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从媒体电视上的“志哀”“致哀”谈起。
2022-01-20叙事散文微风轻拂
上午上班的时候,有同事问我,说这两天国丧日,很多报纸上的都是“志哀”,为什么不是“致哀”?按照习惯的说法,大家写信的时候结尾问候语都是“此致敬礼”、“致以诚挚的问候”。我还真的没怎么注意这个细节,但是我细细考虑了这个问题,觉得国家用“志哀而……
上午上班的时候,有同事问我,说这两天国丧日,很多报纸上的都是“志哀”,为什么不是“致哀”?
按照习惯的说法,大家写信的时候结尾问候语都是“此致敬礼”、“致以诚挚的问候”。
我还真的没怎么注意这个细节,但是我细细考虑了这个问题,觉得国家用“志哀而不是致哀”有非常深厚的含义,个人认为“志哀”更合理。
志哀:(动词)用某种方式表示哀悼。比如:博客日记,也有人说博客日志,这都是对的,再比如县志,永志不忘,这里的志是一种记录。
致哀:(动词)对死者表示哀悼。如:向死难烈士致哀。这里的致和此致敬礼一样,是一种传递、表达的意识。
“全国下半旗致哀”“全国下半旗志哀”这两种用法都是正确的。前者表示“全国下半旗对遇难同胞表示哀悼”,后者表示“全国下半旗以记录哀悼”。这里的志还可以引申为“心志”“志气”,哀不是哭哭啼啼之哀,哀不是虚弱无力之哀,哀是悲愤之哀,有力量之哀,是哀兵必胜之哀!这里的“志”代表了严肃、庄重、不朽、气概。
因此,用致哀和志哀都没有错,不过在国丧日这个举国悲愤之日,用“志哀”更肃穆,更沉痛,更有反思色彩。
从志哀和致哀之变化,不由得令我想起汉语言的一些其他问题。我对汉语言也只知皮毛,但是个人认为汉语言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汉语言应该在交流中不断变化,更适应民众交流需要。因此对于前段时间的繁体字和简化字的争端,我觉得这根本就是没有必要的争议,应该让老百姓选择,老百姓如果脑袋有毛病了,觉得繁体字写起来更方便,更容易学,那么就让繁体字死灰复燃吧!
中国人为啥现在有13亿人,却在世界上没有与之相称的13亿的国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汉语太难学,汉字太难写。就拿我这样一个两年写博客写了160万字左右的人,我对很多汉字还是不太了解,我还是会常常读错别字,我对很多多音字、通假字不了了了。
举个例子,即便上了十几年学的大学生,学了十几年语文,估计对我们老祖宗的那句“仁者乐山”的“乐”还是不能正确读音。那么,我倒想问问语言学家们,我们读书是为了什么?辛辛苦苦的花了很多钱读了大学为了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和美国人,和英国人吹嘘:“哈哈!你个蛮夷,你们abcd太简单,我们有仁者乐山。”是吧!英语太好学,太简单,太简单就肤浅了,就没文化了?
说到底,汉语还是太复杂了,太难写、太难学了,就好比我们厚重的历史文明。我们的孩子一生下了就要抓紧时间学习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什么老孔、老孟、老子、孙子,还有思想和那么多主义,这些都学会了的时候,我们的胡子都一大把了。然后才能去学怎么赚钱、怎么竞争、怎么生活。
美国人呢!这些没有文化的野小子,就连简单的abcd都不好好学,对英语七改八改,整出个美式英语来。但是学起来容易啊!而且他们也没有我们的小学生需要背诵那么多的唐诗、宋词。而我们呢!这些背熟了,还要背诵那么多文言文,俗称古代美文。
因此,中美两个国家的学生差距就拉大了,按照我们的说法,这叫对孩子们进行传统文化熏陶、优秀文化遗产继承。但是说白了,这就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光阴。美国人不需要学习这么多东西,他们在我们背诵这些不能当饭吃的玩意的时候,他们已经在悄悄的学习竞争能力,学习创造生活的科技、经济、艺术人文了。但是这不代表美国因此就没有文学,文学和历史是否厚重、文明是否悠久一点都没有关系,比如诺贝尔文学奖,人家就一点也不少。
一句话,文明过于厚重未必是好事,历史过于悠久有时候也是一种累赘和包袱。而很多人在思想上这种包袱久久放不下,于是,前段时间有人大代表呼吁重新启用繁体字了。要我看,不但繁体字不必启用,很多容易读错的字干脆以讹传讹,比如“仁者乐山”就读快乐的乐好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也读为快乐的乐好了。这样多省事,多节约时间。
字的读音有那么重要吗?如果一个字有60%的人容易读错,那么这个读错的音就应该被接受为正确读音。如果一些字非要经过十多年的苦读才能读准,读到中文系大学程度才能基本读准大多数生僻汉字的读音,那么我认为这就是汉语言的悲剧。
语言的最重要功能是便于交流,而不是繁琐、繁文缛节。我们如果想跑在世界前列,那么就应该对我们的汉语言进行一次重大的革命,一次真正的文化大革命。
可想而知,一个“志哀”和“致哀”居然令两个成年知识分子揣摩了半天才弄清楚怎么回事,那么这样的汉语言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这样美丽的语言有什么好!因为等我弄清楚怎么志哀之后,很有可能影响了我的们真正的“志哀”时间。
愿我们的文化真正的文化起来,不要仅仅流于形式的美丽,不会背诵一些美丽的成语照样能写感人的文章,不会唐诗的平仄和押韵一样能写美丽的诗歌,不会引经据典笔下一样诗意满园。
文学就是人学,文学是超越国界和民族的,至于用繁体字还是简化字描写文学,文章中是否应该引经据典,这也不重要,这些都是皮囊,是文学的壳。
民族性不是地域性,民族性是民族深处的魂,并不代表你会背唐诗宋词,懂得诸子百家,你就有了民族性。总之,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而已,语言的美不仅仅是笔画的多少和读音的难易来表现的,语言的灵魂应该是产生这个语言的土地之魂,你懂得了这方土地,你的最简单的语言就浸透了它的魂,你的文字就有了民族性。
从这点来说,“志哀”是地震死难者的悲哀,也是汉语言的悲哀,因为它太难学了,我估计一般的人是难弄明白“志哀”和“致哀”两者之间的区别的,好比“气管炎”“妻管严”“贱内”“贱人”的区别。
字读半边不为错或许才是汉语言今后改革的出路吧!好学、好记、好写、好读,这样中国人学起来容易,外国人学起来也容易,大家就会增加交流了,中国的孩子们也有课余时间玩玩了,而不是焦头烂额的陷入“仁者乐山的乐是读le还是yao或者yue”这样的泥坑中不能自拔。 汉语言某些地方的繁琐,其实和孔乙己自我陶醉的茴香豆的回字几种写法一样,都是50步和100步而已,这是孔乙己的悲哀,也是全体中国人的悲哀。 最后,再次向地震遇难者“志哀”!
从这点来说,“志哀”是地震死难者的悲哀,也是汉语言的悲哀,因为它太难学了,我估计一般的人是难弄明白“志哀”和“致哀”两者之间的区别的,好比“气管炎”“妻管严”“贱内”“贱人”的区别。
字读半边不为错或许才是汉语言今后改革的出路吧!好学、好记、好写、好读,这样中国人学起来容易,外国人学起来也容易,大家就会增加交流了,中国的孩子们也有课余时间玩玩了,而不是焦头烂额的陷入“仁者乐山的乐是读le还是yao或者yue”这样的泥坑中不能自拔。 汉语言某些地方的繁琐,其实和孔乙己自我陶醉的茴香豆的回字几种写法一样,都是50步和100步而已,这是孔乙己的悲哀,也是全体中国人的悲哀。 最后,再次向地震遇难者“志哀”!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