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杜甫,河南老乡
2022-01-19经典散文
[db:简介]
每次到成都,我都要去拜访一位河南老乡。他就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第一次到他的“府上”--杜甫草堂去拜访,是在春夏之交,第二次是大年初一,而这次是在隆冬季节。每次拜访,我不仅草堂踱步,看他的“三室一厅”,更多的是到他的后花园--浣花溪去留连忘返,细细揣摸杜甫当年在这里生活的具体情景,想象着一个中原人在蜀地的春夏秋冬、款款心曲。
“众筹”建草堂
杜甫是河南巩县人,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他的父亲杜闲做到“兖州司马”,相当于市委书记,他都不屑对人说。只说他的先祖晋代名将杜预如何文治武功,他的祖父杜审言如何诗文俱佳,官修文馆直学士,还有他的曾祖父也当过巩县县令,所以杜甫妥妥地一个标准的官N代。年轻时的杜甫过着“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的富裕生活,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理想。但35岁以后,所有的倒霉事都让他遇到了。长安蹭蹬10年,参加科举考试不中,求人引荐无果,最后靠自己的才华向唐玄宗献赋,才曲折婉转得到了华州司功参军这个小官官。接着就是全程经历了“安史之乱”,人民流离失所,还有关中大饥荒,他自己一家人沦为难民。所以在我的印象中,杜甫就是教科书上那个面黄肌瘦、整天忧国忧民,一脸苦兮兮的老头,因此心里不是多么喜欢。感觉他没有李白飘逸,没有王维的唯美,也没有高适的随意。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阅历的增多,我对杜甫的好感慢慢超过了其他人,感觉还是杜甫真实、靠谱,更符合我们常人从少到老一生的轨迹和况味。随着对杜甫的了解,我发现他还是一个非常幽默的人,不说早年浪迹长安时写的“饮中八仙歌”了,单就在建草堂这件事上,就足以表现了他的幽默、机智和灵活。
公元759年年底,48岁的杜甫拖家带口几经波折终于来到了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在成都尹裴冕的关照下,暂时居住在城西的浣花溪旁。初来乍到,吃饭没锅睡觉没窝,全靠亲朋好友接济。“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连在梓州当刺史的诗人高适也寄诗问候他。
第二年春天,浣花溪上春水初生,鸟语花香,面对这样好的景色,颠沛流离大半生的杜甫决定在这里盖房子安居。地皮有了,地点定了,然而钱呢?盖房子需要不少钱呢。于是,我们的诗圣杜甫先生的“众筹”之路就此开启。他把要盖房子的消息一发布出,在成都府当司马的表弟王十五第一个送上钱来。在《王十五司马弟出郭相访兼遗营草堂资》一诗中,诗人写道:
客里何迁次,江边正寂寥。
肯来寻一老,愁破是今朝。
忧我营茅栋,携钱过野桥。
他乡唯表弟,还往莫辞遥。
客居的处境是多么窘迫啊,独处江边没钱的心情是多么寂寥啊。还是表弟亲啊,不嫌弃我,担心我盖房缺少资金,就把钱送过来了。表弟啊,别怕路远,以后你要多来看我啊。
这诗写的文采飞扬,气韵轩昂。
一个名叫王录事的也答应送钱,但话撂出去了,久久不见拨款到位,杜甫就写了一首诗来催,在《王录事许修草堂资不到聊小诘》中,诗人写道:
为嗔王录事,不寄草堂赀。
昨属愁春雨,能忘欲漏时。
王录事,我很生你的气呀,答应给我修缮草堂的钱,怎么迟迟不见寄来呢?你不知道春雨来临,我住的地方怕漏雨吗?
一首催债的小诗,也写得如此理直气壮,俏皮幽默,也只有我们的杜甫先生了。一个不以索取为耻,一个不以嗔诘为怒,——真友人也。
到成都的第二年,760年,当生活遇到困难时,杜甫还通过别人给在彭州当刺史的高适写诗催救济,《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一绝》一诗中,他说:
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
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
我已经年过半百了,现在饥寒交迫,缺东少西。身为彭州刺史的你,啥时候才来救我困难?
也是写得直截了当,毫不客气。
本来嘛,杜甫千辛万苦来到成都,一是躲避战乱,二就是奔着他的亲朋好友来的啊,他们不接济谁接济?看看他在成都的“朋友圈”吧,先后有省、市领导裴冕、高适、严武,还有不少“县级干部”,韦班、何邕、徐卿、韦续、萧实、王十五等,非富即贵。
几个月以后,草堂初步建成,但草堂周围还没有树木花草啊,怎么办?有了,杜甫给萧县令写诗,讨要桃树苗。《萧八明府实处觅桃栽》一诗中,他写道:
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
河阳县里虽无数,濯锦江边未满园。
向您索求桃树苗100根,春前送到我所住的浣花村吧,反正我也没有车,你知道的。贵县的桃树多得数不胜数,我园子里却没有。
桃树栽上了,还得有竹。俗话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于是又写诗给朋友韦县令要。《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中,他写道:
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
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
您那边华美深邃的官署容我以后再去拜访吧,听说贵县的绵竹亭亭玉立。我的江边房前屋后却没有,能不能分我几丛苍翠?多多益善啊,老弟。
桃树有了,竹子也有了。桤木种他十亩,松树也得种,果树也要种。何县尉、韦班县尉、徐卿兄,等俺老杜写诗去讨。
就这样,杜甫以诗作札,讨了各种竹子树木,以营造小院。
不仅如此,他看到韦二明府家里的瓷碗好漂亮啊,想要,也写诗去讨:
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
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大邑烧的瓷碗又坚又轻,敲起来声如哀玉誉满锦城。听说您家里收藏的白碗赛过霜雪,赶快送我几个到茅屋呗。
挺逗的,看到此,我们仿佛看到,杜老头削瘦的脸上显示出调皮和无赖的神色,一个“老顽童”形象跃然纸上。没办法,谁让我们的诗圣杜甫有这么好的朋友呢,又谁让杜甫会写诗而朋友都那么爱才呢?
经过一番苦心营建,到第二年春末,草堂终于落成了,杜甫高兴无比,作诗《堂成》: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
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旁人错比杨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
一年后,好朋友严武来成都作官,在他的资助下,杜甫又把草堂进一步扩大规模,由“一室一厅”变为“三室一厅”外带小院。
依偎在锦江旁的草堂,桤林高密,风和雨畅,茂林修竹,凤尾森森,飞鸟结群,新燕衔泥,碧波荡漾,鸡鸣鸭语,一派农家景象。从此,杜甫有了短暂的安身之所。虽然也有朋友接济不着的时候,“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但比起安史之乱奔波逃亡路上时,还是好多了。
写诗变“画风”
来到好地方,自有好心情。草堂建起来了,围绕它的,整个就是一个植物园。如今到草堂和浣花溪漫步,香樟树,黄葛树,桂花树,垂叶榕,秋海棠,木芙蓉,山茶花,栀子花,春羽,各种竹子,繁繁复复,层层叠叠。走在这里,一个人,慢慢地,沉浸在遐想里,心非常静非常静。看花,观鸟,觅鱼,读一首一首的诗。湖水是静的,湖边的花草也是静的,有一刻我感觉时间好象也停止了。感叹杜甫他老人家,可真会选地方啊。成都西郊,一千多年前,这里该是很清寂的,“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嘛,很适宜人居。杜甫就是看中了这片净地,在这里建草堂,植花木。这里植物的那种绿,是乌绿,暗绿,蓬勃的绿,它绿到人心里,醉了人的魂。成都人生在福地,“温水煮蛙”,也不知道这里的好。只有我们大中原的杜甫先生来了,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写出成都的美来。
这其间,杜甫游览成都古迹,先主庙、武侯祠、司马相如琴台、武当山石镜等,还以平和宁静的心态,细心感受草堂周围的风物事理、居家日常、天伦之乐,创作诗歌240余首,成为杜甫诗歌中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杜甫的诗一改之前“沉郁顿挫”的风格,明显欢快明丽起来。
象幼儿园小朋友都会背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我们熟知的《江村》: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 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 微躯此外更何求?
时值初夏,浣花溪畔,江流曲折,水木清华,一派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诗人以《江村》为题,放笔咏怀,愉悦之情可以想见。
还有《春夜喜雨》,这是一首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千古名作。诗歌的开头用一个“好”字赞美“雨”, 接着用“知时节”将雨拟人化,赞扬它懂得在万物生长的春天降临: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烛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诗人在对春雨的描述之中,表现一种喜悦之情。
还有《江畔独步寻花(六)》: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心情好了,莺鸣都成了“自在娇莺”。”写战乱、饥荒、穷山恶水那是一种心态,写平静安详的田园之美,这又是一种不同的心态。
还有《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馀杯。
诗人纯朴的性格和好客的心情跃然纸上。精彩细腻,语态传神,表现了诚挚、真率的友情。
成都唤醒了杜甫沉睡的抒情的审美意识,让杜甫的人生,在悲苦之中多了几分明亮之色,多了几分生动之气。中年以后,最喜欢他的“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还有“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还有“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以及“风含翠筱娟娟静,雨裛红蕖冉冉香”等。
感谢历史,为我们留下了这些诗;也感谢草堂的“股东”们,是他们,让我们心疼惦念的那个诗圣杜甫,稍微过得好了一点。在这里,金戈铁马之声不闻了,苦难逃亡的人群不见了,国家的事也不用操心了,建功立业之心也消弥了一大半,你只想着种种树,栽栽花,锄锄草,作一个无用之人。
由于人事变迁,杜甫在成都实际上只待了三年零九个月。我一直为他在成都待的时间短而遗憾。等我在成都住过后,才知道,对于杜甫来说,三年半足够了。一生中有这么一个三年多,就够我们这位伟大诗人享受,体验了。他在成都写下的这些诗,也足够我们这些后人咀嚼了。
杜甫与成都:遇见的意义
人生有许多错过。错过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就当改写。错过一次机会,每每也会令人捶胸顿足。历史上也有许多伟大的遇见。当天宝三载(744),43岁的李白与32岁的杜甫在洛阳第一次握手言欢,中国文学史上“诗仙”与“诗圣”的交集,被后人比作中国4000年历史上的“日月同辉”,从此“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而杜甫与成都的“遇见”,也将产生光耀千秋的意义。
当代诗人向以鲜,在《当杜甫遇见成都》一文中这样写道:“如果成都没有杜甫的寓居岁月,成都的诗意将缺少一道壮丽的底色;如果杜甫没有经历成都的山川风物之美,那我们所看到的杜甫可能完全是另一副模样——除了悲苦,还是悲苦;除了绝望,还是绝望。”“所以,当杜甫遇见成都,当成都遇见杜甫,是互相的幸运。”是的,巴蜀这块大地,给予了杜甫很多东西,包括精神上、物质上、甚至是生活起居、习惯上的改变。 而杜甫,也毫不吝啬地赞美着成都,歌唱着成都——如同翠柳上的黄鹂,青天中的白鹭。后人凭借杜甫的史诗之笔,看见了生动的,鲜活的唐代成都;看见了花径和蓬门;看见了在“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的对照中,鱼儿在细雨里出没,燕子在微风中快乐翻飞;看见了一场好雨,看见了野径上的黑云,看见了江船上的渔火,还看见了黎明中的沾满雨露的花朵。我们还看见了唐代成都幕府中的梧桐、蜡炬、月色,看见了城外柏树森森的诸葛武侯祠堂;还看见了来自天地之间的锦江春色,看见了变幻古今的玉垒浮云,以及成都很多已遗失的市井风俗。
公元759年春天,四十八岁的杜甫,最后一次离开洛阳,沿着中原诗歌走廊向西,完成了崤函古道上最后一次西行。就在这次西征中,他写出了代表作“三吏”、“三别”这些“诗史”,也就是在这一年,他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西南漂泊之旅。他离开故乡深处,走向历史深处,沉郁的杜甫形象最终被补上了最重要的一块拼图。公元770年,杜甫在湖南岳阳的一艘残船上长眠。故乡依旧在,但故土一去不再回。
如今的杜甫草堂,早已是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成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成都市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几间草房,一个小院,60块钱的门票和故宫等价,但这并不妨碍绝大多数来到成都的人,都要欣欣然前去停驻一站。平日里川流不息,节假日更是摩肩接踵,人头攒动。它远比杜甫的生地河南巩义和逝地湖南耒阳声名显赫。在给成都带来滚滚财源的同时,杜甫草堂更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的膜拜之地。正如楹联上所书“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蟠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我来到杜甫草堂,更多的也是想从这位河南老乡身上寻找精神寄托,感受更多的与诗圣相同的人生况味。年龄愈增,感慨愈深。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唐代,59岁的杜甫即在困顿流浪中逝世了。一生飘泊,美好短暂。而我今年,正好也是59岁。
鲁迅先生曾评价杜甫说:“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是的,年少时的壮志凌云,中年时的折腾,蹭蹬,奔波劳碌,年老时的沧桑,悲苦,无能为力。这不是常人大多数的一生吗?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