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猜猜猜21号: 持手电筒的人

2022-01-18经典散文
[db:简介]
      风来,那大片倒伏的不是麦浪,而是芭茅,黄也不是金黄,而是枯黄,一个个圆土堆散落在高高低低的茅草里,那里静卧着一些和我有关系的或没关系的人。
      我站在坡上,看着波从田垠处,循坡而上。他和大舅及大舅家两个表弟,一行四人。彼此远远招呼了声,他们径直去了外婆的坟,而我和母亲已先行在十几米远的外公墓处祭扫。稍许,见波放下手里的物什,攀过一座无人祭扫的孤坟,走到跟前,喊:“姑,姑丈,姐姐……”
      这是我第二次见到波。波有双湖水般的眼睛,和他说话时,这个二十九岁的大男孩就静静的凝视着你。他总是静听,然后轻轻一笑,犹如,秋水圈圈漾开,潋滟着时光。所以,听说波娶媳妇有困难,我难掩惊诧。
      波是小舅的小儿子,第一次见他是同年正月,小舅领波来我们村相看女孩,连续看了好几个,不知何故都无果。
      小舅是母亲同母异父的小弟弟。我的亲外公力气大,能肩挑二百斤,绰号“二百斤”。三十岁那年,外公到崖上砍柴,失足从崖顶跌落而亡。一年后,外婆带着大姨和母亲改嫁同村的单身汉“黑皮”,生下大舅、姨妈及小舅。小舅一两岁时,三十七岁的外婆又撒手人寰,“黑皮”外公把小舅过继给一户没有儿子的人家。
      外婆长得俊,个高肤白,在一群村妇中很是出挑,人称“水口花”。小舅继承了外婆的容貌,又把好样子传给了他的儿子波。
      小舅家离得不远,就在隔壁村,走一条长长的山弄,再转过山坳就到了。那个地方叫“凹门”,我们一直戏称为“澳门”,真是和澳门一样远呀,我都三十好几了,一次都没跨过那山坳。过继,如一道深深的海峡,阻隔了亲情联结。
      寒暄数句后,波回外婆坟边,拿起柴刀,把坟边过膝长的茅草灌木,上上下下细细地砍下……这类活一般是老辈人干的,年轻人,都似我这般,站得直直的,看父亲弯下腰咔嚓咔嚓,草叶四溅,待一年来新长的杂草灌木重又倒下去,我开始摆碗筷在坟头上标上黄纸,做这类轻巧活。而波是个例外,他弓身,挥锄,汗渍在波的白T恤洇晕开一个不规则的图形,在白花花的太阳下犹为醒目。我远远地看,心里恰时浮起村上春树说的——不爱说话的人,请努力生活。   
      天快擦黑,我们先回了,临走邀约波晚点来家玩。晚上七点多时,波来了,骑一辆自行车。这点他比我强,让我一个人到一个不算熟悉的亲戚家玩,我会闹别扭劲。 哥,波,及我三个人坐在客厅里,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我和老哥边说话,手指不断滑动手机。波一直挺直地坐在旁边,轻轻地答话,他没有掏出手机来。我随意问:“波,你不玩手机吗,不聊微信吗?”
      “我……不会玩微信。”他顿了一下说。
      我抬起头,定定地看着他:“不会?为什么?”
      “就是不会呀。”
      “不会可以学呀。”
      “没学会,觉得难。”波脸有点涨红。这是我没想到的答案。波拿出他的手机,厚厚的,小小的屏幕,竟然是旧式的老人机。教他玩手机责无旁贷,我用我的手机给他演示怎么玩微信,他很认真地看着,好像是懂了,也好像没懂。最后,我一再叮嘱他,回去就买智能手机,他应允着。
  九时整,波要走了。外面很黑,他一手把车龙头,一手打着手电筒,我送他:“过节车多,要是对面车灯太强,看不清路,你就停下来等车过去再走。” 他应下了,上了车,手电筒的光影越来越小,最后消隐于无尽的黑暗。
      我回到屋中,半天无语。我大概看出了些许端倪。老哥说他一直随小舅在建筑工地做小工,不敢独自出去闯荡。上帝在波这儿开了个玩笑,一尘不染的瓷娃娃,没学会在烟熏火燎的生活里摸爬打滚。
接下来几年没再见到波,我不知道波有没有买手机,但他到底还是没有娶上媳妇。他娶不上媳妇了,你舅舅也没再打算给他娶了。母亲淡淡地说。
      在南方的植物园里,我看到有一种附生的树,粗粗的藤茎,紧紧地缠绕、包围供它养份的树干,被附生的树被扼住咽喉,艰难呼吸,见不到阳光,它暂且还活着,其实正慢慢死去,这种植物现象叫“绞杀”。涨水的时候,我看见一个小小的浪儿犹自打着转,一个大大的漩涡卷过来,小浪消失于无。
      生活中,一定存在着那棵蛮横的树,一定有很恶的浪,我们要不断挣扎,才能继续呼吸下去。细想又未免感到哀伤,大多时候最蛮横的树、最恶的浪其实是自己啊。那些纯良如兔子、命运如草芥一样的人,要更认真更倔强地生活才能幸免于难。
      犹记得那夜告别,波蹬上车,手里的手电筒在重重的黑暗中,发出微小的光。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