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戏迷看戏

2022-01-17经典散文
[db:简介]


戏迷看戏



      
      
      戏台上锣鼓喧天,唱着传统戏曲的经典片段。戏台下拥挤着看戏的老人和乱跑的小孩儿,卖各种小零食的小贩们忙着给围拢的孩子们拿东西。这是洧川三月十八的庙会,比春节热闹,唱大戏是必不可少的。我想去看戏,只是想想罢了,亲戚朋友都来的日子,怎么会去看戏?听大喇叭里传来的唱词儿,跟着瞎哼两句,想起以前看戏的场景。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戏台上的演员,头戴七品芝麻官的乌纱帽,眉心的豆腐块儿最是显眼,单腿直立着地,盘在膝盖上的脚露出厚厚的白色靴子底儿,一只手高高地举着一块儿红薯,胡须随着嘴唇一动一动地抖着。这是民间艺人正在表演《七品芝麻官》,滑稽的表演让台下笑声不断。临时的戏台是土地儿,戏棚由几块幕布搭成,看戏的坐在土坑里,坑沿七八十公分左右,面积有一亩多点,长方形,是一块儿暂时没种上庄稼的空地,能看戏就行。一般是在晚上唱戏,白天农人要干农活。有谁家给老人祝寿,会连唱三天大戏,小伙伴们的热情空前高涨,我早早地央求母亲做好饭,搬个凳子去占靠近戏台的位置。外村有戏时,小姑娘们跟在大姑娘们的身后,跑遍附近的村子。

     村里有电视机后,忙碌之余的乡亲聚集在邻居家,看电视上的戏剧,看《朝阳沟》说银环,听《收姜维》谈论申凤梅,欣赏马金凤唱《花打朝》中七奶奶飒爽风姿。还会讨论一下“十八兰”,意思是一个师父教了十八个徒弟,每一个人的艺名都有一个“兰”字。我喜欢看《四郎探母》的选段,经常出现在春节联欢晚会上,佩服公主的通情达理,疼惜四郎的思母心切。对文字敏感,喜欢记戏词,给同伴讲戏里的故事。

     戏曲带来很多乐趣,从戏剧故事中感悟道理。看《状元与乞丐》中明白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是算命先生说了算;《七品芝麻官》的唐知县不怕丢乌纱帽也要为民作主;《穆桂英挂帅》唱尽巾帼英雄的家国情怀……这是在教科书上学不来的东西,口耳相传,不知不觉地渗入脑子里,不一定啥时候就会跳出来。

      常香玉唱的《花木兰》的经典选段,许多小伙伴都会唱: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请往身上看,咱们的鞋和袜,还有衣和衫,这千针万线都是她们连哪……这女子们,哪一点不如儿男。不管对不对,跟着瞎哼,常常咬住这几个字“闲,偏,袜,连,男”拖长腔,唱得哈哈大笑。小学时的樊老师在自习课上,专门教过同学们唱。放学的土路上,杏树林子里,会高声唱几句。在全校集会上,小趁吆喝一声“一二,开始!”惹得台下同学们大笑,用家乡话说出来,比用普通话说更能引起哄笑,开口唱,全场掌声不停,字正腔圆,有大师唱腔的韵味儿。

    又到庙会时,忙着招呼客人。想看戏!想看戏!大概是啰嗦次数太多,引起爱人的注意。客人走完后,建议去看戏,人多太挤,站着看,熟悉的锣鼓声,熟悉的拖腔。戏台上的唐王迈着细碎的步伐,晃动龙袍,犀利深邃的眼眸扫过朝堂,胸有成竹地劝说悲伤的贵妃娘娘。不到十分钟,不爱看戏的人开始催着走。
这两年庙会时,莫名其妙的原因,禁止村里请唱大戏。不逢节假日,少了玩耍的孩子,各种游乐玩具冷冷清清,只有在放学后,才会有小学生疯着跑上跳跳床,软的气垫,乱蹦的儿童,妞妞领着一群小孩儿钻气洞。观望守候的人,目光落在往年搭建戏台的地方,空空荡荡的白地,随风摇曳的树影儿,几只小鸟飞起落下觅食,扑棱棱飞远,它们不会记得戏台的位置。

      周末的大市场,如果不逢会,会有民间艺人自发组织唱戏,平地当戏台,观众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有人站在三轮车上,市场摊位的预制板也是登高之处。听戏的大都是老人。领着小孩儿们去过一次,孩子们说可没意思。

      终于轮到我拿遥控器选台,立即选戏曲频道,正在唱名家名段儿,演员们的台风正,唱功好,明眸善睐,一颦一笑皆传神,动作到位,唱起一个又一个古老的故事。电视机前的人觉得听得不过瘾,没有可以交流戏剧故事的伙伴,不能围着戏台转圈儿,不能转到后台看演员们化妆出场……无端生感慨,哼两句戏词儿“辕门外那三声炮,如同雷震,天波府里走出来我,保国臣,头戴金冠,压双鬓,当年的铁甲我又披上了身,帅字旗飘如云,斗大的穆字震乾坤,上啊上写着,浑啊浑天侯穆氏桂英,谁料想,我五十三岁又管三军……”感受那些古老的故事在自己的血脉里流淌。何时能再搬个凳子到戏台下听戏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