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节气里的村庄——大暑

2022-01-17经典散文
[db:简介]
大暑,六月中,解见小暑。
                                                                        ——《月令七十二侯集解》
                                                                               大    暑
  
  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像着了火,一些似云非云,似雾非雾的灰气低低地浮在空中,使人觉得憋气。俗话说“六月六,吃焦屑,吃一口焦屑,长一块肉”,于是,家家户户在这个节令里都争相用新收获的小麦,放在锅里炒,炒熟了,拿到石磨上磨,很快黑乎乎且其貌不扬的焦屑就成了。
  此时,母亲的眼里总是洋溢着慈祥与温柔,充满着期待,期待着自己的孩子能在“嗞嗞”水泡焦屑中长得更高、更壮。
  在满窗阳光的吵闹中,孩子溜得直快。母亲开始欢天喜地地张罗着孩子去对象家歇伏的礼品,很快,孩子的行囊里塞满撒子、肉、糖之类的物品。未来的丈母娘家,收拾好床铺等待着毛脚女婿上门呢。
  有这么一天,本来很躁热的农家,忽地多了一个满头大汗的愣头小子和花枝招展的姑娘,这时候浑身写满喜气的母亲忙得始终离不开锅台……一时间,无情的暑热仿佛不复存在,一片欢笑在庭院四周随意流淌着,似乎连树上的知了也被感染了,一个劲撒着欢的叫了起来。
  这时候西南风越起越有劲,怎么也解不了暑气,像个情意的女孩子一般,只会把她的毛脚女婿缠得脚瘫手软,四肢无力。天越是热,农田里的农活越是不能荒废,妇人们趁着早晨的露气,一把一把地尿素往棉花根部一丢,一趟到头,全身浸透;男人们则懒懒地扛把锹,到水稻田里看看,一脚下去,发现稻田像发财似直冒黑泡,惊得他们醒了精神,扒开口子,让水“哗啦啦”向河里渠里流去。不经意间,原本很浮躁的水稻殷实了许多。正应了那句乡谚:“稻在田里热了笑,人在屋里热了跳”。此时,农人很随意地扣顶破烂草帽,伛偻田间,汗雨直下,穿着一件很便宜的短袖衬衫,因为出汗太多,紧紧地贴在了身上。风吹过,只有衣角摆动了几下。偶尔直起身子,边用衣角擦了擦脸上的汗水,边打量着长势诱人的庄稼,内心却是美滋滋的。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在大暑的日子里热浪一阵接着一阵,气温一直徘徊在36度上下,甚至还达到了38度。此时最辛苦的要数村庄里的人们了,他们顶着炎炎烈日忙着除杂草、打农药,虽说衣服汗湿了一遍又一遍,皮肤晒红了又变成黝黑。打药水是个时间节点既急又耽搁不得,有时因为天气酷热,偷懒半天,立马给你颜色看。给水稻田打药水农人可以省心许多,趁着露水可以三下五除二地打完了,可棉花田打药水就复杂了。
  棉花一般十天打一次药水,并且还不能简单,一次喷两行棉株。一边喷施,一边向后退着走,药水要喷在叶片的两面,每一棵、每一张叶片都要打到。主要用细雾状喷施,如小露珠般凝结在叶片上,如果遇上个粗心的喷得过猛,药水会瞬间从叶片上挂下来了,浪费药水不说,还使得叶片上沾的药水反而少了。所以打药水的一只手要不停地上下左右移动喷头,另一只手使劲地给喷雾器加压,确保打得均匀、适量。
  一桶药水大约可打十几分钟。每次打到哪里断了药水,都要在地上用脚划个印痕,或拔起一株杂草放到棉花头上做好记号,以便下一桶药水从这里开始接着打。打重或打漏一点倒还好,最要命的是打药水的在喷施过程中不留神,一脚踩到墒沟里,会连人带桶跌倒在地,浪费不说,弄不好会溅一身农药而造成农药中毒。
  庄心里三毛家的红姑娘做事大大咧咧地,一直把自己当成小伙子。那年也是在这个节令里,她起早先把二亩田水稻防稻飞虱的药打完,感觉太阳还没那么地火,她脱掉穿在身上的厚雨衣,里面全是汗水,身上也没有一块干的地方,身上的毛孔全部张开着。她想反正身子已弄湿了,还不如把东圩子的八分地棉花田防红蜘蛛的药水也打一下。于是,立刻急躁火忙地赶往东圩子去打防棉花红蜘蛛的药水。哪晓得那药水桶有点漏,她没在意,打着打着,就剩下最后一桶水时,感觉头有点晕,她一咬牙,坚持打完。
  她刚走到村东头,腿一软,人往地上一摔。正准备下田的明伙一见,吓坏了,知道红姑娘可能是打药水中毒了,明伙二话没说,立刻抱起她就往村卫生室跑。村卫生室也在庄中心,还有好一段距离,红姑娘本来就长得结实,明伙硬是一口气抱到了目的地。村里赤脚医生立刻给她打了一针阿托品,并说一刻也不能耽搁,要马上送到镇上医院。此时,闻讯而来三毛赶紧找车上医院,镇上的医院医生说姑娘要是晚打一会那针阿托品,估计回天无力了。
  红姑娘从镇上医院治愈回来,三毛准备带着红姑娘登门致谢,隔壁的三妈说了一句,谢什么谢,你家姑娘反正没找婆家,我感觉明伙蛮厚道的,不如我去给家说媒去。也许纸不捅不破。本来两个小孩子就是同学,经这么一说,双会都会意一笑。至今庄上还有这么一说,明伙发劲一抱能抱个对象来。
  放假在家的孩子送来一锅薄粥,农人会意一笑,拣田头的树荫,舒手伸脚地坐在地上,抚摩着孩子的头,接过粥,好好享受一番。凉爽的粥,加上新煮的蚕豆菜,清爽合口,农人们自然能吃风卷残云,一扫而尽。有时也会叫上邻居三娘一起来喝上一碗,客气的三娘再三推让,害得拿粥下田的孩子到她田里,又是直着嗓子喊又是拉才笑盈盈的过来。
  该收工了,回望汗水把身子粘得一摊糊涂的农人,往河里一钻,把个疲乏身子洗了个清爽,再把衣服脱下搓了几下,一捻半干,四下一张望,无人,穿上衣服,趁着晚凉而归。
  晚饭早已摆上桌,菜是自家种的瓜菜,盐水蚕豆上铺上几颗蒜头,妇人早已给馋嘴的男人倒上小半碗自酿大麦酒,粥是老早就煮好,揭了锅盖搁在一边凉着,结了层薄皮,用筷子挑破,即可“嗞嗞”的带着响声入肚了。闲不住的小孩子端个碗,这家走串那家,一餐饭说笑中就吃完了。
  晚饭后,永东河的大桥成了纳凉的好去处,把席住桥上一摊,个个摇把蒲扇,坐的坐,躺的躺,打个赤膊,说些旧闻,唱几个民间小调。小孩子不愿意听这个东西,几个泼皮使了眼神便一起去捉萤火虫了。再文静的女孩子也忍不住到桥下的山芋地里,扯根山芋藤,将嫩藤茎掐成一节节的,要断不断,挂在手上或耳朵上,走起路来,既小心翼翼又得意洋洋。当看伙伴们羡慕的眼神,走起路上更加飘扬了。小点的孩子在大人印有“扇子扇凉风,拿在我手中,谁想跟我借,等到腊月中”打油诗扇划中迷糊地带睡不睡的,也不晓得几时睡着,几时醒来。只有繁星点点,月色如水,蛙声似鼓,和着大人们此起彼伏的鼾声,整个村庄沉浸在一片祥和的天籁里。
  露水顺着月色悄然来到桥上,安抚着忙碌一天的农人们,脚步更轻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