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聆听圆明园

2022-01-20叙事散文何足道哉
聆听圆明园每一次进京办事,总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即便如此,还是陆陆续续游览了一些名胜古迹。故宫,八达岭长城,颐和园等自然不必说,就连那长眠着明代皇帝的十三陵也去过多次。细想起来,还真得没有去过圆明园。每一次来京,甚至就从没想过要去圆明园去……
  聆听圆明园
  每一次进京办事,总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即便如此,还是陆陆续续游览了一些名胜古迹。故宫,八达岭长城,颐和园等自然不必说,就连那长眠着明代皇帝的十三陵也去过多次。细想起来,还真得没有去过圆明园。每一次来京,甚至就从没想过要去圆明园去看一看。什么原因,自己似乎也说不清楚。是因为故宫也好,长城也好,都代表着中国曾经的辉煌与荣耀,身处其间就会有许多的怀想与憧憬。就连那长眠着明朝十几个皇帝的十三陵,也是一段辉煌历史的记忆,让人一边追怀一边感叹。唯独那圆明园,就像是中华民族的一道伤口,久久难以愈合,时时渗出鲜血来。每每提及,总会有一种悲伤与屈辱,让人无法释怀。不愿意去想,不愿意去面对,是内心深处不愿意一睹那曾经的屈辱吗?
  我不知道。
  走近圆明园,一种独有的苍凉与悲怆,扑面而来。我们的步履沉重、迟缓了。没有了往常那种冲动与喜悦。
  树木萧疏了,落叶在秋风里飘零。萋萋荒草轻抚那些残缺的石刻与石块,四下里蔓延,从眼前一直到更加深远的残垣断壁间。层层叠叠的乱石,横七竖八的断壁,或方或圆或大或小随处可见,叠加着岁月也累积着沉重。那几根高高耸立的石柱,一身的沧桑和伤痕,在秋风里站立着,不肯倒下。几只乌鸦,在残破的乱石残柱间“哇哇”乱叫,一会儿就隐没于远处的秋树里面了。大大小小的残石断壁,在荒草间静卧着,沉默不语。百十年间,它们似乎已经见惯了秋风秋月独去来,见惯了乱石断壁空寂寥,见惯了三三两两的人,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
  我想,每一个中国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圆明园的。像我们这些从未到过圆明园的人,也是知道圆明园的历史,知道圆明园的今天的。总会熟悉那些躺着或站着的石雕、石柱,总会想起那一场曾经熊熊燃烧的大火,那些丧生火海的冤魂和訇然倒下的精美建筑。然而,当你置身于这累累乱石碎瓦的废墟时,萧索的秋风携落叶扑面而来,那么多的残损的石柱、墙壁,废廊颓道当风而立,所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还是不一样。
  一阵秋风袭来,那些长长短短的石柱,就发出一种凄厉的啸声,久久不曾消散。我们在废墟里面,像是几根短小的石柱,静静伫立。
  “大水法”就在我们面前。我们站在不远处的残石上,凝视着。看那棱角分明的雕刻,俊朗饱满的图案,那残缺却不坍塌、不颓败的拱形门廊,百十年间,就这样屹立着。是想留一个历史的门口,让那曾经的记忆,有一个出口;让那未来的思绪,有一个可以一边记忆一边疗伤的入口吗?
  废墟里的每一个石柱,就是这样以一种残缺的方式站立着,以一种凝固的方式残缺着,以一种残缺的凝固将岁月封存。似乎在告诉世人,你来与不来,我就在这里;你看与不看,我也在这里;你愿不愿意,我已经伤痕累累。一块一块深陷尘埃或者叠压在一起的残石断柱,散乱在“大水法”的脚下,就像被风吹乱了的记忆,无法连缀。秋草蔓延过来,有的已经枯黄,有的还绿着,在裸露的黄土间或者乱石的缝隙里,温暖着坚硬、冰冷的石块。这些野草,黄了又青,青了又黄。年年岁岁荣荣枯枯,不知道在这里陪伴了这一片废墟多少年。或许,它们就是以这样的形式,告诉前来拜祭的人们,这里,这废墟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石一柱,从来没有沉睡,即便遍体鳞伤,依然气息绵长。
  有人说,建筑是有灵魂的。我相信,圆明园里面的每一块石块,每一根廊柱,每一座雕塑都不会消弭于尘埃中。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毁于刀兵战火的园林景观,比较著名又让人痛惜的,似乎有那么两处。一处是阿房宫,另一处就是这圆明园了。或许是因为年代久远的缘故,或许是因为人们只是从文字里见识了几千年前的阿房宫而没有身处其间一睹其风采,又或许是那阿房宫毕竟是因为两军对垒而毁于自己人之手。所以,国人特别是在现代人的心目中,阿房宫“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结局,并没有那么让人耿耿于怀,寝食难忘。而眼前的残垣断壁,无边的衰草,却让人忍不住悲从心来,泪眼婆娑。这就是爱国情怀吗?
  《荀子•礼论》中说:“过故乡,则必徘徊焉,鸣号焉,踯躅焉,踟蹰焉,然后能去之。”这圆明园一片废墟,虽非是谁的故乡,但是,此时的心境,竟然与荀子过故乡时的心情是如此相似,是“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吧。
  我们这些人,早已经过了热血澎湃的年纪,也不曾有过壮怀激烈的豪情壮志。可是,行走在荒草乱石中间,还是感受到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萧索与悲凉。一种深重的屈辱之情,从心底涌上来,面对一片废墟,却是无语凝噎。
  家人的屈辱,感同身受。民族的屈辱,我们又何尝不是感同身受呢。
  有人说,国家强盛了,可以重现圆明园昔日之风采了。就像范仲淹在他的《岳阳楼记》所记述的那样:“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可以重修,以彰显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景象。圆明园如果重修了,曾经的废墟里面一块块残石,一根根断柱,一座座被斩首的雕像,那一段惨痛的记忆,都会被修复,被掩盖了吗?
  夕阳的余晖泼洒过来,那些站立或跌落尘埃的石块、石柱,还有远处静默的秋树,近处枯萎的野草,都被涂抹上一层橘红色,朦朦胧胧,恍如隔世了。天地一片寂寥。徘徊其间,我分明感觉到那些站着,卧着的断壁残垣,在不停叩问。向飘忽的风,凋零的叶片,向着苍茫的大地和邈远的天空,向着我们这些来来去去的人们叩问。那些强盗为什么会千里万里而来,杀人放火,毁坏人家的家园。不知道,我们这一代人,或是以后的一代,或几代人,能否给这废墟里那些残垣断壁一个明确的答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