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散文两则

2022-01-18叙事散文枫叶飘飘
【一】四合院上世纪七十年代辽南地区的住宅大多是四合院。一幢正房,坐北朝南,左右是厢房,大门处横陈着一栋小平房。黑瓦,砖窑烧制出来的珍品,泊在房顶很有气场。院中央竖着一条甬道,被岁月和几辈人的脚掌磨得平滑,发着耀眼的白光。四合院住着四户人家,……
  【一】四合院
  上世纪七十年代辽南地区的住宅大多是四合院。一幢正房,坐北朝南,左右是厢房,大门处横陈着一栋小平房。黑瓦,砖窑烧制出来的珍品,泊在房顶很有气场。院中央竖着一条甬道,被岁月和几辈人的脚掌磨得平滑,发着耀眼的白光。四合院住着四户人家,正房是屯里的有些身份与家境殷实的,我们管他叫房东,两边厢房大部分租住给别人,这几家叫租户。
  正房是姓王的赤脚医生住的,我家租住他的厢房,对门是大连下放知青郭姨一家,街口这户是外乡来的两口子,带着七八岁的丫头住。女人不笑不说话,她每天起的最早,在几家公用的老井旁,摊一只木头盆洗衣服,日头上来时,她家窗前扯着的铁丝杠上飘着彩旗,时间长了,知道他们是河南人。春天这里的气候宜人,满山遍野槐树纵横,花香馥郁,适合养蜂。
  河南人的蜂箱摆在屯子后山坡,坡底是一道清澈的溪流,淙淙的淌水声伴着槐花的香味,不得不折服河南人的眼睛,辽南山水之俊秀,无法用语言形容。
  和她家丫头熟络了,终日在一起耍,傍晚歇工回来,女人隔三差五会送一碗亮晶晶的蜂蜜,母亲先是客气了几句,拗不过收了,回敬她土鸡肉或者十几枚塔糖。
  女人笑,黑黢黢地脸露出洁白的米粒牙齿,仿佛黑夜里天空的星辰,她把眸子扫向母亲那台缝纫机,嗫嚅着说:“嫂子,俺家那口子的衣裤破了,你帮俺缝缝呗。”
  母亲说,“一个屋檐下,尽管吱声。”
  几家人就这么走动着,我经常去河南人屋里找丫头玩跳房,踢鸡毛毽子,抓骨骇,她家盘着一铺大炕,苇席才买来的,阳光斜射进房间,照着席子散发淡淡地苇香。
  河南女人不计较我们是否弄脏了地面,她有一瓶花露水,很好闻。她家空气中一直弥漫着某种花香,也许是养蜂人在花海浸泡的结果。
  丫头家一年四季饭桌上少不了干菜,萝卜樱盐渍的,绿莹莹的码在白瓷盘内,一边是一碗大豆酱。河南女人喜欢盐渍菜,三间平房有两个窗台,只要不是连雨季节,窗台上黄绿紫红晾晒着田园小菜。
  赤脚王医生,我们称呼他伯,他有三个孩子,大儿子考进省城,毕业后留在城市,二儿子长我几岁,读书也好,能和我们混在一块的是他家闺女菊萍。王伯习惯早上背着药箱出去行医,黄昏才回,正房西屋是中药橱架,每个抽斗上均详细标注着中药名字,一张长条桌,擦拭的极干净,桌上永远泊着一支铜色铝茶壶,一只镂花茶杯,一杆小秤,一个记账本,笔筒里站着几支毛笔钢笔铅笔,一把藤椅,椅子旁有一盆君子兰花。
  王伯的女人,我们喊她媚娘。眼波灿灿,见客下菜碟,住着王家的房子,每年交房租一毛钱不给省,四合院偌大个地方,隔着门放个屁也听得到,她家细米白面是司空见怪,花卷老面馒头是饭桌的主打,我们叼着包谷饼子到她家耍,眼巴巴盯着大馒头,也不礼让一下,馋的直吞口水,她不理会。倒是菊萍偷偷给几个穷孩子馒头,软糖吃,再去,索性不许上炕,盯着身上和鞋底剜来剜去搞得人很不舒服,就不怎么去她家了。
  对门的郭姨很和善,她家的儿子十七八岁了,叫秋生,在生产队挣公分和队长的姑娘玲玲谈恋爱,花前柳下约会,郭姨冷着脸,干涉他们,那节骨眼上,公社有知青返城的指标,她唯恐误了儿子的前程,玲玲是农村户口,秋生回城是要进公司工作的,身份不一样,秋生也闹过父母,最终还是顺从了爸妈,先郭姨一步回城,甩了玲玲。玲玲差点上吊,幸亏被放牛的刘二在山里发现救了她。玲玲后来嫁到很远的山沟沟里,男人比她大十几岁。
  郭姨有洁癖,她的洗脸盆和洗脚盆绝对不容混搭。毛巾如何用,都洗的锃新。她家的锅台厨房抹布比一般家用的毛巾都干净。
  郭姨信佛,近乎吃素的地步。碰到她家饭口,八仙桌铺着一张针织的布,盘子里盛着青皮萝卜,切成一块块的。几根红薯,一盘子干豆腐卷大葱,苞米粥装在钵子里,黄澄澄的色泽。鸡蛋羹碗面浮着刺叶,香椿叶,葱段,郭姨吃饭前,不忘给请在堂屋红柜上的如来佛祖像烧一柱香。
  她用河畔的芦苇编了一只圆圆的铺团,绣了一朵盛绽的粉色莲花,铺团春夏秋冬稳坐在地上,莲花瓣被郭姨的膝盖磨的褪色了。
  郭姨话少,四合院除了王伯一家吊歪,其余的几家相处的很和谐。暖季,大人孩子捧着饭碗在老井旁的银杏树下吃饭,互相吃着碗里的饭菜,听河南女人讲故事,郭姨会在某一个正午端来一碟子黄白相间,飘着肉菜香的煎饼,在场的人都有口福尝到。
  王伯家这个时候把一院子的欢声笑语关在他的门外,他家正房屋檐底的小燕子把巢穴筑在左右厢房,媚娘来老井汲水看到燕子绕着厢房飞来飞去,指桑骂槐,谁也没搭讪。
  屯子有来演皮影戏和唱大鼓书的,大凡来四合院,就在郭姨堂屋接待,其他几家凑份子,递点钱给郭姨意思意思。因米面肉蛋那时代珍贵,大家都分享了这份民间文化艺术,岂有属烧火棍一头热的?
  偏偏王伯一家不参与,拿他也没辙儿。他是房东,四合院的主子,不高兴了哄赶你就不值得了。
  我读六年级时,父亲承包屯里的葡萄园,挣了不少钱,攥着血汗钱,父亲第一件事就是和母亲选好了房地基,盖房子。
  等乔迁新房那天,王伯眼珠子湿了,他和媚娘一劲说:“邻居一场,还没处和够,就走了……”
  父亲憨厚地说:“走人不走心,心在这,又是一个屯子住着,有事儿说一声,随叫随到。”
  菊萍送我一个塑料皮的日记本做纪念,离开四合院,我和菊萍也疏远了。
  媚娘握着母亲的手,“妹子,以前有对不住的地方别放心上。”
  母亲从包袱里取出一块红绸布塞在媚娘怀里,“这是当地风俗,留块红布,预示年年鸿运,嫂子,乡里乡亲的,往后俺孩子考学读书还用的上你家老大帮衬呢。”
  我家搬走后,郭姨两口子也被儿子开车接回城了。河南人一家索性买下了王家西边的厢房,第二年翻修了五间红瓦房,但门脸方向和王家一致,不久,两家宅子堵上了青石头围墙,四合院昔日朗朗的读书声,银杏树底嘻嘻哈哈的说笑场面都被时光画上了句号。
  步入九十年代,辽南地区的四合院基本消失了。每家每户大墙围郭,绿树掩映,独门独院厅堂深深。
  王伯呢?一次出诊回来的路上遭遇了车祸,瘸了一条右腿,大儿子在城里发展的不错,好说歹说,把父母安顿在自己身边。菊萍嫁了一个离婚的房地产商人。四合院走出来的人,就像山野的蒲公英,各奔天涯,成了彼此很难重逢的远方。
  上周末回家探望老人,听母亲说,王伯的房子年久失修,房顶都坍塌了,村委会决定联系王伯的儿女,尽快处理下,或者卖掉,或者推倒,腾出地儿给谁种庄稼。
  四合院在村子彻底消失。
  记忆中却回放着在四合院生活过的烟火。郭王两家人,你在他乡还好吗?
  【二】大雪,这天没有雪
  大雪这天,我回到故乡。
  每一次从城市到乡村的宿命行走,都是源自灵魂里对于老家的渴望。不可否认那是根,当我们像屋檐底的燕子展开翅膀飞向远方,村庄就成了一把钥匙。
  这把钥匙要为困顿的人生解锁,在霓虹灯闪烁的城市,村庄常常醒在我情感最柔软的地方。
  我搭乘着计程车在繁华的建筑群中不止一次的迷失,这个时候啊!村庄给我导航。
  2017年大雪这天,城市零下十几度的冷围攻着我的前路,我选择将自己背回故乡。
  村庄大不如往昔了,瘦巴巴的河流多了寂寥和惆怅。几绺炊烟在这个清晨为村庄泼墨,狗声轻轻地漫来,喜鹊暖醒了门口的白杨。
  枝头最后的一枚果实还在缅怀秋天的爱情,果子的一生其实与人一样,都要交付大地,熟成一粒核,埋在地下,发酵酝酿直至萌芽,只是人一旦黄鹤一去便没有了轮回。
  我羡慕一棵草,诗人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而人类哪里有此待遇?
  大雪这天没有雪,田地像一块挂毯,裸露着村庄柔韧的脊梁。
  父亲一大早拎着开山斧和草绳上山了,他的精神一如多年前那么丰腴健壮,院落的墙角堆着小山丘似的劈好的柴禾,几串萝卜樱干菜悬在高高的粮仓。
  他砍来更多的柴禾,在冬季煨一只火炉,烤一些红薯花生青鱼,准备迎接儿女返回老房。
  父辈们磨几锅豆腐,杀一只土鸡,在真正雪花飘飘的日子,温一壶老酒,邀回孩子守着老宅子暖一程亲情的山高水长。
  大雪这天没有雪,如果不是想回去拿盐渍菜,我是不愿迎着凛冽的寒风回家乡的。
  其实,在我双脚还未落入村庄腹地时,我的母亲早就立在车站一隅,等着我返乡。
  我本该打个电话给父母,却因忙着做完一个客户,搁浅了。
  母亲接过我手里的水果蔬菜说:“天冷,回来干什么?”她嘴上这么说,眼神流露的则是惊喜的光芒。
  走到自家院子,父亲扛着一捆柴禾慢吞吞挪移过来,那幅图画在很多年里都活色生香,父亲也是村庄的一枚麦穗,一路的雪雨风霜之后,被谁收割?
  大雪这天没有雪,这场雪却落在父母的头上,我不知道多年以后,父辈像大地上的庄稼,一茬一茬被割走,驻留在城市的儿女还有真正意义上的故乡?
  一个人没有了故乡,在何处都是流浪。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