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时间的方式
2022-01-18抒情散文青衫子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6:50 编辑
我站在路边站台上,就像站在博尔赫斯笔下的花园,不时往西边车来的方向看。脚边是刚刚买来的两瓶蜂蜜,一把香蕉,一包黄裱纸。蜂蜜产地是城郊一个叫作八里园的……
我站在路边站台上,就像站在博尔赫斯笔下的花园,不时往西边车来的方向看。脚边是刚刚买来的两瓶蜂蜜,一把香蕉,一包黄裱纸。蜂蜜产地是城郊一个叫作八里园的……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6:50 编辑 <br /><br /> 我站在路边站台上,就像站在博尔赫斯笔下的花园,不时往西边车来的方向看。脚边是刚刚买来的两瓶蜂蜜,一把香蕉,一包黄裱纸。蜂蜜产地是城郊一个叫作八里园的村子,我知道那个地方,同事从东北来的侄子在那里当上门女婿,养了一棚鸡。蜂蜜装在普通的玻璃瓶子里,色泽金黄,希望是真的。黄裱纸五沓一包,超市女老板随赠一张黄澄澄的金元宝。
我站在站台上的时候,没有想到博尔赫斯,连同他笔下的花园,而是想到了村子,想到了住在老家的父亲母亲,猜想他们在家里做什么,猜想他们去地里有什么活要干,比如除草或是浇地。站台上只有我一个人,周围是阳光、春风和声浪。我低着头,阅读手机里下载的《爱与黑暗的故事》,是以色列作家奥兹写的。去年就开始读了,中间因为杂七杂八的事没读完,那些事分裂了我的时间,其中的部分原因是读了别的书,这让我的阅读路径一再分岔,一如博尔赫斯笔下的小径分岔的花园。
四点半多一点,通往村里的村村通公交车呼啸而来。车门一开,我提着东西踏上去,眼睛观察空座位,老板兼司机急冲冲地嚷,快点儿上快点儿上,样子像是被火烧着了屁股。我对他的叫嚷态度有点反感,心说都这么大岁数了怎么还急火火的。又一想,天天睁开眼就上路,整天在车上晃荡,碰上堵车和违反交通规则的有气,得时刻想着提醒乘客在哪里下车,也够累的,肝火不旺才怪。陆续有人上车,老板兼司机依旧急冲冲地嚷这个说那个。明天清明节,人都赶着回老家,大包小包,男女老少,熙熙攘攘。过了自来水公司,又上来二十个高一学生,像一群吵嘴的鸟儿。
我不听他们吵嘴,我听奥兹说,说他的《爱与黑暗的故事》。我随他在街上走,看他的爷爷九十多岁了还在女士面前跪下表示爱意。奥兹的故事离我很遥远,也让我感觉很陌生,那些字句在旧书页的黄晕背景下显得很真实,很古老,甚至比眼前车上的人还真实,还有力量。
坐在我边上的是个农村小男孩,跟着ta的奶奶或是姥姥。她们的神情衣着打扮和所去的方向说明了农村这一点。阅读的间隙,我偶尔用余光扫一眼,看看ta是否在注意我读的书,是否感兴趣。如果真是这样,我将感到高兴。虽然ta不是奥兹,没有奥兹那样有学问的父母,没有奥兹那样有绅士风度的爷爷,也没有奥兹那样有洁癖最后死于洗热水澡的奶奶,ta似乎也没有小时候的奥兹那样有智慧,但是谁能否定ta也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起点呢,我是说在读书方面。ta的奶奶是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岁月的印记写在一张红脸膛上;她不知道奥兹是谁,不知道以色列,不知道特拉维夫,不知道在遥远的地方有既会劳作也会战斗的拓荒者,或许她拓过荒,挨过饿,甚至挨过打骂,但是以她的年龄来看,她应该没有经历过战争,没有拥有过武器。当然了,这些所谓的不知道没有经历和没有拥有并非重要。
我知道自己的思想分岔了,就像博尔赫斯的作品《小径分岔的花园》,就像小说中云南总督彭宇曾经构建的迷宫,以文字的方式。我知道自己从站台开始,或者更早,比如说上午,就已经开始思想分岔了。我去十号路给儿子买文具,顺便买了一支毛笔,一张据说能写上万次的水写布。有个姓张的朋友骑着自行车遇见我,顺口问我没回老家呀?我说不回去了。然后各自笑笑前行。我又在顺河街买了一条草鱼,准备做水煮鱼,按照网上的菜谱; 一捆菠菜,一块钱的小黄瓜钮,准备腌小菜。爱人打来电话,让我捎一盒药,一包卫生巾,售货员问买什么牌子的,日用夜用,问得我很是尴尬,和后来车上的司机一样有点肝火过旺,心里埋怨让一个大男人买这些东西。后来想,自己果真与奥兹的爷爷有着天壤之别,没有一点绅士风度,对女士缺乏耐心。更为关键的是,据奥兹说,他爷爷的绅士风度不是装出来的,他的专心倾听和耐心以及对女人的理解和欣赏是由衷的。
在我看来,奥兹和博尔赫斯都构建了属于自己的花园或是迷宫,这让探索其中的读者感受到了乐趣智慧和力量。我也曾试图构建自己的迷宫,以文字的方式。这让我近几年来开始习惯了观察思索和记录,虽然这些都还是浅层的,于是当我看到路边摆的黄裱纸和金元宝,看到站台上等车的人,突然决定回老家,加入这个节日,以时间的方式。我是说我把自己原本准备不回家的时间用来回家,把那些时间支付给站台、司机,支付给晃来晃去的车子,车窗外的麦田、树木,河流,还有飞来飞去的鸟雀,以及它们身后的蓝天白云和风。我试图把这些支付的路径记录下来,以文字的方式。
我在中午饭桌上宣布了自己的决定,语气不容质疑。我故意一开始不看爱人的眼睛,而是盯着盆里的水煮鱼,看着上面炸糊碾碎了的麻椒花椒,蒜碎,汤里的红油,似乎这也成了一种潜在的砝码,能对自己的决定起到支持作用。爱人见我主意已定,只得妥协,小声嘟囔了几句,问明回来的时间。其实我在心里也在想对策,如果她不同意怎样说服她,同意自己回家祭祖陪父母。我想说的是,儿子的学习一天半天改变不了什么,可是父母一天老似一天,一年只有一个清明节,说句不吉利的话,过一次少一次。我这样想的时候脑子里浮现出父亲苍老的样子,这似乎给予了我力量。我想起奥兹小说里的他自己,他的小时候,自己一个人在家里做游戏,发动一场战争,将入侵者杀死,将炸弹威胁英国伦敦。然后他赢得了胜利,赢得了支配时间的权利,就像我赢得了回老家的时间一样。
那些时间从站台开始,到第二天下午返回,包括一个晚上,一个上午,三顿饭,两场酒。
我想给父亲母亲一个惊喜,以突然回家的方式,以时间支配的形式,所以没有像以往那样提前打电话告知。果不其然,进屋的时候见母亲一个人在家看电视,她略有些吃惊,摘下花镜,欣喜地说以为我不回来了呢。说了几句闲话,然后父亲进门,父亲的惊喜显然比母亲表现得要强烈,说这小子怎么回来了?我看到自己支付的时间进入了父亲的眼睛大脑,在他的体内发生了化学和物理变化,那些变化通过父亲的感官动作语气神态流露出来,效果非常好,像一股仙气,将昏暗的屋子瞬间充满,变得光亮温馨。这让我明白,真正珍贵的东西从来不是金钱物质,不是蜂蜜水果金元宝,而是时间,共存共在的时间陪伴。
屋子里没有太大变化,有一道墙裂了,父亲并不担心,说嗨,倒了就倒了,潜在的意思是三间东屋都是砖的,牢固得很。他的这种语气让我想起奥兹的爷爷,他的口头禅是“咳,有什么呀!”是呀,有什么呀。相对于奥兹的家,父亲住的这个屋子是坯房,有黑暗,也有故事。当然了,这里所谓的黑暗只是简单的黑暗,而没有如奥兹一样经历种族之难,经历12岁时母亲自杀。其实以前我曾问起过奶奶和父亲,关于日本侵略中国,奶奶和父亲作为农村人,有什么样的经历和记忆。对此,奶奶说不出什么特别的经历,也没见过真的日本鬼子,只说见过二鬼子,吓得不敢在村子里住,夜里去漫地里,用黑暗保护自己。父亲评论说其实祸害当地老百姓比较厉害的是杂团和强盗。父亲的话给奶奶以提醒,说自己背上有一道疤,是被强人用镰刀砍的,最后也没有保住那头驴,这让她感觉很是内疚。这些都可以归结为黑暗,或者黑暗的一部分。或许还有一些黑暗,他们根本意识不到,意识不到的东西只能当作是不存在,或者是认了,习惯性地忍受。
至于爱,父亲母亲不习惯这个字眼,奶奶也不习惯,相对于这个文绉绉的字眼,她们更习惯的是疼,疼老人,疼孩子,疼得无丝无缝。这些疼表现的方式有多种,有时间的,也有物质的,比如陪着说说话,养老送终,比如供奉好吃好喝,等等。她们没有什么文化,没有那样的环境和经历,所以也难以像奥兹的爷爷那样表现得幽默绅士。她们有的是粗糙,直白,甚至粗鲁,狭隘,就像她们吃饭的饭碗一样,与精致毫无关联,像一只只小盆子,里面盛放的也永远不会有咖啡,而只能是粗茶淡饭,喝起来呼呼作声。
你瞧,父亲的脸又红了,我劝他少倒,他认真地说自己才喝了一小杯。母亲竟然也来了兴致,倒了一杯,然后劝我和弟弟把第二瓶打开,最后全喝光了。弟弟走后,借着酒意,我和父亲母亲谈起自己的工作潜在变化,谈到自己的一些想法,一直说到零点。父亲说,睡吧。然后都睡了,屋子里陷入黑暗。
第二天上午,从外地打工的哥哥也回来了,弟弟特意让侄子回家拿来一瓶好酒,这让中午的酒宴气氛达到高潮。父亲照例要喝点助兴。期间哥哥说起墙上的照片,问父亲什么时候照的,怎么挂在这里?父亲说是人家给照的,六十岁以上免费,他和母亲一人照了一张大的,并排放在一起,自己镶了相框。其实在哥哥说之前我已经注意到了,那种照片让人产生联想,像是人死了之后放大的遗像,看着实在有些别扭。当然人的离开总是难免的,比如奥兹的爷爷,活了九十多岁,和我的奶奶一样,最后都离开这个世界。然后他们的后人们各自用笔记录下曾经的时间,曾经的共存共在,曾经的爱与黑暗,曾经的与爱和黑暗有关的故事,一如现在我坐在电脑桌前所做的一切。
我站在站台上的时候,没有想到博尔赫斯,连同他笔下的花园,而是想到了村子,想到了住在老家的父亲母亲,猜想他们在家里做什么,猜想他们去地里有什么活要干,比如除草或是浇地。站台上只有我一个人,周围是阳光、春风和声浪。我低着头,阅读手机里下载的《爱与黑暗的故事》,是以色列作家奥兹写的。去年就开始读了,中间因为杂七杂八的事没读完,那些事分裂了我的时间,其中的部分原因是读了别的书,这让我的阅读路径一再分岔,一如博尔赫斯笔下的小径分岔的花园。
四点半多一点,通往村里的村村通公交车呼啸而来。车门一开,我提着东西踏上去,眼睛观察空座位,老板兼司机急冲冲地嚷,快点儿上快点儿上,样子像是被火烧着了屁股。我对他的叫嚷态度有点反感,心说都这么大岁数了怎么还急火火的。又一想,天天睁开眼就上路,整天在车上晃荡,碰上堵车和违反交通规则的有气,得时刻想着提醒乘客在哪里下车,也够累的,肝火不旺才怪。陆续有人上车,老板兼司机依旧急冲冲地嚷这个说那个。明天清明节,人都赶着回老家,大包小包,男女老少,熙熙攘攘。过了自来水公司,又上来二十个高一学生,像一群吵嘴的鸟儿。
我不听他们吵嘴,我听奥兹说,说他的《爱与黑暗的故事》。我随他在街上走,看他的爷爷九十多岁了还在女士面前跪下表示爱意。奥兹的故事离我很遥远,也让我感觉很陌生,那些字句在旧书页的黄晕背景下显得很真实,很古老,甚至比眼前车上的人还真实,还有力量。
坐在我边上的是个农村小男孩,跟着ta的奶奶或是姥姥。她们的神情衣着打扮和所去的方向说明了农村这一点。阅读的间隙,我偶尔用余光扫一眼,看看ta是否在注意我读的书,是否感兴趣。如果真是这样,我将感到高兴。虽然ta不是奥兹,没有奥兹那样有学问的父母,没有奥兹那样有绅士风度的爷爷,也没有奥兹那样有洁癖最后死于洗热水澡的奶奶,ta似乎也没有小时候的奥兹那样有智慧,但是谁能否定ta也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起点呢,我是说在读书方面。ta的奶奶是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岁月的印记写在一张红脸膛上;她不知道奥兹是谁,不知道以色列,不知道特拉维夫,不知道在遥远的地方有既会劳作也会战斗的拓荒者,或许她拓过荒,挨过饿,甚至挨过打骂,但是以她的年龄来看,她应该没有经历过战争,没有拥有过武器。当然了,这些所谓的不知道没有经历和没有拥有并非重要。
我知道自己的思想分岔了,就像博尔赫斯的作品《小径分岔的花园》,就像小说中云南总督彭宇曾经构建的迷宫,以文字的方式。我知道自己从站台开始,或者更早,比如说上午,就已经开始思想分岔了。我去十号路给儿子买文具,顺便买了一支毛笔,一张据说能写上万次的水写布。有个姓张的朋友骑着自行车遇见我,顺口问我没回老家呀?我说不回去了。然后各自笑笑前行。我又在顺河街买了一条草鱼,准备做水煮鱼,按照网上的菜谱; 一捆菠菜,一块钱的小黄瓜钮,准备腌小菜。爱人打来电话,让我捎一盒药,一包卫生巾,售货员问买什么牌子的,日用夜用,问得我很是尴尬,和后来车上的司机一样有点肝火过旺,心里埋怨让一个大男人买这些东西。后来想,自己果真与奥兹的爷爷有着天壤之别,没有一点绅士风度,对女士缺乏耐心。更为关键的是,据奥兹说,他爷爷的绅士风度不是装出来的,他的专心倾听和耐心以及对女人的理解和欣赏是由衷的。
在我看来,奥兹和博尔赫斯都构建了属于自己的花园或是迷宫,这让探索其中的读者感受到了乐趣智慧和力量。我也曾试图构建自己的迷宫,以文字的方式。这让我近几年来开始习惯了观察思索和记录,虽然这些都还是浅层的,于是当我看到路边摆的黄裱纸和金元宝,看到站台上等车的人,突然决定回老家,加入这个节日,以时间的方式。我是说我把自己原本准备不回家的时间用来回家,把那些时间支付给站台、司机,支付给晃来晃去的车子,车窗外的麦田、树木,河流,还有飞来飞去的鸟雀,以及它们身后的蓝天白云和风。我试图把这些支付的路径记录下来,以文字的方式。
我在中午饭桌上宣布了自己的决定,语气不容质疑。我故意一开始不看爱人的眼睛,而是盯着盆里的水煮鱼,看着上面炸糊碾碎了的麻椒花椒,蒜碎,汤里的红油,似乎这也成了一种潜在的砝码,能对自己的决定起到支持作用。爱人见我主意已定,只得妥协,小声嘟囔了几句,问明回来的时间。其实我在心里也在想对策,如果她不同意怎样说服她,同意自己回家祭祖陪父母。我想说的是,儿子的学习一天半天改变不了什么,可是父母一天老似一天,一年只有一个清明节,说句不吉利的话,过一次少一次。我这样想的时候脑子里浮现出父亲苍老的样子,这似乎给予了我力量。我想起奥兹小说里的他自己,他的小时候,自己一个人在家里做游戏,发动一场战争,将入侵者杀死,将炸弹威胁英国伦敦。然后他赢得了胜利,赢得了支配时间的权利,就像我赢得了回老家的时间一样。
那些时间从站台开始,到第二天下午返回,包括一个晚上,一个上午,三顿饭,两场酒。
我想给父亲母亲一个惊喜,以突然回家的方式,以时间支配的形式,所以没有像以往那样提前打电话告知。果不其然,进屋的时候见母亲一个人在家看电视,她略有些吃惊,摘下花镜,欣喜地说以为我不回来了呢。说了几句闲话,然后父亲进门,父亲的惊喜显然比母亲表现得要强烈,说这小子怎么回来了?我看到自己支付的时间进入了父亲的眼睛大脑,在他的体内发生了化学和物理变化,那些变化通过父亲的感官动作语气神态流露出来,效果非常好,像一股仙气,将昏暗的屋子瞬间充满,变得光亮温馨。这让我明白,真正珍贵的东西从来不是金钱物质,不是蜂蜜水果金元宝,而是时间,共存共在的时间陪伴。
屋子里没有太大变化,有一道墙裂了,父亲并不担心,说嗨,倒了就倒了,潜在的意思是三间东屋都是砖的,牢固得很。他的这种语气让我想起奥兹的爷爷,他的口头禅是“咳,有什么呀!”是呀,有什么呀。相对于奥兹的家,父亲住的这个屋子是坯房,有黑暗,也有故事。当然了,这里所谓的黑暗只是简单的黑暗,而没有如奥兹一样经历种族之难,经历12岁时母亲自杀。其实以前我曾问起过奶奶和父亲,关于日本侵略中国,奶奶和父亲作为农村人,有什么样的经历和记忆。对此,奶奶说不出什么特别的经历,也没见过真的日本鬼子,只说见过二鬼子,吓得不敢在村子里住,夜里去漫地里,用黑暗保护自己。父亲评论说其实祸害当地老百姓比较厉害的是杂团和强盗。父亲的话给奶奶以提醒,说自己背上有一道疤,是被强人用镰刀砍的,最后也没有保住那头驴,这让她感觉很是内疚。这些都可以归结为黑暗,或者黑暗的一部分。或许还有一些黑暗,他们根本意识不到,意识不到的东西只能当作是不存在,或者是认了,习惯性地忍受。
至于爱,父亲母亲不习惯这个字眼,奶奶也不习惯,相对于这个文绉绉的字眼,她们更习惯的是疼,疼老人,疼孩子,疼得无丝无缝。这些疼表现的方式有多种,有时间的,也有物质的,比如陪着说说话,养老送终,比如供奉好吃好喝,等等。她们没有什么文化,没有那样的环境和经历,所以也难以像奥兹的爷爷那样表现得幽默绅士。她们有的是粗糙,直白,甚至粗鲁,狭隘,就像她们吃饭的饭碗一样,与精致毫无关联,像一只只小盆子,里面盛放的也永远不会有咖啡,而只能是粗茶淡饭,喝起来呼呼作声。
你瞧,父亲的脸又红了,我劝他少倒,他认真地说自己才喝了一小杯。母亲竟然也来了兴致,倒了一杯,然后劝我和弟弟把第二瓶打开,最后全喝光了。弟弟走后,借着酒意,我和父亲母亲谈起自己的工作潜在变化,谈到自己的一些想法,一直说到零点。父亲说,睡吧。然后都睡了,屋子里陷入黑暗。
第二天上午,从外地打工的哥哥也回来了,弟弟特意让侄子回家拿来一瓶好酒,这让中午的酒宴气氛达到高潮。父亲照例要喝点助兴。期间哥哥说起墙上的照片,问父亲什么时候照的,怎么挂在这里?父亲说是人家给照的,六十岁以上免费,他和母亲一人照了一张大的,并排放在一起,自己镶了相框。其实在哥哥说之前我已经注意到了,那种照片让人产生联想,像是人死了之后放大的遗像,看着实在有些别扭。当然人的离开总是难免的,比如奥兹的爷爷,活了九十多岁,和我的奶奶一样,最后都离开这个世界。然后他们的后人们各自用笔记录下曾经的时间,曾经的共存共在,曾经的爱与黑暗,曾经的与爱和黑暗有关的故事,一如现在我坐在电脑桌前所做的一切。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