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照相
2022-01-20抒情散文乔举平
黑 白 照 相乔举平我肩挎一架120的海欧牌黑白照相机,急匆匆走在乡间小路上,是为大山深处的一个村子去照相,那里正要举办一个农民蓝球比赛,乡长头一天就说,这个活动很典型,要写成上报材料,还要留下照片存档,要我赶过去完成任务。这架心爱的照相机……
黑 白 照 相
乔举平
我肩挎一架120的海欧牌黑白照相机,急匆匆走在乡间小路上,是为大山深处的一个村子去照相,那里正要举办一个农民蓝球比赛,乡长头一天就说,这个活动很典型,要写成上报材料,还要留下照片存档,要我赶过去完成任务。这架心爱的照相机是花了文化站一年三分之一的活动经费买的,价值130多元,那时站里全年的经费也就仅仅400元,可是价值不菲啊。照相机是砖头样的一个小方栋、装黑白的胶卷,照出的照片只有二三寸大小,但在当时也是蛮先进的。
这是八十年代初的一个春天,我当上乡里的文化站专干不久,每月也只有30多元的薪水,是不转户口的临时工,但在农村人眼中也算是乡上的干部了,那时的物价不高,乡干部的工资和我比较也不是太悬殊,因此我不觉得地位有别,感觉还是蛮不错的。
我在文化站也没有多少硬性的任务,出出黑板报、接接电话、帮乡长文书写写材料、下村为县里来的不太重要的工作人员带带路、业余时间搞搞文化宣传、然后创作一些散文和诗歌。可县文化局一再强调我们要搞以文养文,要搞创收,我想来想去,就想到了照相,乡下人照相要跑到镇上、县城去照,很不方便,我就向乡长打了买照相机的申请,乡长说你向业务主管局的领导汇报吧,这么多开支我做不了主啊,我又斗胆向文化局的局长做了书面请示,一个月之后,局长同意了我的请求,我兴高采烈骑自行车跑80里长路赶到县城,就买到了这个心爱的相机。
照相机有了,我就自费先给乡政府的领导和同事免费照,晚上学着冲洗胶卷、洗印照片。我找不到师傅,就按照相机、显影粉、定影粉袋子上的说明自己摸索,自己加工制作了爆光箱、上光板,这可是件技术性很强的活,尤其显影和爆光的时间是以秒为单位计算的,要靠自己手工掌握,稍有不慎就会弄得一塌糊涂,不是照片黑呼呼一片,就是照片发红,时间不长没了影子。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一连折腾了好几个通宵,总算是洗印出了清晰美观的黑白照片来,乡干部全涌到了我的房间,说我自学成才,齐声称赞,我会照相的消息就不胫而走,没几天传遍了全乡。
我这次接受为农民体育比赛拍照的任务,心里是充满信心的,我的照相技术得到了领导的肯定,既可以为文化活动留下现场图片资料,也可以搞点创收了。这是春天的早晨,太阳暖暖的照遍了山野,风中带着泥土解冻的味道,好象含着酒的气息,悄悄醉了我的心。远处的山岗有了绿意,近处的田野泛着湿气,田埂上的残雪正在消融,路边发出了草的嫩芽,有几朵耐不住寂寞的小花已经绽放,那么娇美的生命带给我舂天的惊喜。
我加快了脚步,翻过一座山就到了目的地,书记乡长早已等在那里,小村学的操场上已站了好多大人小孩。我一露面,照相机很快吸引了众多孩子的目光。中午各生产队的代表队入场比赛,乡长大声对我说,多拍些照片,把精彩的瞬间要照下来。村长连连附和,小乔,一定要照好啊!我手捧相机没有忘记先拍下了书记乡长讲话的镜头,然后围着球场抢拍着比赛场景,毕竟是头一回在公众场合亮相,我握相机的手有些发抖,头上也冒出了虚汗,相机的快门在咔哒咔哒作响,我慢慢就找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自豪感来。
谁都没有想到我的这次照相却砸了锅,受到了乡长十分严厉的批评,更准确地说是挨了一顿臭骂,原来是我慌乱中没有卷上胶片,在不停的空照啊,回去打开机子,胶卷就根本没有卷上,一切都为时已晚,直到乡长催着要看照片时,我才吞吞吐吐告诉了真相,你说乡长能不生气吗?他的五官都气歪了,骂完了就破门而去。事后我也不生领导的气,是我误了乡里的大事情。
从此我再也不敢马虎,一有空就抓紧照,晚上熬夜洗印,黑白照相的技术我已本掌握了,虽然我的设备简陋,但洗出的照片一点也不比二十里外镇上照相馆照的逊色。没多久,县里开始了第一代身份证的照相,县城照相馆的师傅就来到了乡里,乡长在召集的村长会议上再三强调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说凡是十八周岁的村民都要照,各村一定要配合县里照相馆的师傅按期完成这项工作。会议结束后,照相馆师傅望着乡政府四周的重重大山面有难色,他们那能吃惯这乡间上山爬洼的的苦啊,要求乡长把村民集中到乡上来照,乡长说这不可能,群众那有这觉悟,还是你们到村里去照吧。
午饭后,照相馆的师傅串门来到我的房间,看了我的照片,很惊喜,乡长也说我照的不错,照相馆的领队就要我和他们一起照,当场交待了身份证照片的基本要求和拍摄要领,要我给乡干部拍几张看看,我立即拍了几张洗了出来,师傅们一看,一拍把掌说好,就这么定了。身份证照片要求相当严格,这种照片他们用135相机拍,我把自己的120相机稍作了改造,就照出了完全合乎要求的照片,乡长这下也觉得脸上有光,高兴地说,别小看我们乡下,我们也有能人啊。他们一商量就分给了我四个村的照相任务,那是全乡二分之一的人数啊。
那段日子是我最辛苦、最高兴、也最忙碌的日子,我每天跟着村干部走乡串户,拿一块一米见方的白布,随便在哪一户的墙上一挂就是背景,前面放一个矮凳,一个个轮流坐在小凳上照,当时每照一人收费四角钱,一天下来我也有近百元的毛收入,那是相当可观的,遇到实在困难的人家,我也就免费,有的人家给我一两个鸡蛋也行,我的随和赢得了乡亲们的好感,他们用乡间最好的荷苞蛋、油饼长饭招待我。我白天照,晚上就在投宿的村民家里冲洗胶卷。记得一次晚上下了大雪,早上起来,我洗好凉在铁丝上的胶卷全结了冰、冻住了,我在火炉边慢慢烘烤才解了难。
还清楚的记得,有一次我白天在家中冲洗交卷,门窗全用被单严严实实地蒙了起来,我在集中精力忙碌,把和妻子商量好陪她去转娘家的事全忘了,她喊我几声也没有听见,妻真生了气,几下就扯掉了门口的被单,这下全完了,胶片未定影之前是绝对不能见光的,有几卷正在冲洗的胶卷全曝了光,我也火了,就和妻子动起了拳头,一时杯盘狼藉,妻也哭着跑回了娘家,我也遭到了老爹老娘的一动拳头。好些年过去了,我的这件洗相的事,还成为全庄人的笑谈。
我还用简陋的照相设备,搞出了一些黑白的艺术照,有一张还发表在了报纸上,是黄昏晚霞中的洮河渡口,寂静的河水,停泊的渡船,野渡无人舟自横,现在看来还有诗情画意,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染力。还有洮河上顺流而下的木筏,山岗上静谧的村舍,小径上寂寞的野花,都永远珍藏在我的相册中。
后来公安局还打电话专门叫我去,要包给我几个乡镇拍身份证照片的差事,说我的照片很专业,很符合规范,可我却谢绝了,那时我正由文化站调往县城的文化馆,工作已不容许我再从事这一份有利可图的差事,但我却没有后悔。
临行前我没有忘记财产的移交,那架和我形影不离的相机交给了新上任的站长,可后来那架相机却挂在了站长儿子的脖子上,成了小孩子的玩具,已是伤痕累累,让我心疼了好久啊。
我告别了乡间照相的生涯,已是三十多年的光阴,从此再也很少拿起过相机,但许多有关照相的的往事总是记忆犹新,我时常会翻开那些影集,打开尘封的记忆,一张张小小的黑白照片后总有一些色彩鲜亮的回忆涌上心头,我慢慢翻阅,如饮生活的醇酒,历久弥香,那定格的不仅仅是当时的笑脸和身影,还有我的一段难以忘怀的青春岁月…… [ 本帖最后由 乔举平 于 2011-2-5 21:41 编辑 ]
乔举平
我肩挎一架120的海欧牌黑白照相机,急匆匆走在乡间小路上,是为大山深处的一个村子去照相,那里正要举办一个农民蓝球比赛,乡长头一天就说,这个活动很典型,要写成上报材料,还要留下照片存档,要我赶过去完成任务。这架心爱的照相机是花了文化站一年三分之一的活动经费买的,价值130多元,那时站里全年的经费也就仅仅400元,可是价值不菲啊。照相机是砖头样的一个小方栋、装黑白的胶卷,照出的照片只有二三寸大小,但在当时也是蛮先进的。
这是八十年代初的一个春天,我当上乡里的文化站专干不久,每月也只有30多元的薪水,是不转户口的临时工,但在农村人眼中也算是乡上的干部了,那时的物价不高,乡干部的工资和我比较也不是太悬殊,因此我不觉得地位有别,感觉还是蛮不错的。
我在文化站也没有多少硬性的任务,出出黑板报、接接电话、帮乡长文书写写材料、下村为县里来的不太重要的工作人员带带路、业余时间搞搞文化宣传、然后创作一些散文和诗歌。可县文化局一再强调我们要搞以文养文,要搞创收,我想来想去,就想到了照相,乡下人照相要跑到镇上、县城去照,很不方便,我就向乡长打了买照相机的申请,乡长说你向业务主管局的领导汇报吧,这么多开支我做不了主啊,我又斗胆向文化局的局长做了书面请示,一个月之后,局长同意了我的请求,我兴高采烈骑自行车跑80里长路赶到县城,就买到了这个心爱的相机。
照相机有了,我就自费先给乡政府的领导和同事免费照,晚上学着冲洗胶卷、洗印照片。我找不到师傅,就按照相机、显影粉、定影粉袋子上的说明自己摸索,自己加工制作了爆光箱、上光板,这可是件技术性很强的活,尤其显影和爆光的时间是以秒为单位计算的,要靠自己手工掌握,稍有不慎就会弄得一塌糊涂,不是照片黑呼呼一片,就是照片发红,时间不长没了影子。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一连折腾了好几个通宵,总算是洗印出了清晰美观的黑白照片来,乡干部全涌到了我的房间,说我自学成才,齐声称赞,我会照相的消息就不胫而走,没几天传遍了全乡。
我这次接受为农民体育比赛拍照的任务,心里是充满信心的,我的照相技术得到了领导的肯定,既可以为文化活动留下现场图片资料,也可以搞点创收了。这是春天的早晨,太阳暖暖的照遍了山野,风中带着泥土解冻的味道,好象含着酒的气息,悄悄醉了我的心。远处的山岗有了绿意,近处的田野泛着湿气,田埂上的残雪正在消融,路边发出了草的嫩芽,有几朵耐不住寂寞的小花已经绽放,那么娇美的生命带给我舂天的惊喜。
我加快了脚步,翻过一座山就到了目的地,书记乡长早已等在那里,小村学的操场上已站了好多大人小孩。我一露面,照相机很快吸引了众多孩子的目光。中午各生产队的代表队入场比赛,乡长大声对我说,多拍些照片,把精彩的瞬间要照下来。村长连连附和,小乔,一定要照好啊!我手捧相机没有忘记先拍下了书记乡长讲话的镜头,然后围着球场抢拍着比赛场景,毕竟是头一回在公众场合亮相,我握相机的手有些发抖,头上也冒出了虚汗,相机的快门在咔哒咔哒作响,我慢慢就找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自豪感来。
谁都没有想到我的这次照相却砸了锅,受到了乡长十分严厉的批评,更准确地说是挨了一顿臭骂,原来是我慌乱中没有卷上胶片,在不停的空照啊,回去打开机子,胶卷就根本没有卷上,一切都为时已晚,直到乡长催着要看照片时,我才吞吞吐吐告诉了真相,你说乡长能不生气吗?他的五官都气歪了,骂完了就破门而去。事后我也不生领导的气,是我误了乡里的大事情。
从此我再也不敢马虎,一有空就抓紧照,晚上熬夜洗印,黑白照相的技术我已本掌握了,虽然我的设备简陋,但洗出的照片一点也不比二十里外镇上照相馆照的逊色。没多久,县里开始了第一代身份证的照相,县城照相馆的师傅就来到了乡里,乡长在召集的村长会议上再三强调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说凡是十八周岁的村民都要照,各村一定要配合县里照相馆的师傅按期完成这项工作。会议结束后,照相馆师傅望着乡政府四周的重重大山面有难色,他们那能吃惯这乡间上山爬洼的的苦啊,要求乡长把村民集中到乡上来照,乡长说这不可能,群众那有这觉悟,还是你们到村里去照吧。
午饭后,照相馆的师傅串门来到我的房间,看了我的照片,很惊喜,乡长也说我照的不错,照相馆的领队就要我和他们一起照,当场交待了身份证照片的基本要求和拍摄要领,要我给乡干部拍几张看看,我立即拍了几张洗了出来,师傅们一看,一拍把掌说好,就这么定了。身份证照片要求相当严格,这种照片他们用135相机拍,我把自己的120相机稍作了改造,就照出了完全合乎要求的照片,乡长这下也觉得脸上有光,高兴地说,别小看我们乡下,我们也有能人啊。他们一商量就分给了我四个村的照相任务,那是全乡二分之一的人数啊。
那段日子是我最辛苦、最高兴、也最忙碌的日子,我每天跟着村干部走乡串户,拿一块一米见方的白布,随便在哪一户的墙上一挂就是背景,前面放一个矮凳,一个个轮流坐在小凳上照,当时每照一人收费四角钱,一天下来我也有近百元的毛收入,那是相当可观的,遇到实在困难的人家,我也就免费,有的人家给我一两个鸡蛋也行,我的随和赢得了乡亲们的好感,他们用乡间最好的荷苞蛋、油饼长饭招待我。我白天照,晚上就在投宿的村民家里冲洗胶卷。记得一次晚上下了大雪,早上起来,我洗好凉在铁丝上的胶卷全结了冰、冻住了,我在火炉边慢慢烘烤才解了难。
还清楚的记得,有一次我白天在家中冲洗交卷,门窗全用被单严严实实地蒙了起来,我在集中精力忙碌,把和妻子商量好陪她去转娘家的事全忘了,她喊我几声也没有听见,妻真生了气,几下就扯掉了门口的被单,这下全完了,胶片未定影之前是绝对不能见光的,有几卷正在冲洗的胶卷全曝了光,我也火了,就和妻子动起了拳头,一时杯盘狼藉,妻也哭着跑回了娘家,我也遭到了老爹老娘的一动拳头。好些年过去了,我的这件洗相的事,还成为全庄人的笑谈。
我还用简陋的照相设备,搞出了一些黑白的艺术照,有一张还发表在了报纸上,是黄昏晚霞中的洮河渡口,寂静的河水,停泊的渡船,野渡无人舟自横,现在看来还有诗情画意,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染力。还有洮河上顺流而下的木筏,山岗上静谧的村舍,小径上寂寞的野花,都永远珍藏在我的相册中。
后来公安局还打电话专门叫我去,要包给我几个乡镇拍身份证照片的差事,说我的照片很专业,很符合规范,可我却谢绝了,那时我正由文化站调往县城的文化馆,工作已不容许我再从事这一份有利可图的差事,但我却没有后悔。
临行前我没有忘记财产的移交,那架和我形影不离的相机交给了新上任的站长,可后来那架相机却挂在了站长儿子的脖子上,成了小孩子的玩具,已是伤痕累累,让我心疼了好久啊。
我告别了乡间照相的生涯,已是三十多年的光阴,从此再也很少拿起过相机,但许多有关照相的的往事总是记忆犹新,我时常会翻开那些影集,打开尘封的记忆,一张张小小的黑白照片后总有一些色彩鲜亮的回忆涌上心头,我慢慢翻阅,如饮生活的醇酒,历久弥香,那定格的不仅仅是当时的笑脸和身影,还有我的一段难以忘怀的青春岁月…… [ 本帖最后由 乔举平 于 2011-2-5 21:41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