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旗笔记
2020-09-24叙事散文天水丁丁
社旗笔记锣鼓一打颤索索,普天下没有赊店景致多。―――社旗《旱船歌》
1、
赊·赊酒·赊旗·赊店
赊,总是一个无奈之举―――非要的生活必须品,却因手头紧,好言挂账。赊对于一个诉求者而言,很没有面子。但也有例外,陆游尽然经常喝欠来的酒,在没有
社旗笔记
锣鼓一打颤索索,普天下没有赊店景致多。
―――社旗《旱船歌》
1、
赊·赊酒·赊旗·赊店
赊,总是一个无奈之举―――非要的生活必须品,却因手头紧,好言挂账。赊对于一个诉求者而言,很没有面子。但也有例外,陆游尽然经常喝欠来的酒,在没有钱的情况下,用赊的办法改善着生活,并得意得说:村酒可赊常痛饮,野人有兴即相求(《纵游归泊湖桥有作》)。
赊酒,在现代人看来,欠账喝酒,一定是个浪子,不务正业。而赊的风险,如果非得找个准绳,只能是一种理由:交易中的宽容与信任。在历史上有些巧合的是汉代两位皇帝:刘邦与刘秀,尽然都是赊酒大家。《史记·高祖本纪》中说,刘邦经常在“常从王媪,武负贳洒”刘邦赊酒的结果是“岁竟,两家常折券弃责。”要嘛打折,要么放弃了债权。这对欠账者而言,就是最好的结果。刘秀以布衣在南阳起兵,曹植曾言:“汉之二祖,俱起于布衣”(《金楼子·立言篇》)。布衣,就是农民,但在南阳,刘秀把赊账演绎成一段佳话。
在赊店,我忍不住问了位年届七旬的老人,他告诉我:刘秀在南阳韬光养晦,想推翻王莽,重新以刘姓掌握天下。王莽得知后,追杀逃至兴隆店,口渴,在一“刘记·兴隆店”要酒喝。但在支付酒钱时,才发现自己没有钱了。店家也姓刘,见刘秀并非赖账之人,而是实在没有钱。这个姓刘的老汉把自己最大的判断换算成一种商业的捐助:喝吧,一回生,二回熟,算我送你的吧!
赊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赊欠。旗,是旗帜的总称,也象征着一个国家。《周礼·春官·司常》中记载:司常掌九旗之物名。赊一面代表国家的旗帜,对一个老百姓而言,真有些想烂头也想不出为什么!更余何况,刘秀要赊的是一面标明“酒家”―――饭店的广告牌―――上书“刘记”的旗子。
店主尽然也同意了。
一个胸怀大志的有为青年,就是执此旗帜,招兵买马,成就了一番帝业。
赊店。如果赊酒、赊旗都是店里的物品―――或者是商品的话,那么,赊店,就不能让人用平常思维去理解了。一个开店的,以店为生、为业,尽然让一个上门的、没有钱的顾客给赊走了。―――店主是不是头脑发热,要不找不到任何理由。店者:《辞海》解释为:商店、铺子,常用作集镇的名称,如长辛店,驻马店。在著名的刘备借荆州,久借不还的故事里,这是一个强盗逻辑。
但是,中原腹地南阳真的有个赊店的地名,就是社旗县。
事实赊店并没有被刘秀赊走。而是他成就帝业后,为了表达对刘记·兴隆店老板对自己的信任与支持,赐这个曾经赊酒,赊旗的地方为:赊店。一个皇帝赊酒、赊旗的经历,肯定了南阳这个地方的商业模式:只要走正道,可以借道成功。我大胆妄言:在中国商业的根子里,除了交易中获得利润外,货币不一定是商品交换有唯一替代品。可信赖的人格与在社会上存在的价值观,一样可以是货币,或更比货币珍贵。
2、
山陕会馆
深秋的中原大地,要比西陇明净、透切的多。西陇尚在绵绵秋雨中透着萧条,中原大地除了玉米成熟在地里,一派枯黄外,一切都还生动着―――小尖椒正红,宛若街上仍然玩短裙的姑娘,在火热中日子里戏嬉。
在到南阳之前,我满脑子尽是与“南阳诸葛庐”有关的话题。诸葛亮作为中国古代智慧之神的象征,虽然“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唐·杜甫《蜀相》)”,没有留下成功的帝国典范,但留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标本:忠臣与孝子。同行的郭瑜是位喜爱中国文化与思想前卫的商人,他分析诸葛亮时认为:孔明有代替刘禅而行天下的能力与权利,更有掌控蜀国成为君王的机会。但他没有把自己的才能用在武力或者阴谋的争权斗争中,而是鞠躬尽瘁地执行着与刘备的知遇之恩:“盖追先帝之殊遇,而欲报之于陛下也(诸葛亮《出师表》)。”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四射,成为中国文化的智慧的代表,他的智慧植根于“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大学·十六章》)”土壤中。权臣能善终者,诸葛亮也给出了读书人的标本。
我的南阳之行注定是有意义的旅行:要去看古建筑,也有建筑专家、长安大学建筑设计院院长、硕士生导师霍小平先生,还有他的三位学生随行。而我和朋友郭瑜,也是在房地产行业的“业内人士。”对于同样热爱传统文化的郭瑜和我而言,对诸葛亮的了解,已经不是去看他的茅庐或者诸葛祠了。
山陕会馆的吸引力,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无疑有金子的光芒。
山陕,山西与陕西两地的合称;会馆,是商业代表人聚集议事的地方。如果非要更准确地说出山陕会馆的地位,用现在的话中,就是我驻外大使馆。在河南南阳,山西与陕西商人如同外藉,他们本着“敬乡神、安旅故、叙乡谊、通商情、立商规、兴义举《赊店》”的目的,建立会馆。
商业,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谡买卖称呼。吕不韦虽然家累千金,但对当官仍然向往不已,他为了当官,为子楚不惜千金散尽,出谋划策,换得子楚“必如君策,请分秦国与君共之(《史记·吕不韦列传》)”的巨大承诺。直至现在,生活紧迫的公职人员对身价千万,上亿者的态度仍然以“再怎么着,也只是个生意人”而嗤之以鼻。传统中国人都被浸泡在“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的理想国王。为官,作为士人一生奋斗的终极目标。而就在中原腹地的南阳赊店,有着西方资本主义特征的商贾们,置身于官场之外,用商业模式领导着赊店。
山陕会馆的建筑规模,宗教信仰,文化内涵,道德规范,商业守则,市场模式,即游离于官场之外,又与官场保持着商业本身不能逾越的官场距离。发达的商业,都有其特殊的交通、地理。赊店被潘河与赵河分别相夹,形成依山环水之势。更为重要的是这里承担着东西与西北物品集散、相互据交换的重要水旱码头。十六个省的商贾云集与此地,除了其带动的商业发展外,商人们之间在商道上的竞争,也是建立商业巨大利益的重要方式。山陕会馆,就是商业巨子们脱颖而出的竞争结果。这座历经六位皇帝,从乾隆二十八年到光绪十八年,建设周期达一百三十六年商业会馆,若以“馆”为单位,恐怕是中国历史甚至世界历史上建设周期最长的会馆。这样长的建设周期,别说建设精品工程,如果到现代,早以是烂尾工程。不是被拆,就是更替。但是,这帮执着的中国西北商人,在一百三十六年,能一如既往坚持建馆的初衷,并保持着其建筑热情,这是中国官方最有名的建筑长城与故宫,也自愧不如。就此可下断言: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凝聚不是官场扬威,而是交易中的利益相通。
如果用直白的手描述山陕会馆,最有说服力。3两白银8口之家吃一年。现时银行贷款以人均保持月花费500元计,除去其它花消,若每人花300元吃饭,那么,1两白银相当现代9600元。建筑山陕会馆第一期工程就花了用几个707844两白银,就是现代近70亿人民币啊!在山陕会馆至今屹立着一对铁旗杆,而立起这对旗杆就花了近3000万元。以现代中国商业最发达的香港比较,一定没有如此大的手笔。试想,在不到20亩的土地上,三期工程花了近200亿元,难道不让世界第一高楼为之也矮上半截。
长安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霍小平先生也被如果宏伟的建筑迷住。他带着自己的三个学生,不停的拍照,不停的观看,不停的惊叹!霍教授以自己的建筑设计专业对山陕会馆进行分析之外,他也惊叹建造者、或规划定位山陕会馆的初衷,尽然能创造如此伟大的建筑。“整个山陕会馆宛如工艺精湛,巧夺天工的艺术品,”霍教授说。虽然我对房产也算是“业内人士”。但我对山陕会馆的建筑,除了大汗淋漓地观看、读铭文、拍照外,就是思考这样的建筑绝笔,其吞吐的内涵除了商业本身的凝聚力外,还有和人性相关的什么动力,让那么多商贾能倾尽心血,世代相传而完成这一个商人相聚的地方!
生财守大道,处世守中和。
―――中国商人的商业思维,带着道教与儒教的传统,在这幅对联中得到阐释―――商业也是大道啊!
山陕会馆的琼楼在深秋阳光的照耀下,显得铅华如镂,气宇非凡。整个建筑的布局、排列、装饰让人觉得腹空无词,难以表达。当我以一个文人的笔企图进入这个伟大的建筑时,我才发现自己原有的想法是多么可笑。这个被公认的“天下第一会馆”,这连文物界,建筑界的泰斗,也惊叹眼界初开。文物专家吕济民、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单士元和古建筑专家罗哲文、郑孝燮也只能意向的表达他们对山陕会馆建筑艺术的折服。
我对南阳之行―――-山陕会馆的感叹有二:中国商人缔造了如此美伦美奂的建筑;这样绝美的建筑没有在文革中被毁,我幸运生时而遇。
3、悬鉴楼·春秋楼·铁旗杆
进入山陕会馆,站在院中回头,最宏大的建就是悬鉴楼,也就是戏楼。一群生意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眼光,是入不了上流的类别。但他们没有把戏台称为梨园台之类的俗名,而是在中国文化中寻找属于自己对戏台的定位――帝后临朝,叹曰: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鉴,内以防过。今魏征失,一鉴亡矣!(语出《新唐书·魏征》)。悬鉴楼的取名喻意,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士人大夫,皇帝有什么区别!
还将旧事从新演,聊借俳优作古人。
历时25年,建成高30米,三重檐歇山式建筑的戏台,被赋予多个称呼,八卦楼是最为响亮的另外一种称呼。以“悬鉴”为名,已经雅致尽华,左右占绝。八卦楼名,意在生意也是“喜迎八方”之财的兼并商业之道。我除了着迷于悬鉴楼的建筑工艺与山河被吞的气势外,对其基础更是醉心―――井字型基础没有深埋地下,而是用精美的石雕柱础。这个凝聚着南北文化建筑的柱础,雕饰艺术之精湛,让同行的建筑学教授叹为观止。
山陕商人的创造力与凝聚力,并不是简单的经商,而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综合、发展。从远古的《诗经》到民间的说书戏玩,都镶以文化的内涵。作为一个喜欢中国文化的游客,我更留意其建筑对文化的包容性。在山陕会馆的任何一个角落,只要有文字,就一定是中国传统文化留下的轨迹。戏台明间木屏风上的“既和平且”巨匾,就出此《诗经·商颂·那》:既和平且,依我馨声。
春秋楼。这个词在山陕会馆不能顾名思义而联想到春秋朝代百家争明的政治思潮。春秋楼在很大程度是一个折射性名称。商业被封建士大夫们边缘化,也就给商业行为造成行为性缺失。商业没有了政府严谨而被重视的制度约束,会造成很大程度上的经济动乱。但在一个不重视商业的国度,除了政府少的可怜的政策外,商人自律促使着商业发展。
我们应当肯定宗教的力量,我们也应当崇拜自己心中的英雄。英国作家迪克·威尔逊在著述《比尔·盖茨》时说:在中国,可能因为许多头面人物常常是欺世盗名之辈的缘故,人们对所谓“英雄”总是持半信半疑的态度,就连老子、孔子、毛泽东这样的人物,也常有人对他们持轻视态度。一个民族不并重英雄,是动力不足的表现,绝非好事。当前的中国,好多人打着言论自由的旗帜,以给英雄找茬为能事。但这样的结果,就使一个民族失去了图腾,失动了信仰。春秋楼取义“忠义”的同时,带着第三种、可感受、未知的神秘力量。朋友郭瑜给出的解释更为可信:在中国这样一个士人与皇权统治天下的社会里,商业地位低。商人自律依靠三种力量才能制定的商业规定执行到实际当中去。一是自律,二是官府,三是宗教。在春秋楼下,对着神秘力量把商人自律的规定宣读,就是让信仰抑制不同观点的人。
我们今天看到的春秋楼,已经不是当年有春秋楼,而是被称为“春秋楼遗址”――――清咸丰七年(1857年)捻军经过赊店,赊店的豪强商贾进入春秋楼进行顽抗,被捻军火烧而毁。今天的春秋楼,已经是关公读春秋的铜像,高12米。铜像在阳光下,被金色四射的光芒所囊括。
铁旗杆。我相信,旗帜是人与神共同的圣幡。
《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龙旂十乘,大僖是承。在龙旗猎猎下,车载五谷安抚百姓,是多么壮观的景象。
顺着中国先祖的生活轨迹,我们寻找他们最原始的信仰,就会发现,旗杆与图腾之间的关系。在民族原始信仰里,当图腾生产后,在顶礼膜拜的过程中,图腾总是高要出人而“居庙堂之上”。林剑鸣在《秦国发展史》里考证:“秦人的祖先和殷人的祖先还属于同一个部落或是一个部落联盟,“玄鸟”(即燕)是他们共同崇拜的图腾,也是他们部落的标志。”图腾的神圣被宗教化后,就得以“高举旗帜”的方式进行号召。给旗帜以旗杆,还经过一个过程,图腾从山崖上下来,被画在兽被上便于执起,旗杆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与旗帜结合在一起了。《诗经·干旄》里有对旗杆为礼仪、饰物、婚礼而在盛大、庄重的场合使用―――“孑孑干旄,在浚之郊。素丝纰之,良马四之。彼姝者子,何以畀之?”向心仪的姑娘求婚,仅旗而之,有就牦牛尾、鸟隼旗、羽毛旗等做成的旗帜,以聘礼的最高礼遇。
山陕会馆的旗帜是不能被打出去征战的,在更的喻意里,它是象征着伟仪与庄严,号令与神圣。而今旗帜已经被时间风化成记忆,保存在旗帜文化的文字里。旗杆,这两旗杆各重5万斤,高18米。以狮子为座,蟠龙绕杆,呈飞腾之势。关公为中国文化中的武财神,拥有如此威严高大的铁旗,对商贾们进行思想统一,有着不言而喻的力量。
人类对旗帜的热衷,与信仰的着,与尊严有着,与价值观有关。用生命捍卫旗帜,已经是人类征服自然的精神依托。
4、明清古街·福建会馆·广盛镖局
到南阳之前,房地产商人、我的朋友郭瑜说:这回看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古街。因为在老家天水的小县城秦安也有条明清古街,当是因拍什么电影片而成了那个小县城的重大新闻。小县城也这条街道而自豪声四起。
是汉字里,街是与集市有关的名称。《后汉书·张楷传》就已经是说的是城市里的大街道“车马填街”便是一证。而南阳赊店的明清街,是真正的古街道。在这里,几乎看不到现在的建筑与设备。当地政府在亮化街道是也想了办法,以古灯的造型,暗线的方式亮化着明清古街道,目的是保持古街道的原貌。青砖灰瓦木门窗,古板铺路灯笼亮―――古代繁华街道的写照。南阳赊店的古街道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落脚点,并以五行相合为布局。在街道的排列与布局上更是用以风水学。古明清街道从明万历年间至清代顺治,康熙、雍正年间一直没有停止修建,这种大规模的建设进行了150年,对形成七十二条商业街道,三十六条胡同起到重要作用。在一个不到2平方公里的地方,生活着尽13万人,其人口密度在封建社会,战乱平发的年代,已经是一个奇迹。
现在的明清古街道南北长约200米,中间路面宽约6米。街道除了几个有名的会馆、镖局、大院外,当地人都在这古香古色的门店里经商。我感觉到,这里的每一个人都以自己的古街道而自豪,只要客人进了门店,就会热情的当起导游,并如数家珍的介绍古街道的来历与自己经营的门店有什么特点。一位茶楼的姑娘更是把我们引出引进,引上引下,穿楼阁,入庭院,讲风土人情与古街故事,让人觉得回到清明,对话古人。
兴步于古街,没有哟喝声,也没有极力推销商品的烦心事,一切都在平静与笑容中进行。我开玩笑对茶楼姑娘说:酒香出得勤吆喝,为什么不喊?这位如花的姑娘说:赊店的先人有规矩,不能喊。这条街道上诞生了至今被商人视为言母本:诚信为本。在国内任何商业规则的记载中,都没有把诚信为本视为商业行为的准则,只有在赊店。赊店有三块分别是《同行商贾公议戥秤定规概碑》、《公议杂货行规碑》、《过载行差务碑》石碑。这三块石碑,是我们现行发现最早制订商业规则的民间商业行会。而茶楼姑娘说的有规矩,不能喊,就出此《公议杂货行规碑》中:不得在门口拦路会客,任客投主,如违者罚银五十两。这也是我国有记载,关纳入规定的反不正当竞争的最早蓝本。
商人精明,这个词用在其他行业有些失准。商贾们定这些规定,一个细节让人感受其精明的炉火纯青。这些规定还被套入政府行令中。如果不遵守商业规定,除了罚款外,有些更要交官府治罪。“如不遵者,举秤禀官治究(《同行商贾公议戥秤定规概碑》)”这样的规定,官府受益,严行商令,可谓两全其美。我要再次说商贾们精明,是因为他们在制定商业规定里,“禀明县主蔡老爷”批准后刻碑,让他们制定的商规有了法的权威性与强制性。
古街悠悠,苍桑无言。在街道上信步,既能感受
福建会馆。
龙井云雾毛尖瓜片碧螺春,
银针毛峰猴魁甘露紫笋茶。――――这是福建会馆门柱上的对联,读起来就有一股客家茶的浓香扑鼻而来。眼前的福建会馆朝东坐西,在深秋的太阳下韵味古朴,老成干练。整个外形黑漆涂染着木柱、木门、木墙,灰色瓦片将会馆打扮的如远古之陶,静如青城。这座建于嘉庆元年的会馆,是全镇地势最高点的南瓷街道,内设茶楼、饭庄、客户、娱乐为一体的一进二群楼庭院。整个建筑格局为 “日”字形,寓意为日日高升之意。会馆为两层而建,有檐廊、明柱、额枋、雀替,雕刻简练,古雅清秀。
福建会馆的这些客家人,隋唐里从中原逃避战乱而远去福建,在清朝沿海烽火四起时,又转回中原。几代人一个轮回,中原文明在福建南夷地开共生根,而福建的饮食又被带到中原。福建会馆的设施与现代的酒店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会馆里的有茶楼、饭庄、旅馆、休闲娱乐、弹唱、会友言商,可谓独树一帜。门前经常专门停放着的黄包车,无异于今天的宝马奔驰等名车。
福建的这些客家商人以会馆为名,还在重点推销其深厚的茶文化。茶在福建会馆就是最大的特色。民俗学家杨荫深先生考证出“茶最早生产大约是在蜀地,自秦入取蜀以后,茶乃移植于各地也(《细说万物由来·茶》)。”茶文化因陆羽的《茶经》而达到一个高峰。福建的北苑茶,到了宋代已经是全国最好的茶叶了。建茶之美者号北苑茶,今建州凤凰山上人相传谓之北苑,言江南尝置官领之,谓之北苑使(宋沈括《梦溪笔谈》)。当时有要能煮得一手北苑茶,人因茶贵啊。可见当时人们对茶的重视。福建的商人,带着茶文化,行走在中原腹地南阳,成就着自己的商业梦想,让人感觉商人的那份清高与雅淡。
广盛镖局。间看字眼,就有武林高手从中执宝而出,与劫匪战于深山路口。镖局是从镖客中演化而来的。镖客本来是保镖,是专门为某个人身安全负责的、在冷兵器时代的习武之人。在战争平发,烽火四涌的年代,生意人最头疼的事,就是财物被劫。《水浒传》里的智取生辰纲,就是以杨志为“保镖”的运财团队,但被梁山上的好汉抢了。杨志的第一个保镖之路也以失败告终。但是唐宋之前,没有专门的以保镖为职业的人。可能是商业没有明清发达的原故吧。清代因鸦片战争致使民族社会的矛盾大量涌现,南有太平天国,北有捻军,并在国外敌寇的入侵下,中国也成了战争、动乱的代名词。战争让女人走开,女人没有走开。商人不想卷入战争,但被战争紧紧裹住。商人要的是货物运送与现金往返的安全,但这种平衡被战争破坏了。
半年江湖平安回,一声喝武镖车走。
――――这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全国十大镖局之让的广盛镖局很好的一幅对联。而创建广盛镖局的戴二闾,字义熊,乳名二驴。这个出生山西祁县官宦之家,有着很好学养的人,为什么以二驴与走镖组成他人生的曲线图呢?书香门第的戴二闾名二驴,在山西有个风俗,取字越土,生命越健康。但功成名就了,换来的尊重就是易字随雅:二闾。一个读书人走起武行,很有些投笔从戎的慷慨与大度。但戴二闾的镖局生涯,初衷是为了保护家产。身在山西的老家,戴老爷为官,但苦于匪患,让儿子习武保家是人之常情。南阳社旗县赊店历史文化研究会编撰的《赊店》一书里记载,戴二闾学成后,被山西在赊店的商人请来当保镖,最终走上开镖局的路。
我在赊店的广盛镖局,感受着走镖人的威武与艰辛。镖局为一进三的大院落的门,在不足五米宽的庭径当中立着一书写 “武”字的照壁。内有会客厅,签押房、仓房、镖头室、镖师居室、练武场等。
镖局院内的柱子上有幅对联,一定是镖局行走天下的座右铭:仁义为本神武为恃,信誉是守鸿业是途。
5、厘金局·票号·商号·其他
应当说以一个游客的身份,在国庆期间走出家门,算是对身心的一次解放与怡情。但是,在赊店旅游是辛苦的。我们的脚步与大脑都在和古人对话,拜访古人,并增长着自己仍然在发育的知识。
如果把明清时期的赊店比喻成今天的香港,可谓有可过而无不及。这是我进入厘金局,也是当时的税务局而定的论断。因为赊店隶属南阳管辖,当时的南阳知府是四品,而一个地方的税务局局长尽然是三品。在现行的中国政区里,有没有比市委书记大的地方局长?
赊店商业的繁华与发达,达到影响一个地方行政设置的地步,可以想象赊店曾经车水马龙的势派与操控国家财政收入的能力。清光绪年间的《南阳县志》记载:咸丰兴榷关,其市岁税常巨万。在重官不重商封建社会,一个镇能给国家上缴近亿元的税,其经济状况让人惊叹。
厘金局衙门居中骡店街路以东,高踞于三尺土台之上,土台临街以砖砌台口。厘金局的大院一改传统院落布局,成为一进五的大院。厘金局的人事设置,已经是现在政府办公的模式。一个局,十个部门,除了三品外长官,下有委员、文牍、会计、庶务、书记、稽查、队长、巡士、监印、写票员。分工之细,设置之严谨,都可领略到赊店的商业盛景。
票号。如果说镖局是保护财物的产物,那么,票号则是对镖局的改造与升华。票号也就是今天的存折或者银行卡一样。票号的出现有着其深广的社会背景。清嘉庆时期,是汉人以各种方式进行种族斗争,企图通过武力暴动掌控天下的时代。白莲教,天理教和后来的太平天国,捻军等,在武力暴动的同时,给社会注入了混乱的状态。这种武装给社会造成危害,也危害着商人的经营、货物运送、现金往返。精明的山西商人为了保护现金运送,在山西平遥创建“票号”。在南阳的赊店,在1.9平方公里的镇上,生活着13万人口。而在镇的票号就有八家之多。
商号。据当地史料记载,赊店的商业街在康熙年间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今天信步于赊店街头,仍然能看到历经岁月蹉跎而盛名仍存的商号------乐天元,统会馆等在历史的陈迹中诉说着其曾经沧海的繁华。仅在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注册的工商花名册就有300多家。对一条商业街而言,分工越细,说明经营越良好。在赊店的古商业街上,文房四宝在我们今天的商业思维里是断然不可分离经营的,除非是生产厂家的专营店。我们今天从赊店商号的对联里寻找到了纸和笔分开经营,精细划分商业氛围。
纸店联:古纸硬黄临晋帖,新笺匀碧录唐诗。
笔店联:毫端独擅龙蛇势,艺苑飞扬锦秀文。
——选自《赊店》
这只是我选择其中自己认为通俗易懂的对联,在赊店,还有好多商业对联,蔚为大观,被当地学人整理成册,形成了商业联文化。
其他,在我这里是一个省略词。在赊店的旅行中,我没有办法写出赊店的全部,更没有能力用专业的文字讲述赊店博大精深的商业文化与人文底蕴。英国学者贝思飞在看了赊店后,认为赊店是“全国最富有的贸易中心”。这不是一个外国学者的空穴来风,因为赊店与周口镇、道口镇、朱仙镇被称为商业四大镇。赊店更有“天下第一店”的美誉。
悠悠古镇在午后秋阳下,以仍有的繁华,以岁月的宁静,在中原腹地南阳影响着中国的商旅,还有我一个外乡人的仰慕之心。
最后要说明一个事:赊店就是现在的社旗县。社旗,本称赊旗,新中国成立成,1965年赊店出现了建国后经济再次繁荣的景象,当年11月13日,经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59次会议一致通过,设立赊旗县。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提议,赊旗改成谐音“社旗”,寓意社会主义旗帜。
锣鼓一打颤索索,普天下没有赊店景致多。
―――社旗《旱船歌》
1、
赊·赊酒·赊旗·赊店
赊,总是一个无奈之举―――非要的生活必须品,却因手头紧,好言挂账。赊对于一个诉求者而言,很没有面子。但也有例外,陆游尽然经常喝欠来的酒,在没有钱的情况下,用赊的办法改善着生活,并得意得说:村酒可赊常痛饮,野人有兴即相求(《纵游归泊湖桥有作》)。
赊酒,在现代人看来,欠账喝酒,一定是个浪子,不务正业。而赊的风险,如果非得找个准绳,只能是一种理由:交易中的宽容与信任。在历史上有些巧合的是汉代两位皇帝:刘邦与刘秀,尽然都是赊酒大家。《史记·高祖本纪》中说,刘邦经常在“常从王媪,武负贳洒”刘邦赊酒的结果是“岁竟,两家常折券弃责。”要嘛打折,要么放弃了债权。这对欠账者而言,就是最好的结果。刘秀以布衣在南阳起兵,曹植曾言:“汉之二祖,俱起于布衣”(《金楼子·立言篇》)。布衣,就是农民,但在南阳,刘秀把赊账演绎成一段佳话。
在赊店,我忍不住问了位年届七旬的老人,他告诉我:刘秀在南阳韬光养晦,想推翻王莽,重新以刘姓掌握天下。王莽得知后,追杀逃至兴隆店,口渴,在一“刘记·兴隆店”要酒喝。但在支付酒钱时,才发现自己没有钱了。店家也姓刘,见刘秀并非赖账之人,而是实在没有钱。这个姓刘的老汉把自己最大的判断换算成一种商业的捐助:喝吧,一回生,二回熟,算我送你的吧!
赊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赊欠。旗,是旗帜的总称,也象征着一个国家。《周礼·春官·司常》中记载:司常掌九旗之物名。赊一面代表国家的旗帜,对一个老百姓而言,真有些想烂头也想不出为什么!更余何况,刘秀要赊的是一面标明“酒家”―――饭店的广告牌―――上书“刘记”的旗子。
店主尽然也同意了。
一个胸怀大志的有为青年,就是执此旗帜,招兵买马,成就了一番帝业。
赊店。如果赊酒、赊旗都是店里的物品―――或者是商品的话,那么,赊店,就不能让人用平常思维去理解了。一个开店的,以店为生、为业,尽然让一个上门的、没有钱的顾客给赊走了。―――店主是不是头脑发热,要不找不到任何理由。店者:《辞海》解释为:商店、铺子,常用作集镇的名称,如长辛店,驻马店。在著名的刘备借荆州,久借不还的故事里,这是一个强盗逻辑。
但是,中原腹地南阳真的有个赊店的地名,就是社旗县。
事实赊店并没有被刘秀赊走。而是他成就帝业后,为了表达对刘记·兴隆店老板对自己的信任与支持,赐这个曾经赊酒,赊旗的地方为:赊店。一个皇帝赊酒、赊旗的经历,肯定了南阳这个地方的商业模式:只要走正道,可以借道成功。我大胆妄言:在中国商业的根子里,除了交易中获得利润外,货币不一定是商品交换有唯一替代品。可信赖的人格与在社会上存在的价值观,一样可以是货币,或更比货币珍贵。
2、
山陕会馆
深秋的中原大地,要比西陇明净、透切的多。西陇尚在绵绵秋雨中透着萧条,中原大地除了玉米成熟在地里,一派枯黄外,一切都还生动着―――小尖椒正红,宛若街上仍然玩短裙的姑娘,在火热中日子里戏嬉。
在到南阳之前,我满脑子尽是与“南阳诸葛庐”有关的话题。诸葛亮作为中国古代智慧之神的象征,虽然“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唐·杜甫《蜀相》)”,没有留下成功的帝国典范,但留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标本:忠臣与孝子。同行的郭瑜是位喜爱中国文化与思想前卫的商人,他分析诸葛亮时认为:孔明有代替刘禅而行天下的能力与权利,更有掌控蜀国成为君王的机会。但他没有把自己的才能用在武力或者阴谋的争权斗争中,而是鞠躬尽瘁地执行着与刘备的知遇之恩:“盖追先帝之殊遇,而欲报之于陛下也(诸葛亮《出师表》)。”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四射,成为中国文化的智慧的代表,他的智慧植根于“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大学·十六章》)”土壤中。权臣能善终者,诸葛亮也给出了读书人的标本。
我的南阳之行注定是有意义的旅行:要去看古建筑,也有建筑专家、长安大学建筑设计院院长、硕士生导师霍小平先生,还有他的三位学生随行。而我和朋友郭瑜,也是在房地产行业的“业内人士。”对于同样热爱传统文化的郭瑜和我而言,对诸葛亮的了解,已经不是去看他的茅庐或者诸葛祠了。
山陕会馆的吸引力,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无疑有金子的光芒。
山陕,山西与陕西两地的合称;会馆,是商业代表人聚集议事的地方。如果非要更准确地说出山陕会馆的地位,用现在的话中,就是我驻外大使馆。在河南南阳,山西与陕西商人如同外藉,他们本着“敬乡神、安旅故、叙乡谊、通商情、立商规、兴义举《赊店》”的目的,建立会馆。
商业,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谡买卖称呼。吕不韦虽然家累千金,但对当官仍然向往不已,他为了当官,为子楚不惜千金散尽,出谋划策,换得子楚“必如君策,请分秦国与君共之(《史记·吕不韦列传》)”的巨大承诺。直至现在,生活紧迫的公职人员对身价千万,上亿者的态度仍然以“再怎么着,也只是个生意人”而嗤之以鼻。传统中国人都被浸泡在“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的理想国王。为官,作为士人一生奋斗的终极目标。而就在中原腹地的南阳赊店,有着西方资本主义特征的商贾们,置身于官场之外,用商业模式领导着赊店。
山陕会馆的建筑规模,宗教信仰,文化内涵,道德规范,商业守则,市场模式,即游离于官场之外,又与官场保持着商业本身不能逾越的官场距离。发达的商业,都有其特殊的交通、地理。赊店被潘河与赵河分别相夹,形成依山环水之势。更为重要的是这里承担着东西与西北物品集散、相互据交换的重要水旱码头。十六个省的商贾云集与此地,除了其带动的商业发展外,商人们之间在商道上的竞争,也是建立商业巨大利益的重要方式。山陕会馆,就是商业巨子们脱颖而出的竞争结果。这座历经六位皇帝,从乾隆二十八年到光绪十八年,建设周期达一百三十六年商业会馆,若以“馆”为单位,恐怕是中国历史甚至世界历史上建设周期最长的会馆。这样长的建设周期,别说建设精品工程,如果到现代,早以是烂尾工程。不是被拆,就是更替。但是,这帮执着的中国西北商人,在一百三十六年,能一如既往坚持建馆的初衷,并保持着其建筑热情,这是中国官方最有名的建筑长城与故宫,也自愧不如。就此可下断言: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凝聚不是官场扬威,而是交易中的利益相通。
如果用直白的手描述山陕会馆,最有说服力。3两白银8口之家吃一年。现时银行贷款以人均保持月花费500元计,除去其它花消,若每人花300元吃饭,那么,1两白银相当现代9600元。建筑山陕会馆第一期工程就花了用几个707844两白银,就是现代近70亿人民币啊!在山陕会馆至今屹立着一对铁旗杆,而立起这对旗杆就花了近3000万元。以现代中国商业最发达的香港比较,一定没有如此大的手笔。试想,在不到20亩的土地上,三期工程花了近200亿元,难道不让世界第一高楼为之也矮上半截。
长安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霍小平先生也被如果宏伟的建筑迷住。他带着自己的三个学生,不停的拍照,不停的观看,不停的惊叹!霍教授以自己的建筑设计专业对山陕会馆进行分析之外,他也惊叹建造者、或规划定位山陕会馆的初衷,尽然能创造如此伟大的建筑。“整个山陕会馆宛如工艺精湛,巧夺天工的艺术品,”霍教授说。虽然我对房产也算是“业内人士”。但我对山陕会馆的建筑,除了大汗淋漓地观看、读铭文、拍照外,就是思考这样的建筑绝笔,其吞吐的内涵除了商业本身的凝聚力外,还有和人性相关的什么动力,让那么多商贾能倾尽心血,世代相传而完成这一个商人相聚的地方!
生财守大道,处世守中和。
―――中国商人的商业思维,带着道教与儒教的传统,在这幅对联中得到阐释―――商业也是大道啊!
山陕会馆的琼楼在深秋阳光的照耀下,显得铅华如镂,气宇非凡。整个建筑的布局、排列、装饰让人觉得腹空无词,难以表达。当我以一个文人的笔企图进入这个伟大的建筑时,我才发现自己原有的想法是多么可笑。这个被公认的“天下第一会馆”,这连文物界,建筑界的泰斗,也惊叹眼界初开。文物专家吕济民、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单士元和古建筑专家罗哲文、郑孝燮也只能意向的表达他们对山陕会馆建筑艺术的折服。
我对南阳之行―――-山陕会馆的感叹有二:中国商人缔造了如此美伦美奂的建筑;这样绝美的建筑没有在文革中被毁,我幸运生时而遇。
3、悬鉴楼·春秋楼·铁旗杆
进入山陕会馆,站在院中回头,最宏大的建就是悬鉴楼,也就是戏楼。一群生意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眼光,是入不了上流的类别。但他们没有把戏台称为梨园台之类的俗名,而是在中国文化中寻找属于自己对戏台的定位――帝后临朝,叹曰: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鉴,内以防过。今魏征失,一鉴亡矣!(语出《新唐书·魏征》)。悬鉴楼的取名喻意,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士人大夫,皇帝有什么区别!
还将旧事从新演,聊借俳优作古人。
历时25年,建成高30米,三重檐歇山式建筑的戏台,被赋予多个称呼,八卦楼是最为响亮的另外一种称呼。以“悬鉴”为名,已经雅致尽华,左右占绝。八卦楼名,意在生意也是“喜迎八方”之财的兼并商业之道。我除了着迷于悬鉴楼的建筑工艺与山河被吞的气势外,对其基础更是醉心―――井字型基础没有深埋地下,而是用精美的石雕柱础。这个凝聚着南北文化建筑的柱础,雕饰艺术之精湛,让同行的建筑学教授叹为观止。
山陕商人的创造力与凝聚力,并不是简单的经商,而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综合、发展。从远古的《诗经》到民间的说书戏玩,都镶以文化的内涵。作为一个喜欢中国文化的游客,我更留意其建筑对文化的包容性。在山陕会馆的任何一个角落,只要有文字,就一定是中国传统文化留下的轨迹。戏台明间木屏风上的“既和平且”巨匾,就出此《诗经·商颂·那》:既和平且,依我馨声。
春秋楼。这个词在山陕会馆不能顾名思义而联想到春秋朝代百家争明的政治思潮。春秋楼在很大程度是一个折射性名称。商业被封建士大夫们边缘化,也就给商业行为造成行为性缺失。商业没有了政府严谨而被重视的制度约束,会造成很大程度上的经济动乱。但在一个不重视商业的国度,除了政府少的可怜的政策外,商人自律促使着商业发展。
我们应当肯定宗教的力量,我们也应当崇拜自己心中的英雄。英国作家迪克·威尔逊在著述《比尔·盖茨》时说:在中国,可能因为许多头面人物常常是欺世盗名之辈的缘故,人们对所谓“英雄”总是持半信半疑的态度,就连老子、孔子、毛泽东这样的人物,也常有人对他们持轻视态度。一个民族不并重英雄,是动力不足的表现,绝非好事。当前的中国,好多人打着言论自由的旗帜,以给英雄找茬为能事。但这样的结果,就使一个民族失去了图腾,失动了信仰。春秋楼取义“忠义”的同时,带着第三种、可感受、未知的神秘力量。朋友郭瑜给出的解释更为可信:在中国这样一个士人与皇权统治天下的社会里,商业地位低。商人自律依靠三种力量才能制定的商业规定执行到实际当中去。一是自律,二是官府,三是宗教。在春秋楼下,对着神秘力量把商人自律的规定宣读,就是让信仰抑制不同观点的人。
我们今天看到的春秋楼,已经不是当年有春秋楼,而是被称为“春秋楼遗址”――――清咸丰七年(1857年)捻军经过赊店,赊店的豪强商贾进入春秋楼进行顽抗,被捻军火烧而毁。今天的春秋楼,已经是关公读春秋的铜像,高12米。铜像在阳光下,被金色四射的光芒所囊括。
铁旗杆。我相信,旗帜是人与神共同的圣幡。
《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龙旂十乘,大僖是承。在龙旗猎猎下,车载五谷安抚百姓,是多么壮观的景象。
顺着中国先祖的生活轨迹,我们寻找他们最原始的信仰,就会发现,旗杆与图腾之间的关系。在民族原始信仰里,当图腾生产后,在顶礼膜拜的过程中,图腾总是高要出人而“居庙堂之上”。林剑鸣在《秦国发展史》里考证:“秦人的祖先和殷人的祖先还属于同一个部落或是一个部落联盟,“玄鸟”(即燕)是他们共同崇拜的图腾,也是他们部落的标志。”图腾的神圣被宗教化后,就得以“高举旗帜”的方式进行号召。给旗帜以旗杆,还经过一个过程,图腾从山崖上下来,被画在兽被上便于执起,旗杆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与旗帜结合在一起了。《诗经·干旄》里有对旗杆为礼仪、饰物、婚礼而在盛大、庄重的场合使用―――“孑孑干旄,在浚之郊。素丝纰之,良马四之。彼姝者子,何以畀之?”向心仪的姑娘求婚,仅旗而之,有就牦牛尾、鸟隼旗、羽毛旗等做成的旗帜,以聘礼的最高礼遇。
山陕会馆的旗帜是不能被打出去征战的,在更的喻意里,它是象征着伟仪与庄严,号令与神圣。而今旗帜已经被时间风化成记忆,保存在旗帜文化的文字里。旗杆,这两旗杆各重5万斤,高18米。以狮子为座,蟠龙绕杆,呈飞腾之势。关公为中国文化中的武财神,拥有如此威严高大的铁旗,对商贾们进行思想统一,有着不言而喻的力量。
人类对旗帜的热衷,与信仰的着,与尊严有着,与价值观有关。用生命捍卫旗帜,已经是人类征服自然的精神依托。
4、明清古街·福建会馆·广盛镖局
到南阳之前,房地产商人、我的朋友郭瑜说:这回看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古街。因为在老家天水的小县城秦安也有条明清古街,当是因拍什么电影片而成了那个小县城的重大新闻。小县城也这条街道而自豪声四起。
是汉字里,街是与集市有关的名称。《后汉书·张楷传》就已经是说的是城市里的大街道“车马填街”便是一证。而南阳赊店的明清街,是真正的古街道。在这里,几乎看不到现在的建筑与设备。当地政府在亮化街道是也想了办法,以古灯的造型,暗线的方式亮化着明清古街道,目的是保持古街道的原貌。青砖灰瓦木门窗,古板铺路灯笼亮―――古代繁华街道的写照。南阳赊店的古街道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落脚点,并以五行相合为布局。在街道的排列与布局上更是用以风水学。古明清街道从明万历年间至清代顺治,康熙、雍正年间一直没有停止修建,这种大规模的建设进行了150年,对形成七十二条商业街道,三十六条胡同起到重要作用。在一个不到2平方公里的地方,生活着尽13万人,其人口密度在封建社会,战乱平发的年代,已经是一个奇迹。
现在的明清古街道南北长约200米,中间路面宽约6米。街道除了几个有名的会馆、镖局、大院外,当地人都在这古香古色的门店里经商。我感觉到,这里的每一个人都以自己的古街道而自豪,只要客人进了门店,就会热情的当起导游,并如数家珍的介绍古街道的来历与自己经营的门店有什么特点。一位茶楼的姑娘更是把我们引出引进,引上引下,穿楼阁,入庭院,讲风土人情与古街故事,让人觉得回到清明,对话古人。
兴步于古街,没有哟喝声,也没有极力推销商品的烦心事,一切都在平静与笑容中进行。我开玩笑对茶楼姑娘说:酒香出得勤吆喝,为什么不喊?这位如花的姑娘说:赊店的先人有规矩,不能喊。这条街道上诞生了至今被商人视为言母本:诚信为本。在国内任何商业规则的记载中,都没有把诚信为本视为商业行为的准则,只有在赊店。赊店有三块分别是《同行商贾公议戥秤定规概碑》、《公议杂货行规碑》、《过载行差务碑》石碑。这三块石碑,是我们现行发现最早制订商业规则的民间商业行会。而茶楼姑娘说的有规矩,不能喊,就出此《公议杂货行规碑》中:不得在门口拦路会客,任客投主,如违者罚银五十两。这也是我国有记载,关纳入规定的反不正当竞争的最早蓝本。
商人精明,这个词用在其他行业有些失准。商贾们定这些规定,一个细节让人感受其精明的炉火纯青。这些规定还被套入政府行令中。如果不遵守商业规定,除了罚款外,有些更要交官府治罪。“如不遵者,举秤禀官治究(《同行商贾公议戥秤定规概碑》)”这样的规定,官府受益,严行商令,可谓两全其美。我要再次说商贾们精明,是因为他们在制定商业规定里,“禀明县主蔡老爷”批准后刻碑,让他们制定的商规有了法的权威性与强制性。
古街悠悠,苍桑无言。在街道上信步,既能感受
福建会馆。
龙井云雾毛尖瓜片碧螺春,
银针毛峰猴魁甘露紫笋茶。――――这是福建会馆门柱上的对联,读起来就有一股客家茶的浓香扑鼻而来。眼前的福建会馆朝东坐西,在深秋的太阳下韵味古朴,老成干练。整个外形黑漆涂染着木柱、木门、木墙,灰色瓦片将会馆打扮的如远古之陶,静如青城。这座建于嘉庆元年的会馆,是全镇地势最高点的南瓷街道,内设茶楼、饭庄、客户、娱乐为一体的一进二群楼庭院。整个建筑格局为 “日”字形,寓意为日日高升之意。会馆为两层而建,有檐廊、明柱、额枋、雀替,雕刻简练,古雅清秀。
福建会馆的这些客家人,隋唐里从中原逃避战乱而远去福建,在清朝沿海烽火四起时,又转回中原。几代人一个轮回,中原文明在福建南夷地开共生根,而福建的饮食又被带到中原。福建会馆的设施与现代的酒店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会馆里的有茶楼、饭庄、旅馆、休闲娱乐、弹唱、会友言商,可谓独树一帜。门前经常专门停放着的黄包车,无异于今天的宝马奔驰等名车。
福建的这些客家商人以会馆为名,还在重点推销其深厚的茶文化。茶在福建会馆就是最大的特色。民俗学家杨荫深先生考证出“茶最早生产大约是在蜀地,自秦入取蜀以后,茶乃移植于各地也(《细说万物由来·茶》)。”茶文化因陆羽的《茶经》而达到一个高峰。福建的北苑茶,到了宋代已经是全国最好的茶叶了。建茶之美者号北苑茶,今建州凤凰山上人相传谓之北苑,言江南尝置官领之,谓之北苑使(宋沈括《梦溪笔谈》)。当时有要能煮得一手北苑茶,人因茶贵啊。可见当时人们对茶的重视。福建的商人,带着茶文化,行走在中原腹地南阳,成就着自己的商业梦想,让人感觉商人的那份清高与雅淡。
广盛镖局。间看字眼,就有武林高手从中执宝而出,与劫匪战于深山路口。镖局是从镖客中演化而来的。镖客本来是保镖,是专门为某个人身安全负责的、在冷兵器时代的习武之人。在战争平发,烽火四涌的年代,生意人最头疼的事,就是财物被劫。《水浒传》里的智取生辰纲,就是以杨志为“保镖”的运财团队,但被梁山上的好汉抢了。杨志的第一个保镖之路也以失败告终。但是唐宋之前,没有专门的以保镖为职业的人。可能是商业没有明清发达的原故吧。清代因鸦片战争致使民族社会的矛盾大量涌现,南有太平天国,北有捻军,并在国外敌寇的入侵下,中国也成了战争、动乱的代名词。战争让女人走开,女人没有走开。商人不想卷入战争,但被战争紧紧裹住。商人要的是货物运送与现金往返的安全,但这种平衡被战争破坏了。
半年江湖平安回,一声喝武镖车走。
――――这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全国十大镖局之让的广盛镖局很好的一幅对联。而创建广盛镖局的戴二闾,字义熊,乳名二驴。这个出生山西祁县官宦之家,有着很好学养的人,为什么以二驴与走镖组成他人生的曲线图呢?书香门第的戴二闾名二驴,在山西有个风俗,取字越土,生命越健康。但功成名就了,换来的尊重就是易字随雅:二闾。一个读书人走起武行,很有些投笔从戎的慷慨与大度。但戴二闾的镖局生涯,初衷是为了保护家产。身在山西的老家,戴老爷为官,但苦于匪患,让儿子习武保家是人之常情。南阳社旗县赊店历史文化研究会编撰的《赊店》一书里记载,戴二闾学成后,被山西在赊店的商人请来当保镖,最终走上开镖局的路。
我在赊店的广盛镖局,感受着走镖人的威武与艰辛。镖局为一进三的大院落的门,在不足五米宽的庭径当中立着一书写 “武”字的照壁。内有会客厅,签押房、仓房、镖头室、镖师居室、练武场等。
镖局院内的柱子上有幅对联,一定是镖局行走天下的座右铭:仁义为本神武为恃,信誉是守鸿业是途。
5、厘金局·票号·商号·其他
应当说以一个游客的身份,在国庆期间走出家门,算是对身心的一次解放与怡情。但是,在赊店旅游是辛苦的。我们的脚步与大脑都在和古人对话,拜访古人,并增长着自己仍然在发育的知识。
如果把明清时期的赊店比喻成今天的香港,可谓有可过而无不及。这是我进入厘金局,也是当时的税务局而定的论断。因为赊店隶属南阳管辖,当时的南阳知府是四品,而一个地方的税务局局长尽然是三品。在现行的中国政区里,有没有比市委书记大的地方局长?
赊店商业的繁华与发达,达到影响一个地方行政设置的地步,可以想象赊店曾经车水马龙的势派与操控国家财政收入的能力。清光绪年间的《南阳县志》记载:咸丰兴榷关,其市岁税常巨万。在重官不重商封建社会,一个镇能给国家上缴近亿元的税,其经济状况让人惊叹。
厘金局衙门居中骡店街路以东,高踞于三尺土台之上,土台临街以砖砌台口。厘金局的大院一改传统院落布局,成为一进五的大院。厘金局的人事设置,已经是现在政府办公的模式。一个局,十个部门,除了三品外长官,下有委员、文牍、会计、庶务、书记、稽查、队长、巡士、监印、写票员。分工之细,设置之严谨,都可领略到赊店的商业盛景。
票号。如果说镖局是保护财物的产物,那么,票号则是对镖局的改造与升华。票号也就是今天的存折或者银行卡一样。票号的出现有着其深广的社会背景。清嘉庆时期,是汉人以各种方式进行种族斗争,企图通过武力暴动掌控天下的时代。白莲教,天理教和后来的太平天国,捻军等,在武力暴动的同时,给社会注入了混乱的状态。这种武装给社会造成危害,也危害着商人的经营、货物运送、现金往返。精明的山西商人为了保护现金运送,在山西平遥创建“票号”。在南阳的赊店,在1.9平方公里的镇上,生活着13万人口。而在镇的票号就有八家之多。
商号。据当地史料记载,赊店的商业街在康熙年间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今天信步于赊店街头,仍然能看到历经岁月蹉跎而盛名仍存的商号------乐天元,统会馆等在历史的陈迹中诉说着其曾经沧海的繁华。仅在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注册的工商花名册就有300多家。对一条商业街而言,分工越细,说明经营越良好。在赊店的古商业街上,文房四宝在我们今天的商业思维里是断然不可分离经营的,除非是生产厂家的专营店。我们今天从赊店商号的对联里寻找到了纸和笔分开经营,精细划分商业氛围。
纸店联:古纸硬黄临晋帖,新笺匀碧录唐诗。
笔店联:毫端独擅龙蛇势,艺苑飞扬锦秀文。
——选自《赊店》
这只是我选择其中自己认为通俗易懂的对联,在赊店,还有好多商业对联,蔚为大观,被当地学人整理成册,形成了商业联文化。
其他,在我这里是一个省略词。在赊店的旅行中,我没有办法写出赊店的全部,更没有能力用专业的文字讲述赊店博大精深的商业文化与人文底蕴。英国学者贝思飞在看了赊店后,认为赊店是“全国最富有的贸易中心”。这不是一个外国学者的空穴来风,因为赊店与周口镇、道口镇、朱仙镇被称为商业四大镇。赊店更有“天下第一店”的美誉。
悠悠古镇在午后秋阳下,以仍有的繁华,以岁月的宁静,在中原腹地南阳影响着中国的商旅,还有我一个外乡人的仰慕之心。
最后要说明一个事:赊店就是现在的社旗县。社旗,本称赊旗,新中国成立成,1965年赊店出现了建国后经济再次繁荣的景象,当年11月13日,经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59次会议一致通过,设立赊旗县。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提议,赊旗改成谐音“社旗”,寓意社会主义旗帜。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