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宁静的一个下午
2022-01-20叙事散文陈元武
宁静的一个下午 □陈元武【壹】 静坐松下天气很好,微风飒飒。与二三友,会于永安春谷山庄,好在大家都喜欢一点文墨之雅。古人喜欢松下烹茶,月下吹箫抚琴,我们没有这些技艺,干坐,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春谷山庄远离闹市区,偏……
宁静的一个下午 □陈元武
【壹】 静坐松下 天气很好,微风飒飒。与二三友,会于永安春谷山庄,好在大家都喜欢一点文墨之雅。古人喜欢松下烹茶,月下吹箫抚琴,我们没有这些技艺,干坐,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春谷山庄远离闹市区,偏于吉山北陵脚下,环庄皆山,松林拥翠,琳琅满目。北陵山多松竹,春谷林幽树密,静如禅境。 谷之东北角有亭翼然,独立于数硕松下,杂然有碧树繁花相映。正宜坐于斯,闲坐、枯坐,心境自然一点点地静下去,微风拂来,松声如箫,忽高忽低,断续不绝如瀑响。去谷三里之遥,有文川溪,正值初夏,溪水暴涨,溪声喧豗,白浪击石,飞沫横空。自亭上直视无碍。松间有三味:松香如涎,气滋而风清,益于身心之静;松声清简,幽微之细处,如龙吟凤啸,宜于听,听清而内心之息自然渐渐平和,如往沸汤之中加冰霰;松之形旷逸,有云雾之气,旷而视阔而无物,逸则姿无俗形,如鹤舞龙翔,是谓仙家,道家推松为木中公,松为木中寿者,松能自守中,不因气而易色,寒暑守常,道家以松之守为修身之法,守而能坚,坚而能常。春至而草木皆长,谓之生,以现在的观点就是:草木逢春而生长,如人之生,为喜气盎然之故,人喜而生,夏而盛,一年中以夏为阳极,生至盛处而衰始,而后是秋之杀,万木皆愀然而变色,是为哀,至冬而叶落如枯槁状,是为死,唯松自始至终守一常色,这就是清静无为的道家哲学。 守而能常,人生不亦如此么?
【貳】 石之默 宋米芾喜石,称石为家兄,石是静灭之物,以道家的话就是玄默,没有生命,所以不生不灭,它就能历亿万年而不衰不朽,而人与万物皆为有生之灵,凡物有生必有死,这是自然规律,而人为万物之灵,喜怒哀乐,五脏之气日日受此触动,喜伤脾、怒伤肝、哀伤心、乐伤肺,如此日日伤损,人何能久?所以,石不能言,非不言,石默于言而实可人。有人问佛祖:你天天半睁半闭着眼睛,如何能视遍天下之事,知人苦知人乐?佛说:无它,唯不言而已,言出则必有所未言之憾,故不如不言,睁眼自然能视万物,洞察幽微,而有所视必有所不能视,能视之物,唯其形骸,而不能视其内心,如睁眼之盲,如此视物,实未视也。故半睁半闭,既视其外又视其里,不亦乐乎? 庙里头无非是一些土偶泥胎而已,既不能言又不能视,拜它何用。禅宗里有个故事叫做“破灶堕”,一个禅师听说有个庙里的灶神威灵显赫,庙里大小众若轻慢了它,必受惩戒,这个禅师就用他的禅杖敲坏了那口灶,说,你这个破灶,能显什么灵唬人呢,无非是一些砖和泥罢了,灶破则堕,何来灵验之事。灶神羞愧而去,众人一看,禅师一点事也没有,就觉得奇怪:我们说它一下就会头疼脑涨的,你竟然打坏了它,却没事,为何?禅师说,那是因为你们在心里已经畏惧它了,自然受此物所制。制与不制,在于你一念之间罢了。 石不能言,所以,你怎么说它都是有理的,它不生嗔怒欣喜,石不言,它光听而且不会传出去,所以,人人都喜欢石头,把它当成知已,米芾就是凭这个喜欢石头的,倘若石头也能言,而且会传话与人的话,谁还会对石吐真言呢,而谁又会视石为兄呢?
故此,石不能言最可人。 【參】 是为琴瑟 五代琴师兼诗人徐夤说过:“物遇气而作声,是为乐之先调,若风拂竹,雪敲松,泉漱石,皆为至雅之乐。”物分为五类,一为至轻,为气,一为至动,为水,一为至实,为土,一为至空,为竹木,一为至坚,乃金石。气吁而成风,风激而水响,草木摇憾作声,唯金石之器,需以实物触之乃响。轩辕帝以此据而定五律,为宫、商、角、征、羽。刳竹为箫、斫木为琴,制弓弦之器,定金石之鸣。以龙啸凤吟之声调制黄钟大吕,于是,天下始有音乐。 物有心,只是未遇不平而默然,韩退之言:物得不平则鸣。如此看来,凡物皆可作声。春谷山庄里处处有声,风吹竹声,淅沥如虫语,风入松声,如海涛呼啸,长而如龙凤之鸣。有虫吟,如蝉之嘒嘒,螽斯之织织,蚁行于草茎,螬蛴之于遁土。有鸟鸣,鸟鸣啾啾,时起时止,如私语。有泉流淙淙,如柔指连拂琴弦……如此皆为音调,凑而成乐。孔子问乐于长弘, 学琴于师襄,两位周王室的乐师皆以天地为师,学天籁之鸣,依黄帝之五律而制《韶》。 故凡物皆琴瑟,只是必须于内心以感之,方能闻。心有所动,合于器物之动,就成为音乐。至高之音乐,乃是无乐,大音稀声,至雅之境,乃是寻常,所以,说来说去,再美妙的音乐,若对着一头牛弹奏,那就跟寻常声音无异,因为牛听不懂音乐,而人能听懂,因为人的心是敏感而多情的。
那么石头呢,石虽顽冥,而石性坚,触而作声,是它的本性。所以,在春谷山庄里,无处不雅乐也。
【壹】 静坐松下 天气很好,微风飒飒。与二三友,会于永安春谷山庄,好在大家都喜欢一点文墨之雅。古人喜欢松下烹茶,月下吹箫抚琴,我们没有这些技艺,干坐,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春谷山庄远离闹市区,偏于吉山北陵脚下,环庄皆山,松林拥翠,琳琅满目。北陵山多松竹,春谷林幽树密,静如禅境。 谷之东北角有亭翼然,独立于数硕松下,杂然有碧树繁花相映。正宜坐于斯,闲坐、枯坐,心境自然一点点地静下去,微风拂来,松声如箫,忽高忽低,断续不绝如瀑响。去谷三里之遥,有文川溪,正值初夏,溪水暴涨,溪声喧豗,白浪击石,飞沫横空。自亭上直视无碍。松间有三味:松香如涎,气滋而风清,益于身心之静;松声清简,幽微之细处,如龙吟凤啸,宜于听,听清而内心之息自然渐渐平和,如往沸汤之中加冰霰;松之形旷逸,有云雾之气,旷而视阔而无物,逸则姿无俗形,如鹤舞龙翔,是谓仙家,道家推松为木中公,松为木中寿者,松能自守中,不因气而易色,寒暑守常,道家以松之守为修身之法,守而能坚,坚而能常。春至而草木皆长,谓之生,以现在的观点就是:草木逢春而生长,如人之生,为喜气盎然之故,人喜而生,夏而盛,一年中以夏为阳极,生至盛处而衰始,而后是秋之杀,万木皆愀然而变色,是为哀,至冬而叶落如枯槁状,是为死,唯松自始至终守一常色,这就是清静无为的道家哲学。 守而能常,人生不亦如此么?
【貳】 石之默 宋米芾喜石,称石为家兄,石是静灭之物,以道家的话就是玄默,没有生命,所以不生不灭,它就能历亿万年而不衰不朽,而人与万物皆为有生之灵,凡物有生必有死,这是自然规律,而人为万物之灵,喜怒哀乐,五脏之气日日受此触动,喜伤脾、怒伤肝、哀伤心、乐伤肺,如此日日伤损,人何能久?所以,石不能言,非不言,石默于言而实可人。有人问佛祖:你天天半睁半闭着眼睛,如何能视遍天下之事,知人苦知人乐?佛说:无它,唯不言而已,言出则必有所未言之憾,故不如不言,睁眼自然能视万物,洞察幽微,而有所视必有所不能视,能视之物,唯其形骸,而不能视其内心,如睁眼之盲,如此视物,实未视也。故半睁半闭,既视其外又视其里,不亦乐乎? 庙里头无非是一些土偶泥胎而已,既不能言又不能视,拜它何用。禅宗里有个故事叫做“破灶堕”,一个禅师听说有个庙里的灶神威灵显赫,庙里大小众若轻慢了它,必受惩戒,这个禅师就用他的禅杖敲坏了那口灶,说,你这个破灶,能显什么灵唬人呢,无非是一些砖和泥罢了,灶破则堕,何来灵验之事。灶神羞愧而去,众人一看,禅师一点事也没有,就觉得奇怪:我们说它一下就会头疼脑涨的,你竟然打坏了它,却没事,为何?禅师说,那是因为你们在心里已经畏惧它了,自然受此物所制。制与不制,在于你一念之间罢了。 石不能言,所以,你怎么说它都是有理的,它不生嗔怒欣喜,石不言,它光听而且不会传出去,所以,人人都喜欢石头,把它当成知已,米芾就是凭这个喜欢石头的,倘若石头也能言,而且会传话与人的话,谁还会对石吐真言呢,而谁又会视石为兄呢?
故此,石不能言最可人。 【參】 是为琴瑟 五代琴师兼诗人徐夤说过:“物遇气而作声,是为乐之先调,若风拂竹,雪敲松,泉漱石,皆为至雅之乐。”物分为五类,一为至轻,为气,一为至动,为水,一为至实,为土,一为至空,为竹木,一为至坚,乃金石。气吁而成风,风激而水响,草木摇憾作声,唯金石之器,需以实物触之乃响。轩辕帝以此据而定五律,为宫、商、角、征、羽。刳竹为箫、斫木为琴,制弓弦之器,定金石之鸣。以龙啸凤吟之声调制黄钟大吕,于是,天下始有音乐。 物有心,只是未遇不平而默然,韩退之言:物得不平则鸣。如此看来,凡物皆可作声。春谷山庄里处处有声,风吹竹声,淅沥如虫语,风入松声,如海涛呼啸,长而如龙凤之鸣。有虫吟,如蝉之嘒嘒,螽斯之织织,蚁行于草茎,螬蛴之于遁土。有鸟鸣,鸟鸣啾啾,时起时止,如私语。有泉流淙淙,如柔指连拂琴弦……如此皆为音调,凑而成乐。孔子问乐于长弘, 学琴于师襄,两位周王室的乐师皆以天地为师,学天籁之鸣,依黄帝之五律而制《韶》。 故凡物皆琴瑟,只是必须于内心以感之,方能闻。心有所动,合于器物之动,就成为音乐。至高之音乐,乃是无乐,大音稀声,至雅之境,乃是寻常,所以,说来说去,再美妙的音乐,若对着一头牛弹奏,那就跟寻常声音无异,因为牛听不懂音乐,而人能听懂,因为人的心是敏感而多情的。
那么石头呢,石虽顽冥,而石性坚,触而作声,是它的本性。所以,在春谷山庄里,无处不雅乐也。
很赞哦! ()