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面作品81:乱弹秋
2022-01-19经典散文
[db:简介]
乱谈秋
今年四月构思一篇类似窦娥冤的短篇小说,酝酿场景的时候正走在小城的街道上,街道如五线谱,趴在上面的是片片黄树叶。六月飞雪或许没人相信,但这春天的落叶真真切切,东南风一刮,树枝桠上就纷纷扬扬地下。我决不会安排我的主人翁设下春天的这一幕萧败来验证冤屈。这景象发生在民国春天的概率,也不会比六月飞雪大——假如真有六月飞雪。肉身行进在小城的四月,灵魂却如鱼得水般游进了民国的秋天。秋天很长,很长,长到无边。无边落木萧萧下。忽而又东南风抬起我的裙子,侵入春的气息。小说继续,秋天继续,落叶,又落叶,五线谱有多长,落叶就有多长……忽而东南风。小说,落叶,东南风,于是秋的万般情状和万般滋味,怎一个秋字能够说清楚的!
季节愈来愈不分明,甚至混乱,不怨街边的长绿树多了,也不是所有的常绿树都在春天落叶。是气温高了。气温升高,季节里的生命征候不如常,紊乱。季节征候紊乱也与钱多有关,钱多了就要干反季节的事,就要消费高成本的反季节产品。追捧反季节产品、季节就来反季节产品,如此返祖一样周而复始,返着返着就不知有春夏秋冬了。古人管农历八月十五叫中秋,并定为节日,就是取八月是秋季的中间、15又是8月的中间之意。七月初秋九月暮秋。七八九又分别叫孟秋仲秋季秋。中秋节已经作为中国人民的一大佳节流传了下来。对照一下,看看现在的中秋佳节到了哪里了?虽然还是一年四季的历法,但现在的秋季是从阳历9月开头的,即农历8月是初秋,不是中秋。真是阴差阳错得不行了。
秋天不问到了哪里它终究还叫秋天。也叫金秋。金秋是农人的金秋,是庄稼成熟的金黄,是日进斗金的收获。但如今的商人也有金九银十,不仅金九银十,还研发了双十一,把个萧瑟悲凉的暮秋变成了商业收获的钻石月,都不知道他们日进多少,只见快递哥成了光棍节真正的光棍,一天24小时都在送快递,顾不上约会。秋天仿佛满地金子,大家都在抢,就连诗人也抢着出诗集,也不怕出了卖不掉赔钱。学生升学自不必说,现代历史上只有大约10年的时间不是秋天升学,而近年的升学景观,从招生方面更能能体现出热火朝天,从幼儿园到大学,各式标语旗帜广告牌热烈而奔放,各彰各的好,把9月渲染的跟双11似的。一些闲人呢,大概是看厌了月盈月亏,索性撇了一切去钓鱼,去河里钓锦鲤,去游秋,去找个对手杀一盘棋,杀个天昏地暗,杀个你死我活。或者什么都不做,就躲在树林子里头听鸟叫虫鸣……不热不冷的秋,真好。秋的好被人占尽,秋的不好也被人占尽;人的资源和兴致被秋占尽,人的泼皮和无赖也被秋占尽。谁不欠谁。
眼下,秋正高人正兴,秋高气爽,人兴气爽。可是历史上的秋不都是眼下这个样子的。小时候的秋后算账,逼得穷人走投无路,之后的计划生育罚款,也是在秋后罚,收的粮食罚光,不够再扒屋。不过到了这时候不会有人被逼得走投无路,他们全家开拨出去,跟政府打游击。他们天生丰富的游击战争经验,你罚,我跑。外面的世界很灿烂,活的好着呢。小时候见过的秋后算账,其实算个毛走投无路?比起旧中国的走投无路,简直不能叫走投无路。曾经读过一篇典妻的文章:秋后东家逼租,天灾欠收,拿不出交租的粮食,只好把妻子典给人家生孩子,生完喂奶一年,奶断了再回来。这才是走投无路。典妻是走投无路的路,生不如死的路。至于秋后问斩,是另一幅惨象,我四月构思的那篇小说里有完整的场景描写。旧中国的秋是农人的希望,是收割的衣食住行,是活命,一旦秋空了,便什么都没有了。
但旧中国的秋对读书写字的文人来说就不一样了,即使颗粒无收也能在汗水那里蹭得一首惨兮兮的小诗。陶渊明面对草盛豆苗稀,尽管经过了起早贪黑理荒秽的艰辛付出,也还是欣欣然作诗,作出来的诗搁今天,随便网上一挂都比在山下种一块豆值钱。且别论一个秋空了,纵是一个国没有了,李煜不也照样赋词一阙吗?现在有谁还记得南唐后主?流传千年的,是词人李煜的美名,倘是那时候制定了作品遗产法,再版转载都要钱的话,那李煜的后人还不人人都发财了?文人就是文人,用当今的话说,牛,也难怪自古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句子流传。文人何其高能,创造力何其高效,而且无需多少条件,一支笔一盏灯便可日以继夜夜以继日地写文章,写诗,寒暑不辍,风雪无挡,现在的文人也还是牛,几年前就有人如此这般地创收了上亿的书稿人民币。不是见钱眼开,拿钱说事儿,是怪钱成了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许多方面的事物功能不借助钱说不清楚,标钱好说话。文人又天生自带清高,胡适就被几请入政而不应。清高,秋天的天空也是,清明而高洁。
秋与文人有着不解的缘,秋到文人那里有说不出的味道和感觉。郁达夫在《古都的秋》里借了一些批评家的话: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的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的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和悲啼。他自己在1934年的仲秋时节写了北京当时的种种秋,歌颂秋天是一年之中的黄金季节。从那,故都的秋也成了达夫先生的秋。达夫先生在他的《故都的秋》里提到欧阳子的《秋声赋》。欧阳子是悲秋,硬凛的笔尖下一派摧败零落,感伤里带些金属冷兵的锐气,读来肃杀,末尾引申的哲思深奥,压抑而沉重,不像《古都的秋》情意浓浓。《古都的秋》颂秋惜秋的气息飘荡于通篇的字里行间,末了作者要用自己三分之二的生命挽住北国的秋天。张恨水的月下谈秋,则把秋谈的迂回曲折,小短句子铺在纸上,洋洋洒洒如一段秋雨,浸心浸肺,好凉一个秋!还有“塞下秋来风景异”这种戳人的感叹。文人与秋,真是秋水天长。
其实秋只应属于农人。秋是农人的,秋的收获全部是农人的,可是农人却偏偏不争气,硬是分了许多美好的部分给文人消受。
农人的收入也已经不全是秋的贡献了,他们已兼容并收了来自各行各业的工资。
秋,永远是农业的秋,秋收的意义永远是农业收获,而农业经营者已不全然是农业人了,也不全然依靠秋收生活了。
秋天不能漏掉八月十五赏月吃月饼。漏掉什么都可以,漏掉中秋节不可以。不过中秋节,秋天的意思就减去了大半。中秋节晚上赏月吃月饼是秋天里全中国人民最美的享受,也是最隆重的节日仪式。圆圆的月饼,一家人围在一起吃,表示阖家团圆,生活美满幸福。
也许是心理定式,总感觉中秋的月亮,比任何一天都亮,也总是在每年的这晚抬头看一看月亮,看看是不是真的和感觉的一样,比平时亮。这一天的月亮不仅感觉明亮,也感觉神秘,赏月,多是享受那种说不出的神秘感。嫦娥奔月、王母捣药、吴刚伐桂,就是先人赏月赏出来的神话故事。
八月桂花遍地香要感谢吴刚。大地上原本没有桂,吴刚在广寒宫伐桂不倒,又见人间缺桂,就折了桂枝送给人间。李白写“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想必那时候柴贵,搁现在,该写“持为伊人花”了。千百年来,每到秋天,桂花的香气就溢满了天上人间。
而秋,终究和明月相伴相随。
今年四月构思一篇类似窦娥冤的短篇小说,酝酿场景的时候正走在小城的街道上,街道如五线谱,趴在上面的是片片黄树叶。六月飞雪或许没人相信,但这春天的落叶真真切切,东南风一刮,树枝桠上就纷纷扬扬地下。我决不会安排我的主人翁设下春天的这一幕萧败来验证冤屈。这景象发生在民国春天的概率,也不会比六月飞雪大——假如真有六月飞雪。肉身行进在小城的四月,灵魂却如鱼得水般游进了民国的秋天。秋天很长,很长,长到无边。无边落木萧萧下。忽而又东南风抬起我的裙子,侵入春的气息。小说继续,秋天继续,落叶,又落叶,五线谱有多长,落叶就有多长……忽而东南风。小说,落叶,东南风,于是秋的万般情状和万般滋味,怎一个秋字能够说清楚的!
季节愈来愈不分明,甚至混乱,不怨街边的长绿树多了,也不是所有的常绿树都在春天落叶。是气温高了。气温升高,季节里的生命征候不如常,紊乱。季节征候紊乱也与钱多有关,钱多了就要干反季节的事,就要消费高成本的反季节产品。追捧反季节产品、季节就来反季节产品,如此返祖一样周而复始,返着返着就不知有春夏秋冬了。古人管农历八月十五叫中秋,并定为节日,就是取八月是秋季的中间、15又是8月的中间之意。七月初秋九月暮秋。七八九又分别叫孟秋仲秋季秋。中秋节已经作为中国人民的一大佳节流传了下来。对照一下,看看现在的中秋佳节到了哪里了?虽然还是一年四季的历法,但现在的秋季是从阳历9月开头的,即农历8月是初秋,不是中秋。真是阴差阳错得不行了。
秋天不问到了哪里它终究还叫秋天。也叫金秋。金秋是农人的金秋,是庄稼成熟的金黄,是日进斗金的收获。但如今的商人也有金九银十,不仅金九银十,还研发了双十一,把个萧瑟悲凉的暮秋变成了商业收获的钻石月,都不知道他们日进多少,只见快递哥成了光棍节真正的光棍,一天24小时都在送快递,顾不上约会。秋天仿佛满地金子,大家都在抢,就连诗人也抢着出诗集,也不怕出了卖不掉赔钱。学生升学自不必说,现代历史上只有大约10年的时间不是秋天升学,而近年的升学景观,从招生方面更能能体现出热火朝天,从幼儿园到大学,各式标语旗帜广告牌热烈而奔放,各彰各的好,把9月渲染的跟双11似的。一些闲人呢,大概是看厌了月盈月亏,索性撇了一切去钓鱼,去河里钓锦鲤,去游秋,去找个对手杀一盘棋,杀个天昏地暗,杀个你死我活。或者什么都不做,就躲在树林子里头听鸟叫虫鸣……不热不冷的秋,真好。秋的好被人占尽,秋的不好也被人占尽;人的资源和兴致被秋占尽,人的泼皮和无赖也被秋占尽。谁不欠谁。
眼下,秋正高人正兴,秋高气爽,人兴气爽。可是历史上的秋不都是眼下这个样子的。小时候的秋后算账,逼得穷人走投无路,之后的计划生育罚款,也是在秋后罚,收的粮食罚光,不够再扒屋。不过到了这时候不会有人被逼得走投无路,他们全家开拨出去,跟政府打游击。他们天生丰富的游击战争经验,你罚,我跑。外面的世界很灿烂,活的好着呢。小时候见过的秋后算账,其实算个毛走投无路?比起旧中国的走投无路,简直不能叫走投无路。曾经读过一篇典妻的文章:秋后东家逼租,天灾欠收,拿不出交租的粮食,只好把妻子典给人家生孩子,生完喂奶一年,奶断了再回来。这才是走投无路。典妻是走投无路的路,生不如死的路。至于秋后问斩,是另一幅惨象,我四月构思的那篇小说里有完整的场景描写。旧中国的秋是农人的希望,是收割的衣食住行,是活命,一旦秋空了,便什么都没有了。
但旧中国的秋对读书写字的文人来说就不一样了,即使颗粒无收也能在汗水那里蹭得一首惨兮兮的小诗。陶渊明面对草盛豆苗稀,尽管经过了起早贪黑理荒秽的艰辛付出,也还是欣欣然作诗,作出来的诗搁今天,随便网上一挂都比在山下种一块豆值钱。且别论一个秋空了,纵是一个国没有了,李煜不也照样赋词一阙吗?现在有谁还记得南唐后主?流传千年的,是词人李煜的美名,倘是那时候制定了作品遗产法,再版转载都要钱的话,那李煜的后人还不人人都发财了?文人就是文人,用当今的话说,牛,也难怪自古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句子流传。文人何其高能,创造力何其高效,而且无需多少条件,一支笔一盏灯便可日以继夜夜以继日地写文章,写诗,寒暑不辍,风雪无挡,现在的文人也还是牛,几年前就有人如此这般地创收了上亿的书稿人民币。不是见钱眼开,拿钱说事儿,是怪钱成了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许多方面的事物功能不借助钱说不清楚,标钱好说话。文人又天生自带清高,胡适就被几请入政而不应。清高,秋天的天空也是,清明而高洁。
秋与文人有着不解的缘,秋到文人那里有说不出的味道和感觉。郁达夫在《古都的秋》里借了一些批评家的话: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的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的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和悲啼。他自己在1934年的仲秋时节写了北京当时的种种秋,歌颂秋天是一年之中的黄金季节。从那,故都的秋也成了达夫先生的秋。达夫先生在他的《故都的秋》里提到欧阳子的《秋声赋》。欧阳子是悲秋,硬凛的笔尖下一派摧败零落,感伤里带些金属冷兵的锐气,读来肃杀,末尾引申的哲思深奥,压抑而沉重,不像《古都的秋》情意浓浓。《古都的秋》颂秋惜秋的气息飘荡于通篇的字里行间,末了作者要用自己三分之二的生命挽住北国的秋天。张恨水的月下谈秋,则把秋谈的迂回曲折,小短句子铺在纸上,洋洋洒洒如一段秋雨,浸心浸肺,好凉一个秋!还有“塞下秋来风景异”这种戳人的感叹。文人与秋,真是秋水天长。
其实秋只应属于农人。秋是农人的,秋的收获全部是农人的,可是农人却偏偏不争气,硬是分了许多美好的部分给文人消受。
农人的收入也已经不全是秋的贡献了,他们已兼容并收了来自各行各业的工资。
秋,永远是农业的秋,秋收的意义永远是农业收获,而农业经营者已不全然是农业人了,也不全然依靠秋收生活了。
秋天不能漏掉八月十五赏月吃月饼。漏掉什么都可以,漏掉中秋节不可以。不过中秋节,秋天的意思就减去了大半。中秋节晚上赏月吃月饼是秋天里全中国人民最美的享受,也是最隆重的节日仪式。圆圆的月饼,一家人围在一起吃,表示阖家团圆,生活美满幸福。
也许是心理定式,总感觉中秋的月亮,比任何一天都亮,也总是在每年的这晚抬头看一看月亮,看看是不是真的和感觉的一样,比平时亮。这一天的月亮不仅感觉明亮,也感觉神秘,赏月,多是享受那种说不出的神秘感。嫦娥奔月、王母捣药、吴刚伐桂,就是先人赏月赏出来的神话故事。
八月桂花遍地香要感谢吴刚。大地上原本没有桂,吴刚在广寒宫伐桂不倒,又见人间缺桂,就折了桂枝送给人间。李白写“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想必那时候柴贵,搁现在,该写“持为伊人花”了。千百年来,每到秋天,桂花的香气就溢满了天上人间。
而秋,终究和明月相伴相随。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