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在痛楚中骤然老去
2022-01-18叙事散文文珺
在痛楚中骤然老去的乡村每次回家,眼前总是晃动着一群苍老而滞重的身影。他们中的大多人,都是年过华甲的老人了。在城市,这个年龄,该是闲赋在家,安渡晚年,尽享天伦之乐的老年时光了。而在农村,这些老人们,却义不容辞地担起了种田犁地,照顾孙子们,守护……
在痛楚中骤然老去的乡村
每次回家,眼前总是晃动着一群苍老而滞重的身影。
他们中的大多人,都是年过华甲的老人了。在城市,这个年龄,该是闲赋在家,安渡晚年,尽享天伦之乐的老年时光了。而在农村,这些老人们,却义不容辞地担起了种田犁地,照顾孙子们,守护家园的责任。
春耕秋收。田间地头,看不到年轻人矫健而有力的身影,只看到,那一个个年老而滞重的身躯,步态迟缓,动作笨拙,蹒跚地跟在一对老牛或是一些简单机械后面忙碌。
一次回家,看到一块田里,老俩口在种洋芋。大概是家里实在没有农机具和牲口吧。老头子双肩套着一根绳子,后面拽着一个犁铧在开沟。那根绳子,深深地勒进老人肩胛。后面扶犁的老太太,几乎是爬在地上了。她,用手使劲地推着那个犁铧,想使老头子少出一点劲。老俩口费了很大劲,才从地这头犁到了地那头。然后,俩人又回过头来点洋芋,再一一埋起。当做完这一切,两个老人累得俯在地头直喘气。当时,我心里十分凄凉,都说养儿为的老来难,但不知,此时,他们的儿女又在哪里?
虽说,现在农村在大力地推行农机具,但年迈的老人们,除会一点基本操作之外,更多人,采用的还是那种最原始的劳作方式。
春天,仍然用二头牛架着一个犁铧,或是一牛一驴在犁地。却不知,那头驴和牛如何能和谐相处。要知道驴有驴脾气,牛有牛架口,本来是不相关的。但在此,却不伦不类地绑架在一起。于是,它们只能埋没个性相互宽容了。与我们一水相隔的沙乡民勤,还有用一只骆驼架着犁铧犁地的。那个庞然大物,拉着一个小巧的犁铧,让人有一种忍俊不禁的感觉。但看到跟在后面的那些老人,却怎么也笑不出来。有一次,在路边看到一个老人,拉着一个架子车,要去附近磨房里推磨。老人满头白发,弯曲的脊背,拉成了一张怒张的弓。那发间,夹杂着草绡和尘土,风中,白发零乱而干枯,实在令人心酸。
这些活,若由年轻人来干。其实,也就是三二下的事情,可是年轻人,他们又在哪里呢?游离在城市街头的他们,梦中,可否还有家乡土地焦虑的渴盼?在城市的喧闹和钢筋水泥土的冷漠里,他们是能否闻到家乡泥土的芳香?
繁重的体力劳动,透支着老人们的身体。回到日趋破败的家中,还得烧火做饭,照顾自己和孙子们。这一辈人,真是太苦了。年少时候,正是国家贫困时期,三年自然灾害,他们连肚子都吃不饱。后来,祖国建设,他们把青春无私地奉献出来。到了老年,本来该是享一些轻福了。但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却使他们过着一种比年轻时候更累的日子。上辈人,过惯了俭朴的日子。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只想着让儿女日子过得比自己好。就是再累,也不向儿女诉上一声。在家里,他们吃着最简单的饭菜,干着最累的活。长期下来,身体就一日日拖垮了。有时,站在城市街头,看那些休闲、自在的城市老人们。他们面色红润,体态发福。吃饱喝足之后,就想的是怎样强身健体,休闲娱乐。就禁不住想起,我那些长期操劳在贫瘠土地上,面色枯萎的父老乡亲们。
而外出打工的年轻人,是不是真的就把大把的银子挣回家了呢?
我的堂弟,小夫妻一年到头外出打工。年终了,尽挣回约二万元钱。也就相当于一个普通国家干部半年工资。而我叔和婶,守着十几亩薄地。带着二个孙子在家渡日子。病了,就在炕上躺几天,舍不得花钱看病。然后,起来继续劳作。那时,羊在圈里叫,牛在院外嚎。田里,还有大把农活要做。两个小孙子,天天要有人送着去上学。因为,村校合并之后,孩子们上学的地方,离家有三、四里。到了冬天,家长还得赶到学校轮流给孩子们生火。苍老的身躯,拖着幼小的孩子们,过着一种无奈的日子。每次回家,婶都向我诉半天的苦。我只能安慰地说:让弟们回来吗?每当那时,婶又长叹着气说,回来了,一家子人守着,有什么吃,有什么喝呢?还要盖新房子,哪有钱呢?就在这埋怨和叹息里,日子一天天的过下去。
有一位老人,是单家大爷。老婆子死了好几年了。几个儿子都嫌他累赘不养活他。他就和一群羊生活在一起。那些羊,其实也是他生活来源。如今,乡村狠抓退耕还草,严禁放牧。若是让乡村干部抓到,一只羊,就要罚一二百元钱。他就每天晚上把羊赶出去,放到天亮才回来。当所有的人都沉入梦乡的时候,他和他的一群羊,就游离在村子的田埂上。他有严重的糖尿病,眼睛也早就麻胡了。后来,有一天,他再也没有回来,当人们发现的时候,他已经僵硬地蜷在一个地埂里,没有了声息。而那一群羊,紧紧地围着他,不知所措地静静地站着。
邻居家一位老太太。七十几岁的人了。每到春种秋收时候,还要和儿子、媳妇一起上地干活。因手脚不灵便,干活干不到正点上,就引来一顿责骂或是没有饭吃的结果。农活一干完,老人就被赶到了另一个儿子家里去了。当然,在那个儿子家也是坐不久的,不过几日,还得回来。老太太屋里,一面土炕,上面铺着半块毡片,塑料顶棚,半面掉了下来。冬天,炉口里煨着半块半明半灭的煤块。寒冷的冬天,得自己起来烧炕,否则,就只能忍受寒冷折磨。
近几年,村里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也有了养老补助。每人每月八十元钱。面对飞涨的物价,这点小钱只能算是对一辈子没有拿过工资的乡下老人一种安慰吧。
面对他们,我深深地感觉到无助和无望。我只是一介贫寒书生,除了尽力孝敬自己父母之外,实在没有能力去为他们做更多事情。只能用手里这一支单薄的笔,为他们诉说几句了。
这样的例子,在乡村里举不胜举。几乎每一个村庄,每一个家庭都有。有时想,也许还是因为乡村生活贫苦,经济落后的过错。但想起自己小时候,日子并不比现在好,但人与人之间,却总是充满了关爱,德高望重的老人,在村子里是很受尊敬的。说到底,还是这社会转型时期的家庭结构模式的变化,让人们把许多优秀传统都丢弃了的原因。我们小时候,见了比自己年长的人,总是要停下脚来问好的。但现在的孩子们,除了好奇地看你一眼,连一个问好的意识都没有了。年轻的父母常年外出打工,不完整的家庭结构,使孩子们散失了许多应有的礼仪和温暖。童年,是一个人生活的底片,但不知道,这些孩子们的一生,会不会因此而受到影响?而那一块块的土地,长期由这一群苍老的人们操持之下,最终会向乡村回报什么?
记得自己小时候,每天放学回家,即使父母再忙,也要过来轻轻地问一下今天学了什么,或是有什么好听故事。在孩子们娓娓诉说里,父母一天的疲劳随之而去。孩子们,也在母亲或是父亲温暖的目光之中,爬在有点昏暗的煤油灯下做作业。那时,母亲的针线、父亲的旱烟和孩子小小的身影,构成一幅最美的乡村画卷。
而如今,田里操作的是年迈的祖父母。夜里,明亮的灯光下,除了孩子幼小的身影,就是爷爷、奶奶充满忧虑的面孔了。没有家乡的监护,乡下的孩子们,大多学习很差。
国家实行惠民政策,免去了孩子们读书的费用,减轻了年轻父母的负担。却无形之中,把原该有父母亲承担的责任,推却到了爷爷、奶奶的身上。那些苍老的身影,在颤抖着双手接过那薄薄的一沓钱的时候,心里更渴望的是儿女绕膝,尽享天伦之乐的温情和幸福。那些年幼的孩子们,更加期盼的是在父母膝下承欢的欢乐和温馨。
这是一个让我陌生的乡村,我心中那一个充满了诗意的天然乡村,正在这张惶和痛楚之中骤然老去。而一个新的乡村,正在不远处姗姗而来。
[ 本帖最后由 文珺 于 2012-11-18 09:15 编辑 ]
每次回家,眼前总是晃动着一群苍老而滞重的身影。
他们中的大多人,都是年过华甲的老人了。在城市,这个年龄,该是闲赋在家,安渡晚年,尽享天伦之乐的老年时光了。而在农村,这些老人们,却义不容辞地担起了种田犁地,照顾孙子们,守护家园的责任。
春耕秋收。田间地头,看不到年轻人矫健而有力的身影,只看到,那一个个年老而滞重的身躯,步态迟缓,动作笨拙,蹒跚地跟在一对老牛或是一些简单机械后面忙碌。
一次回家,看到一块田里,老俩口在种洋芋。大概是家里实在没有农机具和牲口吧。老头子双肩套着一根绳子,后面拽着一个犁铧在开沟。那根绳子,深深地勒进老人肩胛。后面扶犁的老太太,几乎是爬在地上了。她,用手使劲地推着那个犁铧,想使老头子少出一点劲。老俩口费了很大劲,才从地这头犁到了地那头。然后,俩人又回过头来点洋芋,再一一埋起。当做完这一切,两个老人累得俯在地头直喘气。当时,我心里十分凄凉,都说养儿为的老来难,但不知,此时,他们的儿女又在哪里?
虽说,现在农村在大力地推行农机具,但年迈的老人们,除会一点基本操作之外,更多人,采用的还是那种最原始的劳作方式。
春天,仍然用二头牛架着一个犁铧,或是一牛一驴在犁地。却不知,那头驴和牛如何能和谐相处。要知道驴有驴脾气,牛有牛架口,本来是不相关的。但在此,却不伦不类地绑架在一起。于是,它们只能埋没个性相互宽容了。与我们一水相隔的沙乡民勤,还有用一只骆驼架着犁铧犁地的。那个庞然大物,拉着一个小巧的犁铧,让人有一种忍俊不禁的感觉。但看到跟在后面的那些老人,却怎么也笑不出来。有一次,在路边看到一个老人,拉着一个架子车,要去附近磨房里推磨。老人满头白发,弯曲的脊背,拉成了一张怒张的弓。那发间,夹杂着草绡和尘土,风中,白发零乱而干枯,实在令人心酸。
这些活,若由年轻人来干。其实,也就是三二下的事情,可是年轻人,他们又在哪里呢?游离在城市街头的他们,梦中,可否还有家乡土地焦虑的渴盼?在城市的喧闹和钢筋水泥土的冷漠里,他们是能否闻到家乡泥土的芳香?
繁重的体力劳动,透支着老人们的身体。回到日趋破败的家中,还得烧火做饭,照顾自己和孙子们。这一辈人,真是太苦了。年少时候,正是国家贫困时期,三年自然灾害,他们连肚子都吃不饱。后来,祖国建设,他们把青春无私地奉献出来。到了老年,本来该是享一些轻福了。但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却使他们过着一种比年轻时候更累的日子。上辈人,过惯了俭朴的日子。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只想着让儿女日子过得比自己好。就是再累,也不向儿女诉上一声。在家里,他们吃着最简单的饭菜,干着最累的活。长期下来,身体就一日日拖垮了。有时,站在城市街头,看那些休闲、自在的城市老人们。他们面色红润,体态发福。吃饱喝足之后,就想的是怎样强身健体,休闲娱乐。就禁不住想起,我那些长期操劳在贫瘠土地上,面色枯萎的父老乡亲们。
而外出打工的年轻人,是不是真的就把大把的银子挣回家了呢?
我的堂弟,小夫妻一年到头外出打工。年终了,尽挣回约二万元钱。也就相当于一个普通国家干部半年工资。而我叔和婶,守着十几亩薄地。带着二个孙子在家渡日子。病了,就在炕上躺几天,舍不得花钱看病。然后,起来继续劳作。那时,羊在圈里叫,牛在院外嚎。田里,还有大把农活要做。两个小孙子,天天要有人送着去上学。因为,村校合并之后,孩子们上学的地方,离家有三、四里。到了冬天,家长还得赶到学校轮流给孩子们生火。苍老的身躯,拖着幼小的孩子们,过着一种无奈的日子。每次回家,婶都向我诉半天的苦。我只能安慰地说:让弟们回来吗?每当那时,婶又长叹着气说,回来了,一家子人守着,有什么吃,有什么喝呢?还要盖新房子,哪有钱呢?就在这埋怨和叹息里,日子一天天的过下去。
有一位老人,是单家大爷。老婆子死了好几年了。几个儿子都嫌他累赘不养活他。他就和一群羊生活在一起。那些羊,其实也是他生活来源。如今,乡村狠抓退耕还草,严禁放牧。若是让乡村干部抓到,一只羊,就要罚一二百元钱。他就每天晚上把羊赶出去,放到天亮才回来。当所有的人都沉入梦乡的时候,他和他的一群羊,就游离在村子的田埂上。他有严重的糖尿病,眼睛也早就麻胡了。后来,有一天,他再也没有回来,当人们发现的时候,他已经僵硬地蜷在一个地埂里,没有了声息。而那一群羊,紧紧地围着他,不知所措地静静地站着。
邻居家一位老太太。七十几岁的人了。每到春种秋收时候,还要和儿子、媳妇一起上地干活。因手脚不灵便,干活干不到正点上,就引来一顿责骂或是没有饭吃的结果。农活一干完,老人就被赶到了另一个儿子家里去了。当然,在那个儿子家也是坐不久的,不过几日,还得回来。老太太屋里,一面土炕,上面铺着半块毡片,塑料顶棚,半面掉了下来。冬天,炉口里煨着半块半明半灭的煤块。寒冷的冬天,得自己起来烧炕,否则,就只能忍受寒冷折磨。
近几年,村里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也有了养老补助。每人每月八十元钱。面对飞涨的物价,这点小钱只能算是对一辈子没有拿过工资的乡下老人一种安慰吧。
面对他们,我深深地感觉到无助和无望。我只是一介贫寒书生,除了尽力孝敬自己父母之外,实在没有能力去为他们做更多事情。只能用手里这一支单薄的笔,为他们诉说几句了。
这样的例子,在乡村里举不胜举。几乎每一个村庄,每一个家庭都有。有时想,也许还是因为乡村生活贫苦,经济落后的过错。但想起自己小时候,日子并不比现在好,但人与人之间,却总是充满了关爱,德高望重的老人,在村子里是很受尊敬的。说到底,还是这社会转型时期的家庭结构模式的变化,让人们把许多优秀传统都丢弃了的原因。我们小时候,见了比自己年长的人,总是要停下脚来问好的。但现在的孩子们,除了好奇地看你一眼,连一个问好的意识都没有了。年轻的父母常年外出打工,不完整的家庭结构,使孩子们散失了许多应有的礼仪和温暖。童年,是一个人生活的底片,但不知道,这些孩子们的一生,会不会因此而受到影响?而那一块块的土地,长期由这一群苍老的人们操持之下,最终会向乡村回报什么?
记得自己小时候,每天放学回家,即使父母再忙,也要过来轻轻地问一下今天学了什么,或是有什么好听故事。在孩子们娓娓诉说里,父母一天的疲劳随之而去。孩子们,也在母亲或是父亲温暖的目光之中,爬在有点昏暗的煤油灯下做作业。那时,母亲的针线、父亲的旱烟和孩子小小的身影,构成一幅最美的乡村画卷。
而如今,田里操作的是年迈的祖父母。夜里,明亮的灯光下,除了孩子幼小的身影,就是爷爷、奶奶充满忧虑的面孔了。没有家乡的监护,乡下的孩子们,大多学习很差。
国家实行惠民政策,免去了孩子们读书的费用,减轻了年轻父母的负担。却无形之中,把原该有父母亲承担的责任,推却到了爷爷、奶奶的身上。那些苍老的身影,在颤抖着双手接过那薄薄的一沓钱的时候,心里更渴望的是儿女绕膝,尽享天伦之乐的温情和幸福。那些年幼的孩子们,更加期盼的是在父母膝下承欢的欢乐和温馨。
这是一个让我陌生的乡村,我心中那一个充满了诗意的天然乡村,正在这张惶和痛楚之中骤然老去。而一个新的乡村,正在不远处姗姗而来。
[ 本帖最后由 文珺 于 2012-11-18 09:15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