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翰墨凝香
2022-01-20叙事散文花满楼的人
翰墨凝香——九台历史文化名人系列序中国的文气大多在江南,多山多水多才子的美誉是不带一丝夸张成分的。其实在北方,甚至在远离中华文化核心的关东地区也曾涌现出一大批至今仍让我们感到骄傲的文化先贤。象王尔烈,象纳兰性德……正是他们用独特的视角,豪旷……
翰墨凝香
——九台历史文化名人系列
序
中国的文气大多在江南,多山多水多才子的美誉是不带一丝夸张成分的。其实在北方,甚至在远离中华文化核心的关东地区也曾涌现出一大批至今仍让我们感到骄傲的文化先贤。象王尔烈,象纳兰性德……正是他们用独特的视角,豪旷的胸襟以及横溢的才华构筑起关东文化瑰丽的圣殿,也使得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不再感到孤单。
从三百年前柳条边上一座荒凉的边台,到如今欣欣向荣的城市。九台在其发展的漫漫征途中也曾养育了众多名垂后世的文化精英。他们或用诗词,或用绘画,或用文章,或用书法为九台的史册凝结起一段翰墨幽香。
成多禄
文人集团历来都是社会常理的反叛。在学而优则仕的大背景下,失意文人的艺术成就往往更让人惊叹。孟浩然因“无才明主弃”忤了唐太宗从而开创出山水田园诗的新天;柳永也因皇帝一句“且去填词”为宋代文化辉煌注入活力。成多禄无疑也是这样一位失意文人。与孟、柳不同的是,他并没有得罪权宦,他的失意更有几分时也命也的味道。
1864年1月16日,成多禄出生于九台其塔木成家村。其父成荣泰曾为吉林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六品骁骑校,史载其人“嗜学能文”。在父亲的影响下,成多禄自幼聪敏好学,五岁识字,八岁能诗,十六岁遍览群书应童子试考取附贡生,列为案首。1893年考国子监“八百余人余取第一”。此时的成多禄已名满京华。就在人们都认为他必定科举高中时,谁知,他竟刚入考场就感染风寒,不醒人事。两年后,他卷土重来又是一进考场就晕了过去。从此,成多禄绝意功名专心研究书法和诗歌创作。
文化圈里的人似乎逃不脱这样一条规则:一专易而多能难。书法大家鲜有诗作传世;诗词大家也鲜有书法作品流传。非书家不能诗,其诗名被书名所掩盖罢了,反之也是如此。李白是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书法和剑术的大师,郑虔被誉为“三绝”,可如今他的诗、书、画却大多散失。苏东坡是个特例,他在诗、词、书、画领域均有极深的造诣。成多禄虽不及苏轼那样声名远播,但他的书法和诗文受到后人同样的推崇。
1890年,成多禄离开家乡前往吉林崇文书院读书,与徐鼐霖、宋小濂一同受业于著名学者顾肇熙。三人发起组织“雪蕉诗社”,往来唱和,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几载联吟共雪蕉,故人门巷草潇潇”便是这一时期的写照。他又曾在北山关帝庙中习书,仅“福禄寿”三字就练了三个多月,而且每写完十张就将纸摞在一起,用刀刻下,观察笔画是否一致,以检验腕力。待他离去时,练字用过的纸装了满满一车。时人评价他的书法是“满壁龙蛇争座贴”,“铁骑何如腕力遒”。沈廷毅先生将其列为近代东北书法四大家之一,称之为“关东书圣”。
1898年,成多禄抱着“男儿生长天地间,不能为将宜为侠”的报国志愿应邀出山,先后入奉天盛京将军依克唐阿,齐齐哈尔副都统程德全幕府。1905年出任绥化知府。他为官刚正,体恤民情,被百姓呼为“清廉太守”。然而,目睹官场黑暗的成多禄预感到满清王朝末路不远,遂于1907年辞去官职,随程德全南下江苏。临行时,亲友们见其家当不多,书籍满载颇多感慨,他却吟道:“人生万贵不为奇,架上有书乃富翁”。在江苏两年多的时间里,他遍游江南,以文会友,创作了大量诗词和书法作品。苏州沧浪亭和网师园中至今仍能看到他的诗词墨宝。另外,寒山寺大雄宝殿内所刻程德全诗36首也多半由他手书。
辛亥革命后,成多禄回归故里,此后历任吉林省第二届参议院参议院,中东铁路理事会董事,全国参议院议员,中华民国教育部审核处处长兼图书馆(今北京图书馆)副馆长等职,1928年11月20日病逝于吉林西大街寓所,享年65岁。
去年春节回乡期间,我借道去了趟成氏故里。那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乡村,和关东大地上数以千万计的小乡村没有任何差别——瓦房林立,院落宽敞,房前院中都矗立着高高大大的苞米楼子。问及村中少年,竟茫然不知先生其人。我想先生在做吉林省参议员时,村中但凡懂事的孩童也都应知道他的大名,甚至人们在外出与人谈话时也一定不会忘记拿出他的名字炫耀——“知道成参议员吗?我和他可是同村”!文革期间一批血气方刚的红小兵以破旧的名义挖掘了先生的遗冢。一个民族如果连自己最优秀的文化先贤都不去珍惜和尊重,实在让人感到悲哀。值得欣慰的是听村里一位上了年纪的人讲,吉林市为振兴文化事业,将先生列为该市34位历史文化名人之首,由政府出面重修了先生坟墓。每逢祭诞之日,总会有一些吉林市成多禄研究学会的人前来祭奠。
成多禄一生衷情文墨,淡泊名利,他在诗词和书法上的艺术成就注定了他将不会被人们遗忘。在若干年后的一天,或许也会有如我一般痴呆的人,于漫漫长夜闲翻书卷,偶然看到先生的名字,进而看一看他的书法,读一读他的诗,亦有可能为先生所感染写下些纪念性的文字。
放下笔,我的眼前浮现出这样一幅景象:一位“不能为将宜为侠”的关东汉子,站在其塔木的茫茫古平原上纵声高吟:“松花江之西,有村其塔木。历历双白榆,扶疏绕老屋……”(忆榆庐)
徐鼐霖
文人之间存在某种心灵上的契合。这种契合往往可以超越名利,甚至时间。徐鼐霖与成多禄、宋小濂间的友谊就属此类。
无论是在崇文书院受业于顾肇熙的读书期间,还是后来寓居京城“十年燕市黄花酒”的隐居岁月,三人始终不离不弃,肝胆相照。有一张三人合影的老照片,宋小濂居中,徐鼐霖和成多禄分立左右。三个人一样祥和的神态,一样闪烁着智慧的目光,至今仍会感动很多人。看过这张照片的人几乎都会说上一句:“果然是‘吉林三杰’”!
吉林三杰中,徐鼐霖和成多禄同为九台人。成多禄是其塔木成家村人,徐鼐霖则为二道沟人。两地同处九台东部,相距自不甚远。徐鼐霖小成多禄一岁,与成一样出身书香门第。
徐鼐霖的父亲徐延璇少年时应试不第,遂绝了功名的念头,改行学起中医,并以高超的医术和“守道乐善”的品行著称乡里。1865年11月11日,徐鼐霖出生。这个新生命的到来重新燃起徐延璇的报国之志。他为儿子取名立坤,便有治国平天下之意。
徐鼐霖果然秉承了父训,自幼勤敏好学,学业优异,并考取附贡生,后有与成多禄同到吉林崇文书院读书。他精于诗文,善于书法,犹喜经史,以博才闻名书院。
甲午战争爆发,徐鼐霖毅然投笔从戎,准备以死报国。然而,满清王朝的腐败致使中日战事一溃千里。徐鼐霖离开军旅到地方供职,历任知县,黑龙江大赉厅通判,海伦直隶厅同知,候补知府等职。1907年任东三省总督都署礼科兼学科参事。1909年任钦差大臣内文案一等秘书官,复调任黑龙江兴东兵备道。1910年任黑龙江民政使。
民国初,徐鼐霖应聘为大总统顾问,1919年出任吉林省省长。在任吉林省长期间,徐鼐霖锐意改革地方财政金融,同时为减轻地方财政负担准备裁减军队使军警合一。他的一系列举措引来猜忌,不久被免职,遂息影山林,去京闲居,与成多禄、宋小濂二人往来唱和。
徐鼐霖一生著作颇丰,有《憩园诗草》、《筹边刍言》、《吉林先哲祠题名记》、《莅吉宣言》等传世。尤其是《筹边刍言》对边防劳心忧思,所提观点颇有见地,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忱。
1927年,徐鼐霖再度出山,任永吉县志总裁办事处总裁,主持编纂《永吉县志》。全书共50卷,80余万字,历时四年完成,是有史以来对永吉县(包括今吉林市、永吉县、九台市一部)的第一次认真研究和全面总结,也是徐鼐霖为家乡吉林所做的最后一大贡献。1940年,徐鼐霖与世长辞,享年76岁。
吉林北山关帝庙正殿东侧煮鹤轩曾有他题写的楹联——图画本天成,试观四壁云山万家灯火;楼台从地起,且喜大江东去爽气西来。
1928年成多禄去世后,他所作《祭澹堪文》至今读来仍让人热泪盈眶。吉林三杰间的情义在内忧外患,百年积弱的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一段难得的令人感到丝丝温暖的佳话。(未完待续)
——九台历史文化名人系列
序
中国的文气大多在江南,多山多水多才子的美誉是不带一丝夸张成分的。其实在北方,甚至在远离中华文化核心的关东地区也曾涌现出一大批至今仍让我们感到骄傲的文化先贤。象王尔烈,象纳兰性德……正是他们用独特的视角,豪旷的胸襟以及横溢的才华构筑起关东文化瑰丽的圣殿,也使得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不再感到孤单。
从三百年前柳条边上一座荒凉的边台,到如今欣欣向荣的城市。九台在其发展的漫漫征途中也曾养育了众多名垂后世的文化精英。他们或用诗词,或用绘画,或用文章,或用书法为九台的史册凝结起一段翰墨幽香。
成多禄
文人集团历来都是社会常理的反叛。在学而优则仕的大背景下,失意文人的艺术成就往往更让人惊叹。孟浩然因“无才明主弃”忤了唐太宗从而开创出山水田园诗的新天;柳永也因皇帝一句“且去填词”为宋代文化辉煌注入活力。成多禄无疑也是这样一位失意文人。与孟、柳不同的是,他并没有得罪权宦,他的失意更有几分时也命也的味道。
1864年1月16日,成多禄出生于九台其塔木成家村。其父成荣泰曾为吉林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六品骁骑校,史载其人“嗜学能文”。在父亲的影响下,成多禄自幼聪敏好学,五岁识字,八岁能诗,十六岁遍览群书应童子试考取附贡生,列为案首。1893年考国子监“八百余人余取第一”。此时的成多禄已名满京华。就在人们都认为他必定科举高中时,谁知,他竟刚入考场就感染风寒,不醒人事。两年后,他卷土重来又是一进考场就晕了过去。从此,成多禄绝意功名专心研究书法和诗歌创作。
文化圈里的人似乎逃不脱这样一条规则:一专易而多能难。书法大家鲜有诗作传世;诗词大家也鲜有书法作品流传。非书家不能诗,其诗名被书名所掩盖罢了,反之也是如此。李白是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书法和剑术的大师,郑虔被誉为“三绝”,可如今他的诗、书、画却大多散失。苏东坡是个特例,他在诗、词、书、画领域均有极深的造诣。成多禄虽不及苏轼那样声名远播,但他的书法和诗文受到后人同样的推崇。
1890年,成多禄离开家乡前往吉林崇文书院读书,与徐鼐霖、宋小濂一同受业于著名学者顾肇熙。三人发起组织“雪蕉诗社”,往来唱和,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几载联吟共雪蕉,故人门巷草潇潇”便是这一时期的写照。他又曾在北山关帝庙中习书,仅“福禄寿”三字就练了三个多月,而且每写完十张就将纸摞在一起,用刀刻下,观察笔画是否一致,以检验腕力。待他离去时,练字用过的纸装了满满一车。时人评价他的书法是“满壁龙蛇争座贴”,“铁骑何如腕力遒”。沈廷毅先生将其列为近代东北书法四大家之一,称之为“关东书圣”。
1898年,成多禄抱着“男儿生长天地间,不能为将宜为侠”的报国志愿应邀出山,先后入奉天盛京将军依克唐阿,齐齐哈尔副都统程德全幕府。1905年出任绥化知府。他为官刚正,体恤民情,被百姓呼为“清廉太守”。然而,目睹官场黑暗的成多禄预感到满清王朝末路不远,遂于1907年辞去官职,随程德全南下江苏。临行时,亲友们见其家当不多,书籍满载颇多感慨,他却吟道:“人生万贵不为奇,架上有书乃富翁”。在江苏两年多的时间里,他遍游江南,以文会友,创作了大量诗词和书法作品。苏州沧浪亭和网师园中至今仍能看到他的诗词墨宝。另外,寒山寺大雄宝殿内所刻程德全诗36首也多半由他手书。
辛亥革命后,成多禄回归故里,此后历任吉林省第二届参议院参议院,中东铁路理事会董事,全国参议院议员,中华民国教育部审核处处长兼图书馆(今北京图书馆)副馆长等职,1928年11月20日病逝于吉林西大街寓所,享年65岁。
去年春节回乡期间,我借道去了趟成氏故里。那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乡村,和关东大地上数以千万计的小乡村没有任何差别——瓦房林立,院落宽敞,房前院中都矗立着高高大大的苞米楼子。问及村中少年,竟茫然不知先生其人。我想先生在做吉林省参议员时,村中但凡懂事的孩童也都应知道他的大名,甚至人们在外出与人谈话时也一定不会忘记拿出他的名字炫耀——“知道成参议员吗?我和他可是同村”!文革期间一批血气方刚的红小兵以破旧的名义挖掘了先生的遗冢。一个民族如果连自己最优秀的文化先贤都不去珍惜和尊重,实在让人感到悲哀。值得欣慰的是听村里一位上了年纪的人讲,吉林市为振兴文化事业,将先生列为该市34位历史文化名人之首,由政府出面重修了先生坟墓。每逢祭诞之日,总会有一些吉林市成多禄研究学会的人前来祭奠。
成多禄一生衷情文墨,淡泊名利,他在诗词和书法上的艺术成就注定了他将不会被人们遗忘。在若干年后的一天,或许也会有如我一般痴呆的人,于漫漫长夜闲翻书卷,偶然看到先生的名字,进而看一看他的书法,读一读他的诗,亦有可能为先生所感染写下些纪念性的文字。
放下笔,我的眼前浮现出这样一幅景象:一位“不能为将宜为侠”的关东汉子,站在其塔木的茫茫古平原上纵声高吟:“松花江之西,有村其塔木。历历双白榆,扶疏绕老屋……”(忆榆庐)
徐鼐霖
文人之间存在某种心灵上的契合。这种契合往往可以超越名利,甚至时间。徐鼐霖与成多禄、宋小濂间的友谊就属此类。
无论是在崇文书院受业于顾肇熙的读书期间,还是后来寓居京城“十年燕市黄花酒”的隐居岁月,三人始终不离不弃,肝胆相照。有一张三人合影的老照片,宋小濂居中,徐鼐霖和成多禄分立左右。三个人一样祥和的神态,一样闪烁着智慧的目光,至今仍会感动很多人。看过这张照片的人几乎都会说上一句:“果然是‘吉林三杰’”!
吉林三杰中,徐鼐霖和成多禄同为九台人。成多禄是其塔木成家村人,徐鼐霖则为二道沟人。两地同处九台东部,相距自不甚远。徐鼐霖小成多禄一岁,与成一样出身书香门第。
徐鼐霖的父亲徐延璇少年时应试不第,遂绝了功名的念头,改行学起中医,并以高超的医术和“守道乐善”的品行著称乡里。1865年11月11日,徐鼐霖出生。这个新生命的到来重新燃起徐延璇的报国之志。他为儿子取名立坤,便有治国平天下之意。
徐鼐霖果然秉承了父训,自幼勤敏好学,学业优异,并考取附贡生,后有与成多禄同到吉林崇文书院读书。他精于诗文,善于书法,犹喜经史,以博才闻名书院。
甲午战争爆发,徐鼐霖毅然投笔从戎,准备以死报国。然而,满清王朝的腐败致使中日战事一溃千里。徐鼐霖离开军旅到地方供职,历任知县,黑龙江大赉厅通判,海伦直隶厅同知,候补知府等职。1907年任东三省总督都署礼科兼学科参事。1909年任钦差大臣内文案一等秘书官,复调任黑龙江兴东兵备道。1910年任黑龙江民政使。
民国初,徐鼐霖应聘为大总统顾问,1919年出任吉林省省长。在任吉林省长期间,徐鼐霖锐意改革地方财政金融,同时为减轻地方财政负担准备裁减军队使军警合一。他的一系列举措引来猜忌,不久被免职,遂息影山林,去京闲居,与成多禄、宋小濂二人往来唱和。
徐鼐霖一生著作颇丰,有《憩园诗草》、《筹边刍言》、《吉林先哲祠题名记》、《莅吉宣言》等传世。尤其是《筹边刍言》对边防劳心忧思,所提观点颇有见地,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忱。
1927年,徐鼐霖再度出山,任永吉县志总裁办事处总裁,主持编纂《永吉县志》。全书共50卷,80余万字,历时四年完成,是有史以来对永吉县(包括今吉林市、永吉县、九台市一部)的第一次认真研究和全面总结,也是徐鼐霖为家乡吉林所做的最后一大贡献。1940年,徐鼐霖与世长辞,享年76岁。
吉林北山关帝庙正殿东侧煮鹤轩曾有他题写的楹联——图画本天成,试观四壁云山万家灯火;楼台从地起,且喜大江东去爽气西来。
1928年成多禄去世后,他所作《祭澹堪文》至今读来仍让人热泪盈眶。吉林三杰间的情义在内忧外患,百年积弱的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一段难得的令人感到丝丝温暖的佳话。(未完待续)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