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庄五行
2022-01-20抒情散文张谋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2:40 编辑
金在东庄,最早关于金子的传说,是从东庄边上那条叫石头河的河堤开始的。在老人们口中,说是有一年石头河发了大水,冲垮……
金在东庄,最早关于金子的传说,是从东庄边上那条叫石头河的河堤开始的。在老人们口中,说是有一年石头河发了大水,冲垮……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2:40 编辑 <br /><br />
金
在东庄,最早关于金子的传说,是从东庄边上那条叫石头河的河堤开始的。
在老人们口中,说是有一年石头河发了大水,冲垮了河堤,不曾想堤边竟埋藏着一座古墓,古墓里埋葬着谁没有人知道,但古墓里有一尊金佛。首先发现金佛的人并不是东庄的人,也不是河东的人,一条河把两岸分成河东和河西。由于古墓的位置处在东河堤,河堤在村庄平面以下,所以河东的人是看不到的,只有河西的人,才能看到河东的堤岸闪烁着金黄色的光芒。老人们说起时,都说那光芒太亮了,刺眼,在河西庄稼地里做农活的人都看到了那股强烈的光芒,于是,他们渡过河,几个人抬走了那尊金佛。但还是被河东这边的人给看到了,于是,河东河西两岸都因为这尊金佛而吵嚷起来!河东的人都说,金佛是在我们河东这边发现的,就该归我们河东人,而河西那边的人却说是他们先发现的,就是他们的。后来事情传开了,政府出面收缴了金佛,这下河东河西的人都不说话了,一场天于金佛的风波也到此为止。
金佛被搬走了,但那个河堤上空出来的古墓却还在,并且存在了很多年,我小时候和伙伴们经常跑到那里去玩。其实说是古墓,却并不大,就是一个n型的过道而已,高两米以上,宽一米半,深度大约三米,被河水冲走的部分不清楚,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么一个拱型的小窑洞,里面都是土,没有其它的。那个古墓,村子里不少小孩子进去过,大人在地里做农活躲雨也会进到里面,最深处有两三个凹口在壁上,像是摆放过东西,我想金佛大概就是摆在上面的。开始时听老人们说是抬过河的,我以为金佛很大,起码得有庙里的佛像那般大,后来我才知道金子的份量重,说抬确实是可能的。出土金佛的河堤其实是第二道河堤,真正的河堤还要过一畦地,再下去一丈多高,要是河水冲上这道河堤,怕是东庄和周边的村庄都要遭水灾了。当然,从我懂事起,发再大的洪水也没有到过这里。所以这道河堤上下都是田地,也有村里人在一道堤和二道堤之间这畦地里种过西瓜,这里是沙地,种植的瓜果甜,水份多。
关于东庄金佛的传说,我只能在想像里复原它出土时的场景:蓝蓝的天幕下,是那么巍峨的山岭,那么黄的土地,那么绿的田地,那么高的树木。几个农村汉子光着膀子抬着一尊金佛,像舞龙似的涉水而去。他们黝黑的肌肤,健壮有力,闪着光芒,滴着汗珠,就像一群负重的纤夫。但他们和纤夫不一样,他们的脚步是轻盈的,他们轻快的上了岸,很快就隐匿在村庄里。说起来很怪,从我听说这个事起,我的脑子里总是会浮现出这么一幅素描来。小时候,我不知道什么是金子,听了这个故事后,我也只知道金子是会发光的,对于其它的还是一无所知。很多年以后,当我知道了金子的贵重价值,我还去过那座叫古墓的地方,我曾试图挖出来点什么,但除了土,什么也没有。听老人们说,金子会走路,我半信半疑,后来我读书学了物理学,才知道,老人们说的是对的。
再次在东庄听说金子,是多年以后,我已经是个小伙子了,但我还没有亲眼看到。说是村子姓刘的人家盖新房,往地下打地基时,往下挖,挖着挖着就有一块土陷了下去,空出一个桶口粗的洞来,这引来人们的好奇,于是,众人用锄头,铁锨七手八脚的把周边都挖开,挖着挖着听到有陶瓷罐子破碎的声响,然后随着铁锨的扬起,看到有亮闪闪的金币落在地上,人们争先恐后的挖着,抢着金币,说是那个谁挖走了一陶罐子,又说谁双手捧着掬走了一大把,还有人装了满满一口袋子。众说纷坛,反正,在刘家的房基下,出土了数目可观的金币,后来有人说那叫麻钱,不值什么钱,要看年份什么的。又一日,另一家盖房子打地基,也挖出来一个洞,里面却是一窝蛇,清理掉,再挖下去,又是一窝子,整个地基到处都是蛇窝,被村里人耻笑,本来这家人就不怎么招村里人喜欢,这下话头可多了,有人说平时太那个了,所以才会这样什么的。流言蜚语在村庄实在太多,不可计较,房子照样盖,照样住,照样生儿育女,一天一天的生活着。
第一次看到金子是什么时候,是在什么状态下,我早已不记得了,但金银金银,银子我倒是见过,但我依然不知道它的价值。我从小戴着一个银项圈,那是祖母给我的,很多人因此羡慕过我,我戴的那个银项圈是有些份量的,祖母对我的疼爱是尽人皆知的,所以才给我的。小时候,我一直戴着它,后来,听母亲说是祖母下世后,被祖父要了去,再后来就不知所踪了。
木
我最早接触过的木,怕是小板凳了,再后来依次是烧火棍,柴禾等等,但记忆最早最深的就是那黑色的让人望而生畏的棺材架了。那个时候,我不知道自已有多大,我家在路边上住,出了门就是一条马路,从我家往村口走有七户人家。我还记得就在第六户人家门口,我从村口往回走,那是个傍晚,我看到那户人家门口放着一个大大的木架子,上面亮着彩色的灯,有很多人在那户人家出出进进,看上去很热闹,我不知道热闹的背后是因为有人离开了这个世界。我也不知道那个大大的黑色架子是做什么用的,我好奇的是上面有着彩色的灯,分几个地方挂着,挺别致,反正以前没看到过。
在东庄,树是最多的,比鸡多,比狗多,甚至比人还要多出很多来。房前屋后都是树,院子当中也是树,路边上,地边上也都是树,最多的就是杨树,因为是材料,盖房可做大梁。在我的记忆里,能叫得上名字的有核桃树,桑树,拐枣树,柿子树,杏树,枣树,梨树,樱桃树,皂角树等。为了给蚕摘桑叶,我曾和小伙伴们爬上村子里最粗大的那棵桑树。我也从核桃树上掉下来过,不算高,但着实把人吓到了,脸擦破了皮,火辣辣的烧得疼。还曾在弯脖子的拐枣树下用麻绳绑过一架简易的秋千,闭着眼睛坐在上面晃悠,一坐一个下午,不曾想过时间的流逝。少年的我,似乎总站在邻居家院子里的那棵杏树下,那是杏子即将成熟的季节,满树都是摇头晃脑的杏子,馋的我直流口水,但熟透黄澄澄的却没有几个,我在寻找着先黄的个别杏子。我仰着头,盯着树上的每一颗杏子,那些刚带上点黄色的杏子,很快就被我找到,我找来长长的竹竿,将它敲打下来,杏子掉落下来的那一瞬间,我扔掉手中的竹竿,三步并作两步冲到跟前,蹲下身子,把它捡起来,然后洗也不洗,直接在胳膊上擦拭几下,就放进了嘴里,那酸酸的味道至今让人回味无穷。在天晴时,阳光斑驳的照在树上,我站在树下仰望,总能透过枝叶的缝隙与阳光对接。那是温暖的日子,阳光也在对着我笑。在雨天,我光着脚丫子,戴着草帽,披着塑料纸站在树下,尽管有雨水冷不丁滴下来,打在我的脸上,或者一下子钻进脖子里,冰凉的让我颤栗几下,但我还是坚持寻找。也不知道我在这棵杏树下站立了多少时间,回想起来,那大抵是一段时光的缩影。
每个少年都有一个侠客梦,年少时的我,曾经无数次的找来木板,用砍刀割来劈去的,想要把它做成一把剑的模样,但大都没有做好过,总是半途而废,偶尔做成的一把,样子也是极其古怪,即便如此,我照样把它挂在腰间,大摇大摆的走出门去,好像自已真的成了一名侠客。也和小伙伴们在村庄里打斗,嘴里喊得噼里啪啦,但木剑却沉闷着,直到玩成两个半截,才扔到一边,侠客梦也暂时搁浅。每个少年也有一个陀螺梦的,砍砍削削,细心的装点,陀螺是旋转着的梦,是不想停止的梦。在麦场上,鞭子不停地抽打着,陀螺飞快的旋转着,转着转着,少年扔掉手中的鞭子,成为了青年,中年;转着转着,麦场上人去楼空,曾经的少年远走它乡;转着转着,围观的长者已消失不见,长眠在这片苍凉的黄土地下。
要问东庄人摸过最多的木是什么,很多人想不到,其实是顶门棍。傍晚关门,支根顶门棍,清早起来,拿去顶门棍,顶门棍虽说只是一根粗大结实点的普通棍子,但用来顶门,它的名字和意义就不一般了,它是一家人的安稳之托。一根顶门棍,可以让人在夜里睡得踏实。虽然,在东庄每一户人家里,顶门棍总是立在门后,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
锄头把断在我手里那天,我才清晰的发觉锄头把是木的,并没有想像中那么坚不可摧,而此前,我一直以为一把锄头可以用一辈子的。锄头把断了的同时,我也知道我已经长大,变得勇猛有力。当我把架子车飞快的推进巷道,架子车的左轮子被巷道里突出的半块石头垫起,我被突如其来的方向改变重重摔在了地上,半天都没有爬起来。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后,我拉开架子车,几步窜进家门,从院子里提出一把锄头,抡圆了,使出平生最大的力气,狠狠的朝着那露在外面的半个石头砸去,那半块石头生生的被我砸开了花。就在同时,手臂般粗细的锄把从中间拦腰震断,一分为二,我怔怔的站在原地,手里握着断掉的半根锄把,突然间觉得鼻子一热,鼻血滴答滴答流下来……那个时候的我,是无知的,是愚昧的,但有着一颗比石头还坚硬的心,所以弱小的我,可以拼尽全身力气去粉碎一块挡着我路的石头,也许无知即无畏。
我近距离的看到木匠作业,是在那间老厨房里。木匠在不分昼夜的赶制一个大木匣子,厚重的木板似乎预示着事件的沉重。木匠用刨子推一下,就刨出一朵打着卷的木花,一朵又一朵,纷纷散落在地上,生命似乎可以像木屑一样轻薄,无足轻重。在刻着岁月纹理的木板上,木匠用墨线打出直直的线条,从这头到那头,随着刺耳的电锯声响起,木板一分为二,从线条处完全分离。木匠把木板重新拼凑在一起,装订,修整,粘合,大木匣子做好了,外加一个带着拱形的盖子,里面有足够能躺下去一个大人的位置。静守在一旁的我,或坐,或立,或蹲,一直在边上看着,我不知道做它的意义何在。后来,木匠拿来一个小铁桶,还有一把刷子,小铁桶里是黑色的粘稠液体。木匠用刷子蘸着黑色的液体,开始涂染那个大木匣子,从头到尾,从上往下,一点缝隙也不放过,从那个时候起,我的心里就开始不安起来,那和乌鸦身子一般无二的黑,让人心生厌恶。再后来,木匠还用其它花花绿绿的颜料给大木匣子画上一些枝枝蔓蔓的怪东西,似物非物,让人望而生畏,不寒而颤,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不敢再站在边上看了,我离得远远的。最终知晓了,那个大木匣子是用来装人的,我的祖母被装了进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心里总是疑惑,不知道祖母一个人在里面会不会觉得闷。棺材这个刺耳的字眼在以后的许多年里,一直刺痛着我的耳膜,因为我知道了,棺材是一个生命的终止符。
小时候,我的木马就是一条木凳子,我骑在上面,在院子里跑趟子,一圈又一圈。
水
提起水,先是村里的两口井了,然后就是村旁的那条石头河了,再就是灌溉庄稼的水渠了。
村东头有一口井,西头也有一口井,两口水井养活着东庄里的村民。井上还建了井房,逢上节令,还贴上对联。井是一座村庄的生命线。有事无事的时候,总有小孩子在井房旁的空地上玩,大人们在井房边上下象棋。如果是夏天,井水水位很高,像要喷出来一样,我们就用酒瓶子吊井水喝,冰凉甘甜的井水,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也有村里人打水时不小心把桶掉到井里去的,井太深了,听老一辈人说起,井打的不直,东边的井底一直歪到旁边队长家门口的核桃树下去了,可实际上我们眼里的核桃树离井口起码也在一丈开外,可见井有多深。即便如此,铁桶还是可以打捞的。先要找来一根足够长的竹竿,在一端绑紧固定好一大块磁铁,再找来几面大的穿衣镜和梳妆镜。一定要在天气好,出大太阳的时候捞。在正午阳光最强的时候,在太阳底下竖立一面穿衣镜,先把光反射进井房里,然后拿大的圆镜子在井口往下照,就着镜子反射进井底的一束光线,人身上绑上安全绳,下去井里,以不沾水为宜,用竹竿在井底摸索。如果竹竿一端的磁铁吸到了铁桶,执竿的人是会感觉到的,慢慢的将桶牵引到水面,将里面的水倒出来,就可以小心翼翼的提上来了。
我和小伙们曾经把河里捉的螃蟹等丢到井里,至于它们能不能活,没有再去想过。我们还在井边看到一条很长的蛇从石缝里盘旋而过,老人们说那是井神,守护井的。有小孩子在井边上玩,不下小心掉到井里去的,被大人们一阵慌乱的救出。也有大人因为吵架闹纠纷,想不开跳井的。井是一座村庄最深沉的所在。
石头河发过多次大水,大水过后是鱼最多的时候,大人们常在大水过后去河里捉鱼,那些被搁浅的鱼,有的有一百多斤重。也会有上游冲下来的木头等物什,会被打捞上来。自然,这些都是现成的,也是临河而居的村民们最引以为豪的。村庄外边有一道渠,是人工开凿的,靠得就是东庄上下七十多户两百多号人,这条渠分摊到户,一户挖四米长,画着白灰打的线,要挖一米多宽,两米多深,总长度三百米左右。东庄人只用了两三天就开凿完成,靠得全是锄头,铁锨,洋镐,撬杆等最原始的工具,这条渠顾名思义叫引水渠,就是把河里空闲的水引到庄稼地头,用来浇灌田地。这条渠用了很多年,如不是参与和亲眼所见,我不敢相信它是人工开凿出来的。
东庄的田地有一季种的是水稻,离不开水,开始时水利建设不健全,一条西干渠从上到下,经过东庄,但上游有好多分渠的。在东庄南面,有一道分渠叫东干渠。用水浇地的时节,容不得半点马虎,如果浇不上地,庄稼就会干死,所以东庄人在东、西干渠分岔的地方会派人守水。东干渠边上的村庄也要等水浇地,便派人上来争水,所以两边人常常出现争执,也会有大打出手的时候,全村人提着铁锨、锄头上阵,两村人打得不可开交,好在没弄出人命,年青的小伙子好几个被送进了医院,骑去的自行车也被砸烂。为了争水的械斗从来没有停止过,大到村庄与村庄之间,小到我的地头你的地头,总是发生磨擦。水利水利,水的利害关系重大,特别是对于土里刨食的农人。
在东庄上面不足五里地的地方,有一座巍峨壮观的水库,蓄积了从秦岭山涧流泻而出的水。听大人们讲,当初为了修建它,集周边三县的人力物力,花了整整二十多年时间,对于水库的作用我不想多说,但它总让我想两位小学同学,都是女生,她们是很调皮的女生,会爬上树掏鸟窝的那种。她们去水库里玩水,双双溺水而亡。水是生命线,亦是洪水猛兽。水是无形的,也是常态的,带走的就不可能再回来。
火
我看到的第一点星火来自放在窗台上的煤油灯,在东庄的无数个夜里,窗台上总亮着一盏煤油灯,灯影下有祖母弯腰缝补衣服的身影,也有糊纸灯笼时认真的模样。我曾经拿针挑着一棵花生豆在煤油灯上烤着吃,全然不顾嘴成了黑的。在我读书时,每晚,我都在煤油灯下用功的做作业。那个时候,电是个神话,火柴成了点燃黑夜的旗手。在那些昏黄如豆的光景里,影子与影子交叠,晃动,并不明亮的场景,却总在眼前浮现。
我坐在灶口,祖母在厨房里忙碌起来。我往灶膛里添了把柴禾,是把麦草,麦草噼里啪啦的烧着,锅里的水开始翻滚沸腾。祖母提了两个水壶,她先把两个水壶灌满,然后才把淘洗干净的米下锅,祖母蹲在灶口,用烧水棍捅了灶膛几下,然后去院子的角落里,把砍好的干树枝抱了一捆到灶口,她先把那些细小的树枝用手折成一节一节的,塞进灶膛里泛着火星的位置上,然后拉三两下风箱,在风的鼓动下,火星四溅,那些干树枝沾上了火星,开始噼里啪啦的燃烧起来。等火烧旺后,再把那些粗枝大叶的树枝架进去,这时整个灶膛里就成了火的海洋,锅里的米也渐渐地泛起来。在我还很小的时候,我就坐在灶口,看着祖母做这一切,我是祖母一手带大的,做饭的时候,把我一人扔在炕上我会哭叫,所以祖母做饭时,灶口就成了安放我最好的地方。
我坐在灶口的小圆木墩上,眼睛盯着灶膛里的火苗,祖母有时出去取东西,会让我看住,不要让火掉出来。开始时我不敢用手去碰,渐渐地,也会小心地把未烧着的树枝往灶膛里面推几下,树枝有时会掉出来,落在灶口下方,掉下来的树枝有些还带着火,我不敢碰火,但我不会跑,我会用脚,或者找个小铲子把带着火的树枝挪到下面的掏灰的小洞里,我知道我身后有大堆的柴禾,绝不能让它们烧起来。做这些的时候,曾经也害怕过,但随着一天天的长大,就慢慢不害怕了,且坐稳了这个位置,烧火的事情慢慢也就交给了我。
我烧火时,烧的最多的是麦草和树枝,麦草很容易烧起来,用火柴棒一点就燃烧起来了,只要不断的往灶膛里添加麦草就可以了,但麦草不经烧,一顿饭要烧掉很多,所以树枝是最好的选择。但树枝不能直接点燃,一般就先烧几把麦草,等有火种了,再把树枝加进去就能烧起来。也烧过稻草,玉米杆,稻皮等,但不管烧什么,只要塞进灶膛烧了,那就没了,只能化为灰烬与炊烟。烧了这些的同时,锅里自然会出来很多吃的东西,米饭,面条,煎饼,油饼,南瓜粥……一口锅,可以烧出各种各样的食物,曾经,我一味的沉浸在那些美食里。我喜欢帮祖母烧火,在烧火时,映着红色的火焰,看着祖母在锅台边上忙碌的身影。我也曾多次熟睡在灶口前的柴禾堆里,那里温暖,有祖母陪着,我不会感到孤单,从小我就是个害怕孤单的人,哪怕是睡觉,我也喜欢有个人影在面前晃动,这样我才能睡得踏实。
我帮祖母烧火,也会得到格外的吃货,祖母有时会在饭熟的当口把锅灶里的火星用烧火棍堆在一起,在火星里埋上红薯,有时是玉米棒子,有时是土豆、核桃、大蒜等,等火星熄灭了,就可以刨出来吃了,那些烧的东西可好吃了,只不过会把嘴和手弄得黑黑的。时间久了,灶膛里积的灰太多了,祖母就掏灰,把这些灰洒到不远处的菜地里去给地施肥。祖母掏灰时,我就蹲在边上,伸长了脖子往里面看,祖母伸长了胳膊尽量往里面掏,想掏得干净些,有时会把鼻子,额头抵在灶口边沾上灰,我看到就笑,说祖母你变成花脸猫了,祖母也不忘用脏手在我鼻子、额头上抹抹,也给我沾上灰,让我和她一样变成花脸猫。在大多的时间里,就我和祖母两个人在厨房里,只有吃饭的时候,爷爷、父亲、母亲、叔叔、姑姑们才会回来,我们全家人围坐在一张桌子上高高兴兴的吃着饭,说着话。日子在一成不变的过着,直到有一天,饭桌上少了祖母。从那以后,我开始帮母亲烧火。
那间老厨房我再也不可能走进去了,但我能在心里复原它的样子,胡基和泥坯垒成的灶台,虽不精致,但经岁月的打磨光亮干净,灶口是柴禾堆,后面一张大案板,对面放着碗柜,碗柜的右边是一张吃饭的桌子,边上围着数只小板凳,再往右就是厨房的门,门边上放着一口水缸,水缸里放着一把铁瓢,手把光亮如新。祖母离开一段时间后,这间厨房便成了杂物间,再后来就彻底的拆除了。我还清楚的记得祖母的棺材就是在这间老厨房里面做成的,我曾经一味的在这间厨房里留恋。在下着雪的冬季,我蹲在灶火口,火己经用不着烧了,我不懂得死亡的意义,我不知道我再也看不到祖母了,我只知道我很冷,在没有烧火的灶口,再也没有温暖。我看着木匠在做那个大木匣子,他把它做好后染成了漆黑色,比烧火的灰烬还黑,我感到害怕。有一些时间,我想找一些东西,进过那间厨房,里面阴冷,门被扣上,好久没人进去了。我想加把柴禾把火烧起来,让里面不要那么阴暗和冰冷,却再也找不到灶口。
回忆的匝道里,灶膛里的火一直在烧着,锅里的水一直在沸腾着,案板上烙的油饼还冒着热气,那个熟悉的身影还在锅台边忙碌着,我还是个小男孩,蹲坐在灶口往灶膛里添柴禾,火光一闪一闪的印在我的脸上……
烧 火
我还在继续往灶膛里添柴
那些祖母砍的柴现在变得枯干
而且很轻,放佛一下子就被烟火吞噬
只落下灰烬或者化为炊烟从乌黑的烟囱里升走
此时祖母正好离开
锅里的粥汤那么香甜
那么让人怀念
我要如何停止烧火,停止
不知足地往灶膛里塞满枯干轻薄的柴火
就像停止成长
灶火快要熄灭,只剩下微亮的红点
我们全家开始吃饭
唯独少了祖母
我知道她还会回来——
树木的春天也会回来
土
在东庄的麦场边上,有一截断墙,不算高,我们在上面翻来翻去,从这边翻上去,跳到那边,再跑回来,乐此不疲的玩闹着,也骑马一样骑在墙头上,或者用小木棍在墙上写字,掉下一地的土沫在墙根。这半截土墙很厚实,经过很多年风吹雨打,仍然还在。一截土墙,裂了口子,透着风,还是这个村庄的一部分。
在我小时候生活过的老院子里,也有一截土墙,我和父亲曾经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才把它挖倒。它似乎是生了根的,看起来已经破烂不堪,风雨飘摇,但真的动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
我曾经看到过大人们打土墙,那是热情洋溢的劳动。光着膀子流着汗,喊着号子,在毒日头下,和上好的土泥,倒上麦草秸,用铁锨翻倒进夹板里,然后轮换着用石墩砸实了,一层又一层,从地下到地上,一面丈高的墙拔地而起,厚重而结实。
在东庄四周散落着的土坟不知道有多少座,那一小块一小块隆起的土地下,埋葬着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先人们。如今,依然劳作在这里的人们,也终将最后回归脚下的这片热土。生命轮回,我是东庄人,在不久的将来,我也会长眠在这片土地下,当尘世的土蜂拥而来,掩埋我时,我将幸福的降临。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金
在东庄,最早关于金子的传说,是从东庄边上那条叫石头河的河堤开始的。
在老人们口中,说是有一年石头河发了大水,冲垮了河堤,不曾想堤边竟埋藏着一座古墓,古墓里埋葬着谁没有人知道,但古墓里有一尊金佛。首先发现金佛的人并不是东庄的人,也不是河东的人,一条河把两岸分成河东和河西。由于古墓的位置处在东河堤,河堤在村庄平面以下,所以河东的人是看不到的,只有河西的人,才能看到河东的堤岸闪烁着金黄色的光芒。老人们说起时,都说那光芒太亮了,刺眼,在河西庄稼地里做农活的人都看到了那股强烈的光芒,于是,他们渡过河,几个人抬走了那尊金佛。但还是被河东这边的人给看到了,于是,河东河西两岸都因为这尊金佛而吵嚷起来!河东的人都说,金佛是在我们河东这边发现的,就该归我们河东人,而河西那边的人却说是他们先发现的,就是他们的。后来事情传开了,政府出面收缴了金佛,这下河东河西的人都不说话了,一场天于金佛的风波也到此为止。
金佛被搬走了,但那个河堤上空出来的古墓却还在,并且存在了很多年,我小时候和伙伴们经常跑到那里去玩。其实说是古墓,却并不大,就是一个n型的过道而已,高两米以上,宽一米半,深度大约三米,被河水冲走的部分不清楚,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么一个拱型的小窑洞,里面都是土,没有其它的。那个古墓,村子里不少小孩子进去过,大人在地里做农活躲雨也会进到里面,最深处有两三个凹口在壁上,像是摆放过东西,我想金佛大概就是摆在上面的。开始时听老人们说是抬过河的,我以为金佛很大,起码得有庙里的佛像那般大,后来我才知道金子的份量重,说抬确实是可能的。出土金佛的河堤其实是第二道河堤,真正的河堤还要过一畦地,再下去一丈多高,要是河水冲上这道河堤,怕是东庄和周边的村庄都要遭水灾了。当然,从我懂事起,发再大的洪水也没有到过这里。所以这道河堤上下都是田地,也有村里人在一道堤和二道堤之间这畦地里种过西瓜,这里是沙地,种植的瓜果甜,水份多。
关于东庄金佛的传说,我只能在想像里复原它出土时的场景:蓝蓝的天幕下,是那么巍峨的山岭,那么黄的土地,那么绿的田地,那么高的树木。几个农村汉子光着膀子抬着一尊金佛,像舞龙似的涉水而去。他们黝黑的肌肤,健壮有力,闪着光芒,滴着汗珠,就像一群负重的纤夫。但他们和纤夫不一样,他们的脚步是轻盈的,他们轻快的上了岸,很快就隐匿在村庄里。说起来很怪,从我听说这个事起,我的脑子里总是会浮现出这么一幅素描来。小时候,我不知道什么是金子,听了这个故事后,我也只知道金子是会发光的,对于其它的还是一无所知。很多年以后,当我知道了金子的贵重价值,我还去过那座叫古墓的地方,我曾试图挖出来点什么,但除了土,什么也没有。听老人们说,金子会走路,我半信半疑,后来我读书学了物理学,才知道,老人们说的是对的。
再次在东庄听说金子,是多年以后,我已经是个小伙子了,但我还没有亲眼看到。说是村子姓刘的人家盖新房,往地下打地基时,往下挖,挖着挖着就有一块土陷了下去,空出一个桶口粗的洞来,这引来人们的好奇,于是,众人用锄头,铁锨七手八脚的把周边都挖开,挖着挖着听到有陶瓷罐子破碎的声响,然后随着铁锨的扬起,看到有亮闪闪的金币落在地上,人们争先恐后的挖着,抢着金币,说是那个谁挖走了一陶罐子,又说谁双手捧着掬走了一大把,还有人装了满满一口袋子。众说纷坛,反正,在刘家的房基下,出土了数目可观的金币,后来有人说那叫麻钱,不值什么钱,要看年份什么的。又一日,另一家盖房子打地基,也挖出来一个洞,里面却是一窝蛇,清理掉,再挖下去,又是一窝子,整个地基到处都是蛇窝,被村里人耻笑,本来这家人就不怎么招村里人喜欢,这下话头可多了,有人说平时太那个了,所以才会这样什么的。流言蜚语在村庄实在太多,不可计较,房子照样盖,照样住,照样生儿育女,一天一天的生活着。
第一次看到金子是什么时候,是在什么状态下,我早已不记得了,但金银金银,银子我倒是见过,但我依然不知道它的价值。我从小戴着一个银项圈,那是祖母给我的,很多人因此羡慕过我,我戴的那个银项圈是有些份量的,祖母对我的疼爱是尽人皆知的,所以才给我的。小时候,我一直戴着它,后来,听母亲说是祖母下世后,被祖父要了去,再后来就不知所踪了。
木
我最早接触过的木,怕是小板凳了,再后来依次是烧火棍,柴禾等等,但记忆最早最深的就是那黑色的让人望而生畏的棺材架了。那个时候,我不知道自已有多大,我家在路边上住,出了门就是一条马路,从我家往村口走有七户人家。我还记得就在第六户人家门口,我从村口往回走,那是个傍晚,我看到那户人家门口放着一个大大的木架子,上面亮着彩色的灯,有很多人在那户人家出出进进,看上去很热闹,我不知道热闹的背后是因为有人离开了这个世界。我也不知道那个大大的黑色架子是做什么用的,我好奇的是上面有着彩色的灯,分几个地方挂着,挺别致,反正以前没看到过。
在东庄,树是最多的,比鸡多,比狗多,甚至比人还要多出很多来。房前屋后都是树,院子当中也是树,路边上,地边上也都是树,最多的就是杨树,因为是材料,盖房可做大梁。在我的记忆里,能叫得上名字的有核桃树,桑树,拐枣树,柿子树,杏树,枣树,梨树,樱桃树,皂角树等。为了给蚕摘桑叶,我曾和小伙伴们爬上村子里最粗大的那棵桑树。我也从核桃树上掉下来过,不算高,但着实把人吓到了,脸擦破了皮,火辣辣的烧得疼。还曾在弯脖子的拐枣树下用麻绳绑过一架简易的秋千,闭着眼睛坐在上面晃悠,一坐一个下午,不曾想过时间的流逝。少年的我,似乎总站在邻居家院子里的那棵杏树下,那是杏子即将成熟的季节,满树都是摇头晃脑的杏子,馋的我直流口水,但熟透黄澄澄的却没有几个,我在寻找着先黄的个别杏子。我仰着头,盯着树上的每一颗杏子,那些刚带上点黄色的杏子,很快就被我找到,我找来长长的竹竿,将它敲打下来,杏子掉落下来的那一瞬间,我扔掉手中的竹竿,三步并作两步冲到跟前,蹲下身子,把它捡起来,然后洗也不洗,直接在胳膊上擦拭几下,就放进了嘴里,那酸酸的味道至今让人回味无穷。在天晴时,阳光斑驳的照在树上,我站在树下仰望,总能透过枝叶的缝隙与阳光对接。那是温暖的日子,阳光也在对着我笑。在雨天,我光着脚丫子,戴着草帽,披着塑料纸站在树下,尽管有雨水冷不丁滴下来,打在我的脸上,或者一下子钻进脖子里,冰凉的让我颤栗几下,但我还是坚持寻找。也不知道我在这棵杏树下站立了多少时间,回想起来,那大抵是一段时光的缩影。
每个少年都有一个侠客梦,年少时的我,曾经无数次的找来木板,用砍刀割来劈去的,想要把它做成一把剑的模样,但大都没有做好过,总是半途而废,偶尔做成的一把,样子也是极其古怪,即便如此,我照样把它挂在腰间,大摇大摆的走出门去,好像自已真的成了一名侠客。也和小伙伴们在村庄里打斗,嘴里喊得噼里啪啦,但木剑却沉闷着,直到玩成两个半截,才扔到一边,侠客梦也暂时搁浅。每个少年也有一个陀螺梦的,砍砍削削,细心的装点,陀螺是旋转着的梦,是不想停止的梦。在麦场上,鞭子不停地抽打着,陀螺飞快的旋转着,转着转着,少年扔掉手中的鞭子,成为了青年,中年;转着转着,麦场上人去楼空,曾经的少年远走它乡;转着转着,围观的长者已消失不见,长眠在这片苍凉的黄土地下。
要问东庄人摸过最多的木是什么,很多人想不到,其实是顶门棍。傍晚关门,支根顶门棍,清早起来,拿去顶门棍,顶门棍虽说只是一根粗大结实点的普通棍子,但用来顶门,它的名字和意义就不一般了,它是一家人的安稳之托。一根顶门棍,可以让人在夜里睡得踏实。虽然,在东庄每一户人家里,顶门棍总是立在门后,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
锄头把断在我手里那天,我才清晰的发觉锄头把是木的,并没有想像中那么坚不可摧,而此前,我一直以为一把锄头可以用一辈子的。锄头把断了的同时,我也知道我已经长大,变得勇猛有力。当我把架子车飞快的推进巷道,架子车的左轮子被巷道里突出的半块石头垫起,我被突如其来的方向改变重重摔在了地上,半天都没有爬起来。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后,我拉开架子车,几步窜进家门,从院子里提出一把锄头,抡圆了,使出平生最大的力气,狠狠的朝着那露在外面的半个石头砸去,那半块石头生生的被我砸开了花。就在同时,手臂般粗细的锄把从中间拦腰震断,一分为二,我怔怔的站在原地,手里握着断掉的半根锄把,突然间觉得鼻子一热,鼻血滴答滴答流下来……那个时候的我,是无知的,是愚昧的,但有着一颗比石头还坚硬的心,所以弱小的我,可以拼尽全身力气去粉碎一块挡着我路的石头,也许无知即无畏。
我近距离的看到木匠作业,是在那间老厨房里。木匠在不分昼夜的赶制一个大木匣子,厚重的木板似乎预示着事件的沉重。木匠用刨子推一下,就刨出一朵打着卷的木花,一朵又一朵,纷纷散落在地上,生命似乎可以像木屑一样轻薄,无足轻重。在刻着岁月纹理的木板上,木匠用墨线打出直直的线条,从这头到那头,随着刺耳的电锯声响起,木板一分为二,从线条处完全分离。木匠把木板重新拼凑在一起,装订,修整,粘合,大木匣子做好了,外加一个带着拱形的盖子,里面有足够能躺下去一个大人的位置。静守在一旁的我,或坐,或立,或蹲,一直在边上看着,我不知道做它的意义何在。后来,木匠拿来一个小铁桶,还有一把刷子,小铁桶里是黑色的粘稠液体。木匠用刷子蘸着黑色的液体,开始涂染那个大木匣子,从头到尾,从上往下,一点缝隙也不放过,从那个时候起,我的心里就开始不安起来,那和乌鸦身子一般无二的黑,让人心生厌恶。再后来,木匠还用其它花花绿绿的颜料给大木匣子画上一些枝枝蔓蔓的怪东西,似物非物,让人望而生畏,不寒而颤,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不敢再站在边上看了,我离得远远的。最终知晓了,那个大木匣子是用来装人的,我的祖母被装了进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心里总是疑惑,不知道祖母一个人在里面会不会觉得闷。棺材这个刺耳的字眼在以后的许多年里,一直刺痛着我的耳膜,因为我知道了,棺材是一个生命的终止符。
小时候,我的木马就是一条木凳子,我骑在上面,在院子里跑趟子,一圈又一圈。
水
提起水,先是村里的两口井了,然后就是村旁的那条石头河了,再就是灌溉庄稼的水渠了。
村东头有一口井,西头也有一口井,两口水井养活着东庄里的村民。井上还建了井房,逢上节令,还贴上对联。井是一座村庄的生命线。有事无事的时候,总有小孩子在井房旁的空地上玩,大人们在井房边上下象棋。如果是夏天,井水水位很高,像要喷出来一样,我们就用酒瓶子吊井水喝,冰凉甘甜的井水,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也有村里人打水时不小心把桶掉到井里去的,井太深了,听老一辈人说起,井打的不直,东边的井底一直歪到旁边队长家门口的核桃树下去了,可实际上我们眼里的核桃树离井口起码也在一丈开外,可见井有多深。即便如此,铁桶还是可以打捞的。先要找来一根足够长的竹竿,在一端绑紧固定好一大块磁铁,再找来几面大的穿衣镜和梳妆镜。一定要在天气好,出大太阳的时候捞。在正午阳光最强的时候,在太阳底下竖立一面穿衣镜,先把光反射进井房里,然后拿大的圆镜子在井口往下照,就着镜子反射进井底的一束光线,人身上绑上安全绳,下去井里,以不沾水为宜,用竹竿在井底摸索。如果竹竿一端的磁铁吸到了铁桶,执竿的人是会感觉到的,慢慢的将桶牵引到水面,将里面的水倒出来,就可以小心翼翼的提上来了。
我和小伙们曾经把河里捉的螃蟹等丢到井里,至于它们能不能活,没有再去想过。我们还在井边看到一条很长的蛇从石缝里盘旋而过,老人们说那是井神,守护井的。有小孩子在井边上玩,不下小心掉到井里去的,被大人们一阵慌乱的救出。也有大人因为吵架闹纠纷,想不开跳井的。井是一座村庄最深沉的所在。
石头河发过多次大水,大水过后是鱼最多的时候,大人们常在大水过后去河里捉鱼,那些被搁浅的鱼,有的有一百多斤重。也会有上游冲下来的木头等物什,会被打捞上来。自然,这些都是现成的,也是临河而居的村民们最引以为豪的。村庄外边有一道渠,是人工开凿的,靠得就是东庄上下七十多户两百多号人,这条渠分摊到户,一户挖四米长,画着白灰打的线,要挖一米多宽,两米多深,总长度三百米左右。东庄人只用了两三天就开凿完成,靠得全是锄头,铁锨,洋镐,撬杆等最原始的工具,这条渠顾名思义叫引水渠,就是把河里空闲的水引到庄稼地头,用来浇灌田地。这条渠用了很多年,如不是参与和亲眼所见,我不敢相信它是人工开凿出来的。
东庄的田地有一季种的是水稻,离不开水,开始时水利建设不健全,一条西干渠从上到下,经过东庄,但上游有好多分渠的。在东庄南面,有一道分渠叫东干渠。用水浇地的时节,容不得半点马虎,如果浇不上地,庄稼就会干死,所以东庄人在东、西干渠分岔的地方会派人守水。东干渠边上的村庄也要等水浇地,便派人上来争水,所以两边人常常出现争执,也会有大打出手的时候,全村人提着铁锨、锄头上阵,两村人打得不可开交,好在没弄出人命,年青的小伙子好几个被送进了医院,骑去的自行车也被砸烂。为了争水的械斗从来没有停止过,大到村庄与村庄之间,小到我的地头你的地头,总是发生磨擦。水利水利,水的利害关系重大,特别是对于土里刨食的农人。
在东庄上面不足五里地的地方,有一座巍峨壮观的水库,蓄积了从秦岭山涧流泻而出的水。听大人们讲,当初为了修建它,集周边三县的人力物力,花了整整二十多年时间,对于水库的作用我不想多说,但它总让我想两位小学同学,都是女生,她们是很调皮的女生,会爬上树掏鸟窝的那种。她们去水库里玩水,双双溺水而亡。水是生命线,亦是洪水猛兽。水是无形的,也是常态的,带走的就不可能再回来。
火
我看到的第一点星火来自放在窗台上的煤油灯,在东庄的无数个夜里,窗台上总亮着一盏煤油灯,灯影下有祖母弯腰缝补衣服的身影,也有糊纸灯笼时认真的模样。我曾经拿针挑着一棵花生豆在煤油灯上烤着吃,全然不顾嘴成了黑的。在我读书时,每晚,我都在煤油灯下用功的做作业。那个时候,电是个神话,火柴成了点燃黑夜的旗手。在那些昏黄如豆的光景里,影子与影子交叠,晃动,并不明亮的场景,却总在眼前浮现。
我坐在灶口,祖母在厨房里忙碌起来。我往灶膛里添了把柴禾,是把麦草,麦草噼里啪啦的烧着,锅里的水开始翻滚沸腾。祖母提了两个水壶,她先把两个水壶灌满,然后才把淘洗干净的米下锅,祖母蹲在灶口,用烧水棍捅了灶膛几下,然后去院子的角落里,把砍好的干树枝抱了一捆到灶口,她先把那些细小的树枝用手折成一节一节的,塞进灶膛里泛着火星的位置上,然后拉三两下风箱,在风的鼓动下,火星四溅,那些干树枝沾上了火星,开始噼里啪啦的燃烧起来。等火烧旺后,再把那些粗枝大叶的树枝架进去,这时整个灶膛里就成了火的海洋,锅里的米也渐渐地泛起来。在我还很小的时候,我就坐在灶口,看着祖母做这一切,我是祖母一手带大的,做饭的时候,把我一人扔在炕上我会哭叫,所以祖母做饭时,灶口就成了安放我最好的地方。
我坐在灶口的小圆木墩上,眼睛盯着灶膛里的火苗,祖母有时出去取东西,会让我看住,不要让火掉出来。开始时我不敢用手去碰,渐渐地,也会小心地把未烧着的树枝往灶膛里面推几下,树枝有时会掉出来,落在灶口下方,掉下来的树枝有些还带着火,我不敢碰火,但我不会跑,我会用脚,或者找个小铲子把带着火的树枝挪到下面的掏灰的小洞里,我知道我身后有大堆的柴禾,绝不能让它们烧起来。做这些的时候,曾经也害怕过,但随着一天天的长大,就慢慢不害怕了,且坐稳了这个位置,烧火的事情慢慢也就交给了我。
我烧火时,烧的最多的是麦草和树枝,麦草很容易烧起来,用火柴棒一点就燃烧起来了,只要不断的往灶膛里添加麦草就可以了,但麦草不经烧,一顿饭要烧掉很多,所以树枝是最好的选择。但树枝不能直接点燃,一般就先烧几把麦草,等有火种了,再把树枝加进去就能烧起来。也烧过稻草,玉米杆,稻皮等,但不管烧什么,只要塞进灶膛烧了,那就没了,只能化为灰烬与炊烟。烧了这些的同时,锅里自然会出来很多吃的东西,米饭,面条,煎饼,油饼,南瓜粥……一口锅,可以烧出各种各样的食物,曾经,我一味的沉浸在那些美食里。我喜欢帮祖母烧火,在烧火时,映着红色的火焰,看着祖母在锅台边上忙碌的身影。我也曾多次熟睡在灶口前的柴禾堆里,那里温暖,有祖母陪着,我不会感到孤单,从小我就是个害怕孤单的人,哪怕是睡觉,我也喜欢有个人影在面前晃动,这样我才能睡得踏实。
我帮祖母烧火,也会得到格外的吃货,祖母有时会在饭熟的当口把锅灶里的火星用烧火棍堆在一起,在火星里埋上红薯,有时是玉米棒子,有时是土豆、核桃、大蒜等,等火星熄灭了,就可以刨出来吃了,那些烧的东西可好吃了,只不过会把嘴和手弄得黑黑的。时间久了,灶膛里积的灰太多了,祖母就掏灰,把这些灰洒到不远处的菜地里去给地施肥。祖母掏灰时,我就蹲在边上,伸长了脖子往里面看,祖母伸长了胳膊尽量往里面掏,想掏得干净些,有时会把鼻子,额头抵在灶口边沾上灰,我看到就笑,说祖母你变成花脸猫了,祖母也不忘用脏手在我鼻子、额头上抹抹,也给我沾上灰,让我和她一样变成花脸猫。在大多的时间里,就我和祖母两个人在厨房里,只有吃饭的时候,爷爷、父亲、母亲、叔叔、姑姑们才会回来,我们全家人围坐在一张桌子上高高兴兴的吃着饭,说着话。日子在一成不变的过着,直到有一天,饭桌上少了祖母。从那以后,我开始帮母亲烧火。
那间老厨房我再也不可能走进去了,但我能在心里复原它的样子,胡基和泥坯垒成的灶台,虽不精致,但经岁月的打磨光亮干净,灶口是柴禾堆,后面一张大案板,对面放着碗柜,碗柜的右边是一张吃饭的桌子,边上围着数只小板凳,再往右就是厨房的门,门边上放着一口水缸,水缸里放着一把铁瓢,手把光亮如新。祖母离开一段时间后,这间厨房便成了杂物间,再后来就彻底的拆除了。我还清楚的记得祖母的棺材就是在这间老厨房里面做成的,我曾经一味的在这间厨房里留恋。在下着雪的冬季,我蹲在灶火口,火己经用不着烧了,我不懂得死亡的意义,我不知道我再也看不到祖母了,我只知道我很冷,在没有烧火的灶口,再也没有温暖。我看着木匠在做那个大木匣子,他把它做好后染成了漆黑色,比烧火的灰烬还黑,我感到害怕。有一些时间,我想找一些东西,进过那间厨房,里面阴冷,门被扣上,好久没人进去了。我想加把柴禾把火烧起来,让里面不要那么阴暗和冰冷,却再也找不到灶口。
回忆的匝道里,灶膛里的火一直在烧着,锅里的水一直在沸腾着,案板上烙的油饼还冒着热气,那个熟悉的身影还在锅台边忙碌着,我还是个小男孩,蹲坐在灶口往灶膛里添柴禾,火光一闪一闪的印在我的脸上……
烧 火
我还在继续往灶膛里添柴
那些祖母砍的柴现在变得枯干
而且很轻,放佛一下子就被烟火吞噬
只落下灰烬或者化为炊烟从乌黑的烟囱里升走
此时祖母正好离开
锅里的粥汤那么香甜
那么让人怀念
我要如何停止烧火,停止
不知足地往灶膛里塞满枯干轻薄的柴火
就像停止成长
灶火快要熄灭,只剩下微亮的红点
我们全家开始吃饭
唯独少了祖母
我知道她还会回来——
树木的春天也会回来
土
在东庄的麦场边上,有一截断墙,不算高,我们在上面翻来翻去,从这边翻上去,跳到那边,再跑回来,乐此不疲的玩闹着,也骑马一样骑在墙头上,或者用小木棍在墙上写字,掉下一地的土沫在墙根。这半截土墙很厚实,经过很多年风吹雨打,仍然还在。一截土墙,裂了口子,透着风,还是这个村庄的一部分。
在我小时候生活过的老院子里,也有一截土墙,我和父亲曾经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才把它挖倒。它似乎是生了根的,看起来已经破烂不堪,风雨飘摇,但真的动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
我曾经看到过大人们打土墙,那是热情洋溢的劳动。光着膀子流着汗,喊着号子,在毒日头下,和上好的土泥,倒上麦草秸,用铁锨翻倒进夹板里,然后轮换着用石墩砸实了,一层又一层,从地下到地上,一面丈高的墙拔地而起,厚重而结实。
在东庄四周散落着的土坟不知道有多少座,那一小块一小块隆起的土地下,埋葬着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先人们。如今,依然劳作在这里的人们,也终将最后回归脚下的这片热土。生命轮回,我是东庄人,在不久的将来,我也会长眠在这片土地下,当尘世的土蜂拥而来,掩埋我时,我将幸福的降临。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