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秋收时节

2020-09-24叙事散文夏日荷风
秋收时节(一)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秋收时节了。每逢此时,时令之神就如同高声喊了个一二,家乡的整个村庄便笼罩在一种异常繁忙的氛围中。虽是沉寂无声的繁忙,其快速的节奏依然是鲜明的,这节奏不仅仅是通过匆忙的步履、麻利的动作表现出来,还在人与人见面时互
秋收时节 (一)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秋收时节了。 每逢此时,时令之神就如同高声喊了个一二,家乡的整个村庄便笼罩在一种异常繁忙的氛围中。虽是沉寂无声的繁忙,其快速的节奏依然是鲜明的,这节奏不仅仅是通过匆忙的步履、麻利的动作表现出来,还在人与人见面时互望的眼神中流露出来。宁静的乡村夜晚,一切都深深地陷在梦境中,蛙鸣的鼓噪声便显得愈发地清晰起来。那时候,月色即便再美,再温柔,也是为睡熟的人们所享受不到了,白天的十二个小时已经被大大小小的农事充得鼓胀起来了,时间似乎要被引爆,夜的两头,也已经被农人们削得越来越短了:夜晚,过堂屋的一盏大白炽灯被引到屋外,噼啪的掰棒子(玉米)声此起彼伏,时不时传出喂奶的孩提追母的哭声;清晨,夜色深深,家家户户的门楣却早已被推开,袅袅的炊烟缭绕在青砖红瓦房的上空,徐徐升腾,徐徐升腾,构成新的一天第一幅以天空为背景的动感画面。 此时,玉米地正弥散着一种成熟的味道。玉米须无精打采地低垂下来,遮掩在从玉米皮里勉强挤出来得黄灿灿的玉米粒上,一种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态势,声声把习惯了悠闲踱步的时间的脚步催得急促起来。每一株玉米,根部的叶片都枯萎成焦黄色,甚至灰色,顶部的叶片也都变成了黄色。灰黄色散发着成熟的气息,闭上眼,饭店老板做出的玉米发糕的味道似乎正从不远处飘来。株株玉米叶间的蜘蛛网,似乎早已经被它们聪明的主人给废弃了。是裹挟着寒意的秋风、秋雨,传达给了蜘蛛们最初的讯息。对于它们来说,玉米地终究是借宿之地,农民们在这块土地里付出得太多,太多,是该为他们腾出清净的地方,让他们好好品味一下粮食、丰收、富足、安康等字眼的丰富韵味了。 (二) 每年的秋收时节,都是母亲最急最累的时节。 原本定好周末的时候我们回去一起收秋的,母亲却终究等不及,提前两天就早早地开始了她的劳动。 “看到家家户户的房顶上都堆满了黄澄澄的玉米,你爸在屋里等不及了,我也等不及了,我就一个人先行动了。我在地里掰一会儿玉米,就回家看看你爸(父亲身体因病无法自理),然后再回到地里,再看看你爸,差不多两天功夫,尖子地(地名)的三亩玉米,我都掰完了。我又割出了拉玉米的车道,周末的时候,就可以直接往家里拉玉米了……” 母亲电话那头的声音我依然记得很清楚。 我想象着身体健康的母亲,坐在家里,眼巴巴地看着早出晚归收秋的左邻右舍,便一下体会到了她当时急切的心情。 周末那天,天气很冷,空中弥散着零星小雨,一到过堂屋,我就看见了集焦急与疲惫于一身的母亲。她黝黑的脸膛泛着明显缺乏睡眠的黄色,下巴夸张地尖瘦了下去,右鼻翼下方至嘴角很大一部位出了紫色的脓疱,依然泛着湿湿的脓水。母亲的这种倦容使我想到,围绕着收玉米,她引发的火烧火燎的焦虑,连同这焦虑的无边无际的蔓延,以及她对自己吃喝睡眠等方面的疏忽。可是母亲并没有疏忽这骤然变冷的气候,她胡乱地从衣柜里抽出一件大衣,是去年隆冬时节买的,此刻,罩在一件纯棉的半袖背心上,过大过肥的,很不适宜。 我刚到家,还没有站稳脚步,母亲就说:“我要到地里引着雇工们干活去了。中午你负责做饭吧。炖的、炒得肉都切好了,分别放在盆里和盘子里,鸡架剁好了,也焯好了,放在红色的塑料盆里,蒜葱姜都准备好了,放在水缸底下的竹篮里,做米饭的米已经量好了,放在……”。 (三) 其实,对于做家务,我天生是缺根筋的。每次单位在食堂会餐,姐妹们都争着抢着做出一道拿手菜让大家开眼时,独有我沉默矜持。不是懒,更不是不愿意,只是我的切工以及烹饪水平过于低下,倘若一家三口以裹腹为目的还勉强可以,可是要是搬来让众多人细细品评,还真的是需要非常大的勇气不可了。 由于缺少人手,我只能硬着头皮做一回“厨师”了;女儿也只能首当其冲地烧起了老家用红砖垒成的大灶台了。 我用干玉米叶将火引燃,就势把一把陈玉米秸塞进灶膛,猛拉几下风箱,伴随着呼的一阵浓烟,红红的火苗便一下子窜起了老高,女儿搬过来一把弯弯绕的板凳,目不转睛地盯着灶膛里的火势,很快便有板有眼地进入了角色。只见锅里的油先是烧的滚烫,继而冒起烟来,我急忙把切好的肉片倒进油锅,吱吱,吱吱的声音,顿时在油锅里此起彼伏,女儿紧张得了不得,双眼紧盯着灶膛,狠命地往灶膛里塞柴禾。一股浓烈的烟气从铁锅的四周升腾起来,呛得我和女儿不住地咳嗽,我看也不看一眼,一股脑地将葱姜蒜以及各种调料撒在锅里,再把摘好洗净的木耳全部倒了进去。木耳噼啪噼啪地在锅里脆响,好似新年时燃放的小扬鞭。噼,啪,噼,响声的节奏不匀,响度也不一,倒是有了几分抑扬顿挫的感觉。都说锅越热,炒出的菜味道越好,我紧抓着这个机会,使劲地用铁铲翻动着锅里的菜,一副大功告成的神情。 我一边忙,一边不住地表扬着女儿,女儿受了我的鼓励,更加狠劲地往灶膛里添柴,锅的温度便越来越高,烟气也便越来越重,我和女儿愈发地手忙脚乱起来。直至不久,因灶膛里的柴禾填的过多,跳动的火苗一下子消失,女儿低头查看时,突然地涌起一股浓烟,她便哇地一声哭叫着跳起来:“妈,我才不烧这鬼火了,熏的我的眼睛都视力模糊了……”。

我不得不停工,花费了很长时间安慰女儿,女儿才继续同意再次与我合作。我呢,也被油烟熏得够呛,将一条湿毛巾铺在头上,从后脑勺部位一系,俨然一副农村家庭主妇的形象呢。 (四) 下午,我便也要跟着母亲和雇工下地收玉米了。

今春的雨水太多,玉米地里有的部位过于泥泞,四轮车开不进地里去,就需要将掰下的玉米棒子装在袋子里,然后由体力壮硕的年轻小伙子扛到地外面的车里去。这自然会“窝工”,收秋任务也便较往年有了难度。一次,四轮车开进母亲事先在玉米地里开出的车道,仅仅装了半车的玉米,车轱辘便在车道里打起了滑,泥泞的土花在四个车轱辘的周围四溅,路叔将车的马力加的不能再大,却丝毫感觉不到车前进的位移。于是上演了最原始的一幕劳动场景:掰玉米棒子的、割玉米秸的、捆玉米秸的,无论是男人女人,还是大人小孩,都不得不停下了手里的伙计,一起推在地里打旋的四轮车。我在车尾的最右侧,母亲在车的侧面,大伙一起喊着一二,一二,车终于缓慢地向前移动起来了!女儿太小,没有办法帮着推车,却在一旁不住地用双手拍着节奏,嘴里时刻高喊着“一二”、“加油”。 车从泥泞的玉米地里推出去了,我们都累得满头大汗,却舍不得花一分钟得时间歇脚,又忙着站各自的岗,做各自的伙计去了。 依我的体力,我只能选择用镰刀割掰了玉米棒子的玉米秸了。 开始时还感觉挺轻松,可过了十几分钟,便明显的感觉呼吸不畅,体力不支了。在用镰刀低头割玉米秸的当,好几次险些被坚挺的玉米秸拽倒。身子左倾右斜,摇晃不已,锋利的镰刀变得越来越钝,越来越沉重,仿佛直挺的玉米秸要借镰刀之力惩治我一样。可是我不能停下来。停下来,只能意味着我的放弃和逃避,只能意味着我对艰难的束手无策,只能意味着我以前那些为母亲分忧的愿望成为虚幻的泡影。母亲就在的前面的不远处,她此刻正灵巧地挥舞着镰刀,成为我坚持下去的理由。母亲向来没有对我说过什么大道理,她只是习惯于用自己坚强的行为做着一些事情,从我咿呀学语的孩提时代,到我身为人母的不惑之年,从我不会思索、不懂生活的懵懂少年,到我暗讷人生、深深理解生活艰辛的中年时代。无论如何,我是不会停下握在我手中的镰刀的,即便是我更加严重的体力透支,我也要咬着牙一点点地坚持下去,直到太阳落山时母亲和大家都收了工为止。因为,我每一次驻足抬头,都会看到我年迈的母亲,正在津津有味的挥镰劳作,我的心头便一热,力量便会神奇地涌现出来。 下午五点,玉米地所有的农活终于忙完了:所有的玉米都用四轮车拉回了家里的庭院,堆砌成山的形状,四周被垒砌的严严实实的高墙包围着;所有直挺的玉米秸都被割倒、捆成捆,然后十捆八捆地相互对撑起来、码放成了一个个整齐的柴垛。所有收工的人的脸上都泛起了微笑:雇工的人一大早从邻村的家里赶来,现在终于可以拿着挣来的辛苦钱,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了;母亲将几张大团结递出去的同时,目光里流露着难以抑制的兴奋:过了好多个辗转难眠的夜晚之后,终于可以伴着院子里新鲜玉米的馨香,踏踏实实的睡上个安稳觉了。 我不住地摸索着右手的拇指、中指和无名指上用镰刀磨出来的血泡,发现这秋收时节的夕阳之光,竟然是如此的温馨和柔美。
[ 本帖最后由 夏日荷风 于 2011-9-22 14:26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