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西部行系列之二 漫步嘉峪关城楼

2022-01-18叙事散文漠北雪莲
当夕阳把最后的余光洒向大地的时候,我站在了嘉峪关城楼,与祁连山对视,与戈壁大漠对视。雄浑的祁连山,青褐色锐利的崖石,层层叠叠的山峰,常年萦绕在山顶的白雪,组成了河西走廊独特的风情。躺在祁连山臂弯里浩瀚的戈壁沙漠,在晚霞的映衬下,被风吹起的层……
当夕阳把最后的余光洒向大地的时候,我站在了嘉峪关城楼,与祁连山对视,与戈壁大漠对视。雄浑的祁连山,青褐色锐利的崖石,层层叠叠的山峰,常年萦绕在山顶的白雪,组成了河西走廊独特的风情。躺在祁连山臂弯里浩瀚的戈壁沙漠,在晚霞的映衬下,被风吹起的层层波纹,仿佛一块柔软的黄缎子在大地上拂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色被我尽收眼底。
  行走在高10.7米的关楼城墙上极目眺望,南面的祁连雪山,像威武的将军,用敏锐的眼神凝视着苍茫的戈壁;北面的马鬃山,像一头桀骜不驯的黑战马,挺着坚强的身躯,时刻准备出征。黄土夯筑的城墙挽着青砖堆砌的巍峨城楼,向左右两边延伸,残破的墙体,已分辨不出它真实的模样。经历了六百多年的风雨沧桑,经过了几代人的修补,它仿佛从大地体内孕育出的一条长蛇,环绕在大漠戈壁上。
  大漠的风和戈壁滩的荒凉,一并深刻在长城斑驳的墙体上。天,以她最辽远的蓝色堆起了丰满的云朵;地,把最广阔的、泛着金黄沙粒的土地放在了西部的一隅。一切都在静谧中孕育着,没有喧哗,没有张扬,只有数百年固守的沉寂,和弥漫的沙尘散发出的干燥的味道。
  对面的雪山静卧在苍穹下,沉浸在历史的长河中。关城墙壁上镶嵌的一块块光滑的砖瓦,仿佛是思绪中亮出的镜子,以苍老的身躯向世人展示着关楼的昨天……
  被誉为“天下雄关“、“连陲锁阴”的嘉峪关长城。关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组成重叠并守之势,壁垒森严,与长城连为一体,形成燧、墩、堡、城的军事防御体系。这项宏大的工程对于现代人来说,或许轻而易举就能完工,然而在古代,在荒野之地筑城,凭借人力,用原始简易的工具向高处运送砖块、原料,那是何等的艰难。
  据说当时建关期间,看着城墙一天天增高,用砖数量之大是十分惊人的,工匠们都为此而发愁。
  有一天,一个放羊娃赶着羊群来到这里,他看到人们背送砖块的艰难,忽然高兴地喊道“听老人说,文殊山修庙的土块是用羊驼上去的,你们为啥不用这个办法?”工匠们摇头叹息“那是传说,能当真吗?”可孩子很认真,他坚持自己的意见“为啥不试试?”有人动心了,可有人仍然犹豫着。这时孩子已经解下自己的腰带,两边各捆上对称的砖块,搭在羊的身上,然后用手轻轻拍打羊背。身子轻巧,动作灵便的山羊,驮着砖块一溜烟小跑,爬上了又高又陡的城墙。从此,建关的工地上调集大批就近的山羊来驮砖,运砖难的问题得已解决。
  庄严的城楼难以用语言描述当年修建关楼的艰辛,但平躺在城门楼后檐台上的那块定城砖,却是历史的见证者。它被无数游人指指点点,虽然近在咫尺,却无法触摸。据说,当年建关的一位工匠师傅胜似鲁班,他接受了这项宏伟工程后,经过缜密的设计就计算好了用砖的数量。但负责监工的工头为了克扣他们的工钱,在运送的过程中偷偷多加了一块砖,想借机惩罚他们,扣下工钱。完工后,聪明的工匠师傅将多出的一块砖,放在了现在的位置,并命名为“定城砖”。六百多年来,这块砖像磁石一样,将人们的目光紧紧吸住,无论什么人,只要在它面前经过,都会驻足,停留,凝望,沉思。作为历史的遗物,劳动者智慧的结晶,在历史无数次的演绎中,它从容地转动着时光的中轴,朝迎戈壁日出,暮送大漠落日。六百多年的风霜雨雪,使它毫不动摇,未能改变信念。它像一位虔诚的卫士,在中华版图的西大门坚守着、眺望着。岁月的流失,只给它粗糙的容颜添了许多苍老的皱褶。
  九月的风略带凉意,穿行于高高的城楼上,感到凉风直穿心底,远处的云朵在风中蜷缩,古老的城楼在脚下冷峻而凄凉。斑斑驳驳的青石堆起的城墙在荒漠中矗立,它昭示着历史的轮回,也昭示着对长眠于关楼下亡灵们的祭奠。
  此刻,我的脚步无比沉重,我有点不忍心将脚踩下去。一片一片的砖,恍若人艰辛的面孔,皱眉叹息,哀怨无奈……
  墙体上那一块块铺放得整整齐齐,平平实实的砖块,如同古人一个个厚实的脊梁,将我们现代人高高托起。在这苍凉的戈壁之间,我们的祖先凭聪慧的智慧,大胆的设想,用笨拙的工具,勤劳的双手,把心中的愿望变成了坚不可摧的,令世人敬畏的伟大工程、历史文化的瑰宝。
  关楼南面楼角门口铺放的砖块,虽然它坚硬耐磨,可也经不起六百多年来,数以万计脚步的沉重踩踏。那灰色的砖面深深凹陷下去,像手工精心凿刻的人的脚型,印记着人类辉煌的文明史。筑进墙壁的砖,有的露在外面,经过多次的修补,一层又一层抹上去的泥巴,如同人身上结的伤疤,新的愈合,旧的脓肿腐烂。那些砖头、泥土被岁月的风雨侵蚀,一层层风化、一块块剥蚀,历史的沉积在岁月的流逝中,一页一页地加厚,一章一章地续写。
  “长城饮马寒宵月,古戎盘雕大漠风。险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目睹着这座东接山海关的雄伟古建筑,恍如在历史的隧道中穿行。
  自汉朝打通了西域通往欧亚大陆的通道后,为防御外来势力的侵扰,方便西域使节敬献朝廷,在酒泉以西的戈壁大漠间开始建亭台,修驿站,陆续延续到明朝。青砖堆砌,黄土铸就的关城高高屹立在大漠戈壁滩上,它用无声的沉默,诉说着西部门户数年来的沧海桑田,诉说着一个又一个王朝的衰落和兴起,见证着风起云涌的历史波澜。不论是古代的张骞、霍去病、玄奘、王维、岑参、李白、王维,左宗棠、林则徐,还是现代的名人们,他们或是传递和平的使者,或是开疆拓荒的将军,都在这里挥洒过热血,抒发过感慨。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如今,明月依旧,关城依旧,关城和明月依旧紧紧相伴着。只是那曾经弥漫在西部的烽火不再燃起,升腾的狼烟也早已熄灭。回望历史,在千年的历史变幻中,数次的战争频发于这边关险隘间,无数守关将士的热血洒在了茫茫黄沙中,累累白骨永远埋没在寂寥的戈壁滩,变成了尘世间的一粒沙土。而那些从墙缝中长出的萋草,想必是当年守关将士的英魂。眼前清晰可辨的夯土层,仿佛看到汗流浃背的工匠们浸透的血水和汗水。
  眺望延伸的长城,它头枕雪山,在落日余晖的映衬下,在大漠淡淡的尘烟中,像一条翻滚的黄龙,傲啸着祁连山顶的云起雪融,与戈壁大漠连为一体,成为西部边塞浑厚的人文景观,厚重的历史史书。
  嘉峪雄关,它用凝重的表情陈说完了历史,又无限深情地向我们诉着衷情;曾作为西部重要的咽喉要道,随着时代的更替和推移,它已完成了历史的使命。虽然它已伤痕累累,但倚在它的身旁,一种骄傲和自傲的情感从心底荡起;嘉峪关,丝路古道的门户!荒漠忠诚的卫士!
  
   [ 本帖最后由 漠北雪莲 于 2013-1-4 10:37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