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布绿花朵(陆)
2020-09-24叙事散文青衫子
到肇兴侗寨安顿住下,才晌午,朵儿搭顺风车前往堂安侗寨。灰空,碧山,梯田,镜头中,堂安侗寨由远而近,向朵儿走来。在朵儿拍的这组侗寨风景图片中,灰空总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背景,淡如云雾,像水墨画的留白。堂安侗寨四面青山,久处寨中的侗人,抬眼是山,是
到肇兴侗寨安顿住下,才晌午,朵儿搭顺风车前往堂安侗寨。
灰空,碧山,梯田,镜头中,堂安侗寨由远而近,向朵儿走来。
在朵儿拍的这组侗寨风景图片中,灰空总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背景,淡如云雾,像水墨画的留白。堂安侗寨四面青山,久处寨中的侗人,抬眼是山,是田,天空便是极限,盛载了侗族人的世代观照。不知朵儿是否想见,这种观照、盛载,于侗人意味着什么。
习以为常是个略显可怕的词汇,比如这碧山、梯田,在朵儿眼里是美的,值得记录的。许,这些美,这些记录,这些识,在侗人眼里是最最习以为常,甚或不着痕迹。当然,可怕的极端许是一种柔软的可爱吧。侗人将自己与这些柔软早已融为一体,深入到骨子里,根本无须那种所谓的、对于庐山真面目的“识”。
现在,朵儿来识,来记,来和,来应,以镜头,以眼睛,以心灵,以行走的方式。会不会有一天,她亦如这些处于大山怀抱的侗人一样,不问来处,不问归途,活着活着,走着走着,像友半夏一般,放下相机,单纯行走,简单活,抛却一切刻意,成为一个朵儿版的“塔沙奶奶”?我这样问她,她说没有细想,许会有那一天,许不会,随其自然吧。
自然像侗寨,像青山,像梯田,像笼于这一切的灰空,像映于灰空,显于心底的观照。随其,也只能是随其吧,还能怎样?科技的镜头在朵儿手里握着,角度,光线,由眼入心,自然进入心里,人便随其携了去,一种向往取代另一种,找寻,行走,直至安息,能安然否?在离世前的过程里?
朵儿说,她的行走似是受了一种冥冥中的召唤。“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她说这句话,还是年少时在东北,一个算命人给的话。“那时候,一家人都在东北,就我一个人,一心想着要离开。”朵儿说小时候她在南方长大,“就觉得南方好,都是最好的记忆。”
一种召唤,来自侗寨。她来应来和了。青山在说,梯田在说,灰色在说,绿色在说,锈红在说,黄厚在说,曲线在说,波浪在说,褶皱在说,凸起在说,停滞在说,远扬在说,嵌入在说,蔓延在说,涵盖在说,浮现在说,疏离在说,隐忍在说,寞然在说,以及阡陌,镜像,意识的河流,像情人间的低语,向朵儿敞开心扉,以灵犀的相通方式,临在,观照,融入,忘乎所以的相拥与挽留。
灰空的虚无成就了山寨的实在,以高拔、以舒缓,以错落的树,明晃晃的河……在这些虚无和实在的观照里,人是如此渺小,如此可笑,如此的异想天开。能有一支马良神笔,可以全然临摹?任何一种表现几乎是平面大过立体,表面长于内涵,现在大于过往,人性多于自然的本真。不知在这种临在里,朵儿的渐进之程有多远多长。
你瞧,换了一个角度,换了一个位置,侗寨像只被翻转的积木,或是魔方,由前一幅的左高右低的倾斜,趋向于驰骋的纵深,像一匹鬃发昂扬的野马,要嘶鸣出来。
朵儿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狂喜,出现在镜头右下方,灰帽灰衣青丝,标志性的朵儿笑,点燃了身后的梯田、青山、灰空,以及基于诸多实在的人文观照,写成一种向往的姿态,融入的质感,追随的自然。
近景处,一枝灰苇从黄黑的背景中斜逸而来,穿越梯田的壁垒,为油绿的田禾点燃一盏旧灯,以近似以卵击石的通达向绿田递出烟火的曾经,抑或岁月的纹理。一枝灰苇的守望,与树相关,以低于树的姿态,向山俯首,乃至灰空,一如朵儿的找寻,不经意间的融入。
层层梯田,有花已在开放。黄的油菜花,白的朵儿说是萝卜花。同行人都不信,非要说是土豆。朵儿童心大发,跳下路边,拔一棵给你们看看!手里举着青绿的萝卜缨,喊道,“土豆,还是萝卜呀?”她站在地里,和萝卜花合了张影。身后绿莹莹的萝卜地里漾出欢快的笑。这笑,不分侗汉。
左边是层叠的木屋,其中一幢巨窗朝右洞开;右边是层叠的壁垒,隐着青苔。蜿蜒的山路拾低就高,连成一段行走。木屋边侧,几位侗家妇女在溪畔浣洗,白巾黑衣,石青帽暗红衫,水起了波,乱了纹,连同人影。
一个灰帽黑衣的侗人从高处走来,出现在朵儿仰角中。她慨叹,人们每天就这样上上下下,难怪在贵州山区很难见到胖子。
一个老人领着一个孩子,背扇里背着一个更小的孩子;伏在背上,露出蓝线帽,小嫩手。给孩子糖,孩子会说谢谢。老少皆友善。这样的一种观照,不经意间入了心,不由得你不随了其。
一个蓝衫青妇担了两筐刚拔的萝卜,如此鲜物,“居然是喂猪的,猪,好幸福。”
木质吊脚楼顶上塑有图腾,样子像一只凸眼的猴子,立于木桩上,不知何意。一个青衫老妇坐了矮凳,手里挽着白线,簇眉,凹眼,认真地理。
到了更高的地方,朵儿俯视,又是一番景色,伴着感慨。花径间的行走,着实惬意。回程一路步行,中间路过几个寨子,人们都和朵儿打招呼。
一曲《故园之恋》铺满花径,馨香满衣。朵儿想要飞起来……
记录, 镜头, 水墨画, 顺风车, 真面目
灰空,碧山,梯田,镜头中,堂安侗寨由远而近,向朵儿走来。
在朵儿拍的这组侗寨风景图片中,灰空总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背景,淡如云雾,像水墨画的留白。堂安侗寨四面青山,久处寨中的侗人,抬眼是山,是田,天空便是极限,盛载了侗族人的世代观照。不知朵儿是否想见,这种观照、盛载,于侗人意味着什么。
习以为常是个略显可怕的词汇,比如这碧山、梯田,在朵儿眼里是美的,值得记录的。许,这些美,这些记录,这些识,在侗人眼里是最最习以为常,甚或不着痕迹。当然,可怕的极端许是一种柔软的可爱吧。侗人将自己与这些柔软早已融为一体,深入到骨子里,根本无须那种所谓的、对于庐山真面目的“识”。
现在,朵儿来识,来记,来和,来应,以镜头,以眼睛,以心灵,以行走的方式。会不会有一天,她亦如这些处于大山怀抱的侗人一样,不问来处,不问归途,活着活着,走着走着,像友半夏一般,放下相机,单纯行走,简单活,抛却一切刻意,成为一个朵儿版的“塔沙奶奶”?我这样问她,她说没有细想,许会有那一天,许不会,随其自然吧。
自然像侗寨,像青山,像梯田,像笼于这一切的灰空,像映于灰空,显于心底的观照。随其,也只能是随其吧,还能怎样?科技的镜头在朵儿手里握着,角度,光线,由眼入心,自然进入心里,人便随其携了去,一种向往取代另一种,找寻,行走,直至安息,能安然否?在离世前的过程里?
朵儿说,她的行走似是受了一种冥冥中的召唤。“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她说这句话,还是年少时在东北,一个算命人给的话。“那时候,一家人都在东北,就我一个人,一心想着要离开。”朵儿说小时候她在南方长大,“就觉得南方好,都是最好的记忆。”
一种召唤,来自侗寨。她来应来和了。青山在说,梯田在说,灰色在说,绿色在说,锈红在说,黄厚在说,曲线在说,波浪在说,褶皱在说,凸起在说,停滞在说,远扬在说,嵌入在说,蔓延在说,涵盖在说,浮现在说,疏离在说,隐忍在说,寞然在说,以及阡陌,镜像,意识的河流,像情人间的低语,向朵儿敞开心扉,以灵犀的相通方式,临在,观照,融入,忘乎所以的相拥与挽留。
灰空的虚无成就了山寨的实在,以高拔、以舒缓,以错落的树,明晃晃的河……在这些虚无和实在的观照里,人是如此渺小,如此可笑,如此的异想天开。能有一支马良神笔,可以全然临摹?任何一种表现几乎是平面大过立体,表面长于内涵,现在大于过往,人性多于自然的本真。不知在这种临在里,朵儿的渐进之程有多远多长。
你瞧,换了一个角度,换了一个位置,侗寨像只被翻转的积木,或是魔方,由前一幅的左高右低的倾斜,趋向于驰骋的纵深,像一匹鬃发昂扬的野马,要嘶鸣出来。
朵儿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狂喜,出现在镜头右下方,灰帽灰衣青丝,标志性的朵儿笑,点燃了身后的梯田、青山、灰空,以及基于诸多实在的人文观照,写成一种向往的姿态,融入的质感,追随的自然。
近景处,一枝灰苇从黄黑的背景中斜逸而来,穿越梯田的壁垒,为油绿的田禾点燃一盏旧灯,以近似以卵击石的通达向绿田递出烟火的曾经,抑或岁月的纹理。一枝灰苇的守望,与树相关,以低于树的姿态,向山俯首,乃至灰空,一如朵儿的找寻,不经意间的融入。
层层梯田,有花已在开放。黄的油菜花,白的朵儿说是萝卜花。同行人都不信,非要说是土豆。朵儿童心大发,跳下路边,拔一棵给你们看看!手里举着青绿的萝卜缨,喊道,“土豆,还是萝卜呀?”她站在地里,和萝卜花合了张影。身后绿莹莹的萝卜地里漾出欢快的笑。这笑,不分侗汉。
左边是层叠的木屋,其中一幢巨窗朝右洞开;右边是层叠的壁垒,隐着青苔。蜿蜒的山路拾低就高,连成一段行走。木屋边侧,几位侗家妇女在溪畔浣洗,白巾黑衣,石青帽暗红衫,水起了波,乱了纹,连同人影。
一个灰帽黑衣的侗人从高处走来,出现在朵儿仰角中。她慨叹,人们每天就这样上上下下,难怪在贵州山区很难见到胖子。
一个老人领着一个孩子,背扇里背着一个更小的孩子;伏在背上,露出蓝线帽,小嫩手。给孩子糖,孩子会说谢谢。老少皆友善。这样的一种观照,不经意间入了心,不由得你不随了其。
一个蓝衫青妇担了两筐刚拔的萝卜,如此鲜物,“居然是喂猪的,猪,好幸福。”
木质吊脚楼顶上塑有图腾,样子像一只凸眼的猴子,立于木桩上,不知何意。一个青衫老妇坐了矮凳,手里挽着白线,簇眉,凹眼,认真地理。
到了更高的地方,朵儿俯视,又是一番景色,伴着感慨。花径间的行走,着实惬意。回程一路步行,中间路过几个寨子,人们都和朵儿打招呼。
一曲《故园之恋》铺满花径,馨香满衣。朵儿想要飞起来……
记录, 镜头, 水墨画, 顺风车, 真面目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