人,有赌性,一谈到骰子就眉开眼笑,他是天才,是“无中生有”,写诗靠灵感。杜甫是弈棋型诗人,赌运不好,就稳扎稳打,写诗靠技术,是“有中生有”。杜甫诗歌的印象是“沉郁顿挫”,顾随评论杜甫的诗歌说:“老杜是壮美,笔下有涩,摸着如有筋。”李杜两人同游北方后,杜甫对李白念念不忘,推崇备至,怀念的诗歌有几十篇。如“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南寻禹穴见李白,道甫问讯今何如”,“李白一㪷诗百篇,自称臣是酒中仙”,“近来海内为长句,汝与山东李白好”,“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等。但李白提到杜甫的诗,几乎没有,这份友谊是不对等的。
杜甫的诗歌里有乡愁。乡愁又苦又甜,是高贵的痛哭,是朦胧的惆怅,是甜蜜的忧伤。乡愁是镇痛剂和麻醉药,让人缓解焦虑、减少痛苦。人因为游离,因为在路上,才会怀乡——杜甫一辈子都在怀乡。
杜甫经历的苦难太多,幸亏他的意志是顽强的。他强撑着肺炎、疟疾、痛风、眼疾、糖尿病、偏瘫的病体,写了1400多首诗,徒手写下了唐朝的史记。他的人生,一直在走下坡路,一再被现实所碾压,但他从来没有退却,没有逃离,而是直面痛苦,硬生生把自己磨成了一个现实主义大师。
纵观杜甫一生,也就在成都草堂,是他人生中一段相对安稳的生活。我不由感叹:
溪畔开荒地,草堂众友谋。
轮番兵马乱,辗转客家愁。
身似丧家狗,心如水鲤游。
诗文千古事,永伴浣溪流。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