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夏夜之城

2022-01-18经典散文
[db:简介]


夏夜之城

柯国伟
  一
  夜晚时间,大概是许多人所能共有的自由时间,在这点上,它很公平。
  在夜晚,尤其是在天气开始转热时,我常会出去走走,透透气,活跃活跃精神,暂时告别沉寂的空间。
我常走在县城最繁华的“麦市街”,这名字有意思,常让人想起宋词柳永描绘的热闹的市井生活。几年来,随着城市改造的进行,县城变得越来越有城市品味,不再是过去的狭小、逼仄和灰色调。黑色软质的沥青路,双向四车道,身着典雅古铜灯柱风格的现代简约路灯,像一朵朵莲花渐次开放,每根路灯都有4盏环状并排的白色小灯,烘托起上面中间唯一一盏橘黄色的小灯,散发出柔性、迷蒙的黄白光芒,营造温馨、烂漫的夜氛围。到处光影繁华,各色各样的商铺犹如连绵的潮水一起涌到这条街,路两旁全都是商业店面,让这里变得寸土寸金。
  这条街有很多劲霸、利郎等众多国内知名男衣品牌专卖店,以及不知名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女装、鞋店,可说是品牌一条街,暗示着小城的某种品味。它们装修高档,灯光璀璨明亮,店面的广告招牌色泽明丽,透过明净的落地窗,能见到店里五彩纷呈、款式多样的衣服,显出都市新潮、时髦的气息。有时,我会有种奇怪的想法:这就是社会的味道。这些店不时有人进去光顾、试衣,提着一袋袋包装精美的衣服出来,但我很少进去,它们的价格显然有些昂贵,不适合我这样的阶层。这条街还有个特点,车流嘈杂,街道两旁都停满小车,不时有小车从你身旁经过,要注意闪躲,车鸣声营造出另一种繁华的市井生活。

  二、
  走到一半,我拐向另一条隐藏在县城楼群中的小街道。它不显眼,也不够热闹,但也不冷清。这条街只有一、两百米长,两旁大多都是三、四层高的私建房,有的把一楼改成店面出租,开起商店。在街路口附近,就有好几家冷饮店。有的店并不大,只有十几平米,但有个好听的名字“小时光,”有些小清新。它们的装饰并不复杂、高档,其中一家把墙壁刷成淡淡的粉蓝,贴着突出砖头四方造型的墙纸,屋里摆放着各种造型精美、线条简约的小物件,充满年轻人时尚、潮流的元素。没错,店主人正是年轻人,来这里的也大都是20几岁的年轻人。
  不只如此,他们把桌椅都摆放到店外的空地上,常见两三个年轻女子悠然地围坐在圆桌旁。有的身穿白衬衣,下着浅蓝的牛仔短裤,很舒服地翘起穿着浅蓝帆布鞋的左脚聊天,丝毫不在意过往的路人,显出几丝文艺范,成为一道靓丽风景。这里消费不高,两个人花上五、六十元就能坐上整个晚上。在这个不嘈杂的路边,吹着夏夜的风,看人来人往,与好友聊上几句,谁说此刻就不是诗意?这是年轻人喜欢的生活,享受生活的闲情逸致和慢时光。时代变了,随着大学的普及、教育的提升、信息时代的到来,我所见到的年轻人不再是以前的粗鲁无知,倒是注入某些独特的审美品味。我有些赞赏店主人,投资不大,却能按自己喜欢的样子经营这样一间有着年轻人品味的冷饮店,他在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令人生羡。要知道,这样的冷饮店,在十多年前的小城无处可寻。
 
  街尽头的路口正通向那条最繁华的“麦市街”,人流涌动,特别热闹。路尽头附近有很多路边摊,有烤肉串、卖水果、油炸食物、麦夏日冷饮等;有北方人,也有本地人,吆喝各自生意。他们的脸大多显得粗糙和微黑,脸上有些许皱纹,并不舒展。他们多是中年后的人,脸上刻着生活赋予的沧桑和辛苦,显得粗犷。他们各自的家庭情况无人了解,但大概不会像20世纪90年代那么艰难。90年代,在我们这个地方经常听到的是,农村来的父母到县城摆摊卖东西为孩子挣大学学费。那时,培养孩子不容易,而今,经济的发展让这一切不那么艰难。
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摆摊,对于这些底层的人,我还是心生敬意。他们没有繁华,也不够体面,更没有任何矫饰,有的只是实实在在赚钱养家的目标。但他们有独立精神,凭自己的双手努力打拼,多赚一点,几乎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和动力。他们没有足够的经营资本,租不起店面,只能躲在繁华的角落处,在最不起眼的生活中讨个生计。幸运的是,这里生意似乎挺好,很多人都来这买东西,经常有开小车的人在这停留,以至路口拥堵。为此,不时有人来巡查,疏理交通,让他们不得占用路口。
  我想起2003年,一对四十多岁的中年农村夫妇到这摆地摊的事。他们把黄皮果摊开,摆在铺着麻袋的路上,蹲在路边吆喝买卖。那位妇人穿着粗布似的旧衣服,没有任何好看的款式、造型可言,就像来自上世纪80年代的农村。她脸色黝黑,皱纹挺深,以至我都无法看清她的脸,人也清瘦,显得操劳,脸上只剩生活的重担和疲惫,丝毫没有其他谋生之外的表情。
  “买点吃,果子不错。”见我走来,她高兴地说,旁边的丈夫也露出笑容和期待的目光。
  “这果子甜吗?”我反问。
  “你可以试试。”我摘了两粒吃,没想象中的甜,但也不是很酸。
  “不是很好。”
  “不会的,还是可以的,要不买点。”那位妇人还陪着脸笑笑说。
  “别再说了!”这时,从她旁边传来丈夫坚定又凌厉的呵斥声,而她的丈夫刚才一直沉默着,这让我有些不悦。于是,我漠然离开。
  那时,我23岁,也挺节俭,生活也清寒,但我至少有稳定的工作。现在想起那位妇人的脸和语气,总觉得自己错了,就算少买点,也是对她心情的少许安慰,不至于让他们那么失落。
  我问自己,假如我也这样摆摊谋生,是否也能生活得好?我顿时感到慌乱和迷茫,那一定很难。每天都要为未知的明天而奔波,而明天的一切都在虚无的飘荡中。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