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长假[原创]
2022-01-18叙事散文跃农
引 子每年“十一”,都是我们家聚会的大好日子。放假后,携妻将女,从四面八方急匆匆赶往家里,与亲人团聚。平时家里人很少,只有母亲和大嫂,其他的人都在外——或工作,或上学。“十一”长假,家里一下子热闹了许多,就像到了农家园休闲一样,母亲和大嫂……
引 子
每年“十一”,都是我们家聚会的大好日子。
放假后,携妻将女,从四面八方急匆匆赶往家里,与亲人团聚。平时家里人很少,只有母亲和大嫂,其他的人都在外——或工作,或上学。
“十一”长假,家里一下子热闹了许多,就像到了农家园休闲一样,母亲和大嫂俨然主人,忙里忙外,又是问候大人又是招呼孩子,不亦乐乎。
亲人们聚在一起,家长里短,说不完的相思话,道不尽的别离情。其乐融融。
干农活 在农村老家学习劳动,参与劳动,回味劳动,体验劳动的充实和收获的快乐,无比惬意。 “十一”期间,正是老家秋收的季节。这时候要挖山药、收苞谷、摘苹果梨……活很多。 到了老家后,关了手机,不接打电话,不读书,不看报,不看电视,电视频道很少(没有有线电视),无法上网,也不听收音机。远离了往日的喧嚣与烦躁,放下了工作的重负和人际交往的纷扰,让心归于沉静,在劳动中让身体疲惫,让心情愉悦,让精神减负。 收苞谷是最主要的农活之一。 今年雨水很充足,苞谷长势厉害,个头发疯似地往上窜,高得异常,怕是姚明站到地中间也显不出他个头的优势。我掂起脚尖伸长胳膊,有些苞谷棒子仍然够不到手。这样的长势大大增加了劳动的强度和难度。往年一天干完的活,今年一天半未必能够干得完。 我们边干活边说笑,心情在收获中愉悦,亲情在玩笑中变浓。 女儿和外甥个子矮,怎么也够不到高过她们头顶许多的苞谷棒子,她们看着大人们干得起劲的样子,那个急呀,好像我们占了多大的便宜似的。 不过她们没有就此罢休,在一起嘀咕了一阵子,终于想出了法子,拿来比自己高一截的铁铣,一个一个地将苞谷铲倒,得胜似地嘻笑着,蹲在地上掰了起来。 可干了没有几下,她们就不干了,无论我们使什么法子——命令、强迫、哄骗、许愿、诱惑、讲道理都不管用了,她们就是不干了。 我们大人干活靠的是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想干也得干;而孩子们干活,更多的是凭兴趣和好奇心,说不干就不干了。对她们而言,与其说是干还不如说是玩呢,与其说是劳动还不如说是游戏呢。 不过游戏也好,玩乐也罢,总之她们体验了劳动,认识了庄稼、不少的草、虫子和树木,学到了许多书本上、课堂里学不到的知识,特别是感受到了劳动的艰辛,懂得了生活的不易,她们通过切身的体验,再加上我不失时机、略带夸张的一番说教和演义,我想她们受到的教育应该是多方面的。
拉家常
本来,想在七天假期里好好劳动一番,替换一下母亲和大嫂,也借此锻炼一番,强壮一下身体。怎奈天公不作美,阴天多,晴天少,而且连阴五天,从早到晚毛毛细雨时断时续,绵绵密密,没完 没了,好像遇到了天大的伤心事似的。 我们盼望着、祈祷着老天快点放晴,可太阳就像害羞的新媳妇怕见公婆一样,总是羞羞答答地不肯露脸。有时偶尔露一露脸,很快又躲到云层深处去了。 不过这样也有一个好处,就是我们有了足够的拉家常的机会。特别是晚上,睡在母亲的热炕上,与母亲拉着家常,内心就像身子一样暖和、舒服。 母亲的谈兴很浓,她准备了许多话题,想说给在外工作、很少回家的儿女听,有些话很重要,听一听很有必要,但更多的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听与不听、知与不知并无大碍,可在母亲看来,她所说的这些话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已经准备了好久,并且在心里默念、演习了好多遍的。 母亲说呀说呀,有些话虽然已经说过几遍了,但她说着说着就忘了说到哪儿了,于是又从头说起。我和姐姐静静地听着,偶尔也插上一两句话。与其说是与母亲拉家常,还不如说是听母亲唠叨。 每天晚上母亲都重复着那些唠叨,没有多少新的内容,但由于时间充足,氛围很好,我们都不急着结束话题。 就这样说着,说着,也不知说到哪儿了,说到啥时候了,是谁先进入梦乡了……第二天醒来后,一场哈哈大笑,算是对前一天家常话的小结。 我们的到来给母亲增加了许多麻烦,吃喝拉撒睡都得母亲操心——尽管如此,这些天母亲的心情特别好,精神特别好,我真正体验到了什么叫“人逢喜事精神爽”——母亲充分地享受了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充分享受了说话的快乐。 我想,这大概也是一种“话疗”吧。 著名医学家洪昭光先生在《人生“养心八珍汤”》一文中有一首“话疗”歌:“说起话疗真奇妙,防病治病都有效。一聊双方误解消,二聊大家心情好,三聊能治血压高,四聊能把肿瘤消。话疗疏解郁闷气,话疗提高抵抗力。天天话疗三四起,家家快乐甜如蜜。”洪先生在歌中所说的“话疗”实际上就是一种聊天,就是一种唠叨。洪先生从医学角度阐述其重要性,这也许是有道理的。 想不到“话疗”竟然有这样的奇效! 送特产
七天假期过得飞快,眨眼功夫,就又要返城上班了。兴虽未尽,活也未干完,但却不得不走——好歹是“公家”的人,身不由己,心也不由己——大人要上班,孩子要上学,都是耽误不得的。 临走时,总是大包小包,肩扛手提,将亲人送的山药、面粉、小米、苞谷、大豆、山楂、杏仁、苹果梨等家乡土特产品带回家,慢慢地享用,慢慢地品味…… 这既是物质的盛宴,更是精神的享受。这每一样物品中都饱含着浓浓的亲情,说不清,道不明,但凡子女都能真切地感受到。 我们自以为带的已经很多了,可母亲总以为带的少,还硬要让拿这拿那,没完没了。其实带什么,带多少这是母亲早就盘算好了的,并且早就准备好了塑料袋、纸箱子等装运工具,装了又装,塞了又塞,就连女儿的书包也不放过,非要装得满满的。 在这些事情上,母亲总是一厢情愿,她根本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带,也根本不问我们需要不需要这些东西。凡是家里有的,凡是她认为需要的,她都要让带,不拿是不行的。我总认为母亲热情过度了,有时也会忍不住说母亲几句,但我的话是苍白无力的,母亲虽然默不作声,不与我计较,但我说了也是等于没说,她根本不管我说的是什么,只要我们将她给的东西都拿上了,她就心满意足了,眼睛笑成了一条缝。什么也不说,总是满足地笑着。 母亲的牙齿几乎掉光了,因此我们回家时总是给母亲买一些饼干、饮料之类的东西孝敬她老人家,可是母亲不喜欢吃零食,不喝茶叶,我们给她的东西,她放几天后,又偷偷地塞到了我们的包里,有时回到家里,才发现包里多了许多母亲偷偷塞进的东西。 我们老家离公路不远,也就800米左右吧,每次返城时,母亲总是执意坚持送我们到车上,直到车看不见了,她才肯离去。 唉,母亲就是这样的人,她对我们子女的要求很少,但给予我们的却实在太多,太多!
尾 声
每年“十一”长假,不少人都要往人多的地方凑,美其名曰“旅游”。我生性不爱凑热闹,领着夫人和孩子回到乡下,帮着歌嫂干活,这既锻炼了身体,联络了感情,又教育了孩子,快乐了身心。 长假到乡下,劳动着,充实着,休闲着,享受着,快乐着……
干农活 在农村老家学习劳动,参与劳动,回味劳动,体验劳动的充实和收获的快乐,无比惬意。 “十一”期间,正是老家秋收的季节。这时候要挖山药、收苞谷、摘苹果梨……活很多。 到了老家后,关了手机,不接打电话,不读书,不看报,不看电视,电视频道很少(没有有线电视),无法上网,也不听收音机。远离了往日的喧嚣与烦躁,放下了工作的重负和人际交往的纷扰,让心归于沉静,在劳动中让身体疲惫,让心情愉悦,让精神减负。 收苞谷是最主要的农活之一。 今年雨水很充足,苞谷长势厉害,个头发疯似地往上窜,高得异常,怕是姚明站到地中间也显不出他个头的优势。我掂起脚尖伸长胳膊,有些苞谷棒子仍然够不到手。这样的长势大大增加了劳动的强度和难度。往年一天干完的活,今年一天半未必能够干得完。 我们边干活边说笑,心情在收获中愉悦,亲情在玩笑中变浓。 女儿和外甥个子矮,怎么也够不到高过她们头顶许多的苞谷棒子,她们看着大人们干得起劲的样子,那个急呀,好像我们占了多大的便宜似的。 不过她们没有就此罢休,在一起嘀咕了一阵子,终于想出了法子,拿来比自己高一截的铁铣,一个一个地将苞谷铲倒,得胜似地嘻笑着,蹲在地上掰了起来。 可干了没有几下,她们就不干了,无论我们使什么法子——命令、强迫、哄骗、许愿、诱惑、讲道理都不管用了,她们就是不干了。 我们大人干活靠的是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想干也得干;而孩子们干活,更多的是凭兴趣和好奇心,说不干就不干了。对她们而言,与其说是干还不如说是玩呢,与其说是劳动还不如说是游戏呢。 不过游戏也好,玩乐也罢,总之她们体验了劳动,认识了庄稼、不少的草、虫子和树木,学到了许多书本上、课堂里学不到的知识,特别是感受到了劳动的艰辛,懂得了生活的不易,她们通过切身的体验,再加上我不失时机、略带夸张的一番说教和演义,我想她们受到的教育应该是多方面的。
拉家常
本来,想在七天假期里好好劳动一番,替换一下母亲和大嫂,也借此锻炼一番,强壮一下身体。怎奈天公不作美,阴天多,晴天少,而且连阴五天,从早到晚毛毛细雨时断时续,绵绵密密,没完 没了,好像遇到了天大的伤心事似的。 我们盼望着、祈祷着老天快点放晴,可太阳就像害羞的新媳妇怕见公婆一样,总是羞羞答答地不肯露脸。有时偶尔露一露脸,很快又躲到云层深处去了。 不过这样也有一个好处,就是我们有了足够的拉家常的机会。特别是晚上,睡在母亲的热炕上,与母亲拉着家常,内心就像身子一样暖和、舒服。 母亲的谈兴很浓,她准备了许多话题,想说给在外工作、很少回家的儿女听,有些话很重要,听一听很有必要,但更多的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听与不听、知与不知并无大碍,可在母亲看来,她所说的这些话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已经准备了好久,并且在心里默念、演习了好多遍的。 母亲说呀说呀,有些话虽然已经说过几遍了,但她说着说着就忘了说到哪儿了,于是又从头说起。我和姐姐静静地听着,偶尔也插上一两句话。与其说是与母亲拉家常,还不如说是听母亲唠叨。 每天晚上母亲都重复着那些唠叨,没有多少新的内容,但由于时间充足,氛围很好,我们都不急着结束话题。 就这样说着,说着,也不知说到哪儿了,说到啥时候了,是谁先进入梦乡了……第二天醒来后,一场哈哈大笑,算是对前一天家常话的小结。 我们的到来给母亲增加了许多麻烦,吃喝拉撒睡都得母亲操心——尽管如此,这些天母亲的心情特别好,精神特别好,我真正体验到了什么叫“人逢喜事精神爽”——母亲充分地享受了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充分享受了说话的快乐。 我想,这大概也是一种“话疗”吧。 著名医学家洪昭光先生在《人生“养心八珍汤”》一文中有一首“话疗”歌:“说起话疗真奇妙,防病治病都有效。一聊双方误解消,二聊大家心情好,三聊能治血压高,四聊能把肿瘤消。话疗疏解郁闷气,话疗提高抵抗力。天天话疗三四起,家家快乐甜如蜜。”洪先生在歌中所说的“话疗”实际上就是一种聊天,就是一种唠叨。洪先生从医学角度阐述其重要性,这也许是有道理的。 想不到“话疗”竟然有这样的奇效! 送特产
七天假期过得飞快,眨眼功夫,就又要返城上班了。兴虽未尽,活也未干完,但却不得不走——好歹是“公家”的人,身不由己,心也不由己——大人要上班,孩子要上学,都是耽误不得的。 临走时,总是大包小包,肩扛手提,将亲人送的山药、面粉、小米、苞谷、大豆、山楂、杏仁、苹果梨等家乡土特产品带回家,慢慢地享用,慢慢地品味…… 这既是物质的盛宴,更是精神的享受。这每一样物品中都饱含着浓浓的亲情,说不清,道不明,但凡子女都能真切地感受到。 我们自以为带的已经很多了,可母亲总以为带的少,还硬要让拿这拿那,没完没了。其实带什么,带多少这是母亲早就盘算好了的,并且早就准备好了塑料袋、纸箱子等装运工具,装了又装,塞了又塞,就连女儿的书包也不放过,非要装得满满的。 在这些事情上,母亲总是一厢情愿,她根本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带,也根本不问我们需要不需要这些东西。凡是家里有的,凡是她认为需要的,她都要让带,不拿是不行的。我总认为母亲热情过度了,有时也会忍不住说母亲几句,但我的话是苍白无力的,母亲虽然默不作声,不与我计较,但我说了也是等于没说,她根本不管我说的是什么,只要我们将她给的东西都拿上了,她就心满意足了,眼睛笑成了一条缝。什么也不说,总是满足地笑着。 母亲的牙齿几乎掉光了,因此我们回家时总是给母亲买一些饼干、饮料之类的东西孝敬她老人家,可是母亲不喜欢吃零食,不喝茶叶,我们给她的东西,她放几天后,又偷偷地塞到了我们的包里,有时回到家里,才发现包里多了许多母亲偷偷塞进的东西。 我们老家离公路不远,也就800米左右吧,每次返城时,母亲总是执意坚持送我们到车上,直到车看不见了,她才肯离去。 唉,母亲就是这样的人,她对我们子女的要求很少,但给予我们的却实在太多,太多!
尾 声
每年“十一”长假,不少人都要往人多的地方凑,美其名曰“旅游”。我生性不爱凑热闹,领着夫人和孩子回到乡下,帮着歌嫂干活,这既锻炼了身体,联络了感情,又教育了孩子,快乐了身心。 长假到乡下,劳动着,充实着,休闲着,享受着,快乐着……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