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
2022-01-19叙事散文青葱岁月
第一次来这里,先报个到,我来啦——————回 家不过是6年没回乡,这次回来,我竟然迷路了,“家在哪儿?”我迷蒙地透过车窗四处张望着,感觉眼前的一街一景都是大不同。开出租车的师傅是个年轻人,他让我叫他小春,小春虽然笑我“少小离家老大回”,不……
第一次来这里,先报个到,我来啦——————
回 家
不过是6年没回乡,这次回来,我竟然迷路了,“家在哪儿?”我迷蒙地透过车窗四处张望着,感觉眼前的一街一景都是大不同。 开出租车的师傅是个年轻人,他让我叫他小春,小春虽然笑我“少小离家老大回”,不过还是细心地安慰我,别着急,再转转就会找到家的。 其实也算不上是“少小”离家,离开故乡的那一年我已经19岁,这15年来,一直在异乡讨生活,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算上这回也只有3次而已。 “为什么?”小春诧异。 路途遥远。这好像是最好的理由。从我现在工作的城市到故乡,将近8000里地。每每想到这个距离,就会不由得念叨起岳飞的《满江红》里的一句: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第一次回家,坐火车。近50个小时到北京,从北京再坐13个小时的火车才能到达座落于海边的那个小城。到家后的两三天,仍然会觉得耳边尽是咣当咣当的声音,走起路来也是一颠一颠的不稳当。 第二次回家,先还是打算坐火车,火车提速了,40个小时就可以到北京,但想想那折磨人的40个小时,终还是放弃了。改乘飞机,3个小时到北京。从北京到家再转火车,幸运的是,这段的火车也提速,缩短到10个小时。但还是累,再加上工作忙,就一直未归。 这次回家,让我很是欣喜,以前从北京到家只有一趟晚上10点的火车,现在已经有七八趟了,每个时段都有,随你选择。更喜的是,买的是张动车组的票,拿到票的时候还对动车没啥概念,直到列车乘务员真切地说,只要3个小时,我就可以到家了。那一刹那,真的是不相信自己的耳朵,遥远的故乡好像一下子近在眼前,触手可及。 只是,下了车后我就迷路了。动车到达的车站叫北站,是新建的,我上次回来的时候还没有呢。从北站到家要怎么走?不知道,便打了辆出租,于是就遇上了小春,把地址给他,以为10分钟后就可以给家人一个惊喜。 哪知受惊的是我。车窗外一排又一排的房子急速而过,那些高楼大厦完全不是记忆中的样子,怎么会呢,这里应该是农田啊?小春听了就又笑我,早就不是了,现在全都开发出来了。出租车跑了20多分钟,我们竟然还在城边上,可分明,我熟悉的故乡小城是可以用脚步丈量的。 那条我曾经走了无数次的红旗大街还是那么笔直,故乡虽小,但在异乡的时候我却时常将这里的街道拿出来炫耀——我们那儿,规划得可好,东西为街,南北为路,早晨站在路边往右看,可见红红的旭日在街的那头冉冉初升;傍晚的时候往左看,在街道的这头可见金黄的夕阳徐徐落下。 街道没改变,两侧却很不同,娱乐场所多了,大饭店、酒巴多了,街上的出租车全是清一色的桑塔那。 可是家却不见了。 我连说带比划地告诉小春,我家的后面有一大片芦苇地,那是我儿时的乐园,我们一群小孩子天天在那嬉戏,初春的季节芦苇地里会长出嫩嫩的蒲黄,那是最可口的食物,我们还在那里捉晴蜒,扑蚂蚱。 我说,我家的左边是一条堤坝,堤下的小河水四季不枯,冬天会见到海鸥在河上翩翩起舞,夏天这道堤坝就成了情人堤,是情侣们最喜欢的散步场所。 我说,我家的前面有一排小商店,其中最好吃的是卖大碗面的,面筋道,汤味美,份量足。一到吃饭的时间,经常桌子摆了一马路。 我说,我家门前的道路,是27年前整个片区修建的第一条水泥路, 那时我和母亲还有周边的邻居每天自发的给修路工送茶水。 可是,我的描述并没有让小春找到感觉,在他的记忆中,眼前的一切早就已是这个样子:那片可能是芦苇地的地方,一直是一家大型化工厂;那条情人堤,一直是条宽20余米的大路;那排小商店,被一家房地产商收购,如今成为湖滨小区,一期的20余幢新房已全部入住,二期的工程正在动工,几辆塔吊彻夜忙碌。 我的故乡,从一个荒芜的小城,历经30年蜕变,而今旧貌焕新颜,成了经济发达蒸蒸日上的化工城市,这成长的历史,带给离乡游子的是份莫名的感动。 楼前楼后地转了好久,我终于找到了被重重新楼包裹的家,原来的红砖墙涂成了粉色,楼侧的墙上贴着一张拆迁公告,到明年,这个片区的老楼被拆除后将盖起22楼的高层住宅小区,那时我的家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和小春告别,他执意不肯收我的车费,“回家就好”,他说。
===========================================
[ 本帖最后由 青葱岁月 于 2008-11-8 22:20 编辑 ]
回 家
不过是6年没回乡,这次回来,我竟然迷路了,“家在哪儿?”我迷蒙地透过车窗四处张望着,感觉眼前的一街一景都是大不同。 开出租车的师傅是个年轻人,他让我叫他小春,小春虽然笑我“少小离家老大回”,不过还是细心地安慰我,别着急,再转转就会找到家的。 其实也算不上是“少小”离家,离开故乡的那一年我已经19岁,这15年来,一直在异乡讨生活,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算上这回也只有3次而已。 “为什么?”小春诧异。 路途遥远。这好像是最好的理由。从我现在工作的城市到故乡,将近8000里地。每每想到这个距离,就会不由得念叨起岳飞的《满江红》里的一句: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第一次回家,坐火车。近50个小时到北京,从北京再坐13个小时的火车才能到达座落于海边的那个小城。到家后的两三天,仍然会觉得耳边尽是咣当咣当的声音,走起路来也是一颠一颠的不稳当。 第二次回家,先还是打算坐火车,火车提速了,40个小时就可以到北京,但想想那折磨人的40个小时,终还是放弃了。改乘飞机,3个小时到北京。从北京到家再转火车,幸运的是,这段的火车也提速,缩短到10个小时。但还是累,再加上工作忙,就一直未归。 这次回家,让我很是欣喜,以前从北京到家只有一趟晚上10点的火车,现在已经有七八趟了,每个时段都有,随你选择。更喜的是,买的是张动车组的票,拿到票的时候还对动车没啥概念,直到列车乘务员真切地说,只要3个小时,我就可以到家了。那一刹那,真的是不相信自己的耳朵,遥远的故乡好像一下子近在眼前,触手可及。 只是,下了车后我就迷路了。动车到达的车站叫北站,是新建的,我上次回来的时候还没有呢。从北站到家要怎么走?不知道,便打了辆出租,于是就遇上了小春,把地址给他,以为10分钟后就可以给家人一个惊喜。 哪知受惊的是我。车窗外一排又一排的房子急速而过,那些高楼大厦完全不是记忆中的样子,怎么会呢,这里应该是农田啊?小春听了就又笑我,早就不是了,现在全都开发出来了。出租车跑了20多分钟,我们竟然还在城边上,可分明,我熟悉的故乡小城是可以用脚步丈量的。 那条我曾经走了无数次的红旗大街还是那么笔直,故乡虽小,但在异乡的时候我却时常将这里的街道拿出来炫耀——我们那儿,规划得可好,东西为街,南北为路,早晨站在路边往右看,可见红红的旭日在街的那头冉冉初升;傍晚的时候往左看,在街道的这头可见金黄的夕阳徐徐落下。 街道没改变,两侧却很不同,娱乐场所多了,大饭店、酒巴多了,街上的出租车全是清一色的桑塔那。 可是家却不见了。 我连说带比划地告诉小春,我家的后面有一大片芦苇地,那是我儿时的乐园,我们一群小孩子天天在那嬉戏,初春的季节芦苇地里会长出嫩嫩的蒲黄,那是最可口的食物,我们还在那里捉晴蜒,扑蚂蚱。 我说,我家的左边是一条堤坝,堤下的小河水四季不枯,冬天会见到海鸥在河上翩翩起舞,夏天这道堤坝就成了情人堤,是情侣们最喜欢的散步场所。 我说,我家的前面有一排小商店,其中最好吃的是卖大碗面的,面筋道,汤味美,份量足。一到吃饭的时间,经常桌子摆了一马路。 我说,我家门前的道路,是27年前整个片区修建的第一条水泥路, 那时我和母亲还有周边的邻居每天自发的给修路工送茶水。 可是,我的描述并没有让小春找到感觉,在他的记忆中,眼前的一切早就已是这个样子:那片可能是芦苇地的地方,一直是一家大型化工厂;那条情人堤,一直是条宽20余米的大路;那排小商店,被一家房地产商收购,如今成为湖滨小区,一期的20余幢新房已全部入住,二期的工程正在动工,几辆塔吊彻夜忙碌。 我的故乡,从一个荒芜的小城,历经30年蜕变,而今旧貌焕新颜,成了经济发达蒸蒸日上的化工城市,这成长的历史,带给离乡游子的是份莫名的感动。 楼前楼后地转了好久,我终于找到了被重重新楼包裹的家,原来的红砖墙涂成了粉色,楼侧的墙上贴着一张拆迁公告,到明年,这个片区的老楼被拆除后将盖起22楼的高层住宅小区,那时我的家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和小春告别,他执意不肯收我的车费,“回家就好”,他说。
===========================================
[ 本帖最后由 青葱岁月 于 2008-11-8 22:20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