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武大
2022-01-18经典散文
[db:简介]
到武汉,若不去武汉大学,是一遗憾。
走出地铁广埠屯站,即看到武汉大学校门。扭头,高大气派的华中师大校门也出现眼前,邓小平行书所题校名赫然其上。两所有实力的高校只隔一条马路并现,对计划行走其间的自己来说,不免欢喜。
顺路拐入武大。入进,“开阔”便在面前。这自然指它布局和架构给予视野的感受。法桐或香樟幽深的林荫大道、硕大讲究的篮球场、大片丰茂的林园……以为校本部,却得知只是信息学部,为武大的校区之一。老武汉大学,在与它相隔一条马路的对面。
相告,来自一位并行且直率健谈的大妈。她购物回家,在林荫大道上招呼我帮提一袋西红柿。她从河北老家来武汉已二十多年,跟随任教的女儿居住校内公寓。她称道着老武大植被的繁盛,是时去遛弯之处。到达她所在楼区,大妈指给我再要行走的方向。心存感谢,同她告别。
穿过那条人来车往的马路,望到了一片开阔处雄立庄重的武大校门牌坊,上书蓝黑色繁体“国立武汉大学”,古朴苍劲。想起年初在珠江江畔相见的国立中山大学校门牌坊,同样的感官冲击。“国立”、“牌坊”,隐透出文化古意,昭显着一所大学人文历史底蕴的深厚。这是它的魅力。也是一座城市文化的先导标志。这些让自己敬仰。
过牌坊,立在宽阔的路口。前方校园多条道路走向的出现,令脚步有了举棋不定。寻问一迎面过路女生最合适的观览路线,她竟也思忖片刻,方侧身举起手臂后指一番。但在自己实际行走,每一处路口岔道,又不知作何选择。三道、四道、五道岔,甚至五道岔处,旁边又有丁字路口分别伸延开去,因此,站在那些地方总要先茫顾一番。但不管哪儿,似乎前走都有看点。后来得知,有武大学生针对校本部复杂的路网,专门探讨出应对指路时的策略和注意问题,而且特别强调,若不是近在咫尺,便有必要让问路人意识到,沿途要边走边问。
这成为武大的其中特色。亦不无表明它的阔深。它坐落在珞珈山麓,其中包括狮子山、半边山以及侧船山等几座大小山头。如此,路网复杂便在情理中。但这样的复杂,并不会带来繁琐感,相反有步移景异的韵味。在行走中,眼前常常出现的林木森然的环山路与陡坡,还会让自己感觉俨然行走在一个著名风景区中,而不是一所学校。这样感觉的结果便是对武大有了愈多好感与崇尚。珞珈山原名落驾山,后来为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首任院长闻一多先生所改。珞,释义石头坚硬,珈,为古代妇女所戴头饰。“落驾”同“珞珈”两字谐音,寓意筚路蓝缕、辟山建校的艰难。也出于对前景的寄望。如今先生的头像雕塑就设在狮子山文学院旧址旁边。现已改为数学与统计学院。
武大早在民国时,就为名校之一。在阔大幽深的校园行走,所不时经遇的塑像,折射着其一路迁延的沧桑积淀而出的文脉光点,除闻一多先生塑像,还有地质学家、国立武汉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长李四光先生;武汉大学化学系首仼系主任、老校长王星拱先生;中国法学界镇山之石、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韩德培先生;国际法学宗师、辛亥革命民主斗士、武汉大学老校长周鲠生先生;民国时期教育部部长、武汉大学老校长王世杰先生……
我知道,短时间内并未走尽的偌大校区,一定还有不曾相见的革命先贤与学术大师塑像,无法一一拜谒。他们是撑持武大自强、弘毅、求是和拓新精神的支柱,以及让这种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的重要因素。还有诸如纪念一九四七年武汉大学学潮运动中为遇难学生修建的“六一纪念亭”、校友会或往届毕业生为母校捐设的各类纪念碑石的呈现,也在无声传递出一座校园深广与厚重气息,融汇于已有一百二十多年历史沉淀的武大每方角落,凝重、悠远。
还有不能忽略的那些古老建筑。它亦是武大文脉传承的精魄所在。是历史与现代通道的精妙链接。因此,它彰显着一座校园的华彩。
在依山构建的武大校园趋上绕下的行走中,无不惊喜于与古朴建筑的每次相遇。在狮子山西部南坡底,首晤上世纪三十年代建造的宋卿体育馆。由中华民国总统黎元洪(字宋卿)之子捐赠资金而建的中西合璧式建筑,是武大早期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周绕有回廊的巴洛克式轮舵形山墙和三重檐歇山顶结合,形成了大跨度结构的室内空间构造。注入的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孔雀蓝琉璃瓦屋顶,让其更趋古色古香。老体育馆不管外观还是内部空间布局,都堪称完美。
站在回廊外的紫红色木窗前向里观望,有篮球运动员正在高敞宽展的室内打球。保存完好、仍在使用,这是古建筑的魅力之一。
还有古建筑融合自然、因山就势的魅力。
令自己惊叹的学生宿舍楼“老斋舍”建筑是其典型代表。由三座罗马券拱门联为一体的四栋宿舍楼,依狮子山南坡顺山势而建。如此,两单元高耸的之间地段,自然便有近百级阶梯自下而上通连其间。整体架构借助山势,构成气势磅礴的立面效果。在阶梯不同标高处,又沿等高线建成不同层次的房屋,形成各排房屋底层地面处于不同高度、屋面则在同一平面上的“天平地不平”格局,给人曲径通幽之感,不由不令自己叹服。
一级级上到顶部,称为“樱顶”的宽阔屋顶平台,又有章法井然的琉璃翘檐歇山式亭楼出现,生动、有序。整座建筑可谓自由的格局中存在着严整片断,严整的全局中渗透着自由局部,让自己即刻想到“艺术”一词。立于其上俯瞰,老斋舍前的樱花大道遮覆在蓊郁树丛下。远望,整个珞珈山校区同样处在莽苍的绿意下,满园苍翠,只有同样为早期建筑的行政楼秀雅的圆屋顶露出,毫无疑议地传递着一方地域的钟灵毓秀。
只是不知晓,狮子山东侧那幢拜占庭建筑风格的理学院楼内,是否正在准备修缮才显满副颓态。它在中华民国十九年由汉口市政府资造。入进,假期阒无人声落满一层薄薄灰尘的楼道,有暗红木门的教室虚掩。轻轻推门进去,暗淡光线的教室内,同样布满浮尘。或者老式的水泥地面、陈旧的桌椅、以及斑驳的灰白墙壁在不无暗示出这些。整个呈圆拱形略显局促的空间,前后承架穹顶、柱头有精微雕饰的白色粗壮立柱,在凸显着建筑物象的与众不同,同时也昭告着寂寂的冷落。另外入进的一间利用地势修建的阶梯教室,除却狭长与幽深许多,也显颓落。站在其中,不知古旧与颓落愈显空间的静寂,还是设计较为密合的静寂空间陡增了它的幽僻,不禁产生与他处疏离之感。据说在此教室,讲课不用音响设备,声音会十分清晰。那会是特别的感觉。在武大,林林总总近三十栋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存在着太多可能性。
未及下楼,听到一楼楼口处那位售卖明信片的年轻女子吆喊自己的声音。已到中午时分,她欲关闭楼门回家。匆匆出外,又面对了夏日下锦灿铺延的一切。所见一座座不同风格的老建筑,因山林的掩映,愈显幽谧和庄重。被称为“世界最美丽的大学校园”之一的武大,其丰厚的人文历史,我想会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日浸沉其间的学子们,当是幸运。
在午间的炎炎烈日里,路遇武大湖滨路的珞珈面馆。一碗武汉特有的牛肉热干面,缓解了些许疲乏。夏日的武大,也在朗照里清明开去。再经凌波路,过凌波门,平展阔远的东湖即在面前。它为中国第二大城中湖,也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与武大凌波门校门仅一条马路相隔。当自己沿湖向东去往他处,阔展的湖面便一路相伴出很远。寂静开阔的路,一边来自东湖,一边则来自一直绵延的武大校园葱茏的植被和其掩映中的建筑。
武汉大学首任校长王世杰先生在一九三二年珞珈山新校舍落成典礼上其中谈到:“十二年前,我和李四光在回国途中曾经设想,要在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建设一所大学,今天这个愿望实现了……”
这也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人文理念。“山水”相守,“仁智”双全,不亦乐乎。
致敬开创武大的先贤们。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