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情结
2022-01-20抒情散文康学森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5:53 编辑
说起来有些好笑,我对电话有很深的情结。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参军来到一个大都市,部队是通信兵,整天接触的就是电话、载波、电缆、传真等。我们每个班都……
说起来有些好笑,我对电话有很深的情结。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参军来到一个大都市,部队是通信兵,整天接触的就是电话、载波、电缆、传真等。我们每个班都……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5:53 编辑 <br /><br /> 说起来有些好笑,我对电话有很深的情结。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参军来到一个大都市,部队是通信兵,整天接触的就是电话、载波、电缆、传真等。我们每个班都安装有电话,随便拿起来就同老乡煲电话粥,方便的很。那时的城市也没有我们部队方便,记得当时那座城市人们打电话叫做传呼电话,就是你打电话找人,只能把电话打到他所居住的小区,值班老伯在他的楼下对着他的窗子大声呼喊:“小张或者老李,侬的电话”。朋友听到了,穿着拖鞋,慌慌张张跑下来按照刚才留下来的号码要回去,这样的联系方式还是在这个国际性大都市里的居民身上才能享用。原因当然是国家经济贫弱,
还有一件小事值得一记,那时父母单位上有一部电话,晚上当然没人值班,在部队时闲着没事了就通过人工总机挂长途台要到家乡,一天晚上把电话要到县里的总机,她竟说,那个单位晚上没人值班,给你要县委办公室行吗?那里有人。天啊,要县委办公室干嘛!谢谢,不用了。总机是善意的,全县没几部电话,真有急事,好像县委办公室能帮忙似的,有意思。
八十年代中期,我退役回乡,家乡人仍然用那种摇把子的电话机,通过总机转接,心里非常别扭,便不时怀念起部队时程控拨号或按键机。我退役后被安排在一家国企工作,看到副厂长以上领导才能在家里安一部企业内部电话,心里羡慕的要死。于是我对我的政治部主任说:“主任,我负责提供两部电话机,你负责找办公室主任啦啦,咱们俩每人安个家庭电话怎样”?主任家也没有电话,便说,我试试看,后来我出差到部队所在的城市,真的从部队带回两部电话机,可主任最终也没有联系成。后来我一想。电话可是身份的象征,纵然我安了,谁给我打呢,朋友们那时都没有呢!
转眼到了九十年代中期,县城的通信事业迅速发展,逐渐有人安装私人电话了。我便择机也安装了一部,刚安电话那阵,我同很多人一样喜欢用一个白手帕覆盖在机身上,像是掩饰,也像炫耀,那滋味只有自己知道。1997年香港回归时,我已经拥有了一个传呼机,别在腰上,看似感觉良好,实际每次都是为人民服务,别人一找,就满大街找公用电话,还有那种磁卡电话,经常用都有感情了,后来干脆联系青年诗人刘文华、张军、臧利敏、仇长义等人,由我出题《打磁卡电话的少女》大家写同题诗,很是风光了一番。
2000年我买了第一部手机,无论在哪里,随时可以同外部联系。手机我从不挎在腰际,总是装在里面的兜里,一般还调到震动状态,我不愿引起别人的注意,成为令人侧目的人物,就是那样时间一长,别人还是知悉你有手机,当时的心理是自己非官非商非有钱人,只是喜欢,所以就不能过于张扬,所幸时间不长,手机便成蔓延之势迅速普及,现在连我16岁的儿子都有手机了,这不能不说是时代的进步。后来我遇见一个从不带手机的朋友,生活极规律,问他有人找怎么办?答曰:那是他们的事。嗷,这人厉害!从此每遇上他,心里暗暗敬佩之。
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现在我们都有电脑了,无论在家还是办公室,甚至在旅途中都有笔记本随身携带,要想联系一个人,方法多的是,短信、博客留言、QQ聊天、手机通话等等,不会再出现古诗中那种:“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了。但是有一种情况除外,就是找那个从不带手机的高人朋友,纵然你急疯了,那也无法奈何啊!
还有一件小事值得一记,那时父母单位上有一部电话,晚上当然没人值班,在部队时闲着没事了就通过人工总机挂长途台要到家乡,一天晚上把电话要到县里的总机,她竟说,那个单位晚上没人值班,给你要县委办公室行吗?那里有人。天啊,要县委办公室干嘛!谢谢,不用了。总机是善意的,全县没几部电话,真有急事,好像县委办公室能帮忙似的,有意思。
八十年代中期,我退役回乡,家乡人仍然用那种摇把子的电话机,通过总机转接,心里非常别扭,便不时怀念起部队时程控拨号或按键机。我退役后被安排在一家国企工作,看到副厂长以上领导才能在家里安一部企业内部电话,心里羡慕的要死。于是我对我的政治部主任说:“主任,我负责提供两部电话机,你负责找办公室主任啦啦,咱们俩每人安个家庭电话怎样”?主任家也没有电话,便说,我试试看,后来我出差到部队所在的城市,真的从部队带回两部电话机,可主任最终也没有联系成。后来我一想。电话可是身份的象征,纵然我安了,谁给我打呢,朋友们那时都没有呢!
转眼到了九十年代中期,县城的通信事业迅速发展,逐渐有人安装私人电话了。我便择机也安装了一部,刚安电话那阵,我同很多人一样喜欢用一个白手帕覆盖在机身上,像是掩饰,也像炫耀,那滋味只有自己知道。1997年香港回归时,我已经拥有了一个传呼机,别在腰上,看似感觉良好,实际每次都是为人民服务,别人一找,就满大街找公用电话,还有那种磁卡电话,经常用都有感情了,后来干脆联系青年诗人刘文华、张军、臧利敏、仇长义等人,由我出题《打磁卡电话的少女》大家写同题诗,很是风光了一番。
2000年我买了第一部手机,无论在哪里,随时可以同外部联系。手机我从不挎在腰际,总是装在里面的兜里,一般还调到震动状态,我不愿引起别人的注意,成为令人侧目的人物,就是那样时间一长,别人还是知悉你有手机,当时的心理是自己非官非商非有钱人,只是喜欢,所以就不能过于张扬,所幸时间不长,手机便成蔓延之势迅速普及,现在连我16岁的儿子都有手机了,这不能不说是时代的进步。后来我遇见一个从不带手机的朋友,生活极规律,问他有人找怎么办?答曰:那是他们的事。嗷,这人厉害!从此每遇上他,心里暗暗敬佩之。
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现在我们都有电脑了,无论在家还是办公室,甚至在旅途中都有笔记本随身携带,要想联系一个人,方法多的是,短信、博客留言、QQ聊天、手机通话等等,不会再出现古诗中那种:“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了。但是有一种情况除外,就是找那个从不带手机的高人朋友,纵然你急疯了,那也无法奈何啊!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