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胡同的旧时光
2022-01-20抒情散文微雨清音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0:10 编辑
老胡同的旧时光时光是长脚的,也就一眨眼的功夫,老胡同就变了姿势。叫它老胡同并不是因为它老态龙钟的样子,也许是语言习惯,我们总会在某些名称前加些前缀,就如……
老胡同的旧时光时光是长脚的,也就一眨眼的功夫,老胡同就变了姿势。叫它老胡同并不是因为它老态龙钟的样子,也许是语言习惯,我们总会在某些名称前加些前缀,就如……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0:10 编辑 <br /><br />老胡同的旧时光
时光是长脚的,也就一眨眼的功夫,老胡同就变了姿势。
叫它老胡同并不是因为它老态龙钟的样子,也许是语言习惯,我们总会在某些名称前加些前缀,就如老峰、老科、老冬这些人的名一样,其实他们并不老,而且年轻得很,有的甚至只是几岁的孩子,我们也不过是这样称呼而已。
老胡同停泊在梦的边缘,缱绻着挥之不去的乡愁,每每醒来,总有浅浅的影浮在眼前。
老胡同算不得太长,也就十几户人家,高高矮矮排列成岁月的光影,在记忆中雕刻成坚实的壁垒。老胡同没有华丽的外表作炫耀,只有含蓄的内容作陪衬,那承载了我无数快乐与梦想的老胡同,如今留给我的却是更多的感叹号。
老胡同于我是一种恬淡的爱怜,我喜欢老胡同春秋时的安然与静默,也喜欢老胡同夏日时的热闹与喧嚣,更喜欢老胡同深冬时的素颜与洁净。许多年过去,当它衣冠不整地站在我面前,我却有些手足无措了。我实在找不到合适的词来形容,一个“陋”字袭上心头,三分凉意,牵绊我多年的情愫。我知道这是我的痛,也是老胡同的痛。
故乡的老胡同,搁浅在记忆深处,我几乎不忍剥开它的沧桑。曾经的老胡同是那么的坚实而稳健,它和几代人一起,走过风霜雨雪,走过清寒贫瘠,只是到了风和日丽的阳光地带,它却停止不前了。在老胡同狭长的阴影里,我走进又走出,错乱无序的脚步在阴影里叠了又叠。老胡同破旧的容颜投影在眼底,就像一个衣衫褴褛的老者,卑微地瑟缩着,我似乎不愿在它的怀中做长久的停留。老胡同的两头,除了临街的一两家渲染着乡村的兴旺与繁荣,剩下的躯体则被湮没在一片废墟中。老胡同的整个内心荒芜了,断壁残垣杂草丛生,想与它亲近的热情也荡然无存。只是老胡同执拗依然,静默依然,不去诠释,不去抱怨,就那么无可奈何地兀立风中,等待着遗忘与抛弃。当我被老胡同的容颜撞痛的时候,我的记忆也在随风一片片地剥蚀。
老胡同的深处,有很多的故事在脑海中加载并翻新,我知道我又一次被老胡同捕捉了。
老胡同里,最具自豪感的是强子大爷和大娘,他们有五个儿子做筹码,自我感觉将来养老的问题最乐观,所以自豪的份量总比别人重。强子大娘时常把这种自豪贴在嘴上,粘在脸上,挂在眉梢,甚至于举手投足的每一个细微间。
而麻子爷爷恰恰相反,在强子大娘自豪的光环之外,他时常被世俗的眼光刺得睁不开眼。
麻子爷爷是村里的独一姓,没有孩子,只和麻子奶奶相依为命。其实脸上有麻子的只是爷爷,奶奶是没有麻子的,时间一久,也就这么被我们叫麻了。
麻子爷爷非常喜欢小孩,每每有小孩的身影跃进视线,他便满脸堆笑。他的笑绝对的自然,自然的每个麻坑里都填满笑容。这时他会敏捷地伸出长了老茧的双手,不管孩子乐意不乐意,便将孩子悠悠地举在空中,转一圈,继而把满脸的胡茬凑上去,狠狠地在小孩脸上扎几下,然后才算是心满意足。
小孩子大都惧怕麻子爷爷,确切地说是害怕他那锥子般的胡茬,所以远远地看见便躲开了。麻子爷爷也会大声地招呼小孩,手里高高地举着花生或者红枣,但很多时候只换来小孩一溜烟的背影,当然更多的是换来强子大娘和妇女们夸张的笑声和半凉半热的奚落。
麻子爷爷还有更悲惨的时候,那就是小孩们的歌声针对性太强,“麻子麻,下锅炸,炸一锅又一锅,炸地麻子叫亲爹。”麻子爷爷假装生气,仿佛每个麻坑里都往外冒怒气。他脱下鞋子,拿着鞋底挥舞着,孩子们又化作一溜烟,他也不追,所以那鞋底从来没在孩子身上产生效力。
大家也有夸奖麻子爷爷的时候,他那三个字的顺口溜实在好听。“狗不叫,姓奶牵。叫知道,跪一砖。”时间久了,我们终于知道国庆家的狗为什么不叫了,那是让麻子奶奶给牵的;那狗为什么又叫唤呢,那是狗跪着的时候让麻子爷爷给了一砖头。可更多的时候麻子爷爷会叽里咕噜地唱一大串,我们便不知道他在唱什么了。
麻子爷爷还是急匆匆地走了,没来得及和任何人打招呼。他得的是急病,没有受罪,也是他的福分。麻子爷爷没有孩子,被他抱过的孩子都自觉地参加了他的葬礼。这最后的一程不能让他孤单走过,村里人集体为他举行了送葬仪式。
只是强子大娘的自豪感却越来越弱,几十年下来,最终被儿子们掠得一干二净。为了五个儿子及早成家,强子大娘的辛劳与汗水全部和着泥土交给了日月。她的腰在岁月的耕耘里弯成一把无法拉开的大弓,乌黑的头发也在汗水的浸泡里蜕变了颜色,她已老的不成样子。当几个儿子纷纷成家离开老胡同,她却成了儿子们不愿背负的包袱。她没了栖身之处,原来的老房也被小儿子占去,继而又拆掉,有用的全部搬走,留下的只是一片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瓦砾。强子大爷早已支撑不下去,在把最后一个儿媳妇迎进门后,他便撒手人寰。在火化的当天,五个儿子的眼泪还没来得及在众人面前闪亮登场,却在为分摊火化费的多少吵得面红耳赤了。在赡养老人的问题上,五个儿子很经济,总是喜欢向低处看齐。
麻子爷爷家的房子早已坍塌,麻子奶奶也早已改嫁。在麻子爷爷家的旧址上,又用青色的半头砖垒砌成一个低矮的小房,孤零零的,连个院墙也没有,那是强子大娘的新家。
故乡的老胡同渐渐从喧闹走向沉寂。其他几家也一样,有的从老胡同搬去了新街,有的从农村搬到了城市,偶有一两家年老的父辈被儿孙们留在老院,守着一片寂寥,每天伴着院里的杂草粗粗地喘息。乡村经济发展了,钞票在某些人手里越赚越多,却也越攥越紧,紧得几乎不敢在父母面前袒露五指的形状。老胡同深处,伴随着寂静与落寞,在岁月的风尘里,守候来的是一片空虚的家园。
当我再一次被老胡同那斑驳陆离的阴影所触痛,我才感觉到它的疲惫了。老胡同变了,不仅是外貌的颓废还有亲情的欠缺,这是我最不愿看到的。我究竟还是俗人,竟在不自觉中追求一种别样的美,所以我不愿相信这是老胡同的最终结局。在惴惴中我还是怀了一线希望,坍塌的家园需要修复,淡漠的亲情更需要用爱心去修复,于是我便期待老胡同里能有熟悉的身影悄然出现。
时光是长脚的,也就一眨眼的功夫,老胡同就变了姿势。
叫它老胡同并不是因为它老态龙钟的样子,也许是语言习惯,我们总会在某些名称前加些前缀,就如老峰、老科、老冬这些人的名一样,其实他们并不老,而且年轻得很,有的甚至只是几岁的孩子,我们也不过是这样称呼而已。
老胡同停泊在梦的边缘,缱绻着挥之不去的乡愁,每每醒来,总有浅浅的影浮在眼前。
老胡同算不得太长,也就十几户人家,高高矮矮排列成岁月的光影,在记忆中雕刻成坚实的壁垒。老胡同没有华丽的外表作炫耀,只有含蓄的内容作陪衬,那承载了我无数快乐与梦想的老胡同,如今留给我的却是更多的感叹号。
老胡同于我是一种恬淡的爱怜,我喜欢老胡同春秋时的安然与静默,也喜欢老胡同夏日时的热闹与喧嚣,更喜欢老胡同深冬时的素颜与洁净。许多年过去,当它衣冠不整地站在我面前,我却有些手足无措了。我实在找不到合适的词来形容,一个“陋”字袭上心头,三分凉意,牵绊我多年的情愫。我知道这是我的痛,也是老胡同的痛。
故乡的老胡同,搁浅在记忆深处,我几乎不忍剥开它的沧桑。曾经的老胡同是那么的坚实而稳健,它和几代人一起,走过风霜雨雪,走过清寒贫瘠,只是到了风和日丽的阳光地带,它却停止不前了。在老胡同狭长的阴影里,我走进又走出,错乱无序的脚步在阴影里叠了又叠。老胡同破旧的容颜投影在眼底,就像一个衣衫褴褛的老者,卑微地瑟缩着,我似乎不愿在它的怀中做长久的停留。老胡同的两头,除了临街的一两家渲染着乡村的兴旺与繁荣,剩下的躯体则被湮没在一片废墟中。老胡同的整个内心荒芜了,断壁残垣杂草丛生,想与它亲近的热情也荡然无存。只是老胡同执拗依然,静默依然,不去诠释,不去抱怨,就那么无可奈何地兀立风中,等待着遗忘与抛弃。当我被老胡同的容颜撞痛的时候,我的记忆也在随风一片片地剥蚀。
老胡同的深处,有很多的故事在脑海中加载并翻新,我知道我又一次被老胡同捕捉了。
老胡同里,最具自豪感的是强子大爷和大娘,他们有五个儿子做筹码,自我感觉将来养老的问题最乐观,所以自豪的份量总比别人重。强子大娘时常把这种自豪贴在嘴上,粘在脸上,挂在眉梢,甚至于举手投足的每一个细微间。
而麻子爷爷恰恰相反,在强子大娘自豪的光环之外,他时常被世俗的眼光刺得睁不开眼。
麻子爷爷是村里的独一姓,没有孩子,只和麻子奶奶相依为命。其实脸上有麻子的只是爷爷,奶奶是没有麻子的,时间一久,也就这么被我们叫麻了。
麻子爷爷非常喜欢小孩,每每有小孩的身影跃进视线,他便满脸堆笑。他的笑绝对的自然,自然的每个麻坑里都填满笑容。这时他会敏捷地伸出长了老茧的双手,不管孩子乐意不乐意,便将孩子悠悠地举在空中,转一圈,继而把满脸的胡茬凑上去,狠狠地在小孩脸上扎几下,然后才算是心满意足。
小孩子大都惧怕麻子爷爷,确切地说是害怕他那锥子般的胡茬,所以远远地看见便躲开了。麻子爷爷也会大声地招呼小孩,手里高高地举着花生或者红枣,但很多时候只换来小孩一溜烟的背影,当然更多的是换来强子大娘和妇女们夸张的笑声和半凉半热的奚落。
麻子爷爷还有更悲惨的时候,那就是小孩们的歌声针对性太强,“麻子麻,下锅炸,炸一锅又一锅,炸地麻子叫亲爹。”麻子爷爷假装生气,仿佛每个麻坑里都往外冒怒气。他脱下鞋子,拿着鞋底挥舞着,孩子们又化作一溜烟,他也不追,所以那鞋底从来没在孩子身上产生效力。
大家也有夸奖麻子爷爷的时候,他那三个字的顺口溜实在好听。“狗不叫,姓奶牵。叫知道,跪一砖。”时间久了,我们终于知道国庆家的狗为什么不叫了,那是让麻子奶奶给牵的;那狗为什么又叫唤呢,那是狗跪着的时候让麻子爷爷给了一砖头。可更多的时候麻子爷爷会叽里咕噜地唱一大串,我们便不知道他在唱什么了。
麻子爷爷还是急匆匆地走了,没来得及和任何人打招呼。他得的是急病,没有受罪,也是他的福分。麻子爷爷没有孩子,被他抱过的孩子都自觉地参加了他的葬礼。这最后的一程不能让他孤单走过,村里人集体为他举行了送葬仪式。
只是强子大娘的自豪感却越来越弱,几十年下来,最终被儿子们掠得一干二净。为了五个儿子及早成家,强子大娘的辛劳与汗水全部和着泥土交给了日月。她的腰在岁月的耕耘里弯成一把无法拉开的大弓,乌黑的头发也在汗水的浸泡里蜕变了颜色,她已老的不成样子。当几个儿子纷纷成家离开老胡同,她却成了儿子们不愿背负的包袱。她没了栖身之处,原来的老房也被小儿子占去,继而又拆掉,有用的全部搬走,留下的只是一片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瓦砾。强子大爷早已支撑不下去,在把最后一个儿媳妇迎进门后,他便撒手人寰。在火化的当天,五个儿子的眼泪还没来得及在众人面前闪亮登场,却在为分摊火化费的多少吵得面红耳赤了。在赡养老人的问题上,五个儿子很经济,总是喜欢向低处看齐。
麻子爷爷家的房子早已坍塌,麻子奶奶也早已改嫁。在麻子爷爷家的旧址上,又用青色的半头砖垒砌成一个低矮的小房,孤零零的,连个院墙也没有,那是强子大娘的新家。
故乡的老胡同渐渐从喧闹走向沉寂。其他几家也一样,有的从老胡同搬去了新街,有的从农村搬到了城市,偶有一两家年老的父辈被儿孙们留在老院,守着一片寂寥,每天伴着院里的杂草粗粗地喘息。乡村经济发展了,钞票在某些人手里越赚越多,却也越攥越紧,紧得几乎不敢在父母面前袒露五指的形状。老胡同深处,伴随着寂静与落寞,在岁月的风尘里,守候来的是一片空虚的家园。
当我再一次被老胡同那斑驳陆离的阴影所触痛,我才感觉到它的疲惫了。老胡同变了,不仅是外貌的颓废还有亲情的欠缺,这是我最不愿看到的。我究竟还是俗人,竟在不自觉中追求一种别样的美,所以我不愿相信这是老胡同的最终结局。在惴惴中我还是怀了一线希望,坍塌的家园需要修复,淡漠的亲情更需要用爱心去修复,于是我便期待老胡同里能有熟悉的身影悄然出现。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