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原创] 千年走廊

2022-01-20抒情散文肖成年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33 编辑

千年走廊文/肖成年一出兰州,就进入了这条著名的走廊。它夹在祁连山、阿尔金山和马鬃山、合黎山及龙首山间中间,长千余公里,宽不超过百公里,最窄处仅数公里,让……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33 编辑 <br /><br />千年走廊

文/肖成年

出兰州,就进入了这条著名的走廊。它夹在祁连山、阿尔金山和马鬃山、合黎山及龙首山间中间,长千余公里,宽不超过百公里,最窄处仅数公里,让人疑为进了一个胡同。已记不清多少次了,我在这个长长的走廊来回奔走,最多时一年要走十数个来回。或许是来来去去的次数太多,若不是自己驾驶,我走过河西走廊时大都昏睡着。偶尔睁开眼一看,还是光秃的山,无表情的戈壁,或是黄不黄、灰不灰的土地,复又昏然睡去。也会有村庄突然地冒出来,但通常情况下,村庄和树木在又会突然间从车窗消失得无影无踪,又是重复的单调,重复的黄。
“一管长箫/横在西部偏西//鹰从箫空扇翅而出/云从箫空中徐徐升起/八千里长箫/吹出八千里荒凉//从东到西从西到东/音符往来奔波/在乌鞘岭处/高音实在不能再高/便顺着地势/狂泻而下”(摘自《河西走廊》)
想起河西走廊,突然间就写下了这样的句子。千年的河西走廊,的确像是一件乐器,一件叫做箫的乐器。看她那形状,南北狭窄,东西瘦长。望着走廊的地图,我有时又会这样想,夹在祁连山和龙首山、合黎山之间的走廊,其实是一块狗啃剩的骨头。
无论是箫还是狗啃剩的骨头,其实都只是从地图上看出来的,河西走廊以自己的姿势存活着。冬天,走廊被雪覆盖着,一切都安安静静地睡着,只有长途汽车和新疆拉运货物的货车,虫子样小心翼翼地爬行在312国道。春天来了,能浇灌上水的地方便被老百姓用拖拉机或者用牛拉着犁去翻开,播上麦子、青稞、豌豆、胡麻等作物的种子。此时,千里走廊状如刚剃过头的脑袋,别扭而又新鲜。到了夏天,冬天里似乎不存在的树也突然钻了出来,绿油油地站着。夏天的河西走廊更像一个焦渴的旅客,在春天播下的植物已抽出叶片,但叶片大都像狗舌头一样,在风吹过时呵哧呵哧地伸着。而真正的狗则在屋荫下,或者一堵断壁后卧着。只有到了秋天,河西走廊才呈现出真正意义上的西部景色。金黄色的麦浪,还有黄得让人产生冲动的铺满走廊的油菜花。这个时节,河西走廊的南腔北调来的人便多了起来。他们中,有取道走廊去敦煌看壁画的,有到走廊看军马场、铜奔马、嘉峪关的。大家以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姿态、不同的方式游走在河西走廊,甚至就是为了来呼吸走廊新鲜的空气的。
数千年的河西走廊,其实就是卷帙浩繁且发了黄的史册,被东来西去的人翻阅,并写下各式各样的眉批和评语。这部史卷,不同时期用不同绳线装订着,逶迤的汉明长城、向远方伸展的铁轨、国道312线……一道又一道绳线把它装订得厚重而有质感。在这部卷帙中,一场又一场惨烈的战争,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一页又一页生动的历史都被生动地描述。数千年来,长长的走廊飘摇过左宗棠西征的大军且行且栽下的生命力顽强的柳树,奔走过张骞凄惶迷茫的羸马,碾过林则徐悲愤不已的囚车,还回荡过班超投笔从戎的誓言,踯躅过玄奘西行取经的身影……东突西奔的战争狼烟、东来西往的商旅驼铃,把千里长廊摇成慷慨悲壮绵延不绝的阳关曲或者凉州曲。
在酒泉泉湖公园,我看到过一个这样的碑文: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我初以为这就是酒泉的来历,其实不然。骠骑将军霍去病将汉武帝御赐的美酒,倾于泉中与三军将士共饮,酒泉也因此得名。我想,当霍去病的将士高高擎起酒杯,那杯中定然一半是清泉,一半便是皎洁的故乡月光。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多少戍边将士写下荡气回肠的豪情,又有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令人感慨万千的悲凉?我内心固执地认为,这些诗篇大抵是在这条走廊饱蘸着血泪挥笔而就。



第一次知道河西走廊是从中学地理课本,也知道自己生活的村子正是河西走廊的一个普通的村庄,知道村庄南边被乡亲们咒骂和赞美的山就是祁连山。
“狗日的,又不长眼了!”
乡亲们看看干得冒烟的土地,又恨恨地望着不远处的祁连山骂道。
河西走廊庄稼主要靠灌溉,灌溉庄稼主要靠祁连山的雪水。每到春天浇灌时,远远地能望到祁连山的雪线黑白分明,河里却连一点水都没有,老百姓便一边骂着,一边从炕洞里掏出草木灰,到祁连山去撒。撒了草木灰的祁连山,雪山便像晶亮的眼睛掉进了砂砾,泪水就汩汩地流淌下来。有年春天,父亲的父亲望着已经快升到山顶的祁连山雪线,叹口气说,今年的收成又是问题了。那条雪线便不经意地刻在我的记忆中,每谈及收成,我的目光总会不自觉地凝视那道雪线。
千里走廊就是一条瓜秧,酒泉、张掖、武威等大大小小的地方,就是结在这根秧上的瓜。这些瓜就是靠祁连山的雪水来滋润和喂养的。翻开走廊的历史,会发现走廊的历史实质上是一部争水史。几年前,我经青海西宁、湟源、祁连,到走廊中部的民乐。在青海祁连与甘肃民乐的交界处听见稀疏的枪声,远远望去,但见两个山头山的人像蚂蚁一样游走着,新挖的工事像蚂蚁们挖洞穴时运出的新土。两地民众为了争夺水源而开战,当地政府部门还组织每户一人去参战。在这之前,两地就多次发生过关于争水的械斗,在那些械斗队中,家中没有壮劳力的也得派妇女去参加。我母亲就曾是这个队伍中的一员,为械斗去呐喊助威。
疏勒河、黑河、石羊河是维系河西走廊生存的三大水系。围绕这三大水系,每年干戈不断。黑河的上游在走廊中部张掖。前些年,张掖的百姓在上游堵了几条大坝,使下游内蒙古额济纳旗饱受了干渴之苦,河底龟裂,土壤沙化,大批的胡杨旱死。两地人为水争议不断,把官司打到了中央。有次我在中央电视台上看到,两地官员和百姓各说各的理,甚至连清朝时期的一部什么“均水法”都搬了出来。后来我又在电视上看到,中央强行让上游放水,去润一下额济纳旗干渴的唇。2005年国庆节,我和几个黑河源头生活的人在额济纳旗拍摄胡杨林,尽管时间很紧张,大家都要执意去看看居延海。只见居延海水波浩淼,叫不上名的水鸟兀自飞着,丝毫不管如织的游人。一个典型的蒙古人跟我说,中央每年拨20多个亿给张掖哩,要不人家才不会放水给额济纳呢!
民勤是全国治沙先进县,这是小学课本中就学过的。有一天,我看到民勤一村支书出现在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我放下手中的东西,去听他叙说。他所在的村,这几年由于缺水,已有三分之二的人搬到其它地方。
“他们搬到其它地方,村支部就同意吗?”
“总得让大家活。”
“你会搬吗?”
无语。泪花在拄着铁锨的村支书把头迈向空蒙cn里眼里打转。脚下,是流动的沙尘;身后,是已搬得残墙断壁的村庄。
此时,我想起了一个传闻:玉门油田的贮油池中,工人经常能捞出粘着黑色原油的鸟雀。人们说,那是鸟雀焦渴难耐,奋不顾身扎向油池的结果。


不知是谁摆布的,河西走廊的几个城市很有规律地分布着,像是有人用尺子量好,然后把这座城市依次摆放好——出兰州250公里是武威,再250公里是张掖,再向前走250公里是酒泉。至于金昌和嘉峪关,有点像是赘生出来的城市。
如果把武威、张掖、酒泉这几个地方相比较,还真有太多相同的地方。
在这几个城市的中央,无一例外地有一个钟鼓楼。据说是仿照唐朝政治文化中心长安而建,也就是说这几个城市至少都有1500多年的历史。事实上,河西走廊的几座城市远在隋朝时期就进入了鼎盛时期。行走于河西走廊,你的脚丫子随时有可能触到一些与古代有关的物件。八十年代后期,我们在“黑水国”遗址附近植树时,一位老者就告诉我,几年前那儿还能经常捡到古时候陶制器皿的碎片呢。在嘉峪关市郊,有一座很大的古代公墓群——魏晋墓,也足以说明走廊历史之悠久和辉煌。魏晋墓中葬放着一个不知生卒年月的六品文官,墓室虽然小,但墓室丰富多彩的壁画却记录了耕种、养蚕、放牧、狩猎、餐饮等生活场景。最令人难以忘却的一幅《驿使图》:一位邮驿快马加鞭,显然是要送一份紧急文书,画匠将邮驿的口没有画出,意守口如瓶。在赞叹画家匠心独具的同时,不能不遥想汉唐时代的河西走廊,那时定然水草肥美、沃野千里,商贸发达、城镇繁荣。
一群又一群考古学家在走廊中部者来寨村来来去去,因为不知是谁发现,者来寨村的人虽然操着永昌话,和其它走廊人的别无二致地进行耕作,但相貌特征又迥异于当地农民。尽管这里地处大西北黄土高坡,相当偏僻,甚至很多人连小小的永昌县界都没有走出过,但他们却像西班牙人一样,对斗牛有着特殊的爱好,而且每年新年都要用面粉做成牛头形状的食品以供祭祀。一群又一群的专家考证后得出结论:他们是2000年前古罗马远征军残部留下的后裔。据这些专家广征博引后得出结论:公元前53年,古罗马的执政官克拉苏派出5万将士攻打中亚,这支不可一世的远征军最终被强悍的对手打得落花流水,其中只有一支约6000人的军队,血战数十日后突出重围。但这支幸存下来的古罗马远征军却从此一下子神秘地“消失”了,谁也没有料到,这支残部后来竟进入了河西走廊中部,并在此安家落户,繁衍子孙。在者来寨村,至今生活着眼窝深、鼻梁高、头发卷的百余名乡亲。
或许,河西走廊的这几个地方有太多的相同之处。造物主为了区分,让祁连山的雪水分别流入几条不同的河流,喝了不同河流的水,说话的口音也不同。喝了黄羊河水的武威人,便把汉语中的前后鼻韵母一律读成后鼻韵母,使百姓间说话常像是跟人在吵架;喝了黑河水的张掖人口音中,又找不到后鼻韵母;或许前后鼻韵母的区分让武威、张掖人给占了,造物主便让喝疏勒河水酒泉人从声母上区分,酒泉百姓便“十”“四”不分到至今。
河西走廊人为了让外面的人分清哪是哪,在细节处还是狠下了一番功夫。在河西走廊的三尊大佛也是一站一卧一坐。站佛在古浪,卧佛在张掖,坐佛在山丹。可惜的是,三佛之中只有张掖的大佛还完好地保存着,余下的都在文革中被毁坏了,这也就是人们在张掖有全国最大的室内卧佛,而不知道千年走廊还有过另外两尊曾站过坐过的佛了。
正所谓“一方水土一方人”。生活在河西走廊的人,粗看以为差不多,细究起来差距还是非常大的。


行走于河西走廊,经常会发现有些房子孤零零地立着,既不着村,又不着店。环视这些房屋,不会发现有一根电话线或者电线伸进屋内。我诧异于这些百姓,为什么会独独住在这儿?农闲时他们怎么打发时光?
一次去嘉峪关开会,同行的人你一言我一语编了这样一个段子来描述和总结这些人的生活:致富基本靠抢,结婚基本靠想,通讯基本靠吼,治安基本靠狗,取暖基本靠抖,点灯基本靠油,娱乐基本靠手……
其实,走廊的人也并非没有自己的娱乐方式,只是那种文化与城里人的文化方式有点格格不入而已。
走廊的人,现在的娱乐方式多是看电视,有相当一部分人家没电视,便到邻家去看。不知趣的年轻人,往往要等到主人开始扫炕铺床时才一步三回头地恹恹回去;年龄大的人,往往能把握住火候,会在主人家将要休息时,说上一两句中听甚至奉承的话离开。
但是到了春节,再好的电视节目大家也不爱看了。这时,走廊人们便聚集在一块,看脸画得白一道黑一道的人们吼秦腔。尽管每年都反反复复地唱《铡美案》、《下河东》等一些传统的剧目,但不仅看者不厌其烦,唱者也乐此不疲。久了,往往台上的人唱了上句,台下的人就能跟着哼出下句。尽管如此,那些秦腔剧目还是被演了又演。哪个村子上一年没有演,这个村子的民众便会指指点点地说村干部:“这些货没溜子(没本事)”,然后借着走亲戚,到附近的村庄去看戏。年轻人对看戏其实并没太大兴趣,实在是想借看戏凑热闹,甚至是乘此机会表达对意中人的爱慕之心。
此前,在没有电视的时节,经常能看到走街串巷弹着三弦琴的艺人。他们的影子从秋末开始在走廊各各角落飘荡,一直到次年春种开始。所唱的小曲子或荤或素,所换回的报酬或是半块饼子,或是小半碗青稞轸子。这些三弦琴手一般并不道谢,只顾自弹自唱着。因为三弦琴手大多为瞎子,大家便将三弦琴手一律蔑称为“瞎三弦”。在三弦琴手走出村庄时,一群调皮的孩子便跟在身后齐声喊“瞎三弦!瞎三弦!”并吆喝着各自家的狗去咬三弦琴手,三弦琴手大都在掖下夹着一根棍,狗们便虚张声势地吠几声,并不向三弦琴手扑去。孩子们们还不罢手,抓起路边的雪,捏成雪团向三弦琴手扔去。“瞎三弦”连头都不回,在纷乱的雪球中依然节奏不变地边弹三弦边唱着曲子离开村口,向另一村口而去。
在河西还流传着一种特殊的书——“河西宝卷”。其实就是把有关程咬金、尉迟恭敬德、刘关张桃源三结义等一些历史故事加以演绎,或者是佛教故事改头换面,由民间艺人整理而成的一种手抄本。冬闲时节,人们围坐在烧得烫手的土坑上,听一个有文化的人念宝卷。那种念,更多意义上是吟唱。念宝卷往往是一人主念,还有一人附和。一些宝卷每吟唱一句,另一人总要在后面缀一句“阿弥陀佛”。念宝卷的人或吟唱,或道白,一顿一挫,常常把软心肠的女人逗得眼圈红红的。



在河西走廊,我曾看到过一排树一律向东南倾斜着。一棵树,就像一个迎风行走的一位少女遇到什么袭击后,回转头去用手遮掩着面部时的情形;一排树,则像一排少女在表演着一个痛苦的舞蹈动作。那是一年四季的西北风劲吹的结果。而更多的地方,则像一个精神有点不正常的女人,光裸着身子。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在安西、打柴沟、绣花庙等地,关于风的种种民谚在河西走廊不约而同地流传着。春天,地表的雪融化后,千里走廊便裸露出毫无遮掩的胴体。只要有风起,便弥漫了黄沙,形成了沙尘暴。雨水好的时节,或黑或黄的戈壁滩上也会贴着地皮生长出芨芨草、沙蒿、驼驼刺,那些植物叶片大都很小,一些植物的叶片甚至收缩成刺状。而更多的地方是赤裸着,一丝不挂,我无法将这儿与一个个流传甚久、美丽的传说相联系。传说,上古时代河西走廊为西海,水波浩淼,汪洋恣肆,鸥飞鸟翔,是喜马拉雅山的造山运动,隔断印度洋,水退了,水鸟水族,能走的走了,走不动的灭了,海底就现亮出沙砂石块儿来了。奔驰在走廊,常常能看到大片的水波,有人说那是蜃景,我疑心那是传说中的西海被大自然以一种神奇的方式复制下来,在条件相同的气候条件下会呈现出来。这个观点被我一次一次地向游伴讲述,大家多不同意。我也只是一笑,谁知道呢。
“就在天的那片很远很的地方,有美丽的月牙泉。她是天的镜子,沙漠的眼……”田震一曲《月牙泉》,唱出了月牙泉的美丽。
月牙泉,一个我曾多次到过的地方,我目睹了这枚月亮从盈到亏的过程。
在鸣沙山北麓,群峰环绕着一泓碧水,形如弯月,这就是月牙泉。我第一次目睹月牙泉的容颜是1990年。看到弯月似的月牙泉,我为她的美丽所震慑。我无法理解,在一峰又一峰沙山之中,竟然能存有这么一泓清泉,不为流沙所掩,始终碧波荡漾、清澈见底。陪同前去的朋友介绍,这是由于吹进这种环山洼地里的风,空气会向上旋,山上流下来的沙子又被送山脊另一侧,泉水便不为黄沙所掩盖的道理。
然而,我有次到鸣沙山时,突然发现离月牙泉不远处又多了一个面积挺大的人工湖。“这是什么事嘛。”对建一个人工湖,我大为扫兴。同去的人介绍说:“没发现月牙泉面积小了吗?”仔细去看,那湖的面积果然小了许多。据他说,月牙泉以前水最深处达9米的,由于地表水下降,现在水深已成为不足2米,建人工湖就是为了挽救月牙泉!
原来,人工湖的地势比月牙泉要高,就是要将人工湖的水通过地下渗透,向月牙泉注入一些水源,使她不至于干涸。此前,有人建议将自来水管埋在沙丘之下,悄悄地注入,但遭到很多人的反对,说那就不是月牙泉了。
此后,我再没去过一次月牙泉。要去的机缘很多,但我真怕她离我而去,怕她再不是我心中的月牙泉。2005年12月15日中午,从收音机里收听到一则消息:月牙泉最深处已仅为1.2米!


前面我说过,金昌和嘉峪关似乎赘生出的城市,其实玉门也应该是。
这几个城市是因为工业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嘉峪关是依托酒泉钢铁公司建议起来的,金昌是依托产镍量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金川公司而建立起来的,而玉门则是依托玉门油田建设而成。在嘉峪关曾流传过这样一句话:酒钢公司咳嗽一声,嘉峪关市就得感冒。在金昌市类似的话也曾听到过,城市对企业的依托可想而知。
而今天,走到玉门的大街上,随处可看到残垣断壁上刷着大字:售砖,要多少有多少。一座城市被肢解成一块块砖头,一幢幢楼房被拆成一块块砖头出售!
玉门,已成为一块弃地,像旧时容颜已老的青楼女子,与路人对视的眼神里充满了哀怨。
在玉门市的大街上,我想起了几百公里之外的黑水国遗址。已经4000年了,站在黑水国的残垣断壁上,依稀还能听到汉唐市肆的叫卖声、茶楼的筝弦声、酒幡的飘舞声、商旅的驼铃声……若干年前,我还在黑水国南城门处拣拾过散落的一片唐瓷汉砖,其实那都是断落或者散落的历史,每片上都写着悲壮和脆弱。
我还想到了距敦煌不远处的阳关。阳关和玉门关,自西汉以来就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曾有多少将士在那里戍边征战,有多商贾、僧侣、使臣、游客曾在这里验证过关,又有多少文人写下不朽诗篇……然而,当我虔诚地去拜谒这座著名的关隘时,只看到漫天黄沙中立着的一个土墩,述说着历史的沧桑。
我也想到了孤守黑戈壁的嘉峪关关城。这座有“天下第一雄关”的古建筑,气势磅礴,建筑设计精巧,为无数人所称道。而在我眼中,它更像一只瘦得快要死去的老虎,余威虽存,便早没了慑人的光焰。在嘉峪关关城凝视,看到城墙底部一丈多高是被岁月剥蚀得凹凸不平的墙体,上面是近年加高的泥墙,忽生了这样的感念:嘉峪关是坚固的,但也是脆弱的,一如历史!
从采油架上滑落的太阳,像一枚褪色的勋章,那枚勋章上只有光荣没有梦想。暗红色花岗岩的铁人王进喜的雕像,依然在玉门市高高地耸立着,但铁人坚毅的目光似乎也隐隐有了一种悲凉的感受——这是一座城市的感受。
一个因油而生的城市,现在又要因油而消失。那么,因钢而产生的嘉峪关呢,因镍而诞生的金昌呢?我不敢去想,也不愿去想。
在河西走廊,有一种叫做“大车”的运输工具,它车轮巨大,以木为辐,以牛为辕。我无法考证它始于哪个年代,但看那古怪的样子应是很古老和悠久了。我曾看到它缓缓地驶进燃烧的落日,那惊心动魄、令人震颤的一幕令我无法忘记:辽远的地平线上,巨大的车轮与落日叠合在一起,赶车人、架辕的牛、车体浸在太阳的火海之中,像也要燃烧起来。我惊呆在那儿一动不动。夕阳终于全部没在山后,但西天边的火烧云仍然使赶车人、架辕的牛、车体通体辉煌和灿烂。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