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芨芨
2022-01-20叙事散文荒漠逸行者
一个人在世上行走,注定要与某种草木解下不解之缘的。要不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怎么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抑或是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呢?屈原喜欢兰花,陶渊明喜欢菊花,郑板桥喜欢竹子……所以,大凡草木总是和人的秉性相辅相成。从自然层面和精神……
一个人在世上行走,注定要与某种草木解下不解之缘的。要不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怎么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抑或是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呢?屈原喜欢兰花,陶渊明喜欢菊花,郑板桥喜欢竹子……所以,大凡草木总是和人的秉性相辅相成。从自然层面和精神层面观照,好多人都会有某种草木作为他的精神支柱的。我父亲也是一样,之所以要写他与芨芨草的渊源,是因为他的生命之中,贯穿着芨芨草,一生几乎没有离开过芨芨草。芨芨草是父亲生命的支撑,更是父亲秉性的象征。不过,父亲可不是读书人,喜欢芨芨草是为了借物抒情,而是因为芨芨草是他大半生的经济依赖,也是他希望的依托。
芨芨草在我们这里,可以说是最常见的草,漫山遍野,沟岔崖畔,到处都有它的存在。每年春天来临的时候——这里真正意义的春天其实到了夏初,它率先从泥土里甚至石头缝隙中顶出嫩芽。尤其是冬天被火烧过的草地上,它发芽更早,生长最快,从这一点来说,也许白居易看见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原上草,本来就是芨芨草吧!人们说芨芨草的数量词往往是一墩,是因为它枝叶稠密密,紧紧围抱,牢牢扎根在土地中,即使冬天干枯,也不容易毁坏,对于保持植被水土,作用很大。芨芨草只要发了芽,很快,那些嫩绿的叶子就会从去年的枯草丛中脱颖而出。一墩一墩的芨芨草便哨兵一样守护着原野。夏天过后,芨芨草的茎秆慢慢成长,一直到两三尺高,甚至更高。一墩芨芨草,茎秆也是很稠密的。秋天扬花结穗之后,草籽被风吹落,哪怕到了冬天,茎秆仍然挺立,笔直,柔韧,人们把茎秆拔下,编背篼、炕席,栽扫帚,搓草绳,用处可多了。
我不知道父亲怎么和芨芨结下不解之缘的。朦朦胧胧记得,在我们很小时候,大冬天天还没亮,父亲就起来,喝几碗熬得紫黑的酽茶,吃几块馒头或是一碗炒面,就进山了。中午背着一大捆芨芨回来。傍晚去河里,把那捆芨芨浸泡到河水中,上面压一块大石头,防止芨芨被水冲走。第二天,再把结满冰碴的湿漉漉的芨芨从河里捞回来,晚饭后,在昏黄的煤油灯下,开始编背篼、席笆。有时候也搓绳、栽扫帚,不过那不需要浸泡的。现在想起来,就从冰冷的河水中捞芨芨,还要背到家里,自己都觉得浑身冰凉刺骨,但父亲却做了一辈子。
童年生活是温馨的,也是灰色的。在我逐渐成长的过程中,我慢慢感觉到父亲已经离不开芨芨,芨芨已经融入他的生命和血液之中。这种人与草木的相遇融合,最初不是因为人的秉性之中天然的情愫和爱好,而是生命对人的强加,除此之外,你别无选择,只有被动无奈的接受。比如,就拿父亲每天尤其是农闲时节,哪怕是大雪纷飞的冬天,都要进山甚至到松山一去十天半月拔芨芨,父亲离不开芨芨,是因为他心中坚不可摧的信念是要供我们读书。那时候,村子里绝大多数孩子的读书,都是放羊式的,也就是家长从没想过你念书怎么样,学到了什么没,几乎不过问;甚至于你某一天打算不读书了,家长也只是稍作劝勉,若你执意退学,那就随你。但父亲和别人不一样,自从我们从第一个拼音字母第一个数字开始,每天总是询问,勉励,八九年如一日,在他心中,闪烁着一盏不灭的明灯,那就是要我们能够在读书的路上,走得更远,至少能考上中专,最好是上了大学。正是因为对待孩子的读书,他比别人有更明确的目标更长远的追求,这也意味着他要比别人付出百倍的努力和艰辛。因为读书是要花钱的,但那时候谁都靠几亩薄田填饱肚子,经济收入来源少,有的人只要孩子不读书少花冤枉钱,他还巴不得呢。农闲时节,他们在村子里转悠闲谝,大雪天他们在热炕头睡觉,父亲就要为他的执着付出代价,奔波在漫山遍野。拔芨芨是无奈的也是唯一的选择,编背篼席笆,捎带一些成捆的芨芨,拉倒外面没有芨芨的地方卖了,换些粮食或者钱,也算是有些微薄的收入。当然,这种收入,要供几个孩子读书,就算是终年不懈努力,有时候也会捉禁见肘的,还要向别人借贷。
善良的乡亲们,在被父亲的艰辛和执着打动的同时,也会劝父亲何苦如此,但父亲从未动摇过。他那时候多次给我们说,某某人有见识,预言我们会读书有所成绩的,所以他才会吃准了供我们读书,哪怕做芨芨活再苦再累,他也能够坚持。这样,直到我们参加工作,父亲也没放弃过。就是我们刚参加工作的前几年,他还在一如既往,继续拔芨芨贴补家用,因为那时候我们微薄的工资连自己都无法养活,怎么能养活父母呢?当我们牢骚满腹或者意志消沉的时候,父亲总是笑着说,现在你们工作了,总比以前好多了。再说了,现在国家经济不发达,但过几年肯定会好起来,那时候你们的工资自然也就高了。现在想起,所谓的高人语言,也许是父亲从三国、水浒之类的古书中受到启示,用带有神秘色彩的语言,来坚定我们自己不凡的信念,激励我们力求上进的决心。父亲的良苦用心自编自导的预言,何尝不是对自己信念的支撑呢?
芨芨草的叶子,可是喂养牲口的上好饲料,所以大家割了去喂养牲口。大多人只割草不割茎秆,也就是我们说的芨芨,但也有懒惰的人,为了尽快割满自己的草袋子或者背篼,总是连芨芨一块割下,滥竽充数,每当看见被割得光秃秃的芨芨墩,父亲总是很心疼,埋怨那些人糟蹋芨芨。有时候,父亲拔芨芨的时候,会带着我们。父亲总是一下一下,揽过一股芨芨,用力一提,一把芨芨就下来了。我们也试着拔,却连一根都拔不下来,我们感叹父亲的力气大,父亲却笑着说,你坠到芨芨上打秋千呢,你那手,是握钢笔的,不是拔芨芨的。说这话的时候,他的眼里总是充满慈爱和期盼!我们便一边玩耍,一边把父亲拔下来的芨芨收拢在一起,算是多少减轻父亲一些来回奔跑之苦。父亲也会在拔芨芨的过程中,给我们讲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激励我们要好好读书。要是我们感觉寒冷,他就会点燃一墩芨芨,让我们烤火,自己却不停下来烤一烤!
父亲靠芨芨养活一家,供我们读书,是受罪的活,是自讨苦吃,但他从未自卑过。比如,冬天早上,他从山上拔芨芨回来,午饭后,从河里捞芨芨,到村口磨坊前,人们叫做“杠台”的地方。别人只是优哉游哉地闲谝、晒太阳,父亲却坐在石头上陪大家聊天,凑着热闹,手里却忙个不停,编背篼席笆。等到日落西山,大伙尽兴而归的时候,他的一个或者一个半背篼也就成功了。好在大家对他也没有歧视,端详着父亲的作品,摸一摸试一试,都夸他的背篼质量好。好多人还喜欢听他讲三国水浒之类的故事,在听他讲故事的时候,也有人帮着他编一个。
晚饭过后,冬夜漫漫,没电视之类的文娱节目,好多人就要串门聊天。父亲几乎从不串门,呆在家里还要赶着自己的活计。和他关系好的人,几乎每天都要到我家串门,父亲大大方方地招呼他们喝茶、抽烟,陪他们聊天,给他们说书,自己坐在地上或者炕沿上,手中自然还是他的芨芨和背篼。客人也不觉得难为情,反倒是其乐融融,陪着父亲,或者帮父亲编背篼。有时候,他们也要情景教育,鼓励我们不要忘记父母的良苦用心,争取读书有个好的出路。
有一年冬天,不知什么时候,一截折断的芨芨,穿过父亲的手掌心,插在肉里面,不知道父亲双手老茧没感觉疼痛还是忙得没顾上拔出,这颗刺就长在他手上了,直到被人无意发现,已经拔不出了。这件事在村子里流传开来,大家感叹父亲的坚强,也唏嘘于父亲的艰辛,我大伯更是心疼得不得了,等我放寒假回家时,专门把我叫去,给我讲述这件事,做了大半夜的思想教育。我知道,这截长在父亲体内的芨芨,已经融入父亲血肉之中,成了父亲生命的一部分,更是父亲生命的象征了!
芨芨草,生长在贫瘠的土地上,却把养料和绿色奉献出来,它傲然挺立,宁折不弯,历经风霜雨雪的洗礼,却更加坚韧顽强;它所求甚少,奉献却多;父亲一生的每一个足迹中,都生长着一簇茂密的芨芨草;父亲每一天的日子,都是一捆一捆的芨芨草编织的;父亲的背篼,沉甸甸地装载着他一生的荣光和挣扎,也装载着我们一生的幸福和愧疚!芨芨草,是父亲的生命,是父亲的化身!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