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是一幕悲情的风景
2020-09-24叙事散文雪逸幽谷
老年是一幕悲情的风景文/雪逸幽谷那天我去看父母,回来时母亲送我到坐车的地方。那里是车必经之路。距离一点半的车还有二十多分钟,我便和母亲站在交叉路口的树下说话。母亲很唠叨,说着每次送我说的话。我应着,眼睛不住地打量着周围。深秋的稻子开始发黄,
老年是一幕悲情的风景
文/雪逸幽谷
那天我去看父母,回来时母亲送我到坐车的地方。那里是车必经之路。
距离一点半的车还有二十多分钟,我便和母亲站在交叉路口的树下说话。母亲很唠叨,说着每次送我说的话。我应着,眼睛不住地打量着周围。深秋的稻子开始发黄,一块块稻田,在阳光下安静的铺展着,油画一般。
路边的几户人家,房子在宽阔的田园地头显得有点零零落落,像几只孤而失群的燕子。房子是那种简单的平房,火柴盒似的那种,没有什么新意,在农村很常见。如今的一些人不愿意生活在闭塞拥挤的村庄里,搬到村子的外围,在自家的田地里,宽阔的道路旁盖房子。一来落个清闲恬淡,视野开阔,二来便于照顾自家的庄稼。
车还没有影子,心里说不上急或者不急,身边有母亲,心中踏实的很。车就要来了,母亲说。我抬头,突见一位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晃地从远处向我们缓缓地走过来。
老人不过七十岁,但已形如枯槁。他每走一步似乎都很困难。一根半截木棍无规则地在地上捣着。近了,我才清楚的看到他拄拐杖的是右手,而左手大幅度地向上上翻卷着,那僵硬的程度似乎连微动一下,都会成为巨大的障碍。他是一个残疾的老人。
送闺女,她嫂子。他颤巍巍地站在母亲前面,咕哝着说。嗯,嗯,母亲回答。原来是他看见了母亲,是过来和她打招呼的。我看着老人苍老憔悴的面容。似曾相识,但一时竟想不起来是谁。他和母亲说了几句话,便又挪动着步子一步三晃地走开了。
等他走远,我问母亲,他是谁。母亲诧异地看着我。“你不认识他了?他不是你小时候邻居的三爷爷吗?”我恍悟。是那位非常能干的爷爷吗?母亲点点头。我终于记起了小时候的事。
那时我还在读着小学。因为家里人口众多,田地的数量也多的惊人。所以每个劳动季节都会成为我们兄弟姐妹几个最黑暗的一段日子。活儿多了,娇小体弱我就会一个劲儿地喊累,总在父母面前叫累叫屈。这时父母给予我最多的安慰便是,向邻居的那位三爷爷学,学他吃苦耐劳的精神。
那位三爷爷和父亲同年纪,只是辈份比父亲长,所以我们都喊他三爷爷。那时他在我年幼的心灵世界里就是一位劳动的楷模。他不同于一般的外形就足够证明这一点:高大健硕的身体,农民固有的本色皮肤,黝黑而发亮,充满着使不完的力量。一个人能干几个人的活儿,饭量也大的惊人,一个人能吃几个人的饭。难怪每次在我们劳累之时,他总能成为我们这个家庭劳动的典范,力的象征。
那时侯,这些东西对于我们来说太深刻了。以至于每到劳动的季节,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他。可后来的一段日子里,他家就不知搬哪去了,父母也未再和我们提到他,一切也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失去了印象。
时隔多年,昔日我眼中的“劳动楷模”,如今却变成了眼前的这般摸样!我不解,更难以接受!感叹岁月真是一把无情的双刃剑,竟一点一滴地把一个健硕有力的壮汉在恍然隔世间,变成了一个残疾无力的老人!
母亲告诉我,几年前他得了一种叫帕金森的怪病。因为他家里穷实在无法住院治疗,况且他自己也明白了这是自己的宿命,不想再给已岌岌可危的家庭雪上加霜了。他的身体就一拖再拖,加上长期病痛的折磨,所以才变成现在的样子,他的腿和手都在时间的流逝中,慢慢地残废,变形,每天只能靠乡村医生开得一些药丸来维持自己残余的生命。因为穷困,一家四口现在还住着两间窄小拥挤的小瓦房。两个儿子至今都没有娶到老婆,几年前都被迫出去做苦力挣钱了,以维持家用。一到忙季,几亩簿田也只能靠左邻右舍,七拼八凑的才能料理安妥。如今,他的日子平淡而艰苦,只有年轻时未花一分钱,从四川带来的老婆跟他相依为命。
听了母亲的叙述,我心里一阵难过。不为什么,只为老人的悲苦命运而喟叹。
不知怎的,近些年来,总有太多向他这样的老人在不断地走近我的视线。他们的存在,使我的心灵也在不经意间受到一次次的磨击。虽然他们痛而艰难,却从不抱怨天,抱怨地,依然从容泰然,生活依旧。
每次经过他们身边,看到他们因病痛的折磨,憔悴,颓废却依然坚定的模样,肃然起敬的情绪总会油然而生,但同时也会有一种无法名状的痛在心头弥漫。让我深切地感受到:衰老,病痛,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但能够活着也是一件多么重要,多么令人振奋的事情!即使残缺了,坚定也会让他们的叹息变成挺拔的红松!
当我们面对着那些因病痛的折磨连吃饭,走路都成为严重障碍的老人时,我们是多么值得庆幸。庆幸我们还年轻,我们还健康。从而也应该有一种自渐形秽的感觉,那就是:有一天我们也会颓废变老,如今的自己为何不能变得再坚忍些,宽容些,豁达些,少犯些错误,少走些弯路。直到有一天,我们也垂垂老矣时,心里的遗憾也许会少很多。老也将巍然成一座挺拔的雕像,一簇永恒的风景!
车来了,上车后,从车窗里与母亲挥别。母亲佝偻的身影渐渐模糊,村子慢慢消失,一切都归隐在时光的流里……
文/雪逸幽谷
那天我去看父母,回来时母亲送我到坐车的地方。那里是车必经之路。
距离一点半的车还有二十多分钟,我便和母亲站在交叉路口的树下说话。母亲很唠叨,说着每次送我说的话。我应着,眼睛不住地打量着周围。深秋的稻子开始发黄,一块块稻田,在阳光下安静的铺展着,油画一般。
路边的几户人家,房子在宽阔的田园地头显得有点零零落落,像几只孤而失群的燕子。房子是那种简单的平房,火柴盒似的那种,没有什么新意,在农村很常见。如今的一些人不愿意生活在闭塞拥挤的村庄里,搬到村子的外围,在自家的田地里,宽阔的道路旁盖房子。一来落个清闲恬淡,视野开阔,二来便于照顾自家的庄稼。
车还没有影子,心里说不上急或者不急,身边有母亲,心中踏实的很。车就要来了,母亲说。我抬头,突见一位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晃地从远处向我们缓缓地走过来。
老人不过七十岁,但已形如枯槁。他每走一步似乎都很困难。一根半截木棍无规则地在地上捣着。近了,我才清楚的看到他拄拐杖的是右手,而左手大幅度地向上上翻卷着,那僵硬的程度似乎连微动一下,都会成为巨大的障碍。他是一个残疾的老人。
送闺女,她嫂子。他颤巍巍地站在母亲前面,咕哝着说。嗯,嗯,母亲回答。原来是他看见了母亲,是过来和她打招呼的。我看着老人苍老憔悴的面容。似曾相识,但一时竟想不起来是谁。他和母亲说了几句话,便又挪动着步子一步三晃地走开了。
等他走远,我问母亲,他是谁。母亲诧异地看着我。“你不认识他了?他不是你小时候邻居的三爷爷吗?”我恍悟。是那位非常能干的爷爷吗?母亲点点头。我终于记起了小时候的事。
那时我还在读着小学。因为家里人口众多,田地的数量也多的惊人。所以每个劳动季节都会成为我们兄弟姐妹几个最黑暗的一段日子。活儿多了,娇小体弱我就会一个劲儿地喊累,总在父母面前叫累叫屈。这时父母给予我最多的安慰便是,向邻居的那位三爷爷学,学他吃苦耐劳的精神。
那位三爷爷和父亲同年纪,只是辈份比父亲长,所以我们都喊他三爷爷。那时他在我年幼的心灵世界里就是一位劳动的楷模。他不同于一般的外形就足够证明这一点:高大健硕的身体,农民固有的本色皮肤,黝黑而发亮,充满着使不完的力量。一个人能干几个人的活儿,饭量也大的惊人,一个人能吃几个人的饭。难怪每次在我们劳累之时,他总能成为我们这个家庭劳动的典范,力的象征。
那时侯,这些东西对于我们来说太深刻了。以至于每到劳动的季节,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他。可后来的一段日子里,他家就不知搬哪去了,父母也未再和我们提到他,一切也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失去了印象。
时隔多年,昔日我眼中的“劳动楷模”,如今却变成了眼前的这般摸样!我不解,更难以接受!感叹岁月真是一把无情的双刃剑,竟一点一滴地把一个健硕有力的壮汉在恍然隔世间,变成了一个残疾无力的老人!
母亲告诉我,几年前他得了一种叫帕金森的怪病。因为他家里穷实在无法住院治疗,况且他自己也明白了这是自己的宿命,不想再给已岌岌可危的家庭雪上加霜了。他的身体就一拖再拖,加上长期病痛的折磨,所以才变成现在的样子,他的腿和手都在时间的流逝中,慢慢地残废,变形,每天只能靠乡村医生开得一些药丸来维持自己残余的生命。因为穷困,一家四口现在还住着两间窄小拥挤的小瓦房。两个儿子至今都没有娶到老婆,几年前都被迫出去做苦力挣钱了,以维持家用。一到忙季,几亩簿田也只能靠左邻右舍,七拼八凑的才能料理安妥。如今,他的日子平淡而艰苦,只有年轻时未花一分钱,从四川带来的老婆跟他相依为命。
听了母亲的叙述,我心里一阵难过。不为什么,只为老人的悲苦命运而喟叹。
不知怎的,近些年来,总有太多向他这样的老人在不断地走近我的视线。他们的存在,使我的心灵也在不经意间受到一次次的磨击。虽然他们痛而艰难,却从不抱怨天,抱怨地,依然从容泰然,生活依旧。
每次经过他们身边,看到他们因病痛的折磨,憔悴,颓废却依然坚定的模样,肃然起敬的情绪总会油然而生,但同时也会有一种无法名状的痛在心头弥漫。让我深切地感受到:衰老,病痛,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但能够活着也是一件多么重要,多么令人振奋的事情!即使残缺了,坚定也会让他们的叹息变成挺拔的红松!
当我们面对着那些因病痛的折磨连吃饭,走路都成为严重障碍的老人时,我们是多么值得庆幸。庆幸我们还年轻,我们还健康。从而也应该有一种自渐形秽的感觉,那就是:有一天我们也会颓废变老,如今的自己为何不能变得再坚忍些,宽容些,豁达些,少犯些错误,少走些弯路。直到有一天,我们也垂垂老矣时,心里的遗憾也许会少很多。老也将巍然成一座挺拔的雕像,一簇永恒的风景!
车来了,上车后,从车窗里与母亲挥别。母亲佝偻的身影渐渐模糊,村子慢慢消失,一切都归隐在时光的流里……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