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记忆中的石巷

2022-01-18抒情散文西岭慕雪

记忆中的石巷那是一个人口颇为众多的村庄,一排排的民房座向整齐地立在村中,村口是一口常年积水的大池塘,池塘旁边有一棵大榕树,榕树下是个香火鼎盛的神坛。
一条用鹅卵石砌成的小巷掩藏在村落中间,显得十分古朴清幽。第一次走进那个小巷,在村口还豁然……
记忆中的石巷那是一个人口颇为众多的村庄,一排排的民房座向整齐地立在村中,村口是一口常年积水的大池塘,池塘旁边有一棵大榕树,榕树下是个香火鼎盛的神坛。
一条用鹅卵石砌成的小巷掩藏在村落中间,显得十分古朴清幽。第一次走进那个小巷,在村口还豁然开朗的天空随着脚步踏进小巷而变得幽暗起来。一排紧接一排的青砖房屋,透露出一种经年的沧桑。房屋门前的空地也是由众多的鹅卵石砌成,那些房屋的主人大多搬到了交通方便的地方居住,门前的鹅卵石长着一层滑滑的青苔,人踩上去也得小心翼翼,才不至于跌跤。
民居那些斑驳的泥墙,被风雨侵蚀得千苍百孔。那一扇扇或许是朱色的木门早已经脱掉了原色,黝黑黝黑的爬满了岁月的烟火。
小巷是沉默的,也是冰冷的,它一直静寂着,尽管许多过客也曾到访过,因为他的名不见经传,并没有文人墨客用笔墨点染它的古朴清幽。
村子名叫石巷,我不知道,是否因为村中的所有小巷都是用石头砌成,石巷村因此而得名。我第一次到石巷村时便发现了村里真的有许多用石头砌成的小巷,心里当下便认定了石巷的村名便是因那些石巷而得来。
外婆的家在小巷的一隅,从村口走十多米的小巷,便到外婆的家了。外婆其实是老公的外婆,她是一个独居老人,她一生中只养育了一个女儿,那便是我家婆。外婆的房屋已经很旧了,老公说他小时候住在外婆家读书,他外公经常到学校外往教室望去,看他有否认真听课。我左看右看也找寻不到他童年的足迹。外婆的旧房子泥墙上到处是被烟黑的痕迹,但屋里打扫得很干净。最让我惊讶的是屋中间横亘着一大块长长的青石板,老公说那是横梁,真不明白,建屋时为什么会用那样的横梁,难道石巷的人以前喜欢用石板当横梁的?石板粗糙,完全的纯手工打造出来。外婆患了白内障,看东西也模模糊糊的,但她能摸索着沿着窄小的小巷走到村口与邻居谈天或看别的老人打天狗、下棋。不知道年迈的外婆在那条小巷走了多少遍,从她青春年少嫁到石巷开始,她一直住在石巷,外婆见证了小巷的沧桑。一颗颗圆圆的鹅卵石密密的堆砌起一段段逝去的沧桑岁月,外公先外婆而去。那些烟火苍茫的日子,外婆一个人过着平淡孤寂的生活。外婆去世前跌了一跤昏迷过去,十多天滴水不进,给她打了强心针也不起作用,医生说她没有生命迹象了,亲人们去探望她,她只是气若游丝毫无反应。我带着才四岁的儿子去见了外婆最后一面。昏迷中的外婆竟然感应了儿子的到来,儿子凑近外婆的耳朵大声说:“婆太,我来看你了,你醒醒吧!”外婆大口大口地喘气,她努力眼开浑浊的双眼,朝儿子这边张望,但她始终无力睁开眼睛,她的眼泪不断从眼角涌出,呼吸也越来越急促。亲人们给她喂了几口开水,外婆奇迹地喝了几口然后呼吸平静了下来。见外婆气息平静了,能喝下开水,亲人们以为外婆会慢慢好起来,就劝我带儿子剩车回家。才一上车,儿子小声地伏在我耳朵说:“婆太上了天堂了!”我大声骂他,叫不要说不吉利的话,儿子争辩说:“真的,婆太真了上天堂了!”接到老公的电话时,才知道外婆去世的时间竟然是儿子说的“婆太上天堂的时间”,心里当下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冥冥中真的有如此巧合的事?外婆迟迟不咽下最后一口气,难道她的心愿就是一定要见她疼爱的小曾孙一面?我们平常去探望外婆,只是在过年时才去一会,前脚进屋,后脚就离开了,每次去探望外婆,她都抱着小曾孙不愿放手。外婆去世后我才明白我们作为晚辈,对老人的关心孝顺太不够了,总是以忙为借口,不肯给予外婆多一点的关心。
外婆去世后,我再也没有走过那条印满外婆足迹的小巷。对于那条鹅卵石小巷,我只是个行色匆匆的过客,但是,站在小巷里,古朴的神韵、陌生却亲切的气息让我陶醉。
现在的石巷村已经看不到那那鹅卵石的小巷了,因为,石巷的村民觉得鹅卵石走起来扎脚,便用水泥沙土把那些鹅卵麻石铺平了,当日那些鹅卵石小巷变成了水泥路,人们走起路方便多了,可以通摩托车。小巷曾经流淌的古朴清幽已经荡然无存,现在的小巷又有了另一种风韵。
在骄阳似火的七月,我竟然又忆起了那条鹅卵石小巷,那些木屐敲打在鹅卵石的声音又鲜活的响起,小巷里的人们手摇着扇子在乘凉,孩童们睡意朦胧地倦在母亲怀里,古老的故事,在老人们嘴中变成童话。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