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武隆之美

2022-01-20抒情散文刘彦林
到达武隆时,天公颇有成人之美——淅淅沥沥下的雨骤然而停,天幕上析出的一抹阳光从云雾中洒下来。大巴车载着我们,行进于缠绕在大山腰际的公路上,左一盘,右一绕,辗转来到了仙女山的山巅。进入景区大门,又换乘观光小火车,一路奔跑来到“大草原”。据说,……

  到达武隆时,天公颇有成人之美——淅淅沥沥下的雨骤然而停,天幕上析出的一抹阳光从云雾中洒下来。   大巴车载着我们,行进于缠绕在大山腰际的公路上,左一盘,右一绕,辗转来到了仙女山的山巅。进入景区大门,又换乘观光小火车,一路奔跑来到“大草原”。据说,“大草原”是仙女山森林公园的“核心”,面积约一万多亩。由于海拔高,气温低,我很意外地看到,高大的树木枝叶上,还残存着没有融化的积雪。山上雾气浓重,湿气腾腾,冷意沁骨,空气中也盛满了丰沛的水,似乎能拧出半碗水来,真有“入云深处亦沾衣”的感觉。   沿着修建在草地上的木栈道行走,我们一边左顾右盼,一边兴致勃然地对着远处随意拍照。仙女山如一幅水墨画,一点点地呈现出妩媚和娇姿。眼前,高山与草甸相互依存;身后,树木与碧草相互凝目;左边,一条栈道伸向丛林深处;右边,一条石板路蜿蜒隐身雾中。这种景观,在南方颇为少见,也许是上苍的偏爱,从祖国北疆裁剪了一方草原,借助神力挪移安置至此,因为有点超乎寻常,被誉为“南国第一牧场”。在这里,山丘,林地,灌木,草甸,既相互包容,又互相谦让,才造就了这里的绝美。一进入仙女山的怀抱,感到最不够用的是眼睛,目光装不下的景致,只好用相机去定格,尽管能记住的恐怕不足万分之一,我们还是不厌其烦地凝目、远眺和回眸,在脚步快速移动的过程中,想带走仙女山更多的美色。   虽然不愿离开,但时间不会停下来等待,只好带着诸多不舍的情绪,继续前行,把更多的图景储存在脑海……   没想到,我们来到被誉为“世界遗产”的景区——龙水峡地缝——这里才是武隆“拳头级”的景观。在2007年的世界遗产大会上,武隆的喀斯特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的组成部分,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据说,“龙水峡地缝”是深切型峡谷杰出的代表,还是燕山期第二幕(距今1.4—0.7亿年)造山运动形成的一条裂缝,堪称岩溶地质的一处奇观。既然这样神奇,那么,仙女山大草原就“稍逊风骚”了。有幸赏览,倍感荣幸。   龙水峡长5千米,但游程不到二分之一;谷深约200—350米,最窄处不足1米。一路上所见,除了稀少的植被,更多的是飞瀑、流泉、急流、深潭;栈道贯穿,顺着山崖,曲折回转,蜿蜒伸展;俯瞰谷底,深邃而幽深;深入谷中,但见老树藤萝盘绕,泉水流瀑挂壁;下到谷底,两边刀壁耸峙,山崖万仞,仰头只见蓝天一线,给人规模宏大和气势磅礴之感。峡谷内,多有巨型洞窟,洞中发育有绝壁、涡穴、裂点、浅滩、崩塌石、壁流石等多种地质遗迹。水清澈如玉,瀑布垂落如帘,深潭碧水,盈满旋转,令人神往心醉。   我们踩踏着石阶,一路寻寻觅觅,深入到峡谷底部,仿若置身另一个世界。抬头望天,仅能看见峡谷那么大的一块蓝天。四周的山崖,多为灰白色,与树木的碧绿形成了鲜明的色差。谷底皆是高耸的陡崖,似乎是天兵天将的利斧砍削而成。那些天然形成的石洞,更加显示出大自然的神秘,尤其是凹陷下去的部分,既没有水的浸泡和冲刷,也没有人力的刻意掏挖和雕凿,恐怕只有过往的风鼓足勇气闯进去过,可是,再强势到肆无忌惮的风,也要挥霍掉多少个世纪的时光,才能对坚硬如铁的山崖掏挖出这般的景观呢?令我心生疑虑的是,假若相信风真有这种难以估量的臂力和意志,那么,它掏挖下来的碎石、末屑和尘埃又堆在了哪里呢?至此,只能相信神灵的力量,在那么灵光一闪的瞬间,给武隆造就了这份巨大的“不动产”!   虽然游程不算长,但沿途的山崖、瀑布、深潭、巨石和溪流,不经意间显露出来的“庐山真面目”,却让从这个里走过的每一位游人,在仰望、俯首、正视、斜瞥之间,于脑海中留存下诸多的美的图画。在清幽中随意穿行,聆听不到鸟的啼鸣,感不到风的吹拂,山岚也隐身匿形,把一处宁静的世界恩赐于人。从各处慕名而来的“闯入者”,带走的只有一帧帧堪称绝美的图景,留下的却是赞不绝口的叹服和发自心底的流连。可以肯定,即使技艺再高超的画家,也难以描绘出能够承载全部美景的长卷;即使再杰出的摄影师,也难以没有遗憾地定格下所有的精彩。只能在眼睛与心灵的配合下,记住更多的细部,当作旅行的珍贵纪念。最终,只能把“有缘再来”的念头,如一枚种粒点播在心田的沃土之中。   没想到的是,次日游览的另一处景区,让我对武隆的喜爱又增加了几分。因为,这里是武隆喀斯特地貌的又一处景观——天生三桥。从入口步行到一块平坦处,一行人排队等候下行的电梯。由于山崖陡直,难以开通人行通道。武隆人借科技之力,用电梯把游人送至谷底。或许是“声名鹊起”的缘故,游人络绎不绝而来,我们最少也等候了半个多小时。我们走出电梯后,顺着一尺来宽的山间栈道,对这个生态旅游示范区进行了仔细的观赏。   从巨大的山洞里行走,两侧的石崖高耸,头顶上为拱形穹顶,前方则可以望见山洞外明朗的天空和石门边沿裁剪出的景观。来到谷底,再回头去望,右侧的山崖也是一处中空的去处,透光的部分恰似一枚弯钩似的上弦月。我们争相站在正前方拍照,取景框里的人则如从月亮上下来的仙客。当看到景区示意图,才知道这里就是“三桥”之一的天龙桥。站在远处去看,真像一条威武的天龙在山巅之上盘踞,或横卧。   我们身处的谷底,是“天龙天坑”,四周壁立万仞,山崖冷峻,左看,右看,全是清一色的喀斯特地貌。然而,“天坑”内却极为平坦,少说也有上千亩土地那么宽阔。让我深感意外的是,武隆人修建了一处和四合院可以媲美的建筑,似古寨,如客栈,命名为“天福官驿”,高大气派,色调仿古,雕梁画栋,见出精美,使我对武隆人的远见和卓识顿生佩服。当看到门外的一方石头上刻着“《满城尽带黄金甲》唯一外景拍摄地”时,才知道张艺谋导演的这部电影中的外景地,原来“藏在深闺人未识”的武隆“天坑”中。还有,比这更大的惊喜呢!转过一个山弯,发现游人兴致勃勃地围着一个巨型“变形金刚”在争抢着拍照,近前才揭开谜底——原来,此处还是小孩们热追的电视剧《变形金刚4》的外景拍摄地之一。至此,我突然对武隆人守着“天坑”这块风水宝地心生羡慕。地处乌江之畔的武隆,原本地处偏僻,交通闭塞,发展滞后,却依托旅游这一朝阳产业,创造了生活蒸蒸日上的前景!   第二座桥是“青龙桥”。给我的新奇感是,人并非在桥上走过,而是从桥洞里穿越。人在桥下走,桥在山巅之上;山崖做桥墩,桥面在云端。太阳没有出来时,云雾紧贴着山头移动,不就是从桥上款款而来的吗?如果只是简单的石洞也就罢了,奇就奇在桥洞内还暗藏着玄机!山谷弯转,路若蛇行,从石洞里投过来的亮光,起初小似一把匕首,再近些,又似一把腰刀,更近些再看。啊呀!我不由惊呼起来——那不就是一把亮光闪闪的大马刀吗?更奇妙的是,前方恰有一个半亩见方的池塘,把“刀”倒影在水面上,形成了“大刀倒影”的景观,而且,那把刀更像关羽的兵器青龙偃月刀。如此拍照的绝佳之处,又怎能轻易错过呢?于是,让妻子选景,调距,对焦,折腾了好一会儿,总算有几张称心的美照。你想:手持大刀,背依青龙桥,多么的威武和侠气啊!哦,青龙桥的命名,肯定是从“青龙偃月刀”得到的灵感和启迪吧。   接下来的“天坑”,名曰“神龙天坑”,估计是山崖高峻到只有神鹰方可飞越之故吧。不用怀疑,周遭的峡谷很深,四周的山崖几乎垂直而下,或者突兀拔地而起。望天,天空如井口般狭小;瞰地,只能容得下一条小洗流淌。前行不远,来到第三座桥——黑龙桥。桥洞狭窄到似乎只有一条细细的缝隙,洞内光线极为幽暗,崖壁也呈黑褐色,却有几处从天而降的小瀑布,水流击打在洞底的岩石上,清越而单调,给人清冷之感。也许,因为有黑龙在此处逗留,才导致了光线阴暗到让人滋生出恐怖和惧怕的心理。   从黑龙桥下走过,前面的地势豁然开阔起来,两边的山崖也变得温柔多了,不仅有绿树青草葱茏,还有潺潺的山溪弹奏弦乐,更有几处较大的瀑布悬垂如帘,甚至可以听到小鸟的鸣啾和呢喃了,由此判断,抵达景区的出口也不太远了。这时,再回首而望的刹那,突然发现远处“天龙桥”上的山巅,由山石组成的“一对夫妻”正在相对而坐,低头颌首,四手紧握,窃窃私语,相敬如宾,心中顷刻流淌出一股暖流——自然界的创造力真是神奇啊!就连一方山石,也懂得修炼成恩爱的夫妻,把原本冰冷的一生度过的这般多情、温馨而幸福!   正因为如此,武隆的神奇也深深地雕刻进了我的脑海。在离开武隆多天之后,我依然对那里的大草原,尤其是喀斯特地貌满怀深深地怀恋,也在心中悄然决定:若有机会,“我还会回来的!”武隆,请记住我们之间的这份约定吧!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