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油灯
2022-01-18叙事散文高骏森
像情人一样爱她,此爱无价。——郭红玉和许多人一样,关于走过生命的旧时光,记忆深处,总残留一些或多或少无论怎么挥,也挥不掉的清晰片段。我出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鄂西偏远山村的一户农家。用老一辈人的话说,我们这一代出生的娃娃,是幸运的,也是……
像情人一样爱她,此爱无价。
——郭红玉
和许多人一样,关于走过生命的旧时光,记忆深处,总残留一些或多或少无论怎么挥,也挥不掉的清晰片段。 我出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鄂西偏远山村的一户农家。用老一辈人的话说,我们这一代出生的娃娃,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躲过了文革十年的动乱,正是农村改革开放日新月异的大好时机,不愁吃,不愁穿,不用辛苦下地劳作。 可在我的印象中,丝毫没有感觉到这个时代给我带来的幸运与幸福是什么。 四岁那年,父亲和母亲搬了家,由人口密集的村庄搬到了一座无人烟的山上。那儿离村庄很远,缺水缺电,连一条通往乡村像样的路径都没有。四岁的我,在人生的成长路上,大脑里,开始有了些隐隐疼痛的记忆。 夜晚的照明,从最初的电灯变为煤油灯,我这一生怎么也想不明白,父母当初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采取了这样的选择。这不仅仅给我和妹妹的幼年、童年、乃至少年、青春期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也给父母他们自己的婚姻带来了极大的不幸。 因为家穷,也因为物质生活的匮乏,为了照明,父亲购买了一个大胶壶,每当煤油用的差不多的时候,就搭车去往县城,到一家卖煤油的店里购买一大壶回来。母亲则在家里将一个圆柱体形状的玻璃瓶清洗干净,放到通风的地方把里面的水汽吹干,找一个比玻璃瓶上身瓶口稍微大一点儿的穿孔铁盖眶进去,把瓶子里面灌满煤油,然后把一条破旧不能再穿的裤子里面的皮筋抽出来,做成一根灯芯。把灯芯从瓶口呈直线直穿到瓶底,再在瓶口用一块铁皮把皮筋套牢,让它直立起来,留有2厘米的长度,最后在皮筋的头上用煤油浇湿,就成了一个完整的煤油灯了。等到天黑看不见周边其他物体的时候,母亲或是父亲擦一根火柴,用火苗点往那根事先做好的灯芯上,皮筋因有了煤油的滋润,便有了火苗,发出了微弱的光亮,直至全家人上床睡觉才将它熄灭。 就这样,我从四岁开始一直到十六岁初中毕业,煤油灯伴陪着我走过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年岁。对于妹妹,从她哇哇啼哭落地的那一天开始,也伴随着她走到十六岁。 1989年,我年满六岁,到了上小学的年龄。9月1日开学那一天,母亲把我送进了乡村小学报了一年级。在当时整个小学,只有我一人离学校是最远的,也只有我一人的家庭是没有电灯,点煤油灯照明的。因为文化的差异太大,父亲和母亲的感情极度不和,经常吵架打架,在我上小学之前既没有读过学前班,也没有得到大人的启蒙教育。第一学期结束后,我的名次在班上排最后几位,被班主任通知留级。 母亲拿着成绩单看完我的成绩后,并没有像其他同学的父母那样劈头盖脸对我一顿大骂和猛打。相反地,她立在门口沉思良久后,才把我叫到她的身边,摸着我的头语重心长地说:“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这次考试你的成绩很差,留了级,并不是你一个人的错,我跟你爸爸有很大的责任,我们对不起你。从今天开始,每天晚上妈妈都会抽出一点儿时间来,帮你辅导功课。相信在妈妈的辅导下,加上你本身就潜藏的天赋,在下个学期,你的成绩一定会从最后跑到最前的。” 母亲的这番话,在当时,我似懂非懂。看着母亲的脸和眼神,我努力地点了点头。从此,每到天黑不能再在外面做事时,吃过晚饭,母亲便在一盏昏黄的煤油灯下辅导我的功课。 因为环境简陋,我没有专门的课桌,更不用说有属于自己的书房。每天晚上写作业,也没有一个固定的地点,有时趴在灶台上,有时在一张破桌子上或是凳子上,有时候,就直接趴在地上。为了灯光照的明亮一些,我总喜欢将煤油灯放在离书本最近的位置,低着头抓着铅笔,在母亲的辅导讲解下认真作业。母亲讲得很仔细,也通俗易懂,加上我本身就具有的悟性,学习成绩真的就起来了。第二个学期,我的成绩从原先的最后上升到了全班正数前三名。 因为每天晚上我都要写作业,煤油灯的光亮又很微弱,书本上的字字迹看起来总是很模糊,于是,写完作业的时间也就相对要长一些,这样,煤油自然而然也就烧的快一些。父亲是一个没有读过几句书的人,思想很偏激,脾气又暴戾,见煤油用的飞快,便不满起来,开始对母亲同我打骂,说书读与不读没有什么大不了,自己没有读书照样在吃饭。受到了父亲的威胁,母亲也不敢再大胆地在晚上教我太长时间了。到一定的时间,尽管作业还没有写完,我也不敢再继续写下去,怕引来父亲的不满,而发生意想不到的恐惧。只有等到早晨早早起来,从书包里掏出本子继续把昨晚没有写的作业写完。 煤油灯的燃烧会发出一种声音。这声音只有你靠近它并且不要发出任何声响的时候才能听见。燃烧的声音跟秋天夜晚从草丛里面弹琴的蟋蟀极为相似。煤油是液体,皮筋是固体,两者经过化学反应,会生成另一种物体——火苗。于是,这声音的发出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 当灯芯燃烧到一定尺寸时,就要用一根铁丝把积压在上面的黑黑尘垢给剥掉,不然的话,火苗就会变得越来越微弱,到最后甚至会熄灭。而且,当灯芯烧到接近瓶口时,就要用钳子夹住灯芯的头轻轻用力拔一小结上来,继续点火照明,直到灯芯拔的不能再和瓶子下面的煤油接轨时,就要另换一根新的灯芯了。煤油也是,当瓶子中的煤油淹没不到灯芯时,就要开始往瓶子中添加煤油了,否则,当灯芯燃烧到一定程度后,就会自动熄灭。一般情况下,父亲和母亲都会在天黑之前,将瓶子里面的煤油检查一遍,看是否需要加油,如果需要,就在趁天黑之前看得见,将它加满。若等到天黑稳了,再发现瓶子里面没有油,或者是油不够,添起来就会麻烦许多。 写作业的时候,因为光线昏暗,也没有课桌,我总喜欢把头低的不能再低,眼睛几乎贴在书本上了。由于煤油灯就挨在书本的前面,不管是我一抬头还是一低头,很自然地,额头前面的头发就要被火苗烧一小撮。当头发和火苗接触被点燃后,就会发出像氧气跟铁发生氧化后产生的四氧化三铁般刺刺的声音。这个时侯,我总会以最快的速度把头闪开,并用小手去摸被火焰烧过的头发,总会捏住一小撮黑色粉末,并且会发出一种焦味。家人个个都说很臭,只有我感觉它有一股特殊的香味,比火烧的香肠还要香。就连煤油,每次当父亲在往煤油瓶里添加煤油时,我总喜欢凑上去用鼻子闻一闻,那种特有的香气,至今我都对它怀有一份特殊的恋情,难以用文字形容出来。 用煤油灯照明,是相当不方便的,光线不明亮暂且不说,只要稍稍外面有一点儿风,火苗就会左右摇摆。在这个时候,就要有人赶紧用手去护着火苗,让风进不来,否则,火苗就熄灭了,就又要浪费一根甚至是几根火柴才能将它重新点燃。 妹妹从出生就没有点过电灯,也不知道电灯的特殊功能性。有一次,我们一家四口去大姨家做客,因为聊天聊的太晚,起身时天已黑的看不见了,大姨便劝父母,今晚就在这里过夜,不要回家了。妹妹同我还有表弟,也就是大姨的儿子在一起玩耍。表弟跟妹妹是同龄,只比妹妹大九天,命运却和妹妹完全不同。表弟生下来就点的是电灯,而且左邻右舍的玩伴也很多,见识也比妹妹广泛许多。当我们正玩的带劲的时候,忽然外面起风了,妹妹正站在电灯最近的地方,看见外面起风,她以在家点煤油灯的惯性动作,赶忙跑过去用她小小的手心去护着灯泡,怕它被风吹灭。一瞬间,就被我看见了,为了维护妹妹的面子,也为了维护我自己的小小尊严,慌忙跑过去拉开妹妹的小手,嘴中告诉妹妹这是电灯,不是煤油灯,再大的风也是吹不灭的。同一时间,也被表弟看见了,因为年龄太小,表弟说的一番话在当时让我相当窘迫与难堪,直到现在,我仍能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景与他所说的话语:妹妹真的是山上下来的人,什么都不懂,电灯怎么会被风吹灭呢?山巴佬一个。这句话一出口,妹妹因为年龄还很小,不懂得其中的意思。当然,表弟也纯粹没有其他任何意思,只是信口而出,童言无忌。但是,那时的我,已经有7岁,并上了小学,有了一定思维的辨识。听见表弟的这句话,当时我心里非常难过,更不敢抬头见表弟,非常气愤地拉着妹妹的手回到了座位上,乖乖地坐着,不管表弟再怎么叫唤,我都不准妹妹去跟表弟玩耍。 事隔多年,如今妹妹已是两个女儿的母亲了,很多关于童年的点滴记忆,都如风般消失的没有了任何踪影,唯有这件事,每当看见某一类似的情景,都会牵动我那根扎在心底深处的神经,像惊雷般响起来,随之就是幼年的妹妹傻傻地去用小手护电灯泡的幻影,以及表弟的那番话语,我的心像针扎般将疼痛好久,眼泪扑簌簌直往下掉。 煤油灯伴随着我同妹妹一路成长,也伴随着母亲灯下阅读文章无数,从而也遭受到父亲的毒打与辱骂,产生悲惨的命运。我书读的不多,但有一个爱好写文的习惯,这其中,来自母亲的熏染,与那盏昏黄的煤油灯陪伴,有着至关重要的因素。 初中毕业后,因为种种原因,我被迫辍学,含泪离开心爱的校园,离开养育我十六年的故乡,南下北上打工为生,后又进过一年的学堂,就再也没有点过煤油灯了。因为多年不回家,一开始出门的新鲜,到如今久离故园,仍在异乡漂泊,像秋风中的一片飘飞黄叶无所定居,浪荡在城市的边缘。我的心,就变的越来越寒凉、孤苦起来。尤其是夜晚,无论是独自一人在出租房的阳台仰望城市的灯火璀璨,还是和朋友行走在江边,看那水中闪闪烁烁七色彩灯时,我的心都会莫名其妙地忧伤起来,鼻子一酸,眼泪就流了出来。眼前出现的,脑海中闪动的,就是故乡的那盏昏黄煤油灯伴随着我的学习,和妹妹用手去护一只怕被风吹灭的电灯泡幻影,还有表弟那蔑视不堪的言语,像一把杀猪的尖刀直入我的心脏……
2012年8月12日广州白云
[ 本帖最后由 高骏森 于 2012-8-13 14:42 编辑 ]
——郭红玉
和许多人一样,关于走过生命的旧时光,记忆深处,总残留一些或多或少无论怎么挥,也挥不掉的清晰片段。 我出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鄂西偏远山村的一户农家。用老一辈人的话说,我们这一代出生的娃娃,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躲过了文革十年的动乱,正是农村改革开放日新月异的大好时机,不愁吃,不愁穿,不用辛苦下地劳作。 可在我的印象中,丝毫没有感觉到这个时代给我带来的幸运与幸福是什么。 四岁那年,父亲和母亲搬了家,由人口密集的村庄搬到了一座无人烟的山上。那儿离村庄很远,缺水缺电,连一条通往乡村像样的路径都没有。四岁的我,在人生的成长路上,大脑里,开始有了些隐隐疼痛的记忆。 夜晚的照明,从最初的电灯变为煤油灯,我这一生怎么也想不明白,父母当初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采取了这样的选择。这不仅仅给我和妹妹的幼年、童年、乃至少年、青春期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也给父母他们自己的婚姻带来了极大的不幸。 因为家穷,也因为物质生活的匮乏,为了照明,父亲购买了一个大胶壶,每当煤油用的差不多的时候,就搭车去往县城,到一家卖煤油的店里购买一大壶回来。母亲则在家里将一个圆柱体形状的玻璃瓶清洗干净,放到通风的地方把里面的水汽吹干,找一个比玻璃瓶上身瓶口稍微大一点儿的穿孔铁盖眶进去,把瓶子里面灌满煤油,然后把一条破旧不能再穿的裤子里面的皮筋抽出来,做成一根灯芯。把灯芯从瓶口呈直线直穿到瓶底,再在瓶口用一块铁皮把皮筋套牢,让它直立起来,留有2厘米的长度,最后在皮筋的头上用煤油浇湿,就成了一个完整的煤油灯了。等到天黑看不见周边其他物体的时候,母亲或是父亲擦一根火柴,用火苗点往那根事先做好的灯芯上,皮筋因有了煤油的滋润,便有了火苗,发出了微弱的光亮,直至全家人上床睡觉才将它熄灭。 就这样,我从四岁开始一直到十六岁初中毕业,煤油灯伴陪着我走过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年岁。对于妹妹,从她哇哇啼哭落地的那一天开始,也伴随着她走到十六岁。 1989年,我年满六岁,到了上小学的年龄。9月1日开学那一天,母亲把我送进了乡村小学报了一年级。在当时整个小学,只有我一人离学校是最远的,也只有我一人的家庭是没有电灯,点煤油灯照明的。因为文化的差异太大,父亲和母亲的感情极度不和,经常吵架打架,在我上小学之前既没有读过学前班,也没有得到大人的启蒙教育。第一学期结束后,我的名次在班上排最后几位,被班主任通知留级。 母亲拿着成绩单看完我的成绩后,并没有像其他同学的父母那样劈头盖脸对我一顿大骂和猛打。相反地,她立在门口沉思良久后,才把我叫到她的身边,摸着我的头语重心长地说:“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这次考试你的成绩很差,留了级,并不是你一个人的错,我跟你爸爸有很大的责任,我们对不起你。从今天开始,每天晚上妈妈都会抽出一点儿时间来,帮你辅导功课。相信在妈妈的辅导下,加上你本身就潜藏的天赋,在下个学期,你的成绩一定会从最后跑到最前的。” 母亲的这番话,在当时,我似懂非懂。看着母亲的脸和眼神,我努力地点了点头。从此,每到天黑不能再在外面做事时,吃过晚饭,母亲便在一盏昏黄的煤油灯下辅导我的功课。 因为环境简陋,我没有专门的课桌,更不用说有属于自己的书房。每天晚上写作业,也没有一个固定的地点,有时趴在灶台上,有时在一张破桌子上或是凳子上,有时候,就直接趴在地上。为了灯光照的明亮一些,我总喜欢将煤油灯放在离书本最近的位置,低着头抓着铅笔,在母亲的辅导讲解下认真作业。母亲讲得很仔细,也通俗易懂,加上我本身就具有的悟性,学习成绩真的就起来了。第二个学期,我的成绩从原先的最后上升到了全班正数前三名。 因为每天晚上我都要写作业,煤油灯的光亮又很微弱,书本上的字字迹看起来总是很模糊,于是,写完作业的时间也就相对要长一些,这样,煤油自然而然也就烧的快一些。父亲是一个没有读过几句书的人,思想很偏激,脾气又暴戾,见煤油用的飞快,便不满起来,开始对母亲同我打骂,说书读与不读没有什么大不了,自己没有读书照样在吃饭。受到了父亲的威胁,母亲也不敢再大胆地在晚上教我太长时间了。到一定的时间,尽管作业还没有写完,我也不敢再继续写下去,怕引来父亲的不满,而发生意想不到的恐惧。只有等到早晨早早起来,从书包里掏出本子继续把昨晚没有写的作业写完。 煤油灯的燃烧会发出一种声音。这声音只有你靠近它并且不要发出任何声响的时候才能听见。燃烧的声音跟秋天夜晚从草丛里面弹琴的蟋蟀极为相似。煤油是液体,皮筋是固体,两者经过化学反应,会生成另一种物体——火苗。于是,这声音的发出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 当灯芯燃烧到一定尺寸时,就要用一根铁丝把积压在上面的黑黑尘垢给剥掉,不然的话,火苗就会变得越来越微弱,到最后甚至会熄灭。而且,当灯芯烧到接近瓶口时,就要用钳子夹住灯芯的头轻轻用力拔一小结上来,继续点火照明,直到灯芯拔的不能再和瓶子下面的煤油接轨时,就要另换一根新的灯芯了。煤油也是,当瓶子中的煤油淹没不到灯芯时,就要开始往瓶子中添加煤油了,否则,当灯芯燃烧到一定程度后,就会自动熄灭。一般情况下,父亲和母亲都会在天黑之前,将瓶子里面的煤油检查一遍,看是否需要加油,如果需要,就在趁天黑之前看得见,将它加满。若等到天黑稳了,再发现瓶子里面没有油,或者是油不够,添起来就会麻烦许多。 写作业的时候,因为光线昏暗,也没有课桌,我总喜欢把头低的不能再低,眼睛几乎贴在书本上了。由于煤油灯就挨在书本的前面,不管是我一抬头还是一低头,很自然地,额头前面的头发就要被火苗烧一小撮。当头发和火苗接触被点燃后,就会发出像氧气跟铁发生氧化后产生的四氧化三铁般刺刺的声音。这个时侯,我总会以最快的速度把头闪开,并用小手去摸被火焰烧过的头发,总会捏住一小撮黑色粉末,并且会发出一种焦味。家人个个都说很臭,只有我感觉它有一股特殊的香味,比火烧的香肠还要香。就连煤油,每次当父亲在往煤油瓶里添加煤油时,我总喜欢凑上去用鼻子闻一闻,那种特有的香气,至今我都对它怀有一份特殊的恋情,难以用文字形容出来。 用煤油灯照明,是相当不方便的,光线不明亮暂且不说,只要稍稍外面有一点儿风,火苗就会左右摇摆。在这个时候,就要有人赶紧用手去护着火苗,让风进不来,否则,火苗就熄灭了,就又要浪费一根甚至是几根火柴才能将它重新点燃。 妹妹从出生就没有点过电灯,也不知道电灯的特殊功能性。有一次,我们一家四口去大姨家做客,因为聊天聊的太晚,起身时天已黑的看不见了,大姨便劝父母,今晚就在这里过夜,不要回家了。妹妹同我还有表弟,也就是大姨的儿子在一起玩耍。表弟跟妹妹是同龄,只比妹妹大九天,命运却和妹妹完全不同。表弟生下来就点的是电灯,而且左邻右舍的玩伴也很多,见识也比妹妹广泛许多。当我们正玩的带劲的时候,忽然外面起风了,妹妹正站在电灯最近的地方,看见外面起风,她以在家点煤油灯的惯性动作,赶忙跑过去用她小小的手心去护着灯泡,怕它被风吹灭。一瞬间,就被我看见了,为了维护妹妹的面子,也为了维护我自己的小小尊严,慌忙跑过去拉开妹妹的小手,嘴中告诉妹妹这是电灯,不是煤油灯,再大的风也是吹不灭的。同一时间,也被表弟看见了,因为年龄太小,表弟说的一番话在当时让我相当窘迫与难堪,直到现在,我仍能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景与他所说的话语:妹妹真的是山上下来的人,什么都不懂,电灯怎么会被风吹灭呢?山巴佬一个。这句话一出口,妹妹因为年龄还很小,不懂得其中的意思。当然,表弟也纯粹没有其他任何意思,只是信口而出,童言无忌。但是,那时的我,已经有7岁,并上了小学,有了一定思维的辨识。听见表弟的这句话,当时我心里非常难过,更不敢抬头见表弟,非常气愤地拉着妹妹的手回到了座位上,乖乖地坐着,不管表弟再怎么叫唤,我都不准妹妹去跟表弟玩耍。 事隔多年,如今妹妹已是两个女儿的母亲了,很多关于童年的点滴记忆,都如风般消失的没有了任何踪影,唯有这件事,每当看见某一类似的情景,都会牵动我那根扎在心底深处的神经,像惊雷般响起来,随之就是幼年的妹妹傻傻地去用小手护电灯泡的幻影,以及表弟的那番话语,我的心像针扎般将疼痛好久,眼泪扑簌簌直往下掉。 煤油灯伴随着我同妹妹一路成长,也伴随着母亲灯下阅读文章无数,从而也遭受到父亲的毒打与辱骂,产生悲惨的命运。我书读的不多,但有一个爱好写文的习惯,这其中,来自母亲的熏染,与那盏昏黄的煤油灯陪伴,有着至关重要的因素。 初中毕业后,因为种种原因,我被迫辍学,含泪离开心爱的校园,离开养育我十六年的故乡,南下北上打工为生,后又进过一年的学堂,就再也没有点过煤油灯了。因为多年不回家,一开始出门的新鲜,到如今久离故园,仍在异乡漂泊,像秋风中的一片飘飞黄叶无所定居,浪荡在城市的边缘。我的心,就变的越来越寒凉、孤苦起来。尤其是夜晚,无论是独自一人在出租房的阳台仰望城市的灯火璀璨,还是和朋友行走在江边,看那水中闪闪烁烁七色彩灯时,我的心都会莫名其妙地忧伤起来,鼻子一酸,眼泪就流了出来。眼前出现的,脑海中闪动的,就是故乡的那盏昏黄煤油灯伴随着我的学习,和妹妹用手去护一只怕被风吹灭的电灯泡幻影,还有表弟那蔑视不堪的言语,像一把杀猪的尖刀直入我的心脏……
2012年8月12日广州白云
[ 本帖最后由 高骏森 于 2012-8-13 14:42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