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原创] 别让我衰弱得让人厌憎

2022-01-20抒情散文绝版蔷薇
这是排旧房子。建于1979年。近三十年时间过去,它已经彻底被时间抹画、改变。楼里的原住民从前是很牛的,这些房屋的归属单位曾经是这个城市里最重要的纳税大户,它的呼吸曾经牵动整整一座城池的起伏。但现在,它还是无可奈何地衰败了。这些故事不必我赘叙……
  这是排旧房子。建于1979年。
  近三十年时间过去,它已经彻底被时间抹画、改变。
  楼里的原住民从前是很牛的,这些房屋的归属单位曾经是这个城市里最重要的纳税大户,它的呼吸曾经牵动整整一座城池的起伏。但现在,它还是无可奈何地衰败了。这些故事不必我赘叙,和城内残存的黑色入云的烟囱一样,这些高大而可笑的建筑物像一个老而无用的巨人,无言地表现它的尴尬。   它们不是被遗弃了,它们只是老而无用了。
  行走在这座楼楼群里时我想。   我必须不时地避开破损的水泥地面,昨晚下过的雨水丰饶地储存在大大小小的坑中。道旁底楼的房子无一例外地搭盖了披厦小房间,豪华的,用完整的红砖水泥板搭建;简陋的,用各种杂色砖半拉砖半拉瓦搭建。所有的房子都延伸得很长,伸到居民区小径的边缘。这些高高低低形形色色的房子里住着不少陌生面孔,他们的生活行当多半就在不远处,正街的大道两旁,鸡、鸭、菜贩、弹棉花、小发廊小饭铺;•••••••,还有几间寿衣店。   这样的地方是不适合怀旧的。看不到熟悉的面孔,略有些财力的已经纷纷离去,无法挪动的,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捱在这里,逐渐捱出贫穷、败落等辞义。   我打算离开。有人喊我“哎,那不是陈家的大丫头吗?”。回头望去,路边墙根下站起一个大妈,几个坐在鞋摊旁晒太阳的男女齐刷刷望向我。我记得她,父亲的同事。   寒暄了几句,想起她有个偏瘫在床的老母,当年人们提起她都要赞叹她孝道为先的。岂料一提她母亲,她立即大了嗓门嚷“老不死的还在,莫提了,活要烦死个人!”   余下我花了十分钟听她介绍她母亲种种可厌可憎状。旁边围坐的闲人都嘿嘿笑起来,不置可否。看来他们是老生常听。   据说她母亲年青时是有名的美人,京城名校毕业,文革时因胡风事件发配至此。病前即使再潦倒,那神情架势也是决然不和小弄人家出身的妇女同日而语的。也怪不得女儿厌烦,七十八老人,倒在床上足有二十年。又瘫又倔,脾气大得惊人,屎尿屙在褥子上不许人换,东掖西藏着,捂出满屋子臭气。口齿不清涎水长流,动不动就骂,摔手边触得到所有东西,最后家里给她吃饭只用那种叫仿瓷的塑胶碗。   老人不愿意见人,屋子里长年弥漫的腐臭之气也使人不愿意轻易踏进她家的门。说一次楼道里几户人家被偷了个遍,惟独就她们家没偷。十几年了,别说平时见不着个人来人往,连小偷也懒得进这家门。   一次她出去买菜,回来见老母躺在地上嚎啕大哭,骂自己怎么不死。地上一只摔泼的茶杯和一摊屎尿,滚得一身都是。她去抱,怎么也抱不动,毕竟自己也老了,五十多岁的人了。跑出去喊人,邻居来了,倒是帮忙把老婆子抬到床上去了,邻居却还没来得及走到卫生间就吐了。后来邻里都说亏她这些年怎么过来的,满地屎尿,臭气熏天,最恐惧的是才触着松弛的皮肤就直接摸着骨头,一根根的,到处是刺。   我细细看着表情生动,说得口沫横飞的父亲的同事。三月的阳光下,路旁的柳枝儿发芽了。而她老得很厉害,不过五十多点的年纪,穿着一身说不清式样的廉价衣衫,袖子上套着那个曾经牛气的企业发放的蓝布袖套,已经洗得发白,又因劳作的各种污迹成了种同样说不清色的颜色。头发染过,发底露出黑白斑驳的发根。皮色粗砺得像磨过的贝壳,干燥、焦躁。浑黄的眼白边爬满血丝,说话快时嘴角像螃蟹一样冒出白色的口沫。她的浑身••••••渗透厌腻之气。   她绘声绘色地描说那个瘫老太婆,像个过于熟练的演员演说一段顺口溜,已经没有了叙述或者表演的激情,只剩下习惯。这种演说大概是她和晒太阳闲坐的伙伴的习惯聊资,说不上激奋,也说不上平静。   有些人真是不该活得那么老的。干净清朗了一生,临老却落个不由自主,连自戕的力量都没有。怕拖累了后生偏偏拖累得彻底,硬生生地将个好脾气好孝道的女儿磨成了杨二嫂。   多年前父亲说过一件事,他的大伯父是位清末的秀才,满心踌躇之际因时政废除了科举考试而忧郁成疾,人丧失了意志会倒得那么快,是家人们没想到的。很快他就躺在床上不能下地。父亲童年的记忆里,常是檐下悬挂的一幅幅尺长布片的影子,透过那些五彩杂色的布块看到的太阳,变得斑澜稀薄。那些布片隐隐散发着一股骚味,和洗不掉的黄渍。   整个院落里弥漫着一种奇怪的气息,药味、布片蒸发的屎尿臭味骚味、还有股浓重的沉疴的味道。大人走路咳嗽都变得很轻很轻,孩子不敢在家里嘻闹。奇怪的是院子里常年繁子满荫的枇杷树那年只结了几粒果。大伯父听说后,沉默了很久,说了八个字“生死有命,不堪强求。”他不要伯母伺候,挣扎着从身子底下给自己拽出脏污的垫子,挣扎着用勉强能动的手指给自己梳理头发,擦洗颜面。除了伯母和子侄,他不许任何外人进出他的卧房,他给父亲讲了一个李夫人的故事,那女人至死也不让汉武帝见她一面。父亲听得懵懵懂懂,糊里糊涂,直到长大求学后父亲才领悟伯父的自指自怜之意。   生命没有了质量时,再长,只有仿若鼻涕虫爬过的一条涎迹,没有光泽的亮。   最糟糕的是自己还晓得厌憎,更是件生不如死的事情。肉身已经无可挽回地衰败了,没知觉了,自尊心还在。并不随同肢体的萎缩而消逝,反而更加粉嫩得像颗刚出壳的幼芽,一丁点风吹草动就觳觫不已。   想起做过护士的杨姐,一次电视新闻报道深圳龙岗发生一起车祸,伤者被铲去半截身躯,120赶来时,伤者竟然奇迹般地抬起头来,他还活着!我们惊呼这人命大,庆幸不已。杨姐淡淡地说“这人倒不如当场死了,没有多少痛苦,他下半生要靠做人工尿管排泄道不说,还要花大笔钱维持生命,看他样子,家里不是出得起这笔钱的人。”两年以后,在网上果然看到这个人的后续报道,果然插着一堆管子,果然还“健康”地活着。撇开充斥着坚强、爱心、医术高明溢美字词的新闻报稿,看着这个中年汉子被家人抱着,坐上长途客车回湖南老家的图片。车内照旧拥挤不堪,隐约可见地上的瓜子壳。一个重症伤者,只能这样地回家,家境可见一斑。他的未来并不像拯救他的生命时那样光明。陌生的人们已经尽力了,剩下的,只能靠他的家人完成了。   我注意到新闻里有他妻子身影的几张照片,很普通的一个女人。在报道圣手仁医的那张里,她站在偏角,张着两手略张着嘴望着围绕病床的一干人,样子像只活禽市场上束手无措的鹅,又满怀希望地,犹有孩童似天真地张望着面前的一切。   下一张是她站在抱着丈夫的侄儿身后的照片,手里提着大约是三人的衣物行李。治疗一年半了,他们要回家了。一年半时间足够使她从震惊――悲伤――绝望――希望――认命,等种种可能的情绪中苏醒,这时的她,面目表情我看不出什么特别,像屡屡听到火车呼啸而过的路边客,平静,而习惯。也许是这样形容吧,那一瞬,我感到一种惶恐,下意识地关闭了网页。
  按惯例,照料重残丈夫的责任主要属于她。   贫病常是缩减掉亲人爱心与温顺的致命毒药,人是种需要彼此用情感交换来做长期维护的生物。当“人”只剩下吃喝拉撒的基本官能,他(她)已经不再是完整的“人”。再没有对等的情感交流,彼此恩惠的交换。过去的东西断流了,像日渐取光的折子。像一个严重失血者,输入他人的血液太久太多,这具躯壳身体里已经失去自我的造血能力,能够暖和自己和暖和别人。   三月的风很柔软,很缠绵。站在衰败的老楼前,向我喋喋诉说的妇人的手掌很坚硬,颧骨很坚硬,事实她的全身都是坚硬的,像冻硬的胡桃壳,冰冷而坚硬。   记得以前每年过年时单位工会会到她家慰问,拎上一壶油或两袋米。街道居委会年年给她家门楣上钉“五好文明家庭”牌子。   中年时她母亲病瘫,尽了几年孝道后丈夫病逝,她再没嫁人。有人爱她“备受摧残”的面容,但没有人肯接过她备受摧残的家累。   她被绑缚在一副床架上。
  床架上躺着她的母亲。   那个“老不死”的美人什么时候会死?没有人知道。有人在旁边笑着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但有些生命就是这样,坚韧得让人吃惊。物主好捉弄人的天性在这里表现得淋漓致尽。看起来那些虚弱得像一星烛光的生命,风吹过来了,看着它摇摇灭灭,眼看着就要灭了,却又奇迹般地挺过来,又耐心地捱过漫长漫长的时光。同样,一些看起来很健壮,很强韧的生命,却往往脆弱得如风中烛。 走出巷道,宽阔的沥青路旁竖起了一座座新的高楼,比肩俯视着对街的这排旧楼。依着新楼巨大的阴影下,旧楼群沉默不语,路边店里批发啤酒的女人蹲在地上给她的幼子把尿,尿线尿得很远很远。树下的老师傅低着头专注地给人修面刮胡子,他用的是最古老的剃头挑子,一把椅子,一担热水,肥皂。理发的人也是和他上下年纪的老者,仰着头阖着目享受着。任身边滚滚车流,骑着摩托的男人和穿着高帮靴的女人呼啸而过。   新与旧在交接,生命一轮一轮地继续。这里很快会接到市政府的一个规划通知,推倒了重建,这块黄金地段将重新靓丽辉煌起来,自然,房价也会贵得了不得。那时眼前的一切会成为老照片,结束一个时代的背影。但,能结束得了过去吗?走在阳光巨大的影子里,我感到莫名的忧伤,过去从来不会真正成为过去,它会以另外的形式储存在当下,与将来。走到立交桥下,我悄悄扔出一个硬币,祈祷:有一天,当我失去力量时,愿我不要衰弱得让人厌憎。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