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吃食·人物·记忆(十七)

2022-01-17经典散文
[db:简介]


十七、焦溜肉片
      一九八八年,我经老李介绍,从远郊中学调入北京一所颇有口碑的中等师范学校。老李是我在农村工作时的同事,这一年国庆,我去他家正式致谢,老李夫妇留我吃饭,因为都是熟人,也就没客气。老李夫人把冰箱翻了个个儿,对老李说,菜倒是有,肉可只有一大堆肥膘儿,什么也做不了。我知道他家的情况,为了不让大家尴尬,赶紧说,没事,肥肉也有用,正好做焦溜肉片。老李夫妇茫然,我说,我来做,保证人人爱吃。
      上世纪七十年代,北京不少人家都做过焦溜肉片,我第一次吃是父亲做的,后来模仿了几回,皆胜于蓝。焦熘肉片在旧京馆子里原本不是什么有名的东西,突然在京城流行,是当年猪肉供应紧张的无奈。那时候肉蛋鱼油按人限量供应,加上生猪饲养技术仍处于原始状态,买到居民们手里的猪肉,多是瘦肉不多却带着几指肥膘的货色,这种被称为“丹顶鹤”的肉无论怎么做都不受欢迎,好在还能炼成大油,弥补食用油的不足。
      旧京庄馆基本是鲁菜(胶州菜和济南菜)的一统天下,北京人口味偏重,色泽和味道浓烈的济南菜比讲究鲜嫩清淡的胶州菜更受推崇,焦溜肉片即属于济南菜风格。做这道菜要先把猪肉切成长而略厚的片,挂上用面粉、淀粉和水调成的稠糊,下热油,炸到表面硬挺焦黄捞出。另用炒勺放少量油,以葱姜末炝锅,再放入醋、酱油和白糖,略开后加水淀粉调成黏汁离火,同时投入拍碎的蒜末,浇在炸好的肉片上——或将主料下锅颠两颠,即大功告成。
      焦溜肉片色泽红亮,吃起来外焦里嫩,酸甜中略带蒜香的汁和油脂香混合,越嚼香味越浓。与菜谱上说的不同,北京百姓自家做焦溜肉片大多不用瘦肉或五花儿,而是用肥肉,即使裹了面糊,肥肉一炸也会出油,炸狠点,面糊里面几乎能空洞无物,有时炸完了,锅里的油并不见少。按今天的标准,油重味厚的油炸面糊很不健康,但却是当年的美味,尤其用酸甜的芡汁和米饭——为此一些人家做时会有意多放些汁,至今还被不少五十岁往上的主儿津津乐道。那天,我在老李家做了两盘焦溜肉片,端上桌时还滋滋作响,老李夫妇和他们的儿女看得忘了动手,以至于我不得不反客为主地催他们赶紧趁热吃。后来,老李多次说起过这道菜,说是他吃过的最好的肥肉,可惜他做不出来。
      老李大我十五岁,胖墩墩的个儿不高,一团和气的圆脸,因为谢顶,显得比实际年龄大不少。老李没什么城府,又是北京老乡,和我几乎无话不谈。他一九六四年考入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大二时赶上“文革”,两年后集体分到晋北当了两年兵,回京后被分到远郊中学,一干就是十四年,其间结了婚,夫人是“文革”前的高中生,受侯隽邢燕子事迹感召自愿到农村当了教师。婚后二人无子女,只得抱了个儿子,没想到这螟蛉长到八岁时夫人却怀了孕,老李坚决要求调回市里,教育局说,只能先到县城附近学校过渡一年后才允许调动。虽然有了期限,但回京心切,老李经常夜里哭醒,这叫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既有对他的同情,也是对自己前景的惶惑。在老李等待一年的期限中他闺女出生,我特意铰了些红喜字贴在办公室和宿舍窗户上,我觉得,这样老李多少会高兴些。
      常住校的同事中老李最年长,大家吃喝自然都有他的份儿,他却很少掏钱,谁也不好说什么,一来二去倒也习惯了,况且,有他参与对大家多少是种保护。我知道,老李的日子窘迫,夫人怀孕后更是恨不得一分钱掰成几瓣花。和不少北京男人一样,老李发了工资需如数上交,夫人先留出来有关费用和需存款数,剩下多少就过多少钱的日子,花钱没法不仔细算计。每星期从北京返回单位,他的兜里差不多只有饭票和返回的火车票钱!
      一九八四年暑假前,老李拿到了教育局的调令,在接收单位办妥了入职手续后回学校善后,当天中午我们俩最后一次一起坐火车回北京,老李兴奋,一路上话不断,我却因为他的离开始终提不起来精神。到北京站时已是傍晚,在花市北面的晋源饭馆我请老李吃饭,找了个说话方便的角落,四个菜两瓶酒,一直吃到饭馆上板儿。
      开学,同事告诉我,老李临走时上上下下托付了不少人,请他们关照我,我知道,他是把我当成了朋友和晚辈。不久,收到了老李从新单位写来的信,开头是:你我之所以成为忘年之交,是因为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上,还都保持了一份童真……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