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和樱花,还有血光里的刀(非首发)
2022-01-20叙事散文洪水河畔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7:11 编辑
菊花和樱花,还有血光里的刀我对于日本的印象,最早来源于几部电影。那些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片子,大多与战争有关。片子演绎的故事里常有日本人出现,他们都……
菊花和樱花,还有血光里的刀我对于日本的印象,最早来源于几部电影。那些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片子,大多与战争有关。片子演绎的故事里常有日本人出现,他们都……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7:11 编辑 <br /><br />
菊花和樱花,还有血光里的刀
我对于日本的印象,最早来源于几部电影。那些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片子,大多与战争有关。片子演绎的故事里常有日本人出现,他们都留着仁丹胡,戴一顶有着猪耳朵似的帽子,嘴里喊着“吆西”“八格呀鲁”“米西米西”之类的话,走到哪,枪上都挑着画有烧饼样的旗子,到处抢夺掳掠,奸淫妇女,是很坏的一群人。
那时候,我们把日本人称作鬼子。
最初,并不理解鬼子一词的含义,以为鬼子就是“鬼”,面目狰狞,行动诡秘,从地狱里走来,专门祸害人类。后来查词典,发现“鬼子”的词条下面只有一个注释:侵略中国人的敌人。
文化人类学上有一种说法,认为人的记忆是童年愉悦和伤痛的不断放大。这使我想起小时候抓蜜蜂和蝴蝶,那些美丽的翅膀和动听的鸣叫,给我带来了无限的欢乐,但也为此挨过蜜蜂的毒刺,那种钻心的疼痛,让我终身难忘。
由此可以想到一个民族。日本孤悬海外,但距离中国并不算遥远。很早的时候,我们的老祖宗就称它为扶桑,是一个颇具诗意的名字。但那个漂浮在蓝色大海上的民族却不是“美丽的蝴蝶”,它们从来就没有给邻居带来和平和愉悦,而是一次又一次的伤害。那种伤害触及到的不仅是身体,而是心灵和灵魂。日本人留在中华民族心灵深处的刀痕与枪伤,即使千年万年之后,也不会愈合。
我并不是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在我的想象中,世界应该是一个和睦幸福的大家庭。不分民族和种族,只要是生活在美丽地球上的人,大家都可以成为兄弟姐妹,都可以分享蓝天、大海、草地,森林,在造物主的怀抱里自由自在的生存发展,都允许有自己的文明和话语权。
看过一组照片,那上面有日本的富士山。在中国,像那样的山,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小土丘而已。但山不高,有仙则灵。富士山的仙境是樱花,有粉色的,白色的,红色的,团团簇簇,晕染着明媚的春天。从照片上看,那种花的确美丽,它们跟山顶的白雪相映衬,真个是如诗似画,像梦中的天堂。
樱花在每年三四月开放,花期很短,大概过不了几天,就纷纷凋落,随风飘逝的花瓣,在天空上划过优美的弧线,在瞬间变成尘土。据说日本人每逢春天,便结伴去富士山赏樱花,面对缤纷的落英感慨唏嘘,有一种深深的惜花情结。联想到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他们也喜欢在春天踏青寻芳,见残花而流泪,望落红而伤春,以此观之,人类对生命的悲悯意识该都是相同的吧?
但另一个方面是,日本的靖国神社前也栽植着大片的樱花,日本人在赏花的同时,也去参拜神社,为那些死去的军国主义分子招魂。一边是云霞般烂漫的樱花,一边是鬼影幢幢的祭祀,这种不和谐的情景,很难叫人把诗意、浪漫,风华、超逸等美好的词语,赠送给大和民族,而往往想到的是诸如南京大屠杀之类的血腥,还有惨死在侵略者屠刀之下的亚洲亡灵。
我一直喜欢日本文学,尤其是川端康成的作品,那种空旷中的孤独,那种繁华过后的冷寂,总给人留下深深的思考。品味他的《古都》.《雪国》,就像读一首哀婉的诗,有说不尽的唯美感觉。从纯文学的角度看,他的作品还真像一朵朵樱花,故事里的人生,开时绚烂,但瞬间零落成泥,苍凉而凄美。除了川端康成外,日本文还有夏目漱石、菊池宽、水上勉、三岛由纪夫、村上春树等一大批文学家,在他们的笔下,人生是那么丰富,人性是那么温和善良,但为什么在这样的国度里竟然会出现像东条英机之类的战争狂人呢?
日本人爱樱花,但更爱菊花。因为后者是日本皇权的象征。据专家考证,日本人也有重阳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这大概是从中国学去的。在历史上,中国的皇帝一直把并不遥远的扶桑古国当成是小弟弟,好学生,这种错觉延续到甲戊海战,才被东洋的炮火葬埋到海底。事实上,日本人确实从我们老祖宗那里学到了许多好东西,譬如儒家文化,可以说将其融进了自己的灵魂。但仁、义、礼、智、信、忠,六个信条,只放大了“忠”,而惟独少了“仁”。这样看来,所谓的爱菊,也绝对少了中国人的那种隐逸超然的情怀,而只是黄巢的“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来百花杀”的勃勃野心了。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胜利六十四周年。在电视荧屏上有两个国家的领导人令世人关注。一个是德国总理施罗德,一个是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前者敢于面对历史,代表日尔曼民族反省过去,向全世界人民做真诚的道歉;后者则遮遮掩掩,意图想抹掉令亚洲人民痛心的历史。
据说日本又在修改教科书了,那上面言之凿凿的说,南京大屠杀是谎言,六十年前的那场战争,是他们帮助亚洲人民赶走了侵略者……
樱花年年开放,烂漫如云。
菊花年年吐艳,凌霜傲雪。
遥看东洋扶桑,我依旧在樱花和菊花的开放中,看了血泊里的刀光剑影。
菊花和樱花,还有血光里的刀
我对于日本的印象,最早来源于几部电影。那些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片子,大多与战争有关。片子演绎的故事里常有日本人出现,他们都留着仁丹胡,戴一顶有着猪耳朵似的帽子,嘴里喊着“吆西”“八格呀鲁”“米西米西”之类的话,走到哪,枪上都挑着画有烧饼样的旗子,到处抢夺掳掠,奸淫妇女,是很坏的一群人。
那时候,我们把日本人称作鬼子。
最初,并不理解鬼子一词的含义,以为鬼子就是“鬼”,面目狰狞,行动诡秘,从地狱里走来,专门祸害人类。后来查词典,发现“鬼子”的词条下面只有一个注释:侵略中国人的敌人。
文化人类学上有一种说法,认为人的记忆是童年愉悦和伤痛的不断放大。这使我想起小时候抓蜜蜂和蝴蝶,那些美丽的翅膀和动听的鸣叫,给我带来了无限的欢乐,但也为此挨过蜜蜂的毒刺,那种钻心的疼痛,让我终身难忘。
由此可以想到一个民族。日本孤悬海外,但距离中国并不算遥远。很早的时候,我们的老祖宗就称它为扶桑,是一个颇具诗意的名字。但那个漂浮在蓝色大海上的民族却不是“美丽的蝴蝶”,它们从来就没有给邻居带来和平和愉悦,而是一次又一次的伤害。那种伤害触及到的不仅是身体,而是心灵和灵魂。日本人留在中华民族心灵深处的刀痕与枪伤,即使千年万年之后,也不会愈合。
我并不是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在我的想象中,世界应该是一个和睦幸福的大家庭。不分民族和种族,只要是生活在美丽地球上的人,大家都可以成为兄弟姐妹,都可以分享蓝天、大海、草地,森林,在造物主的怀抱里自由自在的生存发展,都允许有自己的文明和话语权。
看过一组照片,那上面有日本的富士山。在中国,像那样的山,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小土丘而已。但山不高,有仙则灵。富士山的仙境是樱花,有粉色的,白色的,红色的,团团簇簇,晕染着明媚的春天。从照片上看,那种花的确美丽,它们跟山顶的白雪相映衬,真个是如诗似画,像梦中的天堂。
樱花在每年三四月开放,花期很短,大概过不了几天,就纷纷凋落,随风飘逝的花瓣,在天空上划过优美的弧线,在瞬间变成尘土。据说日本人每逢春天,便结伴去富士山赏樱花,面对缤纷的落英感慨唏嘘,有一种深深的惜花情结。联想到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他们也喜欢在春天踏青寻芳,见残花而流泪,望落红而伤春,以此观之,人类对生命的悲悯意识该都是相同的吧?
但另一个方面是,日本的靖国神社前也栽植着大片的樱花,日本人在赏花的同时,也去参拜神社,为那些死去的军国主义分子招魂。一边是云霞般烂漫的樱花,一边是鬼影幢幢的祭祀,这种不和谐的情景,很难叫人把诗意、浪漫,风华、超逸等美好的词语,赠送给大和民族,而往往想到的是诸如南京大屠杀之类的血腥,还有惨死在侵略者屠刀之下的亚洲亡灵。
我一直喜欢日本文学,尤其是川端康成的作品,那种空旷中的孤独,那种繁华过后的冷寂,总给人留下深深的思考。品味他的《古都》.《雪国》,就像读一首哀婉的诗,有说不尽的唯美感觉。从纯文学的角度看,他的作品还真像一朵朵樱花,故事里的人生,开时绚烂,但瞬间零落成泥,苍凉而凄美。除了川端康成外,日本文还有夏目漱石、菊池宽、水上勉、三岛由纪夫、村上春树等一大批文学家,在他们的笔下,人生是那么丰富,人性是那么温和善良,但为什么在这样的国度里竟然会出现像东条英机之类的战争狂人呢?
日本人爱樱花,但更爱菊花。因为后者是日本皇权的象征。据专家考证,日本人也有重阳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这大概是从中国学去的。在历史上,中国的皇帝一直把并不遥远的扶桑古国当成是小弟弟,好学生,这种错觉延续到甲戊海战,才被东洋的炮火葬埋到海底。事实上,日本人确实从我们老祖宗那里学到了许多好东西,譬如儒家文化,可以说将其融进了自己的灵魂。但仁、义、礼、智、信、忠,六个信条,只放大了“忠”,而惟独少了“仁”。这样看来,所谓的爱菊,也绝对少了中国人的那种隐逸超然的情怀,而只是黄巢的“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来百花杀”的勃勃野心了。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胜利六十四周年。在电视荧屏上有两个国家的领导人令世人关注。一个是德国总理施罗德,一个是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前者敢于面对历史,代表日尔曼民族反省过去,向全世界人民做真诚的道歉;后者则遮遮掩掩,意图想抹掉令亚洲人民痛心的历史。
据说日本又在修改教科书了,那上面言之凿凿的说,南京大屠杀是谎言,六十年前的那场战争,是他们帮助亚洲人民赶走了侵略者……
樱花年年开放,烂漫如云。
菊花年年吐艳,凌霜傲雪。
遥看东洋扶桑,我依旧在樱花和菊花的开放中,看了血泊里的刀光剑影。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