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记忆中的“大猪”

2022-01-20叙事散文天堂草
入夏以来,衣服越穿越少,头发越剪越短,却只能在屋内感受这样的改变带来的凉爽,还是不敢暴露在阳光下,因为对紫外线过敏,只是让太阳光亲近一会儿,皮肤上就奇痒无比,还会起一些如小米粒一样的细密的小疙瘩。每当这时,浑身都跟着痒起来,就连发根也痒得难……

入夏以来,衣服越穿越少,头发越剪越短,却只能在屋内感受这样的改变带来的凉爽,还是不敢暴露在阳光下,因为对紫外线过敏,只是让太阳光亲近一会儿,皮肤上就奇痒无比,还会起一些如小米粒一样的细密的小疙瘩。每当这时,浑身都跟着痒起来,就连发根也痒得难受。那感觉,就跟小时候身上、头发上生满了虱子一样。


很小的时候(或者说,从有记忆时起),对虱子的概念,不是来自身上的痒,而是来自奶奶。在一个阳光极好的日子,奶奶忙完家里的活,叮嘱我在炕梢好好玩,离她远点,就插上门,脱了外衣,在地上抖了又抖,放在炕沿上,然后脱下贴身的内衣,轻轻地放在碰不到外衣的地方,再披上外衣,坐在炕头,拿起内衣仔细地翻找起来,那专注劲儿,似乎要看穿衣服的布料。

  小小的我,瞪着一双好奇的眼睛,盯着奶奶,连眼睛都不肯多眨一下,生怕漏掉奶奶手上的任何一个动作

只见奶奶先是把衣服的正面仔细看过,似乎没有什么发现。然后把衣服轻轻地翻过来,再仔细地看一遍,边看,边把发现的“活物”用拇指和食指尖小心地掐下来,放在炕席上,顺势用拇指甲一按一拧,随着一声“啪”地脆响,炕席上,出现了飞溅状的稀少的血迹和那个“活物”扁扁的空壳。有时,这“活物”的生命力极强,还会扁扁地贴着炕席爬,而且动作极快,奶奶就会更快更坚决地再用那只最强有力的拇指甲连按几下,直到那“活物”“粉身碎骨”,真正变成“死尸”为止。 看完大面儿,奶奶就沿着衣服的缝一点一点地细看,把每一寸衣服缝都翻起来看了又看,发现“活物”,就重复着拇指甲强有力的按压,有时,来不及把那“活物”掐到炕席上,就在衣服上,用两个拇指甲对按着,随着那声或大或小的清脆的“啪”,奶奶的指甲上,就会多一点点血污。每次,当奶奶完成了这项看似有些神圣又有些艰巨的任务后,都会露出很满意又夹带着些许的神圣或者是虔诚的表情。 渐渐地,随着我一天天地长大,我知道了那被奶奶既恨又爱的“活物”叫虱子,也开始慢慢地学着奶奶的样子,拿着自己的小衣服左翻右翻地,很认真的样子,却找不到一个“活物”,每当这时,我就会撅起小嘴,很生气的说:为什么我抓不到虱子呢?奶奶就会笑着摸一摸我的头:咱小丫蛋儿再长大点,就能自己抓虱子了,等你变成大姑娘,身上就不再生虱子了。奶奶边说,边脱下我的衣服,帮我翻看,一旦发现那“活物”,就会掐起来,放在我的手心里。见那“活物”在手心里或是“装死”或是尝试着向外爬的顽皮的样子,我突然喜欢上这个“活物”了,更喜欢上了那“啪”的脆响。

等我真的长大一些了,学着奶奶的样子,寻找“活物”,用指甲按死“活物”,听着那“啪”、“啪”的脆响,就是我体验到的最初的成就感。

渐渐地,熟悉了“活物”有不同的长相,还有不同的状态。大的,小的,黑的,灰的,白的,小小的头下,是细小得几乎看不出来的几对小的爪子,后面是跟头部极不成比例的“硕大”的身子,那身子在我们这些孩子的嘴里被称为“虱子的肚子”;还有一种白色的,亮晶晶的比小米粒还小的椭圆型的,一头有着细尖儿的叫“虮子”,用两个大拇指甲一按,也能发出“啪”的脆响。 有一天,几个孩子聚一起玩抓虱子的游戏,比谁抓到的多,看谁抓到的大。正当大家都非常专注地寻找着各自衣服上的虱子时,不记得是哪个孩子突然欢呼起来:看哪,我抓到了一个“大猪”。只见那孩子的手心里放着一只颜色很深,近乎全黑的比常见的要大上几倍的虱子,肚子涨鼓鼓的,像是要把肚子撑破了一样……看那个孩子满脸的得意,我们这些小看客们,也个个是心服口服的羡慕,都暗自加劲,也一定要找到一只“大猪”不可。

自此,在那些物质极其匮乏,卫生条件极差的时光里,寻找“大猪”就成了我们童年快乐源泉的一个支流。而每当孩子们为谁的“大猪”更大而争论不休时,大人们就会用一句极威严地断喝:“快(把虱子)掐死了”了事,最后,也没人知道是谁的“大猪”最大,只知道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那个最大的“大猪”的主人。

当我长到该上学的年龄,奶奶说:丫蛋啊,奶奶帮你把虱子抓干净了,弄盆水好好洗洗身子洗洗头发,换身新衣服,上学了,就不再生虱子!

虽然,上学后,不再注意自己的衣服上是否还有虱子,只是有两件事记得非常清楚。

第一件,在班级里,有时,同学们互相比着挠头皮,看谁挠下来的头皮屑多。比赛前,通常先在书桌上放一本书或一个本子接着。看着那或多或少如雪花一样飘落下来的头皮屑,一阵阵欢笑充盈着教室,偶尔,随着那雪花一同飘落的还会有一只两只的“活物”,在那片白花花的头皮屑中,是那么的扎眼。那“活物”的主人就会红着脸,一把把接着那些头皮屑(当然,重点是那“活物”)的书或是本子掀起,往地上一抖,再用脚使劲地抿一抿,嘴里还咕哝着:没意思,不玩了,不玩了……

放学后,无论是那“活物”的主人还是看到那意外出现在头皮屑里的“活物”的人,都会回家拿起蓖子,细细地蓖着头发,甚至仔细地翻看自己身上的所有衣物,都想极力确定自己身上,不再有“活物”,因为谁都不愿意再当上学前一直引以为骄的“养猪的人”了。

第二件,我慢慢发现,奶奶捉虱子的时候,不再是翻看,而是改为了“摸”和咬。只见奶奶沿着衣服缝细细地摸,偶有收获时,就低下头,沿着衣缝用牙试探性地咬着,直到听见那声声“啪”的脆响,奶奶就会满意地自语道:还能生虱子……一时半会儿是死不了的……我却总觉得那是奶奶仅剩下的几颗牙齿相碰的声音。……直到有一天,我听到妈妈跟婶婶说:咱妈真的老了,也糊涂了,我新给她买的那件的确良衬衫,只穿过两次,她就用开水烫,说是有虱子,看不见抓,烫烫虱子就都死了。结果,好好的一件衣服,烫抽抽儿(的确良面料最怕高温,“抽抽儿”是北方方言,意思是烫皱了,严重变形,缩到了一起。)了,没法穿了。 其实,那时,家里各方面条件都好起来了,尤其是卫生条件,虱子,已经远离了这个家。奶奶总以为自己身上有虱子,是想证明自己“还死不了”,是对这个世界越来越强烈的留恋……

我最后一次看到别人身上的虱子,是上高中的时候,一个阳光很好的上午,课间操的时候,前面的同学的后背上,赫然地有一只“大猪”在被阳光晒得热乎乎的衣服上迅速地向上爬着,我本能地伸手去抓那“大猪”,就在手将触及时,突然意识到这样做,前面的同学将多难为情啊,还是假装没看见吧。这样想着,手就从半空中又落了下来。但,在以后的日子里,每当我想起那一幕,就觉得那“大猪”是爬在我的后背上,浑身都痒痒的。

我最后一次与“大猪”的亲密接触,是刚上大学的那年寒假。刚回到家里的我,兴奋地跑到大哥家看可爱的小侄女苗苗,见炉子上的水开了,大嫂非常体贴地说:坐车坐得埋汰,洗洗头发吧,轻松一下。来,用苗苗的这条毛巾吧,新的。

当我回到家,跟妈妈讲着学校里的趣事时,两位嫂子一起来了。一进门,二嫂就笑着说:我来看看咱家的大学生,听说你改养猪了? 我一头雾水,楞楞地看着二嫂:谁说的? 两位嫂子相视一笑,好奇地问我:你一点感觉都没有?头不痒吗?

我抓了抓刚洗过、很柔顺的头发:没有啊!

两位嫂子一边把我按在炕沿上,一边说:这人啊,头上生了多少虱子啊,弄得苗苗的毛巾上都挂满了,还说不痒。

就这样,我被两位嫂子“收拾”了大半天,先是一左一右细细地翻看着头发,一个一个地把虱子按死,再撸下来,然后,再一点一点地把已经在头发上“编小辫儿”的虮子撸干净,整得我整个头皮都生痛,我也不敢出声,怕又引出嫂子们夸赞我是“养大猪的”。妈妈却一直在为我找理由:可能是换水土的缘故,也可能是她回来前,在学校附近的小卫生所里打点滴时弄上的……

至此,就再也无缘见到给过我许多儿时快乐的“大猪”了。直到我的儿子上学了,有一天,儿子一本正经地问我:妈妈,什么是虱子啊?我张了张嘴,才发现,我从记事起就认识的“大猪”,我却无法描述给儿子。 但我始终记得奶奶曾经最爱说的一段话:人哪,无论寿命长短,都得生够一葫芦瓢的虱子才行呢!有的早生,有的晚生,……身上有虱子的人,是死不了的——因为人快要死的时候,虱子就都飞走了…… 哦,曾经的时光里,还有多少这样被世代传颂的“老生常谈”的经验,随着时代的发展,被湮没得无影无踪了呢?又有多少只能留存在记忆里,却再也无法“昔日重现”的童年的快乐呢? 写到这里,浑身奇痒,像是生了虱子的感觉更加真切!这样的比喻,没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肯定无法想象。如果反过来说:身上生了虱子,就像紫外线过敏那样痒,似乎更能让人理解。(3345字,2014.7.17)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大猪”, 虮子, 虱子, 童年, 曾经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