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随流认得性 无喜亦无忧

2020-09-24叙事散文川上子
天大雾,空气有些阴凉。市里虽闷热,山中暑气已全然消退,毕竟处暑过了12天,不几日白露也要到了。一早驱车,由平顶山市出发进入鲁山县尧山风景区,看中原大佛。中原大佛原不知其存在,几乎是我观赏佛山佛像经历的一个盲区。果然这次拜见,着实吓一跳,大佛

天大雾,空气有些阴凉。市里虽闷热,山中暑气已全然消退,毕竟处暑过了12天,不几日白露也要到了。一早驱车,由平顶山市出发进入鲁山县尧山风景区,看中原大佛。中原大佛原不知其存在,几乎是我观赏佛山佛像经历的一个盲区。果然这次拜见,着实吓一跳,大佛之大,完全匪夷所思。绝对的世界之最,竟在我中原大地,河南境内,自2008年9月29日由世界各地108位大德高僧开光面世,差几天也就三周年了。对于我的无知,佛高大矗立,肃然不语,我却有些惴惴。


今天得看到大佛真容,是此行的目的。
车驶到山前,找了个地方停下。一问门票,咦,竟然199元!这么昂贵的票价又是一个没想到。山前零星停了几辆车,山门冷清,游人稀少,据说与门票有关。门票贵,游客少,不仅影响了福泉寺的香火,也影响了周边餐馆客店酒肆的生意。据说天瑞集团李留法先生耗巨资投资兴建中原大佛,他要收回投资啊,他要维持风景区的维护费用啊,所以,门票价格奇高。个中缘故,不得详纠,当下的问题是我们怎么办?进,还是不进?同行老蔴与野导游(即当地农民大嫂)嘀咕了一会,以每张150元的团购价,弄到两张。
于是,进山了。

入门左拐,进得一大厅,大厅空无一人。但是只要有一个游客要求,即可观赏景区免费播放的2008年9月大佛开光盛典。短短十分钟的片子,大气磅礴,信息密集,真有普天同庆,共沾法喜的现场感。主持开光仪式的是著名主持人陈铎和吴小莉,一个古典,一个现代,播报专业,吐字磁性,表情庄重,剪接精当。仪式的高潮部分就是开光一刻。只见108位大德高僧,齐声高喊,开!开!开!一时佛光普照,钟鼓齐鸣,视界呈现大光明。我注意到宣读大德名单,不外三个称谓:长老,大和尚和活佛。佛学我不懂,想必在佛和菩萨之下,出家人在俗世里的称谓也臻很高的境界了。

雾很大,渐渐湿冷,一件短袖有些不支。全凭拾阶而上的运动冒出的一丝丝热气,抵御住了山中的冷。
大佛在高处,在看不见的高处。想起“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诗句,感觉再恰当不过了。一直往上走,渐渐有了海拔,雾更大,雾里还夹杂细微的雨星子,针尖一般细小,游客裸露的胳膊上,隐约见出一层“白霜”。
经过福泉寺的廊柱和大殿,草草拍了几张照片,就过去了。我们心不在此。

爬山见佛,本应忍住疲惫,一直拾阶而上,方显虔诚。但是,苦行苦修这些东西,对于现代人来说,毕竟抗不过讨巧来得轻松。于是,就坐了旅游车,盘旋数道山梁,才来到大佛跟前。停车再次寻找,佛在哪儿?根本看不见。只见一座7层楼的建筑宏伟高大,赫然矗立,每一个窗口上,都立着一个金光灿灿的小佛。人说大佛就在那大楼的顶上。但楼顶云雾缭绕,雨蒙蒙一片,何处有大佛的踪影?

中原大佛,真是一尊神秘的大佛。尊驾高耸入云,我们这些蚁民连瞻仰的资格都没有吗?不见大佛,但人说可以摸到佛脚,那好吧,摸到佛脚也好,不枉这崇山峻岭的一番跋涉。于是,坐电梯,越过七层底座,来到佛脚边。

佛脚高3.3米,仅仅一排脚趾头,就吸引游人纷纷拍照留念。我凑上去一比,大佛的铜质鎏金的脚趾甲刚好和我的下巴等高。有心在佛趾头上轻轻一咬,又怕佛痒痒。从底下尽力仰视,再仰视,还是无法看到佛的全身和真容,只是大佛褶皱卷曲的衣角和手势隐约可见而已。那么,大佛究竟有多大呢?何以称为世界之最呢?资料显示如下:

中原大佛,总高208米,其中莲花座20米,金刚座25米,须弥座55米,为世界第一铜铸立佛。其中,佛眼高1.9米,宽3.9米,耳朵高9.9米,宽3.3米,手长19米,宽9米,厚5米。整个大佛身体用13300块10毫米厚的铜板焊接而成,用铜3300余吨,黄金108公斤,特殊钢材15000余吨。由河南天瑞集团投资兴建,总投资12个亿。大佛法相庄严,巍峨耸立在尧山脚下佛泉寺,成世界之大,中国之盛,中原之誉啊。
大佛是释迦摩尼佛的法身像,左手施愿印,右手施无畏印。人心向佛,便可左取福佑,右取无畏,加之修身自觉,或可圆润光明,终得正果。

(看不到全貌,只是仰视拍摄的雾里景象) (要看,就看脚趾头,就可想而知了)
有了这些知识和信息,方知中原大佛着实了得。前段时间去了峨眉山,转了大半天,差点累死,迂回几个小时,也就是在峨眉的两根眉毛之间游荡,这就是大山;今来观瞻中原大佛,费半天劲儿,也就只能摸到佛的脚趾头,在趾头之间留影,欣喜,得瑟,这就是大佛。努力昂起脖子,仰视释迦牟尼佛那尊容,一直是徒劳。

下得山来,还是弥天大雾。看来今天是不可能来一阵风,驱散大雾见青天了。也就是说大佛不愿意将真容见人,我伫立冷雾中多久都是徒劳,奈之何,奈之何。
拒绝了旅游车,走着下山,从左翼右翼翠绿的山峰看,地势开阔,宏大,拾阶而下999个台阶,渐次降落。一种宏大的气场,浩瀚弥漫。我虽未见佛,但是佛已见我。因为,我感觉一直和我的觐见对象在暗暗交流中。

石阶中途,累了坐下来歇脚,身旁一株小草,倔强地从石缝里长了出来,其他地方均平展无奇,独独这个夹缝里一枝独秀,还临风摇曳,我惊讶于那颗草的种子。是先从深山矿石,进入水泥,还是先掉入河里亲近浣纱仙子,再随抽水机被灌成泥浆?或许还有无数这样的草籽,以同样的命运被泥浆裹挟着,砌在这些石阶底下。而其他草籽均因找不到出路,继续休眠或窒息,唯独这颗草籽冲破了诸多黑暗的道路和痛苦的进取之途,从这个夹缝里脱颖而出。它的生命也无非是发芽,抽叶,拔节,开花,秋来枯黄,春来复苏,夏季摇曳,冬天静默。它孤独,它寂寞,它无伙伴交谈,也无爱人情欲,但它能够安于命运,不急不躁,它不怕游客踩踏,也不惧谷中冷雾。只要还有一滴雨露,一片阳光,一阵小风,它就会很开心地生长自己。只要不被顽皮小孩拔掉,园丁修剪,它就那么高,那么轻盈待舞。这株小草,它懂得什么?它不言不语,但它心里有数。即便某一天,他被刈除了,它也不遗憾,这一生它毕竟发过芽了,开过花了,结过籽了,活过了。

想到这些时候,我继续往山下走,心里突然想起那句诗:“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这就是小草的境界。今天要看释迦牟尼佛的真容,一直未得,大雾锁山,气象氤氲。喜耶忧耶?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据经书记载,“释迦牟尼”的意思是能仁寂默。能仁则大悲,寂默则大智。一棵小草长在这石阶的夹缝里,看过了几度春秋,几度沧海?但它一直坚劲挺立,静默不宣,瘦而不枯。

那么,我看到石缝里的那个法身,是一株小草呢,还是一尊佛呢?

(字数 2484)
2011-9-5

[ 本帖最后由 川上子 于 2011-9-5 13:06 编辑 ] 无忧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