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欲辨已忘言

2022-01-20叙事散文张乃光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1:52 编辑

忆苏是大理敏感而多情的一位女作家。说她敏感,是她笔下的一草一木,大多不是概念化的物事,而是她在生活中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的直接结果。打开这本《忘言书》,每一……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1:52 编辑 <br /><br />
忆苏是大理敏感而多情的一位女作家。
说她敏感,是她笔下的一草一木,大多不是概念化的物事,而是她在生活中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的直接结果。打开这本《忘言书》,每一篇、每一页中出现的植物、动物、人物、事物,无不是触动了她神经的东西。
说她多情,是她对进入自己眼睛的物事无不充满怜爱之心,始终用一个女性特有的视角、触角,多情而细腻地描写它们,口吻亲切得就像是在叙说自己的恋人,有时一个简单的词,表达的意蕴也十分丰富。
忆苏说:本书取名《忘言书》,是取“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之意。我认为此说很好地体现了她的写作追求。
真意。在忆苏的作品中,她力避女性作者的脂粉之气,以真实的观察、真诚的情感、真正的感知来表现生活,力求体现“小文章里有大情怀,小格局里见大气象”之境。为此,她坚持了对“真意”的追求。所谓“真意”,表现于她作品的就是“真情”、“真感”、“真知”。
收入本书的42篇散文作品,分为“四季帖”“草木笺”“忘言书”三辑。每一辑都各具特色,又以她敏感的神经、多情的眼光贯穿全书,文字保持她清丽典雅、柔和静美的一贯风格,主要写自然、草木、天时、大地,以一颗慈悲之心书写对世间万物的热爱,对四季更替天时变幻的感知和日常的感悟。
在第一辑“四季贴”中,她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来写二十四节气,而是从自己独特的观察和感悟中选取了十二节气来写,并在每一节气中都有自己独到的观察、真实的感受、新颖的见地。她对每一节气的感知,不是从历书上、从气象预报中得到,而是从身边的一草一木开始,她在《立春》中这样写道:“比人敏感聪慧的,应该是植物们。人类不靠日历提醒,根本就不知道今夕何夕,哪天立冬,哪天春分。而植物们,却在二十四节气里依循着天地的变化,诚实守信,从不爽约。立春了,该谁上场,从不推诿。在它们身上,保持着忠厚老实的好品性。单从这点来说,植物是人类的老师。一点也不为过。”这样的结论,来自于她真实的观察。她文中写到的草木,无不具有她特有的眼光和独到的观察,更可贵的是她并且有了自己的发现:“立春,在我们的方言里叫“开春”。很形象的说法。开,开始,打开,仿佛紧闭的门被节令的铃声“咯吱”一声催开。在我看来,整个二月,都是在为阳春三月作准备的——是春天的序曲。如果春天是一首交响乐的话,二月,就是舒缓却萌动着生机的序曲,奠定着整个乐曲激情四溢的基调。”这样的篇什,没有真意是写不出来的。
忘言。读忆苏的作品,忘言并不是忘记表达,而是本能地舍弃常规性写作中妨碍“真意”表达的陈词滥调。写作一旦成为职业,就难免常规化、程式化的语言范式。有的作者为了使自己的作品像“样”,自觉不自觉地摒弃了最能表达“真意”的语言,所写的东西自然缺乏个性。殊不知语言表达本身是没有现成的“样”的,文学语言更是如此。读忆苏的散文,感觉她正在寻找一种有别于别人的语言范式,她似乎懂得:“却道天凉好个秋”,不是无言表达,而是因为所有陈腐的表达都在这句话前失去了分量。
因为有真意,忆苏对自己身边的寻常物事都保持着一颗童心、真心、爱心,因为有童心、真心、爱心,她的作品几乎都是出乎自然地流露,有时甚至忘了如何以机巧之心来表达,有时文字间的错落、断裂、间隔,也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欲辩已忘言”的真趣。这种因“真意”而“忘言”的文字,使忆苏的散文在大理众多写作者中彰显了自己的个性。形成了她简约而丰盈的语言风格。“园子里,墙角木槿白色的花朵经过雨水的洗涤,不染纤尘,愈发素洁简静。这五月开花的木槿,有种内敛的安静气质。”《时雨及芒种》中这段话,可视作为是她言语风格的自况,正是有“真意”,使她进入“忘言”——忘却陈腐之言的境界。她的文字,素洁、简静、内敛,有如雨后木槿白色的花朵。
知性。因为有真意,因为对陈腐之言的忘记,忆苏的散文除了清新脱俗的表现外,还显示了一个年轻的女性作家的知性。在《草木笺》专辑中,她笔下的植物种类之多,令人惊羡。蔷薇、栀子、含笑、茉莉、缅桂、金银花、桂花、海棠、绿萝、水仙、含笑、石榴、紫藤、野姜花、芭蕉、鱼腥草、臭灵丹、荷、旱金莲、铜钱草、悬铃木、决明花、核桃、凤凰木,蓝花楹、艾草……这些名目繁多的花卉草木,都在她下姿态各异、风情万千。特别是苍山洱海间田头地角寻常可见的白刺花,在她的《花香贴》中也有了不俗的表现:“春末盛开的‘十姊妹’‘刺巴花’属蔷薇科的一种。长于山野田间,白色的多数是单瓣,粉红的重瓣,这种生命力极强的野花有一股淡淡的清香。采摘那种枝条上长满小刺的花儿,是儿时的我们每个春天最快乐的事情。冒着被小刺扎伤的危险,采来一小把,拿个白瓷杯子盛满清水,整个房间,便有了一股幽幽的香气。那淡淡的香,为童年记忆增加了一缕抹不去的气息。这种蔷薇的花香不浓烈,更不张扬,就只是淡淡的一抹气息,即便开得繁盛绚烂,香气依旧淡雅而清新,虽然名为‘十姊妹’,但那种香气,让人感觉这团团围坐的姐妹之间,依旧各怀心事,各自秘而不宣。如一个个和红尘俗世保持距离,略带疏离之美的女子,淡淡的暖里透着一缕孤清的气质。”这段文字唤醒了我儿时的记忆。虽然我也曾写过广受赞誉的散文《刺花白了》,但对白刺花的观察,却不如忆苏细致与敏锐。忆苏在文中忘情地说:“写下这些字之时,我正被金银花的香气包围。每写几行,总要下意识地吸吸鼻子,生怕错过一丝一缕清梦一样的气息。这香气,若能钻进我的电脑,沁入我的文字,那该是一件多么神奇的事啊!”我以为我已经闻到了她文字中的花香了。
更让我击节的是,她甚至得出了一个被我们漠视的结论:“凡颜色素淡的花,大多有香气。”凸现出她确是一个很有知性的青年作家。
本书第三辑《忘言篇》,写的都是人事,但同样充满作者的知性。她把对人生的观察、思考,以她特有的慧心智语表现出来。《光阴记》写的是一家人的记忆,通过一帧帧旧照片,把读者带到了特定的生活场景。把一家三代人生活的变迁,用特有的语言方式,跳跃着介绍出来,曾经的旧时光,萦绕在她笔下,有如雨后一抹夕阳,温暖而动人。《听音记》,用充满悟性的语言把读者带到一个音乐的世界,与一位位音乐界的才人邂逅。她对音乐的喜好,与她的知性显然有关。我特别喜欢她的《短章》,跳跃的文字,把生活中的几个人——网上购书赠她的宋小竹、初中隔壁班的班主任、送来自制玫瑰酱的朋友、拖着病腿跳广场舞的中年男子、“爱心小厨”的店主、年逾古稀义诊九年的老中医,以非常简略的文字勾勒下来,可以说是真意、忘言、知性的结合,字里行间溢满诗性与哲学,洋溢着感恩与喜悦。
忆苏是大理巍山县一位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的老师,她爱好文学,业余里间都陶醉在写作之中,出版过散文集《莲花时光》《巍山,时光驻足的小城》《小吃天堂》。但她却不事张扬,始终在巍山古城静静地过日子、悄悄地写散文,“一笔一划间的清简,一墨一色间的优雅,散发着一种生命历练而就的沉静。内敛,笃定,清明”(《静中日月长》)。我们至今未曾谋面,但读她的书稿,我对她渐渐熟悉起来。特意引录一段忆苏散文《桂:云外天香》中的话为本文作结:
“孤绝的,空灵的,又是如此贴近人的心扉。是一种贴心贴肺的亲密与一点若即若离的疏淡糅合而成的风骨。这样的气质,最是吸引人。——像一种女子,有植物性,安然,独自,内在强大,外表纤柔,与万事万物保持一定的距离,却又悄然散发着诱人的芬芳。”
忆苏对桂花的描写,我以为是托物言志。读她的文字,我以为忆苏本身就是一个有植物性,安然,独自,内在强大,外表纤柔,与万事万物保持一定距离,却又悄然散发芬芳的女子。祝愿忆苏的创作,像桂花树一样技繁叶茂、花香四溢。
(《忘言书》,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