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队印象之一
2022-01-18叙事散文苏忠伟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6:57 编辑
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生产队时期度过的,到农村推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已是成年人,因此对生产队时的生产生活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放猪现在的光明村当时……
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生产队时期度过的,到农村推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已是成年人,因此对生产队时的生产生活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放猪现在的光明村当时……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6:57 编辑 <br /><br /> 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生产队时期度过的,到农村推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已是成年人,因此对生产队时的生产生活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放猪
现在的光明村当时为一个大队,有四个生产队,我家所在的村子是一队。
马、牛、羊等大牲畜是集体的,农户只能养猪鸡。那时养猪,主要采用放养的形式,因为缺粮,没有精饲料,除了到地里找一些杂草煮熟后喂猪外,就靠放牧,于是放猪便成了孩子们每天必干的一件农活。
我们村子是个有水田有山地又有核桃树的小山村。雨季来临,野外的草迅速生长,为家畜提供了大量的食物,孩子们便把自家的猪赶到野外放牧。核桃树下、包谷地边,就成了我们放猪的好去处。核桃树发叶后,树下很清凉,野草又很多,长得绿油油的,猪自由自在地吃着青草,欢快地摇着尾巴,孩子们就能在一起玩耍。到农历的六七月间核桃成熟时,我们会摘一些青核桃在水沟边砍吃。直到猪吃饱了,看着猪肚皮鼓了起来,太阳也快落山了,才把猪赶回家。
到了冬季,山坡上的草干枯了,就要找水沟边比较潮湿的地方放猪,这些地方还会有一些绿草,有时还会把猪赶到田里去放,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修通的公路从田里穿过,公路的地面上长满了密密麻麻的铁线草,冬季叶子已经干枯,猪就拱吃这种草的根,不会走远,我们就能在路上闲,还可在草皮地上睡个觉。
地里的庄稼收割后,孩子们就会把猪放在地里,这样不但能吃到地里的好草,有时猪还能吃到一点掉在地里的粮食,因为地里的作物收了,就可以让猪在地里自由活动,照看很轻松。放猪是责任心很强的活计,不得让猪跑到地里吃到庄稼,大人把牲畜吃了地里的庄稼叫做“害人”,更不能将猪放丢了一个。如果出现这种情形,回家后是要被大人教训的,重的会罚跪甚至不给饭吃。放猪的好处是:猪既能吃到青草,增加营养,又能晒到太阳,可以让猪长得健壮。凡是放养的猪,总是毛衣发亮,活奔乱跳,能解决缺少粮食饲料的问题。放惯了的猪很乖,有时猪钻到草丛中看不见了,只要你一叫,猪听到主人的叫唤声,就会哼着声迅速地跑到人旁边。那时养猪,主要是卖仔猪,也有将养到一两年的架子猪喂胖了做年猪的,但能杀得起年猪的人家太少。一户人家要向国家交一头肥猪,叫“任务猪”,杀一头年猪,也要交一半。只要是勤劳的人家,都要养猪,出售小猪成了一项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
猪圈是用圆木垒垛起来的,顶是用稻草或麦秆盖的,又叫“垛木圈”,木头与木头之间有很大的空隙,顶草两年就要更换一次。圈前边挖一个土坑,是积粪水用的,人们都用粪水去浇菜。粪也是集体的,出粪过秤后,按斤数记给工分,畜圈和猪是农民的私有财产。因为有九成的农户都严重缺粮,饲养肥猪十分困难,能有一头年猪的这年,便是十分不错的了。
每当家里的母猪产仔后,孩子们会到田埂地边挖奶浆菜,到山箐中割荨麻和到山野中挖鸡刺(大戟),据说这些植物对母猪有催奶的作用,目的是让仔猪长得健壮。待小猪长到两三个月后,便开始出售,一般是将长得最好的一两个小猪留下自家喂养,其余的全卖掉。这样既为自家养大猪留下了种源,卖得的钱又能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困难。在那时,养猪是一项很重要的家庭副业,为乡亲们看好。
有一次,我们几个小伙伴到大水溏的山上放猪,到了晌午时分,饿得实在难忍,便钻到包谷地里折了几包青包谷撕开外皮后啃吃。那时的包麦是老品种白包麦,又不用化肥和农药,生包麦吃起来就很甜,饥饿难忍时吃上几包,还很管用。上小学读书后,有时放猪,我们还把课本带在身上,边看护猪群边学习。
在我的记忆中,我家的猪养得很顺畅,村里的人爱买我家的小猪,拿到街上也很好卖。经历过放猪劳动的孩子,从小就养成了干活认真、责任心强的好习惯。这对农村孩子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劳动锻炼。
栽秧
村子下边有一座叫“道葬坟”的小山,长着茂密的松树。每年冬季,生产队都要组织人力修松枝,用竹篾扎成捆,叫“把子”,晒干后背到田里作为烧秧田的材料用。开春后,就要到田里堆土,叫“堆秧田”。先在田里开几条直沟,将把子放好,把田里的土块堆在把子上,形成一个垅状,再盖上碎土,就算堆完了。收工后,队长选几个身灵手巧的小伙子,点燃把子,火就着了起来,顿时浓烟冲天,我每次都参加点火。烧过的土变成了灰黑色,成为火烧肥土。烧田土能除杂草,还能减少秧苗病害。几天后将烧过的土垅散开,打碎土块,在田里放水,泡一段时间后进行犁耙,撤去田水后,开始起垅做秧床,叫“做秧田”,然后就撒谷种,育秧后有专人管理秧田。待秧苗长到二十多天到三十天,就开始栽秧。先将田里的秧苗拔起来,洗净秧根上的泥土,用棕叶扎成一手握得下的小把,再背到大田里移栽。
栽秧前要进行整田劳动。放水后先是铲除田埂上的杂草,叫“铲埂子”,然后还要犁耙两次田,放一些畜粪肥,叫“下水粪”。栽秧分拔秧、背秧、整田与插秧四道工序,插秧一般由心灵手巧的妇女来做。秧栽下后,就是灌水和除草管理,拔除秧田里的稗子和杂草,就叫“薅秧”。生产队时,从栽秧到稻谷成熟收获,要薅两次秧。那时种的稻谷是老品种,起初不用化肥农药,米饭特别好吃。
拾核桃
进入农历八月,是核桃成熟的季节。当时村里有一些铁核桃树,生产队上不收打铁核桃,允许农民捡拾。当铁核桃成熟开裂并掉落时,孩子们就会背上竹篮子捡铁核桃。将拾回家的铁核桃放到灶房楼的篾笆上烤干后,用来熬油吃。把干燥的铁核桃用木锤砸碎,再用杵臼舂细后,放在铁锅里煮到水干,就能得到色清亮、味浓香的核桃油。铁核桃成熟后不久,泡核桃也就成熟了。我们就会到核桃树下拾核桃,树上的核桃是集体的,掉到地上的是谁拾到就是谁的。因此那时孩子们常说:公鸡叫,母鸡叫,哪个拾着哪个要。当树上的核桃裂透了,遇上吹大风或是下一阵大雨,核桃就最容易掉落。早上到核桃树林中拾核桃,是起得越早越好。当一阵大雨过后,我们便很高兴,连做梦都想着拾核桃。不必等到天亮,鸡叫时分,人们就点着火把在树下捡核桃了。去得迟的人当然就只能拾到少量的核桃。
生产队的核桃收获烤干后,一部分交给国家,另一部分用来榨油吃。那时核桃还不值钱,一百个核桃能卖一元钱,一个只卖一分钱,两分钱能买到一盒火柴。核桃油是人们的主要食用油,因吃味特香而叫“香油”。乡亲们为了得到生活必须品,有时也上街出售少量的核桃和香油。人们还不重视核桃,核桃树基本上处于自生自灭的自然状态。
二00九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夜
放猪
现在的光明村当时为一个大队,有四个生产队,我家所在的村子是一队。
马、牛、羊等大牲畜是集体的,农户只能养猪鸡。那时养猪,主要采用放养的形式,因为缺粮,没有精饲料,除了到地里找一些杂草煮熟后喂猪外,就靠放牧,于是放猪便成了孩子们每天必干的一件农活。
我们村子是个有水田有山地又有核桃树的小山村。雨季来临,野外的草迅速生长,为家畜提供了大量的食物,孩子们便把自家的猪赶到野外放牧。核桃树下、包谷地边,就成了我们放猪的好去处。核桃树发叶后,树下很清凉,野草又很多,长得绿油油的,猪自由自在地吃着青草,欢快地摇着尾巴,孩子们就能在一起玩耍。到农历的六七月间核桃成熟时,我们会摘一些青核桃在水沟边砍吃。直到猪吃饱了,看着猪肚皮鼓了起来,太阳也快落山了,才把猪赶回家。
到了冬季,山坡上的草干枯了,就要找水沟边比较潮湿的地方放猪,这些地方还会有一些绿草,有时还会把猪赶到田里去放,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修通的公路从田里穿过,公路的地面上长满了密密麻麻的铁线草,冬季叶子已经干枯,猪就拱吃这种草的根,不会走远,我们就能在路上闲,还可在草皮地上睡个觉。
地里的庄稼收割后,孩子们就会把猪放在地里,这样不但能吃到地里的好草,有时猪还能吃到一点掉在地里的粮食,因为地里的作物收了,就可以让猪在地里自由活动,照看很轻松。放猪是责任心很强的活计,不得让猪跑到地里吃到庄稼,大人把牲畜吃了地里的庄稼叫做“害人”,更不能将猪放丢了一个。如果出现这种情形,回家后是要被大人教训的,重的会罚跪甚至不给饭吃。放猪的好处是:猪既能吃到青草,增加营养,又能晒到太阳,可以让猪长得健壮。凡是放养的猪,总是毛衣发亮,活奔乱跳,能解决缺少粮食饲料的问题。放惯了的猪很乖,有时猪钻到草丛中看不见了,只要你一叫,猪听到主人的叫唤声,就会哼着声迅速地跑到人旁边。那时养猪,主要是卖仔猪,也有将养到一两年的架子猪喂胖了做年猪的,但能杀得起年猪的人家太少。一户人家要向国家交一头肥猪,叫“任务猪”,杀一头年猪,也要交一半。只要是勤劳的人家,都要养猪,出售小猪成了一项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
猪圈是用圆木垒垛起来的,顶是用稻草或麦秆盖的,又叫“垛木圈”,木头与木头之间有很大的空隙,顶草两年就要更换一次。圈前边挖一个土坑,是积粪水用的,人们都用粪水去浇菜。粪也是集体的,出粪过秤后,按斤数记给工分,畜圈和猪是农民的私有财产。因为有九成的农户都严重缺粮,饲养肥猪十分困难,能有一头年猪的这年,便是十分不错的了。
每当家里的母猪产仔后,孩子们会到田埂地边挖奶浆菜,到山箐中割荨麻和到山野中挖鸡刺(大戟),据说这些植物对母猪有催奶的作用,目的是让仔猪长得健壮。待小猪长到两三个月后,便开始出售,一般是将长得最好的一两个小猪留下自家喂养,其余的全卖掉。这样既为自家养大猪留下了种源,卖得的钱又能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困难。在那时,养猪是一项很重要的家庭副业,为乡亲们看好。
有一次,我们几个小伙伴到大水溏的山上放猪,到了晌午时分,饿得实在难忍,便钻到包谷地里折了几包青包谷撕开外皮后啃吃。那时的包麦是老品种白包麦,又不用化肥和农药,生包麦吃起来就很甜,饥饿难忍时吃上几包,还很管用。上小学读书后,有时放猪,我们还把课本带在身上,边看护猪群边学习。
在我的记忆中,我家的猪养得很顺畅,村里的人爱买我家的小猪,拿到街上也很好卖。经历过放猪劳动的孩子,从小就养成了干活认真、责任心强的好习惯。这对农村孩子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劳动锻炼。
栽秧
村子下边有一座叫“道葬坟”的小山,长着茂密的松树。每年冬季,生产队都要组织人力修松枝,用竹篾扎成捆,叫“把子”,晒干后背到田里作为烧秧田的材料用。开春后,就要到田里堆土,叫“堆秧田”。先在田里开几条直沟,将把子放好,把田里的土块堆在把子上,形成一个垅状,再盖上碎土,就算堆完了。收工后,队长选几个身灵手巧的小伙子,点燃把子,火就着了起来,顿时浓烟冲天,我每次都参加点火。烧过的土变成了灰黑色,成为火烧肥土。烧田土能除杂草,还能减少秧苗病害。几天后将烧过的土垅散开,打碎土块,在田里放水,泡一段时间后进行犁耙,撤去田水后,开始起垅做秧床,叫“做秧田”,然后就撒谷种,育秧后有专人管理秧田。待秧苗长到二十多天到三十天,就开始栽秧。先将田里的秧苗拔起来,洗净秧根上的泥土,用棕叶扎成一手握得下的小把,再背到大田里移栽。
栽秧前要进行整田劳动。放水后先是铲除田埂上的杂草,叫“铲埂子”,然后还要犁耙两次田,放一些畜粪肥,叫“下水粪”。栽秧分拔秧、背秧、整田与插秧四道工序,插秧一般由心灵手巧的妇女来做。秧栽下后,就是灌水和除草管理,拔除秧田里的稗子和杂草,就叫“薅秧”。生产队时,从栽秧到稻谷成熟收获,要薅两次秧。那时种的稻谷是老品种,起初不用化肥农药,米饭特别好吃。
拾核桃
进入农历八月,是核桃成熟的季节。当时村里有一些铁核桃树,生产队上不收打铁核桃,允许农民捡拾。当铁核桃成熟开裂并掉落时,孩子们就会背上竹篮子捡铁核桃。将拾回家的铁核桃放到灶房楼的篾笆上烤干后,用来熬油吃。把干燥的铁核桃用木锤砸碎,再用杵臼舂细后,放在铁锅里煮到水干,就能得到色清亮、味浓香的核桃油。铁核桃成熟后不久,泡核桃也就成熟了。我们就会到核桃树下拾核桃,树上的核桃是集体的,掉到地上的是谁拾到就是谁的。因此那时孩子们常说:公鸡叫,母鸡叫,哪个拾着哪个要。当树上的核桃裂透了,遇上吹大风或是下一阵大雨,核桃就最容易掉落。早上到核桃树林中拾核桃,是起得越早越好。当一阵大雨过后,我们便很高兴,连做梦都想着拾核桃。不必等到天亮,鸡叫时分,人们就点着火把在树下捡核桃了。去得迟的人当然就只能拾到少量的核桃。
生产队的核桃收获烤干后,一部分交给国家,另一部分用来榨油吃。那时核桃还不值钱,一百个核桃能卖一元钱,一个只卖一分钱,两分钱能买到一盒火柴。核桃油是人们的主要食用油,因吃味特香而叫“香油”。乡亲们为了得到生活必须品,有时也上街出售少量的核桃和香油。人们还不重视核桃,核桃树基本上处于自生自灭的自然状态。
二00九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夜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