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老城留乡愁,海曲最日照

2022-01-18经典散文
[db:简介]


老城留乡愁,海曲最日照

生活在日照这座海港城已经二十六年了,我由当时的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变成了不再意气冲动满眼都很现实的中年人,在这期间,我曾把目光和笔端不止一次地瞄准老城,目光所及经过构思流露于笔端的文字,虽然饱蘸了热情,可没有一篇让我满意的。就像诗文大师徐志摩说的,一个人要写他最心爱的对象,不论是人是地,是多么使他为难的一个工作?你怕,你怕描坏了它,你怕说过分了恼了它,你怕说太谨慎了辜负了它。我正是抱着这样的心理,又落笔开篇,写恰如从老家一般升起浓浓乡愁的老城。
在老城生活和工作了十多年,这十多年的日日夜夜真的不算短了,老城的一街一巷,一草一木,甚至一人一物,在我的心目中都有着特别的感情。离开老城的日子里,举手投足间,眼前闪现着老城影像的频率并不比老家少,老家因为远离不能经常回去而产生了盘旋于心底的乡愁,老城也是这样,甚至有时比思念老家的愁绪还要浓烈。老城之外的新城,不像离老家那么远,而就在老城的跟前,老城是新城脱胎而出后蜕下的旧壳,在新城的日子可以体验与时俱进和朝气蓬勃,可回到老城,走在街道和河岸上,一些依稀的旧迹从眼前掠过,牵出了些许回忆。
我总是想在这些忆念中期盼着能够找回的点什么。今年五一节假期的最后一天,我安排好了生活中琐碎的一切,一个人从新城逃一般地骑着车在初夏的阳光明媚里投入到老城的怀抱。路上我突然又想起了诗文大师徐志摩说的,你要发见你的朋友的“真”,你得有与他单独的机会。你要发见你自己的真,你得给你自己一个单独的机会。你要发见一个地方(地方一样有灵性),你也得有单独玩的机会。我经常问自己,活了大半辈子,到底认识了几个人,认识了几个地方?都是因为生计而太匆忙,很少给过见过的人和地方以单独的机会。这次是一个人,摆脱了身边琐事的纠缠,遁入浅夏的明媚与鹅黄尽染的老城,或许是一次发现不一样的老城的机会吧。
徐志摩的笔下,“单独”是一个耐寻味的现象,是任何发现的第一个条件。我想寻着大师的笔络,去发现一个和以前心目中截然不同的老城,就像一个人单独去老家的鸡龙河故道发现另外一个耳目皆新的老家一样。我不喜欢词典或网上把“海曲”解释为海湾和海隅,因为这样的解释,太辜负这个美好的字眼,用字面上的意思,大海的乐曲,有多好啊。这次去老城是寻着海曲路进入的,它是连接老城和新城的东西大道,二十多年前它的职责仍是惟一的,那时城里的人们常说,自古华山一条路,说的就是海曲路。海曲路的前世今生,说来话长,解放前叫莒日支线,新中国成立后改称泰石线,东起石臼所,西接新泰汽车站,它是市区最具有日照文化特色的一条路,没有之一,是日照的正本和寻根之路,也是最能见证日照城市发展的一条路。
进入老城的地标,在我看来应该是凯莱大酒店,是这座城市最早的高楼,至今也还不甘落伍,整天昂首挺胸,将期盼的目光撒落。昭阳路与海曲路在凯莱大酒店的西南角形成了一个十字路口,在路口的中央,以前有座头像UFO的路灯,让一根高挺的杆子撑起在空中,成为这个城市的标志。现在这个标志没有了,代之而起的,是四个路口都伸向路中央的秒表红绿灯和可转头的电子监控眼,路口变得更加开阔了,标线更为标准,从早到晚,车水马龙的样子带来了城市的现代气息。从这个路口往西开始的海曲路汇集了日照的大部分地标,这些地标印记着老城特有文化元素。
营子河与香店河从老城深处流来,在海曲桥下交汇成一湾大水,往南流进了两岸绿树绿地青葱的张家河,像一条蓝色的丝带挂在老城的肩膀上,给老城带来了蓬勃的灵气。绿树绿地青葱的张家河两岸,就是给很多市民留下温暖回忆的海曲园,张家河的水经过提水闸门,源源不断地注入园里带有小岛的心形湖。那时的海曲园是很多家庭出游的必去之地,也就留给了这些家庭一份份专属的情怀,前几年经过升级改造,实现了华丽转身,当初那些在海曲园陪伴下长大的孩子,如今带着自己的孩子来追忆过去时,往往慨叹儿时的感觉不复存在了。很多次我注意到,年轻人来这里找不到那份专属的感觉后,老年人成了这里的主体,他们清晨来到这里或锻炼身体,或票友聚会,而到了晚上,海曲园又成了他们散步的好去处。
海曲桥东边有一条跟香店河几乎平行的艳阳路,也许是沾了香店河的灵气,新开通不久就人气实足,路上不仅车水马龙,两侧的商铺也十分红火,这个特征尤其在越过济南路以后最为明显,一幅城中河的美丽画卷,正在香店河畔徐徐展开。香店河作为流经老城区最长的一条河流,沿河景观充分注重亲水性和原生态,采用自然石拦水坝蓄水与自然岸线结合的方式,筑起荟阳园、海曲人家、文华园、睡莲广场、七里香、桃花湾和香源等七个特色景观区,在北起潍坊路、南至海曲中路的城市风貌带,形成了河源青衫、松畔花溪、翠湾桃源、榆林听蝉、荷风柳蔓、彩叶飘逸、疏林芳菲等优美景色。
过了望海路,就来到了海曲人家商业街,这里呈现了一个西汉时期的海曲城,经典的老街古镇,仿古建筑与绿地、园林、溪塘等景观有机结合,漫步其中,亭台、楼阁、水榭、石桥,青砖黛瓦、小桥流水,处处体现着浓浓的江南风情,仿佛来到了南京夫子庙,有置身“秦淮人家”之感。香河公园是香店河升级改造的点睛之笔,汇聚了游人太多的惊叹。入口处的大门被一丛青藤拥抱,“香河公园”的名人题字掩映其中,令人印象深刻;标志性雕塑“春天的旋律”,简洁生动地描绘出一幅春天画卷;采用徽派建筑风格的茗香园,黛瓦白墙、古色古香;河西岸的栀子园内,栀子花虽已过了怒放期,但那香气似乎还在袭人;置身莲心岛,站在一心桥、三阳桥、五福桥上,汹涌的绿色尽收眼底,桥下水流清澈,正越过曲曲折折的叠石,欢快地流淌……
海曲路伸入老城不久就遇到了东关路,最有份量的当属东关北路,民国时期日照以至周围县镇最大的集市就安这里,据说还是一条河,有着莲花汪、恋爱桥的传说,集市在河的两岸摆开,农历逢五排十的大集上,熙熙攘攘,人头攒动,农历二月二十和十月二十的山会上,更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久久不能落幕。我来老城工作时,集市变成了市场,每天都在经营着,由海曲路、望海路、西海路和山东路间隔成了三座大棚,从南往北,依次是塑料土杂品市场、服装批发零售市场(旧书古玩干海货市场)、青菜肉鱼禽蛋食油市场。如今这三座大棚,早已被东关大院、荣安广场二期和一期所替代,当年繁荣的旧迹影像殆尽,代之而起的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洋溢着蓬勃的朝气。三座大棚东西两侧南北延宕可供行人、自行车、三轮车通过的逼仄窄巷,现在已被拓宽硬化成名副其实的东关北路和华阳路,成了太阳城市场和荣安广场的左右膀臂。那条河已经沉睡在老城人的回忆里,沉睡在高高的荣安楼群下。
明代嘉靖年间东关河的大桥东头,县学里有一座从县衙新迁出的文庙,就座落在现在的城关一小院内。以前城关一小被很多平房和楼房包围着,在海曲路上根本看不到它的影子,给人的感觉是养在深闺人未知,现在呈现在改造后的东关北路东边,很是亮眼。文庙的正堂大殿门旁有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道德文章圣人家。据说还是沾了孔府的灵气,并得到了清代大文豪纪晓岚的墨宝。县学里接纳有着儒学标志的文庙,当时执政者对儒学的尊敬和重视程度,很能窥见一斑。
在老县衙也就是现在的东港区政府院内,生长着东西紧挨着的两棵湖北海棠,三百三十多岁了,还焕发着旺盛的生命力,独占春色。在那里工作五六年,每到花开时节,我就被吸引着,站在办公室的玻璃窗前往外看,走在树冠下的阴凉地里抬头看,朵朵海棠粉白如雪,花开似锦,整树海棠花团锦簇,满目繁花。一阵清风拂过芬芳清幽,沁人心脾,树下落英缤纷,从那之后,我不仅喜欢上了她春天的芳华,也喜欢上了她夏天的茂盛,秋天的傲霜,冬天的苍劲,已然成了一种情怀。中国文人有三恨: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不香,三恨红楼未完。怨恨海棠不香,是他们见识不多的缘故,湖北海棠就有香味,这两棵味道浓淡相宜沁人心脾的湖北海棠,至少能说服他们减去一恨吧。
如果说正阳路是老城的中心线,那百货大楼就是正阳路的龙头了,它扼守在海曲路和望海路之间的正阳路上,可以说是老城商业集团的董事长,决定着老城的商业发展方向,领导着老城商业的潮流,影响着老城的人气。这里几经翻新和装修,才变成了现在的模样,和新城里的“新玛特”相比,它就像乡村的大集,吸引着周围农村人的目光。这里的东西,定位在中低档,也有高档的,但是不多,一般人能买得起,城里低层次的人们也不会望而却步,所以才有了络绎不绝的人气。在它的辐射带领下,北侧的太阳城市场、西边的银座商城和东边的利群购物广场,也在争创“一般人能买得起”的品牌,联合打造着老城红火热闹的商圈。
大楼的西侧,紧靠正阳路的是日照银行,以前叫城市银行,它好像是这个商圈的“靠山”,嘴里不停地喊着:日照银行,市民自己的银行。这给老城里每一个门店和购物广场的经营,注满了稳稳的底气,它也靠着这个“商圈”血脉的循环在健壮地成长。在大楼和银行之间的正阳路西侧,生长着一排哨兵一样的整齐站立的杉树,给这里带来了别致的氛围。 整条街上,只有这一段才须抬头仰视,才能看见树冠的全部,给经过这里的每一个人都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一段时间不到这里,心底会生长出必须再来这里,做一次抬头仰望动作的念头。
杉树的北头是正阳路往北走时横插过来的望海路,这个路口的时光整天都在繁忙着,用车水马龙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红绿灯大汗淋漓不停地闪烁,也接待不完过往的人群和车辆,以至一段时间,交警将它设为单行道路口。地标性的工人文化宫,水泥灰色,一点也没有装饰,呈“宫”字形在那里站立了五六十年,整天一刻也不松懈地守望着经过它周围的人们,虽然没有了当年热闹的气氛,但它耐得住寂寞也沉住了气,很乐观地享受着正阳路上的时光,似乎焕发了青春,活力四射,与南边的百货大楼遥相呼应,烘托着老城里商圈的氛围。
西侧的望海路新华书店,曾经的她,陪伴了这个城市整整一代读书人,如今摇身一变,成为日照人身边的最美书店,“老记忆,新空间”,“一杯咖啡,一本好书,尽享生活静美时光“,新一代读书人正在感受着她的美她的新,在温暖的记忆里,坐在舒适的店房阅览桌边,享受着她带来的知识和智慧。让我真正理解书店美的,是书店大门左侧的一段话:真正的理想生活,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独处静思。席殊书屋也是与这种“美”高度锲合的书店,刚开店时在望海路东段,靠近东港区医院,后来几次西进,现在靠近了“商圈”最繁华的地带,安在工人文化宫东南角的二层楼上,远远地就能看见那蓝灰色的墙壁和深蓝色的 LOGO。店主小沈是个热心人,书架上的书,只要看中了,不管兜里有没有钱,都可以先拿走看着,等有钱了再说。良好的信誉,让这里一段时间门庭若市,名声远播。
和美食街正对着的,是古玩街,在街口有一个黑色的铁艺拱形门立在并不宽敞的水泥路上,上面写着:日照市正阳文化市场。这条街最惹人瞩目的,是“瑞宝斋”和“素心居”西侧的一个名叫“六尺巷”的米线馆,它在一处很有江南特色的平房的“拐角”处,利用的也是房子的拐角空间,经营着云南过桥米线、土豆粉、酸辣粉等特色小吃,里边飘出来的香气,吸引着来这里淘宝的古玩爱好者的味蕾,门前的人络绎不绝。“六尺巷”的故事来自清朝时的安徽桐城,它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被“和”字哲学充盈得最宽阔的街巷之一了。它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精神上,这个米线馆的人气可能也是得益于经营者悟透了“六尺巷”的真境界吧。
深居兴海小区的老电视台西侧,一座红色五层窄瘦的小楼,很显眼地出现在正阳路与兴海路交叉口的西北角,四扇铝合金玻璃门和整面褐色玻璃窗,分别面向兴海路和正阳路,招揽着过往的行人和车辆。“日照蓝”时,站在顶层的房间,往北能够看见众河之源拔地凌霄屹然一邑屏障的河山,电视台新台标“日照”巨书摩崖石刻熠熠生辉,向南远眺,奎山三峰并立,宛如笔架置巨椽,书画硕大无朋的怒放莲花,处在老城中心线的正阳路感应着南北两山的灵气,将更强的辐射力投送到老城所有的街巷,催促着老城与时俱进的脚步。当年它曾叫“红宝石”酒店,身姿窈窕,仪态万方,我刚来日照时,一个经商的老乡在二层楼的一个房间里,邀约了一大帮老乡,很高兴地吃了一顿海鲜宴,末了有一碗海沙子面,海鲜的味道从此深深地铭记在舌尖上,原来这就是“日照味道”啊。
海曲路往西延伸就来到了一个很大的十字路口,四个角分别被人民商场、商城、电影院和华益大厦占据着,尽管穿城的国道早已西迁,可这里的车水马龙丝毫不减当年,南边不远就是我当年工作的单位,斜对面是汽车总站。车站外的日照南路,每天太阳还没升起就人声鼎沸,车水马龙,拥堵不堪。车站是窗口,是形象,多少人仁志士呼吁治理,尽管经历了严酷的创城,可就是没见多少成效,我想,无数寻找生活的目光飘荡在日照南路和福海路的所有角落,看准了车站这个生机无限的“铁饭碗”,是否会是其中的原因呢?这天我骑车经过车站外边的日照南路时,看见车站的办公楼、发车场一下子变得消瘦落寞起来,新车站西迁后,这里没有了熙熙攘攘,没有了拥堵不堪,不见了车水马龙,讨生活的饭碗似乎也被摔碎了。车站看我和我看车站,竟相互陌生起来。
兴海路以南的日照南路两侧,生长着老城年龄最长的法桐树,繁枝织交成悬空高阔的华盖,遮天蔽日,骑行其间,光影筛下斑驳,晃如昨日再现。昔日的畜牧局灰色二层楼还有院里砌着海石的平房,公路局工程处房檐出厦涂了黄颜色的水泥柱,还有乡镇企业局那个圆形的拱门、汇源大酒店的水泥台阶,虽经风雨剥蚀可状态依然,我猜想它们是否能一眼就辨认出当年的那个我?在小岭南头,日照南路被劈出另一条崭新的道路,通向新修的城市迎宾快捷路,那泛着乌黑鲜亮的沥青和泛着耀眼光泽的白色标线很陌生地迎接着我,被抛在一边的老路像遇见了老朋友,眨着久违的眼睛吸引着我。我在这新和旧的选择里,最后还是骑行上了被抛弃的老路,去看看路边那些曾经熟悉的店铺、树木和朋友。
在一棵躯干被劈去一半的法桐树前停了下来,一片白色粗糙的木茬当空剌着,它莫非遭了雷击吗?在饱受着死亡折磨里还是用绿叶迎接了春天,叶片虽然不多但很旺盛,这么顽强的生命力,让人既欣慰又佩服。旁边是一家我曾去吃过饭的酒店,里边大厅里坐着几个年轻的服务员,她们以为我要进去吃饭而表现出了灿烂的笑容。她们的年龄,应该是我来这里吃饭时的那个年龄吧。曾经的朋友都已离开,饭场酒场也已散去,时间就是这么倏忽而过,如今又在这个酒店遇见了,虽然此时非彼时,我也不认识她们。她们可能会和我一样,在日照南路匆匆而过,来不及回味就得离开了。
往回走时,我想起了十多年前有个老东关文化促进会,经过西海路和日照北路,想去找当年日照仅有的高档修表店,因为促进会的会长高新兴曾在这里修表二十多年。但找了几个来回也没找到“高家修表店”,更没见上高新兴。前几年在《日照日报》上曾见过关于他的报道,印象中是命运没有让他成为一个合格的修表匠,而邻居的海鸥照相机为他的生活打开了另一扇窗。那时日照城小,骑着自行车半小时就能转城区两圈,拿着借来的这架相机他不停的拍,感觉好就冲洗出来。从那次开始,高新兴手里玩的就不单单是手表了,他发现,自己慢慢喜欢上了摄影,爱上了摄影。每天穿梭在日照的大街小巷,用镜头记录着城市的变化,不知不觉,高新兴对老日照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高新兴曾在日照大众论坛发过一篇《老城旧事》的帖子,附上了三十多张具有老日照标志性的照片,帖子发出后引发很多网友的关注,没多久就顶到了十六页多。看到年轻人对老日照的关注,意识到老日照照片的遗失,就是在遗失他生命,遗失老城的文化。责任让他找寻老日照照片,一幅老照片诉说一个老故事,希望有一天把老照片整理出书,或者举办老日照图片展,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过去的日照。
和余秋雨笔下的拱桥、雨巷、乌篷船成为江南小镇的符号一样,老城的街巷、古玩、文庙、古海棠、香河、书店、海曲园、小吃、方言、传说等,无不留存着老日照的记忆,传承着老日照的风韵,让人直观而真切地感到,千年海曲城的悠悠过往,就悄然藏在老城沧桑古朴的幽深街巷里,藏在老城人平淡庸常的尘世烟火中。多亏了有高新兴这样带着责任心的人,老城的影像才得以流传,而老城的影像传递着老日照的血脉,延续着老日照的文化。老城照片,是老城岁月痕迹在古旧残破中的烙印,弥漫着纯正的老日照的民俗风情。
法国漫画家菲利浦·格吕克(Philippe Geluck)的话里多有机锋,他曾讲了句耐人寻味的话:过去有比现在更多的未来。老城,是日照的一块胎记;日照,是东夷文化的一块胎记;东夷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块胎记。老城,风风雨雨中已然承载了历史的沧桑厚重,今天这座千年海曲城又该怎样肩负起与时俱进的使命?经过区政府门口和广场之间的海曲路时,看到了广场南片区已拉起工程围挡和巨幅的广告喷绘图,我突然想起,区政府广场南片区改造的战鼓早已擂响,打造“叫得响、留得住、群众认可”的老城区新地标,海曲阁、海曲坊、南溪潭、古城墙,即将呈现在老城人的面前,一座城市会客厅正悄然肩负起留住老城文化的历史使命。
这或许是我与老城“单独”的这次玩,领略和找回的一点东西吧。后来和朋友谈起和哪座城市单独玩得最熟并由衷地向往时,我毫不犹豫地说:海曲老城。因为那里曾有过我的家,我深深地爱着这个我生活过的地方。

2020/05/31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