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诗歌笔记 七、八、九、十

2022-01-18叙事散文李灿
七古典诗歌中,近体诗有平水韵,词有词林正韵,曲有中原音韵。我们读古人的诗歌,有时候感到平仄、韵律按照普通话并不协调。我认为,这有几个原因可以解释。首先,古今的语音有很大的差异。诗韵和词韵里面,平声不分阴阳,而且比今天多了入声,这是最主要的原……

  七   古典诗歌中,近体诗有平水韵,词有词林正韵,曲有中原音韵。我们读古人的诗歌,有时候感到平仄、韵律按照普通话并不协调。我认为,这有几个原因可以解释。   首先,古今的语音有很大的差异。诗韵和词韵里面,平声不分阴阳,而且比今天多了入声,这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有个别字的读音和今天出入也很大。例如“听”今天是阴平,古代是去声。“看”表示观看的意思时,今天读去声,古代既可以读去声,也可以读平声,而且诗词中读平声的时候似乎更多一些。你按照普通话的语音来判别,平仄、韵律有的当然有问题。   其次,有个别诗人对格律有突破,这一点我前面就讲到过。   另外,古代对韵书的编写可能本身就有不科学的地方。中国的文字不是表音文字,尽管形声字很多,但声符表音作用并不明显。古人注音靠直音和反切,局限性很大,并不能对一个音节的每个音素进行细致的切分。古人究竟是怎么发音的,我们无从查证。更何况,中国从古至今方言很多,差异一直就存在,方言本身也在变化。韵书的发音究竟是以那种方言为基础方言,以那个地方的语音为标准音?说不清楚。你就算说是以北方都城为准,也没有定准,长安和洛阳的语音能一样吗?北京和开封的语音能一样吗?更何况我们还要考虑时代的变迁因素,唐代的语音和宋代不一样,元代的语音和清代更不一样。然而,韵书还是死的。词韵产生后,诗还是按平水韵,写诗很少看到有人用词韵,尽管词韵比诗韵宽松。直到清代,佩文韵府还是按照平水韵。曲韵产生后,诗依旧按照诗韵,词依旧按照词韵,我们很少看到有人用曲韵来写诗词,尽管曲韵更接近当时的真实语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古人的韵书是很滞后的,只是对中国各地的常用字的平仄、音韵的大致归纳,和实际的语音并不相符,可是诗人们还是按照韵书来创作,所以写出来的诗歌与真实的语音的平仄、韵律不协调也是有可能的,今天读来当然就更不协调。   八   古代汉语中说,要反对叶音说,也就是说不能人为地为了押韵而改读字音。按照这个理论,我们读古人的诗歌,还是应该按照普通话,但是心里要知道这是由于古今语音发生了变化,没有必要为了押韵而变音。如果真的是这样,“远上寒山石径斜”,“斜”还是应该读xié,不能读xiá。然而,人们都喜欢读xiá。我不知道,如果让我来教小学语文,应该怎么教。错误的东西多了,以讹传讹,最后我们就不知道正确的东西是什么了,我们的思想就是这样搞乱的。   九   大学实习之前,有一次我们文学院的院长指导几个同学试讲。有一个同学讲的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我们一般断句都是“断肠人/在天涯”,可是院长点评时说:“错了,不能这么断句,应该是‘断肠/人在天涯’。”今天想想,老人家说的很有道理。   首先,从这个曲牌的格律讲,几乎每句都是平平仄仄平平或者仄仄平平仄仄,每两个字一小节,怎么可能到最后突然变成三个字一小节呢?这不符合曲谱的格律要求啊!我们看其他的诗人写的《天净沙》,格律上都是两个字一小节。另外,从语法上看,如果是“断肠人/在天涯”,就是简单的主谓短语,还有诗味吗?可是如果是“断肠/人在天涯”,就不同了。这句就成了人在天涯流浪,因此感到痛到断肠。人在天涯才会断肠,断肠应该在后,提到前面,就形成了倒装。突出强调“断肠”,后面才道出原因“人在天涯”,这样才有回味的余地。   十   我们都知道,古人写文章包括诗歌都不用标点符号,古人读书时要用朱砂自己标注句读。标点符号是新文化运动时才开始兴起的,那个时候《新青年》慢慢地刊登新诗,并使用标点符号。可是今天,我们却发现了一个刚好相反的现象。我们写旧体诗用标点符号,写新诗却很少用标点符号。   这并不难理解。旧体诗虽然脱胎于古典诗歌,古典诗歌没有标点符号,但是诗、词、曲句式一般非常对称,用标点符号隔开,看起来整齐美观。而新诗,因为在追求自由化,白话文的语言,分行、分段就可以区分意义,所以标点符号反而是多余的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