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系列散文《黑之灵》之一:把历史藏在黑色里的部落

2022-01-18叙事散文李有旺

黑之灵李有旺(回族)  滇西南临沧市境内的凤庆、云县、永德三县结合部,散居着一个近二万人的彝族支系,《云南通志》、《皇朝贡职图》、《续云南通志稿》、《普洱府志》、民国《顺宁县志初稿》以及《永德县志》等史志书籍,将其称为“腊米”、“六米”、……
黑之灵
            李有旺(回族)  
    滇西南临沧市境内的凤庆、云县、永德三县结合部,散居着一个近二万人的彝族支系,《云南通志》、《皇朝贡职图》、《续云南通志稿》、《普洱府志》、民国《顺宁县志初稿》以及《永德县志》等史志书籍,将其称为“腊米”、“六米”、“利米”、“列米”、“侎俐”或“小列密”等,他们自称“俐侎泼”,外人则普遍称之为“俐侎人”。上述史志书籍中,于他们只是凤毛麟角的零星介绍,加之他们与山为邻,居于山区,固守着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更是少为外人道。由于工作的关系,我有机会多次得以深入俐侎人部落采访,随着采访的深入,对俐侎人部落加深了了解,对俐侎人也建立了感情,就有了想再写写这个神秘部落的冲动,遂成此文。
把历史藏在黑色里的部落
  中华民族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这些花独树一帜,芳香馥郁,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大多都源于其浩瀚缤纷的民族史。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史,一拨拨各民族的有识之士,都会承前启后地研究、整理、编纂自己的民族史,复原历史真貌,昭示民族后人,让后人在历史中反思,汲取奋进的营养,续写新的历史篇章。遗憾的是,作为彝族支系的俐侎人,却没有这样的有识之士,对本民族的历史进行挖掘、研究并整理成文成书,以鉴后人。

  大多数俐侎人,对他们的历史沿革概况,近乎一无所知,当问及他们,大多数都会操着半生不熟的汉语回答:“不晓得。”只有遇到民间讲唱歌手、朵觋、哭婆、掌蓬人,在唱词、经调、哭调和口耳相传的讲述中,才能揭开其历史的冰山一角。但由于受言语的阻碍及对唱词、经调、哭调的掌握程度的限制,往往会让欲了解俐侎人历史的听众,或一知半解,或如坠雾里。讲唱歌手、朵觋、哭婆、掌蓬人,是俐侎人部落深受尊重的“文化能人”,凭借过人的记忆,传承着俐侎人部落的民间文化和礼俗。而这些民间文化和礼俗,就成了探寻俐侎人部落历史的唯一之路。

  民间讲唱歌手,是俐侎人部落婚嫁、喜迁等场合不可或缺的重量级人物。在那些场合,唱《龙门调》、《婚嫁调》、《乔迁调》,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和礼节,而《龙门调》为起始调,唱过《龙门调》后才开始唱其余的曲调。这些曲调都是上古流传下来的,有独特的唱腔,没有手抄版本,全靠死记硬背,故能成为讲唱歌手的人在俐侎人部落为数可少。民间讲唱歌手的《龙门调》,素有俐侎人部落的创世调之说。我到俐侎人部落采访的时候,就不止一次地听过讲唱歌手的代表性人物曹福昌唱过《龙门调》。俐侎人有自己独特的群类语言,虽然是彝族的支系,据说语言却与彝语大相径庭,相互间根本无法交流和共融。我听着曹福昌唱《龙门调》,就如同听天书,不过却能从其唱腔中感受到一种沧桑、荒凉、凄楚的意境。曹福昌用很夹生的汉话向我翻译歌调的大意,但却无法悉数翻译完整。据他所说,俐侎人的语言也有古今之分,很多沿袭下来的歌调都是俐侎人语言中的古语,于今天的俐侎人来说,很多人理解起来都很费劲,就连能原本传唱讲唱歌调的讲唱歌手,包括曹福昌本人,也不甚明了。《龙门调》中有一段唱词,大致意思是:“身背长矛腰跨大刀/带领亲人逃离虎口/大刀引路长矛捕猎/穿过森林趟过江河/千辛万苦安居顺宁/改变语言改变服装/开荒种地男耕女织/安居乐业勤俭持家/羊畜满圈粮食满仓/成双成对繁衍生息……”品味着这一段唱词,能让人依稀地领略到俐侎人发展繁衍的历史充满着不尽的传奇和故事,曲折艰辛,荡气回肠,让人浮想联翩,却又只能在意犹未尽中长吁短叹。

  “朵觋”在俐侎人部落,是能与亡灵对话、为亡灵诵经超度的“能人”。俐侎人家操办丧事时,都会请“朵觋”做法事。“朵觋”有很多讲究,一般都是成年男性,在丧事场合的打扮通常都头戴草帽、肩挎长刀、腰系围裙。据说俐侎人的先祖在迁徙途中的装扮就是这样的,这样的装扮是为了纪念俐侎人的先祖。每场丧事,做法事的“朵觋”少则两人,多则四至五人。“朵觋”都有固定的群体,一般是一个领头的师傅加几个弟子。领头的“朵觋”师傅家里都供奉着师傅坛,弟子家里不设师傅坛。做法事之前,师傅都要在办丧事人家临时搭建一个师傅坛,由师傅带领下祭祀过师傅坛,才开始做法事。弟子对师傅很尊重,每逢丧事,都会跟着师傅。如果跟别的师傅一起去丧葬场合超度亡魂,会被认为是忘恩负义之举,会为其他“朵觋”所不齿。如果师傅死后,未将师傅坛传给弟子,弟子就不能随便招收徒弟,原先的“朵觋”团队就只能自行瓦解了。师傅老后,认为弟子可以出师了,就会到得意弟子家里装一个师傅坛,送给弟子两块围腰,两顶草帽。师傅传给弟子的围腰和草帽,弟子们会认为是充满法力的,能让其在诵经时不忘经词。而“朵觋”用的“法刀”,通常有两把,只能由师傅保管。“法刀”一般不作它用,也很少出鞘。“朵觋”没有经书,为亡魂念的经调都是靠口传心记。为亡魂念经超度时,要用一根密花树。所用的密花树要将树皮褪去,头上裹白布,白布上要涂上牲畜的血,才能制止孤魂野鬼侵扰法事。那根密花树,即“朵觋”的法棍,据说有了那根法棍,“朵觋”就会有如神助,会圆满地完成法事。“朵觋”为亡魂念诵的经文有两种,一种是《正经》,一种是《副经》。《正经》有十八调,《副经》有七十四调。诵经时,一般是先诵《正经》,后诵《副经》。《正经》和《副经》的内容均提到了俐侎人起源、发展和变迁的内容,因此,“朵觋”一般都是懂得俐侎人历史渊源和传说故事的人。但遗憾的是,我采访了多位“朵觋”师傅,都苦于所诵经调都是俐侎人语言中的“古语”,“朵觋”师傅们都只能大概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难能完整地通过经调顺利地进入自己的历史。

  “哭婆”,俐侎语称之为“恩咯婆”,翻译成汉语的大致意思就是“专门给死人哭诉的人”。基本上,几个俐侎人聚居的村寨都有一至二个“哭婆”。俐侎人家操办丧事时,通常都会请一个“哭婆”领哭和唱《哭调》。只有“哭婆”领哭和唱《哭调》后,死者家属才能在灵柩前放声痛哭。“哭婆”一般都是中年以上的女性,就算“哭婆”家里办丧事了,依然会向外邀请一个“哭婆”,依然要以邀请来的“哭婆”为主,以表示对请来的“哭婆”的尊敬。在俐侎人家,人断气后,一般不马上直接装进棺木,而是先将死者平放在平时睡觉的床上。等“朵觋”和“哭婆”来到家中后,孝子孝女才开始杀鸡、做饭。饭菜熟后,首先要祭奠死者。孝子祭奠死者时,“哭婆”就要开始哭“哭调”了。“哭婆”的“哭调”很多,孝子孝女祭奠死者时,“哭婆”要哭唱《献饭调》,请死者享用子女敬献的饭菜,哭完《献饭调》后,如果遇到黄道吉日,就要将死者入殓,否则要等到鸡叫头遍后才将死者装进棺木。将死者装进棺木后,“哭婆”要哭唱《装棺调》,然后哭唱《古基支》,大意就是赞扬奔丧的人;要哭《盖阴房调》,哭这个调子时,按照俐侎人家的风俗习惯,孝子孝女要在棺木上面用树木搭屋架,屋架上要铺盖颜色不同的布匹。如果死者是男的,要铺盖九道黑白相间的布料;如果死者是女性,要铺盖黑白相间的七道布匹。同时,棺木上面还要挂上子女为死者缝制的衣服。以此表示死者到阴间后,不仅有衣穿,还有房住。“哭婆”就要接着哭唱《姑娘献饭调》和《唯罗支》、《挂祭衣调》、《黄精支》、《安灵调》、《喜示》、《唤醒死者调》、《果睹支》、《分离调》、《出山调》等等。“哭婆”哭完所有调子的时间长短不一,这要以主人家既定的死者入土时间而定,短则两天,长则三至四天。当然,这些“哭调”并非要一口气哭唱完,毕竟要遵循其程序,其间也有短暂的休息时间。其哭唱遵循的程序就是要和“朵觋”的经调相匹配,不能各自为阵。因此,“哭婆”也就能大致地知道“朵觋”的经调内涵,也就会大致地懂得俐侎人的一些历史渊源。但若要向她们问及俐侎人的历史原由,她们也难以说清和道明。

  “掌蓬人”是俐侎人家办红白事场合中至为关键的人物,在汉人地区,被称为“管事”或“总管”,在红白事中起到指挥、协调、负责的作用,不仅要懂得接人待物的礼节,还要懂得红白事的各项程序,以确保红白事的圆满完成。各民族都有各自沿袭相传的婚丧习俗,在相应场合中都要墨守成规地遵从和体现,如此才能预示圆满和皆大欢喜。这些婚丧习俗之所以为各民族坚守和保留,自有其历史的渊源和文化的积淀,俐侎人的婚丧习俗亦是如此。作为俐侎人红白事中的“掌蓬人”,自然就是俐侎人婚丧习俗的集大成者。婚事场中要搭“青蓬”、要行过礼之俗、接亲过程中要吃“亲家饭”和喝“亲家酒”、娶亲进家要跨火塘、夫妻要拜家堂、要认亲;丧葬场合中,要“接气”和准备“口含”、要请治丧主持人和治丧号手、要洗尸和装棺入殓、要转棺和祭奠、要哭唁和出殡、要绕棺和要名、要隔魂和指路、要下葬和安水碗等,这些习俗纷繁复杂,千头万绪,却得一丝不苟地认真完成。而遵循如此既定的习俗,其讲究和说法都与俐侎人的历史渊源有千丝万缕或者是藕断丝连的联系。比如婚事场合搭建的“青蓬”,据说就是为了纪念迁徙而来的俐侎人先祖,最初他们是用树叶杂草覆盖住房的;丧葬场合中,出殡要在晚上天黑后的八、九点钟的吉时,抬棺者前要有人敲着鋩锣,这些都与俐侎人的历史传说有关系,据说俐侎人的先祖迁徙途中,白天躲藏,晚上行走,边走边敲击鋩锣吓走野兽以确保出行的安全。可惜这些习俗和礼节的背后,隐藏的历史传说和文化内涵,迄今的“掌蓬人”已难以尽知了。

  俐侎人从何而来?缘何而来?来后如何繁衍发展?一系列问号,在俐侎人部落悬而未决。尽管民间也有一些流传版本,却各自为阵,说一漏万,如其迁出之地就有四川凉山迁来说,有楚雄州迁来说,有普洱市景东、景谷迁来说等;迁来时的人和事,也有奴隶逃跑说,有三兄弟最先迁来说,有罗姓男子和爱人迁来说,有六个弟兄和他们的爱人一起迁来说,五花八门的说法,让人难究虚实。

  对于其他很多民族来说,历史是一个曲径幽深的通道;而俐侎人的历史,却是一座高深莫测的迷宫,这座迷宫,俐侎人自己至今无法全面进入,外人能进入么?

  我们拭目以待。

  (未完待续)李有旺:
1975年4月生,回族。
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临沧市摄影家协会理事
永德县作家协会主席
《永德文艺》主编
永德县文联主席
邮箱:
liyouwang@tom.com
电话:
0883——5213297
通联:
677600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 本帖最后由 李有旺 于 2009-1-30 14:04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